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二历史学案《戊戌变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2099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二历史学案《戊戌变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二历史学案《戊戌变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二历史学案《戊戌变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二历史学案《戊戌变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二历史学案《戊戌变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二历史学案《戊戌变法》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二历史学案《戊戌变法》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二历史学案《戊戌变法》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二历史学案《戊戌变法》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二历史学案《戊戌变法》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二历史学案《戊戌变法》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二历史学案《戊戌变法》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二历史学案《戊戌变法》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二历史学案《戊戌变法》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二历史学案《戊戌变法》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二历史学案《戊戌变法》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二历史学案《戊戌变法》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二历史学案《戊戌变法》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二历史学案《戊戌变法》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二历史学案《戊戌变法》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二历史学案《戊戌变法》Word格式.docx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二历史学案《戊戌变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二历史学案《戊戌变法》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二历史学案《戊戌变法》Word格式.docx

阶级

壮大,并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为戊戌变法的兴起提供了阶级基础

思想

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的形成和传播为变法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

1、早期维新派和维新思想:

产生时间: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A、;

B、

性质:

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作用:

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准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局限: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2、康、梁的维新思想

著作:

思想特点:

3、思想宣传:

(1)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产生极大影响;

(2)办报:

(3)办会:

(4)著书:

(5)论战:

变法还得到了光绪帝和清政府一部分官员的支持

 

百日维新

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背景

1897年,,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表现

A、《》,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因为它提出了变法的具体办法)

B、保国会的成立,使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二、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百日维新

开始标志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

主要内容

政治:

鼓励;

举荐新政人才;

精简机构,;

取消旗人特权。

经济:

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

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

创办国家银行;

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等

文教:

改革,;

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

鼓励私人办学,;

准许民间办报;

设译书局

军事:

,装备新式武器,按新法练兵,添造军舰

评价

A、进步性:

基本上反映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并给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B、局限性:

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宪法等君主立宪制主张,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具有不彻底性。

失败标志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

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

发展得很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而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②具体原因:

A、缺乏

B、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涉及农民问题,,使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寄希望于;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D、国际环境:

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他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是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的。

这就使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

E、执行新政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新政无法落实;

F、变法采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和自上而下的方式;

G、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

戊戌变法与近代化

启示

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

历史

功绩

性质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

爱国性

戊戌变法是。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

为目标,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具有强烈的爱国性。

进步性

戊戌变法是初步尝试。

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

,经济上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明显的进步性。

启蒙性

戊戌变法也是。

维新派、主张

,对进行猛烈的抨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影响

深广

维新运动留下了许多遗产,诸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更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1、19世纪末,列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和危害:

资本输出形式

危害

政治性贷款

列强进一步,扩张了在中国的政治势力

抢夺路权

列强控制交通大动脉,掠夺中国土地和资源,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开采矿山

掠夺矿藏,使中国重工业无法发展

开办工厂

直接利用中国廉价的,将商品倾销到中国内地,阻碍了

的发展

开设银行

通过方式获取更大的利益,控制了中国的金融

2、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维新思想及其思想影响

代表人物

主张

著作

特点

康有为

《》和《》

“托古改制”,即

梁启超

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实行

《》

谭嗣同

《仁学》

严复

宣扬“”的理论

翻译了

把西方社会的进化论介绍到中国

3、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有什么特点?

康有为为什么要装扮孔子,让他充当维新变法的先师?

4、康梁等人如何宣传他们的维新思想的?

有何影响?

5、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原因之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

国内背景

国际环境

领导力量

改革措施

群众基础

二、自主检测

1、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

A.强学会的成立B.《中外纪闻》创办C.“公车上书”D.保国会成立

2、戊戌变法的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B.发展社会经济C.推动政治改革D.促进思想启蒙

3、康有为对中国近代政治变革产生的影响是

A.率先提出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B.批判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的腐朽思想

C.提倡西学,否定传统的儒家思想D.反对共和革命,维护清朝专制统治

4、(2008潍坊高二质量检测)戊戌变法损害了顽固派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阻挠。

下列措施直接触犯顽固势力利益的是①裁撤冗员②取消旗人特权③废除八股④设立京师大学堂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D.②③④

5、百日维新的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守旧势力的是()

A.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B.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

C.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D.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6、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种政治运动,关键是:

()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趋势

B.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D.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7、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是由于()

①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

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

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

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8、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提出的救国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厚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D.用民主取代专制,用科学扫荡迷信

