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206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

A.丞相在位时间较短B.中央统治力量加强

C.君主专制加强D.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有所改变

3、北宋前期,皇室成员的宗子们,从童稚即可享受赐名授官特权。

到了南宋,宗室子弟则要参加科举考试以获得官职。

这说明宗室科举(  )

A.利于政治机构的完善B.是科举制由盛转衰的标志

C.导致宗室特权被取消D.体现宗室平民化的倾向

4、“在早期,英国人相信当一项议会立法违背普通权利和普通理性,或与上帝之法、自然正义法则等相抵触,便可视其无效;

但17世纪末以后,这种观点便过时了。

”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议会至上原则的确立B.议会选举改革的推动

C.工业革命的影响D.宗教改革的影响

5、1877年3月,法国《社会和宗教卫报》透露了君主派的杀机:

“香榭丽舍宫从来没有把宪法放在眼里……麦克马洪元帅正在等待宣布结束(共和制)试验的时机……以后,他再也不许(共和派)越雷池一步了。

”材料反映了(  )

A.封建专制王朝的复辟B.巴黎公社的失败

C.“一票共和”的实现D.共和政体面临挑战

6、1939年1月,蒋介石解释“抗战到底”之“底”为“恢复卢沟桥事变前原状”;

1942年8月,他则表示“不能返我东北失地……我人仍将继续抗战”。

这一解释的变化()

A.说明蒋介石对日政策摇摆不定B.是抗战进入到反攻阶段的表现

C.反映了中外反法西斯力量增强D.是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的结果

7、“好男当兵上前线,抗日队伍出四川。

坐上大船到武汉,武汉火线扯得宽。

哪怕飞机丢炸弹,哪怕四处起狼烟……”(《川江号子·

好男当兵上前线》)。

这一作品创作时间最早可能是(  )

A.1931年B.1936年C.1938年D.1945年

8、有学者说:

“俄国革命(十月革命)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它是欧洲国家,然而它又超出欧洲之外,甚至与欧洲对立。

”下列能印证该学者观点的是十月革命(  )

A.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C.指导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D.加剧了俄国与交战国的军事对抗

9、台湾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在接受台湾《中国时报》专访时说:

“光是一个徐蚌会战都是上百万人的伤亡,那是不堪回首的往事。

”对马英九的说法,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认为徐州会战的牺牲实在是不值得B.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两岸问题

C.反对解放战争D.认为历史的悲剧将再次上演

10、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无知”“好战”“狡诈”“危险”;

到了70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

导致这两种印象的原因分别是(  )

A.新中国成立初,美国对华采取敌视政策;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B.美苏冷战的影响;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D.中苏建交;

20世纪70年代,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11、德黑兰会议期间的一天早晨,在例会开始前,丘吉尔说:

“今天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成为世界的主宰!

”罗斯福说:

“我梦见我成了宇宙的主宰!

斯大林元帅,您梦见了什么?

”斯大林说:

“我梦见,我既没有批准丘吉尔先生您当世界主宰,也没有批准罗斯福先生您当宇宙主宰!

”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  )

A.苏联实力最强B.罗斯福野心最大

C.美苏矛盾是主要矛盾D.三国争霸意图显现

12、2011年3月20日,由利比亚内乱演变成法英美主导的多国部队对利比亚的战争,引起全世界人民对利比亚局势的关注。

这一现象充分说明当今世界(  )

A.正义战胜了邪恶B.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C.呈现多极化趋势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3、天宝二年(713)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

“若广陵君(杨州市)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

丹阳郡(江苏镇江)船,即京口绫衫缎;

晋陵郡(江苏常州)船……;

会计郡(浙江绍兴)船……;

南海郡(广州)船,……”(《旧唐书·

韦坚传》)。

材料表明唐代(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D、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

14、北宋王巩在《闻见近录》中写道:

“南京(地名,在开封附近)去汴河五里,河次(河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也,其盛非宋州可比。

