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18708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端午的鸭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端午的鸭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端午的鸭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端午的鸭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端午的鸭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端午的鸭蛋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端午的鸭蛋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端午的鸭蛋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端午的鸭蛋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端午的鸭蛋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端午的鸭蛋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端午的鸭蛋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端午的鸭蛋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端午的鸭蛋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端午的鸭蛋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端午的鸭蛋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端午的鸭蛋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端午的鸭蛋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端午的鸭蛋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端午的鸭蛋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端午的鸭蛋教案.docx

《端午的鸭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端午的鸭蛋教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端午的鸭蛋教案.docx

端午的鸭蛋教案

“百位名师百节优质风采课”教学设计

学段及学科

初中八年级语文

授课教师姓名

张红云

所在学校

北京市国子监中学

授课教师职称

中学高级

所在区县

东城区

作课教师简介

张红云,北京市国子监中学的语文高级教师,教学副校长,北京市骨干教师,东城区教育新秀,东城区薛川东名师工作室成员。

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对语文课堂教学有独特的理解,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培养学生自主感悟与独立创造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作课教师自我陈述

课设计思路及看点

教师从“情趣”二字入手,以民俗文化为载体,通过民俗寻访小组、文学欣赏小组、拓展实践小组的自主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民俗、品味语言、感受文化,最后上升到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的高度。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与实践中掌握语文规律,提高审美情趣。

授课课题

《端午的鸭蛋》

授课内容

教学内容简介

《端午的鸭蛋》是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教材中第四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人文内涵非常丰富的文章,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

作者从端午的风俗起笔,写到家乡鸭蛋,再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

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

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中诠释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体现了整体上的严谨与和谐。

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

文章读来从容散淡,流露出的是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小小的鸭蛋浓缩了中国的民俗文化,体现了生活的诗意,蕴涵了民族的精神。

只有善于捕捉这种生活的美,才能热爱民俗、热爱家乡,从而更好的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特色

教学特色:

在教学中,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活动的对话者。

教师努力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通过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收集整合资料,提炼出自己的观点。

发挥主导作用,构建课堂教学中的多边对话活动,使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体验与实践中掌握语文规律,提高审美情趣。

指导思想: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搜集整合资料的过程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在实践探究中掌握语文规律,提高思想认识。

3.注重文本的学习,通过反复朗读来品味语言的特色。

理论依据:

推进语文课程改革,要增强课程的资源意识。

语文课程的资源是丰富的,通过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收集整合资料,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将最大化地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活动中的对话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课堂教学中的多边对话体系,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学生与生活的对话等,营造阅读环境,促进学生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

萨特说: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甚至是进行自主的创造。

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情况:

中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知新知识,并且愿意表达个人观点。

在洋节日充斥的今天,中学生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对欣赏传统文化的方法也不够了解。

因此应该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技术准备:

PPT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蕴含的生活情趣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学会搜集整理资料,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情趣。

2.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感受民俗文化的特色,体会韵味十足的语言,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传统文化的情趣。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激趣导入

今年年中国把传统节日列入法定休息日,前几天是端午节,我想同学们一定和家人一起过了一个愉快的节日。

同学们是怎么过的呢?

了解了同学们的节日内容,让我们一起寻访一下高邮地区的民俗和节日特色吧。

学生自由发言,展示反映节日中充满生活情趣的照片。

从生活体验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调动生活体验

3

合作学习

1.教师把学生分为民俗寻访组、文学欣赏组、实践拓展组,在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设计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讨论。

教师以导为主。

首先请民俗寻访组做导学。

 

2.作者在文章中介绍了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和端午的鸭蛋,处处充满生活情趣,请同学们在文学欣赏小组的带领下一起一起感受汪曾祺笔下的端午情趣。

 

3.汪曾祺的散文除了在结构上闲适自由之外,语言也有特色,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A平淡而有味,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C有淡淡的幽默。

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

1.民俗寻访组——说风俗、谈鸭蛋

说风俗

(1)家乡有哪些风俗?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帖五毒、帖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2)家乡特有的风俗有哪些?

