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全集上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2103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5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全集上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全集上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全集上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全集上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全集上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全集上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全集上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全集上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全集上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全集上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全集上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9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全集上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9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全集上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9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全集上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9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全集上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9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全集上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9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全集上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9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全集上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9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全集上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9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全集上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全集上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北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全集上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全集上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全集上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请学生自由发言,并引导学生了解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两个领袖,被尊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

  4.阅读与讨论。

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页的文字,并适当地予以解释。

重点应放在,我们国家很早就有了农业文明,远古先民很早就懂得了种植小米和水稻。

在没有文字之前,历史主要靠人们口头传递,而有关炎帝和黄帝的许多故事就是这样被流传下来的,并且与许多神话结合在一起。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页有关炎帝与黄帝的文字,以及小文的话,并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围绕炎帝和黄帝的各种传说,教师也可以做适当的解释:

由于没有文字记录,而且时间过于久远,人们很可能把许多人的发明、贡献都归于这两个人物了。

  5.同伴阅读。

同桌之间共同阅读教科书第5页有关伶伦和仓颉的文字,并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向同桌介绍自己知道的其他的古代传说。

  6.自由讨论。

请学生自由发言,介绍与同桌阅读与交流的结果。

  7.教师总结,应特别突出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以及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

  布置家庭作业。

〖给老师的建议〗

  1.教师在导入时,可以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图中四个儿童手中的文字是写在什么材料上,以便为下面四大发明中造纸术的学习做铺垫。

  2.学生可能从各种书籍或其他媒体中了解到一些有关炎帝和黄帝以及其他一些古代历史的传说和故事,教师在讨论中要鼓励学生运用他们了解到的这些知识。

  3.教师应让学生初步懂得,由于远在文字产生之前,所以关于炎帝和黄帝的故事更多的是属于传说与神话,其可靠性与后来要学习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有所不同的。

学生可能很难区分神话与传说的区别,教师不必勉强他们,只要他们能够大概知道不同就可以了。

  

4.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许多重要的发明和贡献很可能是其他人的功劳,然而因为没有确切的文字历史,所以人们往往把它们都归功于炎帝和黄帝。

5.教师应让学生理解“共同的祖先”中的“共同”包括了不同民族、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裔,还可以联系上学期学习过的有关内容。

〖家庭作业〗

  1.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5页的填空作业。

  2.让学生搜集一些古代的神话和传说。

〖评价建议〗

1.观察学生在教学中发言的情况,并做记录。

2.教师对学生完成的家庭作业给予等级评定,并在适当的时候将比较好的作业向全班同学做介绍。

坚忍不拔的炎黄后代

  1.知道一些有关中华民族的古老神话和故事。

  2.理解在这些神话和故事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高尚品质。

  1.了解学生对中华民族古代神话传说的了解和熟悉程度。

  2.根据学生的熟悉程度和阅读水平选择一些有关的书籍。

  第一课时

1.导入。

教师了解学生搜集古代神话传说的情况,并可以让几个学生谈一谈他们搜集的情况,如从哪里找到的、是什么内容等。

2.阅读与讨论。

教师为学生朗读教科书第6页的课文,并告诉学生:

“在今天的课上,我们也要像教科书中五年级(2)班的同学那样,召开关于古代神话和传说的主题班会。

让我们先从乐乐和小文搜集到的故事开始吧。

”教师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教科书第6~7页上的精卫填海和大禹治水的故事,然后请学生以自由发言的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可以适当地加以引导:

“这两个故事反映了什么样的精神和优秀品质?

