大学教育马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619.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0301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教育马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61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大学教育马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61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大学教育马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61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大学教育马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61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大学教育马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61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大学教育马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619.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大学教育马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619.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大学教育马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619.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大学教育马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619.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大学教育马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619.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大学教育马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619.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大学教育马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619.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大学教育马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619.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大学教育马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619.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大学教育马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619.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大学教育马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619.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大学教育马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619.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大学教育马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619.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大学教育马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619.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大学教育马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619.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教育马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619.docx

《大学教育马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61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教育马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619.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教育马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619.docx

大学教育马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619

绪论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衰落的历史趋势,不仅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为更加美好的社会所代替的论断,而且指明了共产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力量和革命道路。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

◆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但又是十分艰巨的事业。

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联系国际国内的大局,联系社会实际,去观察和分析问题。

●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既要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态度,也要防止和反对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态度。

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对于大学生来说,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就要做到:

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1.法国思想家雅克·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

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

列宁指出: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

(参见列宁:

《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页)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

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

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己经过时了。

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

“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

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

历史走得更远:

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己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断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页)。

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v教学要点

v世界的物质性

v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v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v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v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v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v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v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作用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

v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v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v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v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

™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v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v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物质观

Ø旧唯物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恩格斯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句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v2.意识的起源与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v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v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v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v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v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点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

☐时间、空间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时间、空间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v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

“半截子”唯物主义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Ø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Ø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v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v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v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

◆物质性(客观实在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v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v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v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v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v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v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

v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v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的关键

v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v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v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v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及其特点

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1.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的联系)

2.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事物之间的联系)

3.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个世界的联系)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v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3.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从根本上来说,就在于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

4.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v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v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v2、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v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Ø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Ø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Ø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v4.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第二,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v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对事物发展作用的原理指导实践,要正确理解和处理矛盾与和谐的关系

(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无处不在)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互区别相互联结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1.质、量、度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2.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量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

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v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v(五)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1.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v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

v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及其周期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v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1.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含义

v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v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v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2.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

™从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却是不同的。

v

(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同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于思维和工作中就转化为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v(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1.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

v归纳与演绎

v分析与综合

v抽象与具体

v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2.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

™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

™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v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v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各自有着自身运动发展的规律。

我们认识世界就是要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并遵循这些客观规律,自觉地改造世界。

v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v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

v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v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v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v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

v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Ø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Ø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v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v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v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所谓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

◆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主体选择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

在这当中,社会生活未来发展存在着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谈谈你的体会。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

“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请对这一段话加以哲学的分析。

5.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6.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7.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v教学要点

v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v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v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v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v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v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v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1、主体和客体的含义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v认识关系

v实践关系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成为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1、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区别开来,它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1)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

在实际工作中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