凡群有设宴,必招河市乐人,故至今俳优曰河市乐人者,由此也。

”从材料中可见北宋时期( 

①形成了政治中心之外的商业中心②在通商要道上兴起了繁荣的市镇

③出现了文娱活动商业化的趋势④商业活动开始突破坊和市的划分

A、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5、有古诗描述江南养蚕情景:

“操成万缕千丝长,大筐小筐随络床。

美人抽绎沾唾香,一经一纬机抒张。

咿咿轧轧谐宫商,花开锦簇成匹量。

莫忧入口无餐粮,朝来镇上添远商。

”这反映出当时()

A.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日益加强B.小农家庭经营方式趋向多元

C.南方经济相对落后且与外界隔绝D.耕织结合仍是主要生产方式

16、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

“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狁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C.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D.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17、下表记录了英国人费朗西斯德雷克的活动。

推动其活动出现的主要因素是英国( 

A、新生产方式的开放性B、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

C、产生了早期启蒙思想D、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主流

18、下面是某一时期英国的对外贸易示意图,该示意图( 

A、表明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B、反映了英国成为工业强国时的外贸特征

C、表明英国的对外贸易出现逆差D、反映了英国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外贸状况

19、到1900年前后,“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产品可以行销全球,一个地区发生的经济危机也会很快波及或影响全世界……欧洲市场的萧条,可以引起大西洋彼岸的工人失业;

亚洲人可以在家里享用一个美国人的发明成果。

”材料的表明()

A.欧洲正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B.当时亚洲国家普遍的富有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D.“大西洋彼岸”工人失业率高

20、1903年,清政府成立商部,1904年,颁布《商人通例》和《公司律》。

此后又陆续颁布《奖励公司章程》等相关法规。

据此推断合理的是()

A.工商业者地位得到提高B.“重农抑商”政策开始被放弃

C.清政府致力于全面改革D.民族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21、据统计,1890年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工人平均月工资是5元银元左右,同一时期武昌织布官局的工人月工资是7-10元,熟练的技术工人能达到30元甚至更多。

而1883年直隶普通农民除去各种赋税折算每月收入不过1元多。

这说明了()

A.农民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尖锐B.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D.新的生产方式推动经济发展

22、《全球通史》记载:

“在以后的10年中,中国在蒋的指导下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铁路的哩(英里的旧称,下同)数几乎增加了一倍,现代化公路的哩数也增加了三倍。

1932年取缔了国内关税关卡。

”这些“进步”()

A.反映出国内工业技术进步B.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高涨

C.有利于国内市场发展D.压制了国内民族工业复苏

23、苑书义在《中国近代史新编》中记载:

“官僚地主杨宗濂兄弟在(19世纪)90年代初期,既投资棉纺织工业,又大量购买田产,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

”杨氏的这种选择说明()

A.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B.民族工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D.中国处于半封建社会转型时期

24、据某研究成果显示:

1918~1936年,中国经济不但没有衰退,反而呈明显增长趋势。

因此,从总体上看1914~1936年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侯。

由此推断:

( 

A、民族工业“短暂春天”说法值得商榷B、一战没有对中国社会产生消极影响

C、民族资本主义一度成为经济发展主流D、以往学者对近代经济研究不符合史实

二、非选择题(25题12分、26题14分、27题14分、28题12分,共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关于建议两岸共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声音不绝于耳。

大陆和台湾都在积极地部署准备,台湾有关人士也希望两岸能够共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新党主席郁慕明表示如果大陆邀请,他乐于出席相关活动。

由此可见两岸同胞在内心深处都被这一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的革命所散发出的伟大精神所感染。

——中国台湾网

材料二 自辛亥革命以后:

“就是民主主义成了正统。

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

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个神圣固然未必就要杀头,但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

——林伯渠在纪念孙中山诞辰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峡两岸共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原因。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二中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许多青年低估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的理由。

26.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其影响依然存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 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

(1)据材料一指出美苏对抗的特点。

举一例说明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材料二 中国多次宣布永远不称霸,这不仅仅是外交辞令。

中国设立远洋基地的出发点,只有维护商业利益和国际和平的考虑。

中国不与任何国家进行全球军事对抗,也无意争夺势力范围,拓展战略边疆。

中国外交和宣传部门应该以“中国贡献论”,反击“中国扩张论”和“中国威胁论”,以此化解外部的担心。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年来“中国扩张论”和“中国威胁论”盛行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体现了中国什么外交方针?