”(精卫填海的故事反映的是顽强、勇敢、不畏艰难、坚定不移的精神,大禹治水的故事反映的是公而忘私、大公无私、坚持不懈等优秀品质。

3.小组准备。

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神话与传说,并共同探讨其中所反映的精神和优秀品质。

教师也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书籍分发给各个小组阅读,并做好向全班介绍的准备。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巡视,并适当地帮助学生选择故事,尽可能避免小组之间的重复。

  4.教师总结,督促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为下次的交流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1.以小组为单位,继续为故事会做准备。

2.全班交流。

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向全班介绍一两个故事,并根据小组的讨论结果,说明所反映的精神和优秀品质。

 

  3.教师点评和总结。

 1.有关我国古代的神话和传说是十分丰富的,学生通常都会知道一些,但大多未必认真思考过其中所反映的精神和优秀品质,尤其是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和表述,因此,在阅读、讨论精卫填海和大禹治水的故事时,教师要帮助学生自己分析概括,以使接下来故事会的活动能够达到目的。

2.本课题的内容是很好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素材,因此教师最好安排两课时,将故事会开得尽可能充分,以便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展示的机会,并保证小组向全班的介绍比较成功。

3.学生对神话和传说的概括可能会比较多样,只要基本正确,教师都应当予以肯定。

4.有时学生可能会一时想不起来,教师可以适当给他们出示一些题目,如愚公移山、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后羿射九日等,内容可以宽泛一些。

  对在故事会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小组给予表扬。

与历史为伴

  1.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历史感。

  2.知道并学会使用公元纪年的方法。

  3.通过风筝等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历史与自己的密切联系。

教师可以根据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就某一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食物、日常生活用品等都可以),了解其历史由来,以便在课堂上运用。

  1.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历史能够告诉我们发生在很久以前的事情,比如前面学习过的炎帝和黄帝,就生活在几千年前。

但是这么长的时间,人们怎样表达它呢?

比如,提到我国伟大的诗人李白时会怎样说?

(李白是唐朝人。

)又如,大家都知道的万里长城,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

那么,如果有个来自非洲或者欧洲的小学生向你提同样的问题,你应该怎样回答他,才能让他完全明白呢?

  2.阅读与练习。

教师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8页的课文,并强调,公元纪年就是准确表达历史时间的一种方法。

让学生自己阅读教科书第8页的其余文字,并告诉学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家可能有自己表达历史时间的独特方式,就像我们中国有秦、汉、唐、宋,但是其他国家的人要明白就会比较困难。

而公元纪年是通用的,用它来表示历史时间,大家都可以明白。

比如上面提到的问题,可以告诉非洲或者欧洲的小学生,李白是生活在公元7世纪的人,秦朝在公元前221―前206年之间,对方就会明白了。

  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做一些练习,如中国共产党是在公元哪一年成立的、新中国是在公元哪一年成立的、现在是哪个世纪、同学们出生在哪个世纪等。

  3.探究讨论。

“历史能够告诉我们从前的事情,那么它是不是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呢?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阅读教科书第9页小女孩的话和关于风筝历史的文字,并和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教师可以找几个学生向全班谈一谈自己读完这段文字的想法。

  教师根据自己在课前所做的准备,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做例子,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历史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自己与历史的联系。

  教师让学生从教科书上风筝的故事、教师所讲的例子入手,谈一谈自己想到的历史、自己与历史的联系。

  4.教师紧紧围绕本课题“与历史为伴”进行总结:

“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都有自己的历史,比如我们使用的物品、吃的食物都是如此。

我们的国家、我们所在的家庭,以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历史和我们的生活相依相伴,它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1.为了便于学生讨论时打开思路,教师的课前准备是很重要的,此外,教师选择的事物应是学生非常熟悉的。

  2.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适当给予补充和解释,其侧重点是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感,使他们意识到各种事物都有自己的历史。

  “我的寻根之旅”(姓氏由来的探究活动)

  观察学生在讨论活动中的表现,并做记录。

2、伟大的发明

传递文明的纸

  1.知道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

  2.通过讨论、探究、体验纸的发明和制作过程,并通过与纸发明以前的中西方不同的书写材料的对比,感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伟大的创造。

  3.了解纸的作用,特别是纸的传播对世界的影响,认识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

  4.学习评价历史人物。

  1.学生体验活动时所需的各种材料,如木版、小块的布和绸缎、泥板、皮革、石板等。

  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准备制纸的原料及用具。

请学生再一次欣赏教科书第2页的图画,并引导他们:

“你们还记得吗,这几个小朋友手里举着的是什么文字?

(埃及的象形文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印度的梵文和中国的汉字。

)这些文字又是写在什么材料上的呢?

