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18885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docx

《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docx

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

国科发资〔2017〕298号附件4

 

“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重点专项

2018年度申报指南

为提升我国蛋白质研究水平并推动应用转化,按照《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部署,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组织专家编制了“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专项围绕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科技问题,结合国际蛋白质研究的前沿发展趋势,开展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增强我国蛋白质机器研究的核心竞争力,产出一批国际领先、具有长远影响的标志性工作,实现重点领域对国际前沿的引领,在原创性基础和理论研究中取得突破,为人口健康、医药与生物技术、现代农业、环境生态与能源、国家安全等领域中重大科学问题的解决和关键技术的发展,提供基础理论引导和技术方法支撑,形成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特色突破点和优势方向。

2016年和2017年,“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重点专项围绕以上主要任务,共立项支持68个研究项目(其中青年科学家项目18项)。

根据专项实施方案和“十三五”期间有关部署,专项将继续部署一批项目,拟优先支持11个研究方向,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国拨总经费3.1亿元(其中,拟支持青年科学家项目不超过7个,国拨总经费不超过3500万元)。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面向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突破关键技术进行一体化设计。

鼓励围绕一个重大科学问题或重要应用目标,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全链条组织项目。

鼓励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科研基地组织项目。

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

项目执行期一般为5年。

为保证研究队伍有效合作、提高效率,项目下设课题数原则上不超过4个,每个项目所含单位数控制在4个以内。

青年科学家项目可参考指南支持方向(标*的方向)组织申报,但不受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限制。

专项实施过程中,涉及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应遵守国家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有关规定,使用合格的实验动物,在合格设施内进行动物实验,保证实验过程合法,实验结果真实、有效,并通过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审查。

涉及人体样本的伦理审查工作,应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涉及需要在三级及以上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开展高致病性病原体研究的,须在申报时提供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颁发的生物安全等级三级实验室(BSL-3实验室)认可证书及可以从事相关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的证明材料。

1.细胞内部膜系统稳态维持的蛋白质机器*

研究内容:

揭示细胞内部膜系统稳态维持的重要新型蛋白质机器的组成、结构、动态变化与在体功能。

考核指标:

发现5-10种在细胞内部膜系统,包括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脂滴、溶酶体等(选择其中1种或几种)的形态控制、完整性维持、膜间交流、膜脂成分控制、氧化应激、损伤修复、选择性清除、质量控制、定位及运动调控等稳态维持过程中发挥核心功能的新型蛋白质机器;揭示相关蛋白质机器组成、结构与功能的动态变化规律,阐明其调控、协同作用、组装/分解模式及修饰方式;阐明其在响应细胞内外环境变化、调控细胞物质能量代谢、维持细胞稳态和决定细胞命运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阐明细胞内部膜系统稳态异常在人类重大疾病发生中的关键作用。

2.蛋白质膜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

研究内容:

发现重大生理过程和重大疾病相关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的新型膜蛋白质机器(如G蛋白偶联受体(GPCR)等)及其功能性配体,研究其生理病理过程中动态变化的分子机制,并研究其功能调控手段。

考核指标:

针对重大生理过程和重大疾病相关细胞信号转导过程,选择20-30种关键膜蛋白质机器(如GPCR等),解析其三维结构和构象动态变化机制,阐明细胞生命活动中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揭示其构象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发现20-30种新型调控分子;发展能够普遍应用于细胞表面信号转导相关膜蛋白动态变化研究的新方法,并应用于重要生理以及病理过程中膜蛋白机器构象变化的研究。

3.功能性非编码核糖核酸(RNA)相关新型亚细胞器中的蛋白质机器*

研究内容:

发现并鉴定以外泌体、迁移体及沉默小核糖核酸小体(siRNA-body)等为代表的调节功能性非编码RNA生成/修饰、分拣/分泌和吸收相关新型亚细胞器及其蛋白质机器;深度解析非编码小RNA产生、加工、修饰和功能相关新型亚细胞器及其蛋白质机器分子机制;发展蛋白质-核酸相互作用研究的新技术。