9、世纪90年代初,李福明办有一家机器面粉厂,因不满官府衙门的勒索到官府讲理,结果被以“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交刑部照例治罪”,他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

这件事表明

A.封建顽固势力排斥一切新兴事物

B.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C.清朝是一个没有法制的国家

D.封建势力严重阻碍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0、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

A.不敢触犯封建制度

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11、新政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

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

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

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扎花、榨油两厂。

山西的近代工业开始起步。

以上材料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

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

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

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XX甚多,惟要义有三:

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

……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

“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13、(2009年山东文综)阅读下列材料: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

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

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

(2分)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分)

(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

“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

……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

“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上下一心,大展经论;

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

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1

材料三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

……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

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

(3分)

(2)三则材料中的三位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

(3分)

(3)材料三的改革与材料一、二在核心主张、局限性、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4)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俄日崛起,中国改革失败。

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5、19世纪中叶以后,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中、日两国都进行了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

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

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材料二19世纪末,年轻皇帝光绪意识到必要对帝国进行一切彻底的改革。

1898年夏他颁发了系列的改革法令,该段日子被称为"

百日维新"

他们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法,按西方式建立一支军队。

(1)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和局限性。

(2)据材料二,概括"

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

与材料一相比,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16、(2010年南通二模)材料一戊戌政变大事记

1898年9月18日(八月初三日)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

“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

”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希望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彻底交权。

9月19日(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

9月20日(八月初五日)光绪帝先召见袁世凯(袁于当晚回到天津);

后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9月21日(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

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

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

——据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三联书店(2005年版)整理

材料二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

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

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1)从材料一看,你认为引发戊戌政变发生的因素有哪些?

你如何看待戊戌政变发生的原因?

(2)关于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关系,过去认为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政变发生,是促发政变的决定性因素。

请依据材料一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

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进程有何关系?

(3)据材料三,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

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

17、阅读材料:

材料一“黑船事件”:

佩里叩关,日本开国材料二时局图康有为图

(1)结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中国改革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这两次改革的结果有何不同?

据此产生了哪些影响?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

“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

“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

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编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

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19、阅读下列材料:

(光绪帝)二十八日(1898年6月16日)遂召见(康有为)于颐和园之仁寿殿……皇上曰:

“国事全误于守旧诸臣之手,朕岂不知?

但朕之权不能去之,且盈廷皆是,势难尽去,当奈之何?

”康曰:

“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

勿黜革旧大臣,而渐擢小臣。

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唯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

彼大臣向来本无事可办,今但仍其旧,听其尊位重禄,而议政之事,别责之于小臣;

则彼守旧大臣,既无事可劳,复无失位之惧,则怨谤自息矣。

……”上然其言。

……而西太后与荣禄已早定密谋,于前一日下诏……(命)二品以上大臣,咸具折诣后前谢恩。

政变之事,亦伏是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光绪帝向康有为询问了什么问题?

(2)康有为对此提出了什么建议(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3)康有为这一建议的实质是什么?

这反映了什么?

(4)慈禧太后命“二品以上大臣,咸具折诣后前谢恩”的目的是什么?

20、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24.B.(10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同眸】阅读下列材料:

戊戌变法后,康有为“八年于外,列国周游„„熟考中外之故,明辨欧华之风,鉴观得失之由,讲求变革之事”。

录得其心得如下:

材料一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

„„若吾中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则中国反不能强,不能安,而为人所弱,或分乱久矣。

„„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

英国之政,是自然积化,非仿效而得。

病症不同,不能用一方。

材料二凡万国政俗之初更,志士学人阅历必浅,既寡书传,又未亲游,但愤于积弊,耻于国弱,发愤太过,张脉怒兴,故未及深思,轻为举发。

故皆先行破坏而后徐图建设之功。

„„忧虑强邻四逼,不能容我从容图治也„„破坏甚易,建设甚难,大火随风不知所底,其不至亡国者幸耳。

材料三欧美新世界,固非一人之功,然华忒(瓦特)之力,实可谓八九分也。

电尤

物质之至精新者,精于电者尤强。

科学实为救国之第一事,宁百事不办,此必不可缺者也。

„„今为物质之世界,精于物质者强。

„„方今新世界之争胜,非以其哲学也,以其物质也。

物质大盛者强,物质不强者弱,故我国之专门工学尤要矣。

材料四物质学者在理财,理财之本,又在官制,官制之本,在人民自治。

„„此为今日救中国第一政。

——上述材料均选自《康有为遗稿》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康有为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三、四,康有为反思后提出了哪些救国的新主张?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