(埃及的象形文字―――在羊皮上,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在泥板上,印度的梵文―――在贝多罗树叶上,中国的汉字―――在纸上。

  这幅画的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我想有些同学已经猜到了,是想告诉我们,是我们中国人最早发明了造纸术。

”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10页的课文。

  2.体验活动。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活动,老师准备了一些材料,每个同学选择其中的一种,在上面或写字或画简单的图画,然后与自己平时用纸写字和画画的体验进行比较,完成教科书第10页下面的作业。

  3.全班交流。

请几个学生发表自己完成的作业内容。

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1~13页的内容,然后就下面的问题与参考答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学生既可以通过阅读教科书进行回答,也可以利用课外知识进行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做适当的补充和修正。

  在没有纸的时代,我们的祖先把字写在什么上面?

(中国有动物的骨头―――甲骨、竹木简、丝绸等,其他国家有纸草、羊皮、泥板等。

  为什么竹简、泥板和羊皮等书写材料没有被流传下来呢?

结合教科书第11页呈现的“东方朔的信”等内容,以及学生利用不同材料写字、做画的体验,引导学生回答。

(这些材料都有笨重、书写时费力以及不好保存等缺点,因此,一旦纸张出现,它们就必然会被淘汰,未能流传下来。

  5.探究与讨论。

让学生根据教科书第12页的造纸图,自己总结出造纸的主要过程与步骤。

教师请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根据他们的回答,在黑板上写出主要的步骤。

(备好原料―漂洗―切碎―捣烂―蒸煮―再捣烂成泥―制成纸浆―用筛子捞取纸浆―晾干。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动手体验造纸的过程,但需要注意用火安全。

  6.算一算:

如果用教科书(16开)大小的纸来写东方朔给汉武帝的那封信,需要写几页纸?

(如果每根竹简上可以写10个字,那么3000多根竹简就有大约3万多个字,而教科书大小的纸张至少可以写1000字,因此只要30张纸就够了。

  7.自由讨论:

“通过上面的活动,你怎样看待造纸术和蔡伦?

”请学生自由发言,并结合教科书第13页的地图,让学生按照传播时间的先后顺序读图。

教师应提醒学生一个世纪是100年,启发学生了解我国的这项科学发明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

  8.教师概括总结:

“如果没有纸,各种知识很难迅速和广泛传播,人类进步的速度会缓慢许多,因此造纸术的出现和传播对于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本课题的内容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教师自始至终应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比、讨论、探究等方式使学生有效地达到情感目标。

  2.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之前已经知道了造纸术是中国人的发明,但往往没有深刻地认识和体验到其所具有的伟大意义,而本课题设计的各种活动便利易行,可以帮助学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造纸术的伟大意义,因此建议教师尽可能让学生完成各种活动,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

如果安排两课时,基本可以全部完成。

  如果课上没有时间,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在家尝试一下造纸的过程。

  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进行评价。

“文明之母”——印刷术

  1.知道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理解印刷术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2.了解印刷术的演变及其发明的过程,并通过动手实践,体验活字印刷术中蕴含着的聪明智慧。

  3.学习评价历史人物。

  1.为各小组准备一块长条肥皂,两块约3厘米见方的肥皂(可先用细砂纸或蘸水在玻璃板上磨平)或同样规格的土豆。

  2.为各小组准备一把钥匙或曲别针。

  3.为各小组准备印油、刷子、纸。

“造纸术发明400多年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又发明了被称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

”教师板书。

  2.阅读与讨论。

请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14页的课文和插图,并引导学生讨论下面的问题。

  雕版印刷是怎么回事?

(印刷术的初级阶段是雕版,即选择质地细密坚实的木材做成木板,把要印的字或画用刀反着刻在木板上。

印刷时,在木板上涂上油墨,然后将纸铺在上面,用刷子轻轻一刷,再把纸揭下来,文字或画就印在纸上了。

  雕版印刷有什么好处?

(可以反复使用多次,也就是说,可以印刷许多份同样内容的书籍。

  雕版印刷有什么缺点?

