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03801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docx

《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docx

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

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范文,欢迎阅读。

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一: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一、文本分析: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十二章的内容,就可以发现新版突出了一个主题,就是表现了对高尚生命的追求。

以第一章为例,这是《论语》的首章,也是编选《论语》者不会缺少的一章。

这一章从表面上来看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学习的方法、交友的原则及与人交往的态度。

但实际上,这一句都是在围绕追求高尚的品德这一个主题而言的。

唯有品德高尚者,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中庸》中引用孔子之言曰:

“正己而无求于人则不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就是对这句话的进一步阐释。

那么如何“正己”呢?

这需要时时警惕,事事用心,无时不心存敬畏之心,也就是《中庸》中所言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没有比幽暗之中更为显著的,没有比细微之处更为明显的,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谨慎啊)要做到时时警惕,自然要“学而时习之”,此处的“时”,朱熹释为“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而程颐释为“重习也”,均强调了学习不可中断。

而“有朋自远方来”则表现了这种追求的影响力,正如朱熹所言“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

清刘宝楠的《正义》中明确指出“朋”指同门,并引用《中庸》“诚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由此可见,追求高尚的品德,不仅是指对自身品德的修炼,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品德来影响他人,这才是儒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分析这一章,我们就可以发现孔子所强调的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及围绕这一追求所展现的方法与态度和对他人的影响。

这一主题同样也在其它各章体现了出来——以往我们将之作为学习方法阐述的内容均不能单纯地视作对知识的学习,更应体现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方法,而孔子对自身经历的叙述,对颜回的赞颂则体现出了高尚品德在现实中的表现,孔子还通过自身的感受体现了高尚品德带给人的自豪感。

以此为纲,不仅可以把这十二章联系为一个整体,也可以与前面几篇课文相呼应——如果说前面几篇文章表现了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认识到了不同一般的学习收获,那么这一篇则表现了生活中最高尚的追求,是学习的最高目标。

《论语》中所体现出的中国士人所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以及在追求的过程中至死不易的信念。

  学习本文,应遵循化难为易,由浅入深的原则,在起始阶段无需将“而”“之”“于”“其”等文言虚词的含义讲得抽象而难懂,学生可以翻译,了解区别就可以了。

而对于文意的理解,可以通过老师穿插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同样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讲相关的故事,让他们在具体的内容中了解文章的内容。

至于文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无需讲得过深,从字型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能够释读全文就可以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注释、分析字形、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义。

  2、通过结合事例、编讲故事把握各章所蕴含哲理。

  3、通过结合背景,历史事例感受孔子的精神力量。

  三、教学准备:

  参考书目:

《论语》、《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

  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孔子的材料。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故事导入,化深为浅)

  公元前480年,在鲁国按例举行了一次春天的狩猎,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猎到了一头异兽,无人能识。

于是人们自然就想到去请教以博学多识著称的孔子,没想到孔子见到这头已死的异兽时竟然流下了眼泪。

他说,这是麒麟啊,这原本是在太平盛世出现的异兽,怎能出现在这样的乱世之中,并且惨死在猎人之手呢?

于是,他唱起了一首悲伤的歌曲:

“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

麟兮麟兮我心忧。

”这首被后世称为《获麟歌》的歌曲充满了悲凉之情。

那么,孔子为何会对这头麒麟的死如此悲伤?

他究竟在悲叹谁的命运呢?

就请大家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孔子。

(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发言)

  孔子自己就是这头麒麟的化身,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

一年后,孔子预感到自己死期将至,望着远道而来的学生子贡,他又咏叹出一首辞世之歌:

“太山坏乎?

梁柱摧乎?

哲人萎乎?