材料三 我认为“多极合作时代”将是21世纪上半叶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处理好“多极时代”的大国关系将是“多极合作时代”能够成为现实的前提条件。

(3)据所学知识指出时下的“多极”主要包括哪些力量或力量中心?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如何才能处理好“多极时代”的大国之间的关系(4分)

27、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

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

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

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

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

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

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

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

(6分)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

(4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

2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对外贸易中各国所占比重

注:

*1895年后包括台湾

**1906年以前的数字包含在“其他各国”栏内

——郑友揆《中国对外贸易与工业的发展》

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这一时期中外贸易发展特点的重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说明:

可以综合材料得出结论并加以说明,也可以根据部分材料得出结论并加以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高三第一次段考历史答案

1—5:

CBDAD6—10:

CCCBA11—15:

DBCBA

16—20:

BABCA21—24:

DCDA

25、

(1)原因: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剧变;

两岸同根同源,有着共同的民族情感;

深受武昌首义精神的感染。

(2)观点:

给封建主义致命的一击;

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一次大解放,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理由: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根本改变;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之路十分艰难。

26、

(1)特点:

对抗与缓和交替;

“冷战”和热战并存(欧洲“冷战”、亚洲热战)。

举例:

中国内战;

朝鲜战争;

越南战争。

(2)原因:

“冷战”思维;

意识形态冲突;

国家利益冲突(领土争端、资源争夺等);

中国国力的增强。

方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6分)

(3)多极:

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第三世界国家。

处理关系:

改变“冷战”思维;

抑制大国霸权;

加强合作,寻求理解,求同存异。

27、

(1)做法:

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

成效:

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目的:

巩固小农经济;

维护封建统治。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后果:

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

(2)观念:

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

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

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

(3)关系:

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

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

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

(4分)

28、得出的结论要明确;

可以综合材料得出结论,也可以根据部分材料得出结论,或根据某—年的进、出口情况得出合适的结论;

论证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角度合理,逻辑清晰。

信息

说明

1

与西欧的贸易比重呈下降趋势,与亚太地区的贸易比重呈上升趋势。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法等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衰落,美、日迅速崛起,成为工业强国,趁机抢占中国市场;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

2

19世纪末英国及附属国始终支配着中国对外贸易,尤其是进口贸易。

英国通过鸦片战争率先打开中国大门,在中国拥有特殊的地位,并长期控制中国海关。

英帝国拥有众多的国家和地区且与中国都有较好的贸易往来。

3

香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桥梁。

鸦片战争后英国逐步控制香港;

香港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集散中心和中转站。

4

中日战争后,尤其是1905年后,中日对外贸易总额增长显着。

明治维新后,日本成为工业强国,积极抢占中国市场;

《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在中国所占市场份额迅速扩大;

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继承了俄国在东北的特权,对华贸易额进一步上升。

5

美俄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整体呈上升态势。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美国向帝国主义过渡,大力对外扩张;

19世纪末美国提出“新殖民主义”,在中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贸易比重上升;

俄国1861年改革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但日俄战争的失败,使俄国在中国的贸易额一度急剧减少。

6

法德比重较小,中国对德国是逆差,对法国是顺差。

法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设备比较陈旧,市场竞争力不强;

法国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对中国的商品有较大的需求;

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且两次工业革命交叉,市场竞争力强。

新干二中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答题卷

题号

7

8

9

10

11

12

答案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4分)

(2)(4分)

(3)(4分)

26.

(1)(4分)

(2)(4分)

(3)(4分)

27、(14分)

(1)(6分)

(2)(4分)

(3)(4分)

28.(1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