(制版费力费时,每一块版只能印同样的内容。

  3.阅读与讨论。

“雕版印刷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一块版刻好后,几百、几千、几万份同样的作品就印出来了。

这比手抄笔录不知要快多少倍呢!

但正如同学们讨论中所提到的,雕版印刷要一刀刀的刻,非常费时费力,有时一本书一刻就是几年;

如果刻错一笔,整版就要报废。

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又一项伟大发明,也是印刷史上的一个伟大飞跃。

它的发明人就是北宋时期的毕。

”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15页的课文。

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与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的优越性是什么”的问题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说明:

“最早的活字是用胶泥制成的。

把规格相同的长方体的一端刻上反字,在火上烧硬,就制成了活字。

印刷时在铁板上铺上松香,按需要将一个个活字码好,用火加热,使松香融化,待到松香冷却后,一个个活字被固定住,版就制好了。

印刷时在版上铺好纸,涂上墨,一印就成了。

需要印刷不同的内容时,可以将松香加热烧化,把字拣出来重新排版。

活字可分离可拼合,十分方便。

同纸的发明一样,印刷术的发明大大加速了人类前进的脚步,所以被称为‘文明之母’。

  4.体验活动。

各小组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中任选一种印刷方式,体验不同的效果。

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分配给每个小组,布置或者让学生自己选择要印刷的文字。

  在体验雕版印刷过程中,学生可用准备好的曲别针或钥匙在长条肥皂平滑的一面刻字,其他的学生可以帮助涂印油,铺纸,印刷。

  在体验活字印刷过程中,学生可把3厘米见方的肥皂块当作活字,分别刻上不同的字,然后涂印油,铺纸,印刷。

  5.全班交流。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小组的印刷成果。

  6.教师总结。

“我国北宋时期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印刷史上的一场革命,它很快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于世界文明的传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中国人民以其天才与勤奋为世界科学与文明做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

在我国的历史书上,对这一技术的发明者―――布衣毕,只有简单的记载(在史书《梦溪笔谈》中只有72个字的记载),但世界发明史上却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名字。

  1.与造纸术的发明一样,学生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可能已经知道,但不会有深刻理解,因此讨论和体验活动都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有条件,教师可以用两个课时完成,让学生能够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和体验。

  2.教师应提醒学生,在制作雕版和活字时,刻字必须是反的。

  3.应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所选用的材料最好是肥皂和曲别针。

  4.在讲到毕时,教师可以适当提醒学生,许多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发明创造都是由普通的劳动者贡献的,尽管他们很少甚至没有在历史上留下记录,但同样值得我们后人尊敬和感激。

  完成教科书第15页的“我的体会”。

  1.对学生的家庭作业给予评价。

  2.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体验活动中的表现并做记录。

沟通全世界的指南针

  1.知道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是中华民族对于世界文明发展的杰出贡献。

  2.初步掌握阅读史料的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进一步萌发民族自豪感。

  师生搜集有关指南针的资料(图片和文字)。

“你所见过的指南针是什么样子的?

”请几个学生发言。

  2.阅读与讨论:

指南针发明的根源应从何说起呢?

请学生欣赏和阅读教科书第16页司南的照片及文字,并朗读其右侧的课文。

  教师讲解:

“在很早以前,古人在寻找铁矿时,发现了磁石的吸铁性。

”教师朗读:

“石,铁之母也。

以有磁石,故能引起子,石之不慈者,亦不能引也。

”并提问学生,这段文字是什么意思?

说明了什么?

(古人把磁石的吸铁性比喻为母子之情,故称磁石。

)为什么会有南北之极性呢?

(磁石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静止时大致指向南北。

  “最早的指南针是司南,它大约出现在我国的战国时期。

最初的指南针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样子像一只勺子,圆底,可以在平滑的‘地盘’上自由旋转,待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

这种形状奇特的装置被称做‘司南’。

勺子的形状代表大熊星座。

众所周知,大熊星座左侧的两颗星与北极星构成一条直线,勺的位置可以清楚地指示出南和北。

北宋时期,将磁针和方位盘连成一体,制成了罗盘。

罗盘的出现,是指南针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只要一看磁针在方位盘上的位置,就能确定出方位来。

航海者们就是依靠罗盘在海上辨别方向的。

  3.小组探究。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教科书第16页豆博士的话,算一算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大约比欧洲早了多少年。

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据史书记载,在我国的战国时期就已经提到指南针了,而战国时期的结束时间是公元前221年。

请学生讨论:

“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走向世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达尔文环球考察,都离不开小小的指南针?