”孔子预言了自己的死亡,也在总结自己一生坎坷的命运。

七天后,孔子去世了。

他的学生们都为他守墓三年,然后痛哭尽礼而去,唯有子贡守了整整六年方才离去。

孔子去世后,曾经涌现过一股否定孔子的声浪,子贡奋力为老师辩护,维护了老师的名誉。

孔子的声名不仅令他的学生们钦佩,直到今天依然在影响着世界。

西方曾经评选过世界十大哲学家,孔子名列榜首。

曾有西方哲学家说过21世纪是儒家文明的世纪。

  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

可是,当时那些权势煊赫的贵族王公们都为历史所淹没,他们的名声早已被人遗忘,但孔子的思想至今依然对世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他的家族至今传承不绝。

那么,孔子身上究竟有什么魅力可以令他成为后世敬仰的万世师表?

今天我们学习的《论语》十二章,只表现了孔子思想的一个小小片断,但管中窥豹,我们也可以从中去感受这位伟大哲人的思想印记。

  2、简介《论语》(整体把握语言特点,明确学习目标)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们以及学生的学生们的课堂笔记,不过也可以称得上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课堂笔记,有一个数据称这部书在全世界的印刷数量仅次于《圣经》,而我们熟悉的成语大都源于古书,《论语》被称为出现成语最多的书。

这部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其核心就是孔子所倡导的理想的人生目标——“仁”,这也是中国历代正直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生理想。

我们今天学习这篇课文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探究一下十二章表现了孔子所倡导的人格修养有哪些具体内容,他的治学态度与处世方法各是什么?

这些内容又是如何体现出“仁”的内涵。

  3、初读课文,疏通文义。

  学习方法:

  

(1)配合音乐,读出古文韵味。

  

(2)结合注释,自学各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

  (3)将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并提出。

(通过板书或投影展示出来)

  提示:

  

(1)“乎”“矣”“哉”“也”“夫”均为语气词。

“乎”,一般在问句结尾,或反问、或疑问,根据上下文而定。

“矣”“哉”“也”不翻译,“也”的用法与《咏雪》一课中“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不同。

“焉”有时也可以作为语气词,它的用法则不同,在书上已经有解释了。

  

(2)“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一样,都是代词,所代内容根据文本而定。

“学而时习之(代学习的内容)”,“知之者不如好之(代学问和事业)者”,“曲肱而枕之(代胳膊)”,“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优点),其不善者而改之(代缺点)”。

  (3)“而”“其”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也有不同的解释,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含义而定,这个字出现的较多,因此我们放在文中解释。

  (4)圈出三类字:

通假字,如“说”“有”。

语义与用法与今天有所区别的字,如“传”“故”“新”“乐”“饭”以及需要我们重点理解的字。

(要求学生解读)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心欲,不逾矩。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理解文意。

  学习方法:

  

(1)以关键字为核心,结合字型理解含义。

  

(2)结合具体故事,深入浅出,理解各章含义。

  (3)结合自己生活,通过自编故事,说出自己对各章的理解。

  (4)以首章为核心,围绕首章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孔子的人格修养,具体的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提示:

  

(1)“学而时习之”一章中,前两个反问句强调了什么内容?

(自己的快乐)而最后一个问句说明这种快乐是一种高尚的快乐。

那他为什么而快乐呢?

我们先来第一句。

这一句中“而”字需要翻译吗?

这里的“而”仅仅表示“学”与“时习”两个词组之间有一个先后顺序。

看甲骨文中的“学”,形状象几个人在建造房屋。

建造房屋除了要模仿别人的行为,还需要什么?

(思考房屋的结构,地基等等内容)也就是说,学习需要领悟其中的精神。

房屋是大家的栖身之所,因此古人如此造字,表现了“学”的重要性。

领悟了新的精神就够了吗?

在甲骨文中“习”写成在太阳之上鸟飞翔的样子。

鸟要学会飞翔,不能停止,“习”强调了什么?

(反复练习钻研),因此翻译成了“复习”。

为什么这一内容需要按时复习,不能一刻懈怠呢?

(因为这不仅仅是普通的知识,而是对道德的追求,这是不能松懈的。

  补充材料: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

“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启发学生保全自己的肢体很难,保全自己的人生追求也是很难的。

  

(2)“有朋自远方来”。

为什么这些人会从远方而来?

从甲骨文来,“朋”的原意是指货币的单位,两串钱为一朋,缺一不可,说明两者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亲密无间)“友”为两只手,也可以理解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也就是做生意。

而做生意最根本的原则是什么?