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谈鸭蛋

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多(鸭多蛋多)、奇(盛产双黄蛋)、好(质细而油多),名声远扬

2.文学欣赏组——品语言、悟乡情

品语言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文章,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充满情趣的描写,谈谈感受。

悟乡情

透过这些充满情趣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的鸭蛋情有独钟,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热爱家乡,怀念童年。

3.论风格

学生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喜欢的句子,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培养学生独立收集资料、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能力。

 

品读语言,自主感悟

 

 

整合信息

自主感悟

 

合作学习反复诵读

25

实践拓展

同学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看到了一则发人深思的资料,请实践拓展小组的同学做介绍。

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合作探究。

实践拓展组

1.学生介绍自己查找到的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世界无形遗产”的资料。

同学们对此有何看法?

2.发出保护传统文化倡议。

3.设计活动,弘扬民族文化:

如果举办高邮地区的端午文化节,你有何创意?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激发民族自豪。

创设情境拓展实践

7

总结提升

1.教师展示保护传统文化大事记

●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2007年6月9日,我国第一个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经文化部批准在福建省设立。

●2007年12月16日国务院对外公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将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假日。

……

总结: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保护传统文化就是弘扬民族精神。

学生感悟

提高学生保护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意识。

回归生活反思提升

3

课堂小结

小小的鸭蛋浓缩了民俗文化,体现了生活的诗意,蕴涵了民族的精神。

只有善于捕捉生活的美,才能热爱民俗、热爱家乡,从而更好的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作业

1.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民族文化的资料

2.在中国的文化遗产日当天,一次文化活动,写一篇参加活动的感受。

板书设计

端   

午  端午的风俗      淡而有味热爱民俗

的  家乡的鸭蛋          

鸭  端午的鸭蛋      雅俗共赏弘扬文化

蛋   

指导教师姓名

所在单位

指导教师职称

指导教师研究方向

专家点评

注:

专家点评关键词、语(100字)

大自然的语言网络版教案

下面是戴巴棣所写的《大自然的语言》一诗中的几节: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

/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

/大自然在蓝天写着:

/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

/这是在告诉人们:

/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

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

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

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

(一)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

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

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

(二)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

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

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也有“语言”吗?

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

有什么意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

声屏显示课文朗读。

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

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

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

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

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

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

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

不能调整。

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教师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什么是智力

什么是智力?

有人说,智力涵义包括聪颖、预见、速度,能同时应付很多事件。

有人把智力定义为学习、作判断的能力和想像力。

在现代文献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还有人把智力表达得更简洁,说智力是作猜测,是发现一些新的内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测”。

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你不知怎么办时,无计可施时,惯常的做法不奏效时,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动物呢?

这取决于脑的发达程度。

脑只有外面那一层——大脑皮层——明显地与形成“新的联想”有关。

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2毫米,仅相当于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

人的大脑皮层布满了绉褶,但是如果把它剥离下来并将它展开,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4张打印纸。

黑猩猩的大脑皮层只有1张打印纸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只有邮票那么大。

因此,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3.第二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中两次用到“大约”一词,这体现了选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6.本文对“智力”作了五种解释。

请说出你最赞同其中的哪一种,结合实例说明为什么。

参考答案:

1.智力

2.逻辑顺序

3.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

4.准确性、严密性。

5.介绍了对智力的多种解释;并通过人和动物大脑皮层的比较,说明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6.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

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生1:

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

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2:

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

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3:

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

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4:

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

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

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生5:

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

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

“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

不好。

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

“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

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回答者:

6551575-试用期一级12-1719:

25

一、大自然的语言

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下面再通读全文。

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练习题中的4个小题,填写段的序号。

[学生读、练后简要讨论。

各小题后括号内应填的序号为:

第1题(一至三);第2题(四至五);

第3题(六至十);第4题(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

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

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

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

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

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

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后归纳]

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

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学习编写读书摘要。

同学们通过几次通读课文和讨论内容、层次,对课文已经大致理解。

在阅读实践中,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点,或是为了记录资料,以备日后使用,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

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

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

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

第一步,先围绕课文第一道练习中的4个小题,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

第二步,把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使表达完整。

[学生练习,完成后相互交换阅看,订正、补充,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再将预先准备的写有“摘要”的小黑板挂出,供学生参考,但要求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