  4.全班交流。

各个小组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5.教师总结。

教师应向学生强调:

“指南针虽小,但它的历史功绩却是不可估量的。

我们虽然不知道是谁发明了指南针,但他的功德是不朽的。

  1.学生在理解指南针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作用时,对于课文中提到的明朝郑和七下西洋;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圆的;

达尔文环球考察,提出进化论等史实了解不多,教师应适当予以补充,帮助学生理解指南针的重要作用。

此外,教师还应告诉学生,在他们今后的学习中,会进一步了解这些内容。

  2.如果有条件,可以搜集一些不同形状的指南针。

  3.告诉学生,有时人们也把指南针叫做指北针,因为南与北相对,所以指出南的同时也就指出了北。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火药加快了人类前进的脚步

  1.知道火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

  2.理解火药的发明加快了人类前进的脚步,同时了解火药也增加了战争的危害。

  3.初步了解科学与迷信的复杂关系。

  4.进一步认识四大发明的伟大,萌发民族自豪感。

  教师准备古代火箭图和现代火箭图。

“提起火药,谁都知道它的厉害,不过,你们知道火药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吗?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7页的课文,并观察炼丹爆炸图。

“火药是古代炼丹师偶然发现的。

本来炼丹师是为了求得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却意外地炼出了能够置人于死地的火药。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科学与迷信往往是奇妙的结合在一起的,火药的最初发明就是这样的。

当硫磺、硝石、木炭这三样东西混合在一起,达到一定的比例时加热,极容易着火甚至发生爆炸。

说不定还有一些炼丹师曾为此丧生呢!

虽说他无意为科学献身,但科学史上却永远不会忘记是炼丹师发明的火药。

但是仅仅靠偶然发生的事故是不能产生真正的发明的,人们在炼丹炉经常发生的爆炸事故中,经过反复摸索、尝试,才最终有了火药的发明。

请学生观察教科书第17页下方的图(它们分别是古代不同时期的火箭),然后请学生想像一下,这些早期的火箭是怎样发挥火药的威力的?

  请学生阅读和欣赏关于万户的文字和图画,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18页关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文字和照片。

教师强调:

“当你们为宇宙飞船遨游太空而赞叹的时候,应当记得像万户这样伟大的先行者,更应当记得发明火箭的是我们的祖先。

现代火箭是高科技的产物,比早期的火箭不知进步了多少倍,但它们在原理上却是相同的。

”教师还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人类航天事业发展的历史,如关于前苏联第一次进入太空、美国宇航员登月等,不必详细,但应当简单予以说明,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4.小小辩论会。

教师向学生说明:

“火药发明的利与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学们对此可能也会有自己的看法。

今天,我们召开一次小小辩论会,题目就叫做“火药的出现是不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教师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5.总结。

教师对学生的辩论活动进行总结,应特别强调的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利用火药,火药是否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最终还是由人类自己决定的。

  1.通常认为,火药是唐朝时期发明的,后来用于开山凿石、筑路挖河;

北宋时期开始用于军事。

对此,教师还可以做进一步补充:

14世纪中叶,欧洲人开始使用火药、火器开山凿石、筑路挖河,加速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到来。

  2.关于火药的讨论交流,教师应从火药对人类发展的贡献的积极意义上去引导,引导学生认识火药的确加快了人类前进的脚步。

但由于火药是一把双刃剑,火药的消极意义也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被用于战争。

  3.教师不应回避在关于火药辩论的环节中学生可能提出的不同意见,但在总结时要特别强调,既然是双刃剑,那么使用者的态度、行为才是决定因素。

学生在辩论中只要能自圆其说,且有道理就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