(诚信)因此,“朋”说明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与孔子之间是互相信任并且亲密无间的。

那么他们为什么会信任孔子呢?

“朋”的另一种解释是“凤凰”,凤凰一出现,百鸟就会追随它飞翔,为什么?

(物以类聚)。

孔子就是“凤凰”,这些人因为有着共同的追求,因此都愿意追随他。

大家说,这些人是什么人呢?

(孔子的学生们)

  补充材料:

孔子周游列国时,屡遭打击,他的学生虽然也有过怨言,但没有一个人离开他。

孔子也很欣慰,不时地赞赏过他的这些学生们。

  (3)“人不知而不愠”。

这里的“而”需要翻译为“却”,语义发生了转折。

他为什么不生气呢?

因为他的追求与普通人不同,他追求的是什么?

(最高的道德)只要他不丧失这一道德,他就不会生气,也唯有具备高级道德修养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补充材料:

孔子曾经在陈蔡之间被围七天,没有粮食吃,跟随的人都饿得站不起来了,但孔子却还在弹琴唱歌。

面对弟子的质疑,孔子说出了一番堂堂正正的言论:

“君子达(通)于道之谓达(得志),穷于道之谓穷(困顿)。

今丘也拘(坚守)仁义之道,以(因为)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

故内省而不改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

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因此)知松柏之茂也。

……陈、蔡之厄(灾难),于丘其幸乎!

”这番话之前从没有人说过,之后就成为了中国正直的知识分子的行为准则,被他们用各种方式实践着。

而这些人也构成了中国的脊梁。

  (4)这一章分成三段话,表面上看讲了学习方法,交友原则和个人修养,但核心却只有一个,是什么?

(表达对道德的追求)这是修养人格的最重要内容,这一修养使孔子的人格完善,并且能够影响远人。

孔子如何修养自己的人格?

(永不松懈)这是人格修养的基础,那么,孔子及他的学生们又围绕这一点补充了哪些原则呢?

(学生列举相关语句,老师指出其中的关键字含义)

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三课时

  【预习作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三、初读前三则,扫除语言障碍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说(yuè邑)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1.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第一则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时:

按时;说:

愉快、高兴;朋:

志同道合的人;知:

了解;愠:

发怒、生气;

  君子:

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孔子说:

“学了又按时练习,不是很喜悦吗?

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

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4.朗读、背诵。

  第二则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

多次;省:

反省;为:

替、帮;谋考虑事情;忠:

尽心竭力;信:

真诚,诚实;

  传:

老师传授的知识;习:

温习。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4.朗读、背诵。

  第三则子曰:

“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有:

同“又”。

(2)立:

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

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

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

对此有多种解释。

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孔子说:

“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详解孔子说:

“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

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

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

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

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

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拓展: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

  复习、背诵前三则。

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三: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一、二、三则

  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

  罔(wǎng)殆(dài)箪:

(dān)曲肱(gōng)

  1.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四则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故:

学过的知识;知新:

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

可以;以凭借;为:

做。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

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

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4.朗读、背诵。

  第五则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罔:

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

有害。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4.朗读、背诵。

  第六则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

(1)食,一瓢饮,在陋巷

(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

贤哉回也。

”(《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箪:

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

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

乐于学。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孔子说:

“贤德啊,颜回!

一箪干粮,一瓢凉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换了别人一定不堪忍受这种贫困忧苦的生活,但是颜回啊,从来不知因此而改变自己好学乐善的快乐。

贤德啊,颜回!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

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此章孔子回环曲折,一说两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流传很广,几乎妇孺皆知。

  4.朗读、背诵。

  第七则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知:

懂得、了解;好:

喜欢;乐:

以……为乐。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孔子说: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

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4.朗读、背诵。

  第八则子曰:

“饭疏食

(1)饮水,曲肱

(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饭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

疏食即粗粮。

  

(2)曲肱:

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

曲肱,即弯着胳膊。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孔子说:

“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拓展:

饭蔬饮水:

后因以“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

  复习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