考核指标:

发现细胞内功能性非编码小RNA生成/修饰相关的新型亚细胞器中的蛋白质机器及其作用机制;发现5-10种细胞中功能性非编码小RNA转运和选择性分泌的蛋白质机器及其作用机制;发现5-10种异源功能性非编码小RNA选择性吸收的蛋白质机器及其作用机制;发展新型高效的蛋白-核酸互作分析技术,利用新技术发现3-5种蛋白-核酸的新型互作模式,并阐明其功能机制。

4.蛋白质降解相关过程的蛋白质机器的功能机制*

研究内容:

发现蛋白质降解(如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相关的新型蛋白质机器,阐明其结构、组装、功能及机制,研究蛋白质降解关键蛋白质机器的功能异常与重大或常见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发展新型调控手段。

考核指标:

发现10-20种蛋白质降解(如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相关的新型蛋白质机器,阐明其结构、功能、组装模式及调控机制,阐明关键蛋白质机器在蛋白质质量控制、稳态调控、重大或常见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发展3-5种靶向蛋白质降解相关蛋白质机器的疾病干预技术和手段。

5.高致病性病毒转录复制过程关键蛋白质机器的功能和干预机制*

研究内容:

针对高致病性黄病毒、布尼亚病毒等重要RNA病毒,在具备三级及以上生物安全实验室及相关病原体实验活动资质的基础上,开展病毒转录复制过程中关键蛋白质机器的研究,研究其组装模式、结构功能关系和核心组分间的调控机制,同时关注宿主因子参与形成、调控蛋白质机器的分子机制。

考核指标:

发现5-8种高致病性RNA病毒转录复制中由病毒蛋白、宿主因子等形成的新型复杂蛋白质机器,阐明其结构、功能和调控网络,阐明宿主因子与病毒蛋白的互作关系,确认5-10个新型干预靶点,发现50-80种干预病毒转录复制过程的先导化合物,发展1-2种针对高致病性病毒的新型检测手段。

6.高致病性病原体感染与致病过程中蛋白质机器的功能和干预机制*

研究内容:

针对高致病性细菌、真菌或寄生虫,发现与其感染与致病密切相关的新型蛋白质机器,研究其结构、功能和致病的分子机制,研究宿主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细胞对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的识别响应,研究新型干预手段。

考核指标:

针对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病原体(如高致病性大肠杆菌、白色念珠球菌、烟曲霉菌、寄生虫等),发现5-10种与病原体感染、致病、潜伏、耐药、免疫监视或逃逸等生命过程相关的新型蛋白质机器,阐明其功能机制和调控网络;针对病原体感染,发现3-5种参与天然和适应性免疫反应的新型蛋白质机器,阐明天然和适应性免疫调控、炎症小体、抗感染等过程以及调节适应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确认3-5个新型干预靶点;发现2-3种控制病原体感染的免疫细胞亚群及4-5种调节其分化、功能调节、免疫记忆形成和维持的关键蛋白质机器;发现20-30种新型抑制剂或5-10种免疫调节手段(如疫苗、免疫调节剂等),发展1-2种针对高致病性病原菌或寄生虫的干预、检测手段。

7.获得性免疫反应过程中蛋白质机器的功能机制*

研究内容:

研究参与免疫反应过程中的新型蛋白质机器,研究其发挥功能的分子机制。

考核指标:

针对人和模式生物的获得性免疫系统开展研究,发现5-10种参与免疫反应过程中的新型蛋白质机器,阐明其发挥功能的分子机理与结构基础,发展5-10种针对免疫过程的新型干预手段。

8.人和模式生物中蛋白质组对生命活动的调控

研究内容:

围绕人和模式生物,发展新型表型蛋白质组方法,研究生理和病理状态下不同组织、器官、细胞的蛋白质表达谱,建立整合型组学生物医学网络,发现精准疾病标志物群。

考核指标:

阐明10-20种人和模式动物主要器官的蛋白质组及其变化规律,明确100种蛋白质机器协同作用和疾病调控网络。

开发10种活检、无创样本蛋白质组快速检测平台,建立1万人活检、无创样本蛋白质组大数据队列,建立1套人类样本蛋白表达丰度范围数据库和20种重大疾病蛋白表达谱;建立1个有机整合各组学数据的生物医学网络,发现20个精准疾病标志物群。

9.研究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化学生物学新方法

研究内容:

发展能够普遍应用于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如糖基化、磷酸化修饰等)的生物正交反应等化学生物学新方法,利用新型化学探针对重要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功能机制和调控手段开展研究。

考核指标:

发展5-10种新型生物相容、正交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如糖基化、磷酸化修饰等)的特异性标记方法,实现重要生理过程中对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相关的重要蛋白质机器的调控与标记;针对重大疾病相关关键蛋白质机器的翻译后修饰,发展25-35种新型化学探针,并利用外源性化学探针阐明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与重大疾病的关系,实现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精准功能调控。

10.蛋白质机器动态、原位结构研究的方法及应用

研究内容:

发展在细胞内研究蛋白质机器多重分辨率动态结构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探索其在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蛋白质机器研究中的应用。

考核指标:

发展整合特异性标记、化学交联质谱、小角散射、核磁共振、冷冻电镜、晶体衍射等多种技术的综合性手段,发展相应的计算模拟和交叉验证方法,实现在细胞或单细胞水平对蛋白质机器进行多重分辨率水平的动态结构进行原位分析;利用新技术,针对1-2种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蛋白质机器(如膜融合过程中的蛋白质机器),解析其动态变化过程和功能机制。

11.基于蛋白质机器的疾病生物标志物发现及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

利用临床体液或病理组织检测、个体化组学策略等技术,寻找与人类重大疾病相关的新型蛋白质机器,探索其生理及病理作用机制,基于此发展可用于分子分型的精准标志物,开发用于临床应用的重大疾病防控新手段。

考核指标:

从遗传性血液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中选择一种或两种,发现5-10种与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的新型蛋白质机器,阐明其结构、功能、组装与调控机制,发现200种左右的新型疾病标志物,发展20-30种可用于分子分型的精确标志物,开发10-20种具有临床使用价值的疾病预警和检测手段以及个体化用药手段。

 

“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重点专项

2018年度指南编制专家组名单

序号

姓名

单位

职称

1

饶子和

清华大学

教授

2

张学敏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研究员

3

刘买利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研究员

4

张辰宇

南京大学

教授

5

屈良鹄

中山大学

教授

6

高友鹤

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

7

雷鸣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8

朱冰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9

周丛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重点专项

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申报项目须符合以下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1.推荐程序和填写要求

(1)由指南规定的推荐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出具推荐函。

(2)申报单位同一项目须通过单个推荐单位申报,不得多头申报和重复申报。

(3)项目申报书(包括预申报书和正式申报书,下同)内容与申报的指南方向基本相符。

(4)项目申报书及附件按格式要求填写完整。

2.申报人应具备的资格条件

(1)项目及下设课题负责人应为1958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

(2)青年科学家项目负责人应同时具有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所有参加人员均为1983年1月1日以后出生。

(3)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可作为重点专项的项目(课题)负责人,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受聘单位提供全职受聘的有效证明,非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受聘单位和境外单位同时提供受聘的有效证明,并随纸质项目申报书一并报送。

(4)项目(课题)负责人限申报1个项目(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以下简称“改革前计划”)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牵头申报项目(课题)。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在研项目负责人(不含任务或课题)不得参与申报项目(课题)。

(5)特邀咨评委委员不能申报项目(课题);参与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或本年度项目指南编制的专家,不能申报该重点专项项目(课题)。

(6)在承担(或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严重不良信用记录或被记入“黑名单”。

(7)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公务人员(包括行使科技计划管理职能的其他人员)不得申报项目(课题)。

3.申报单位应具备的资格条件

(1)是在中国境内登记注册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等法人单位,政府机关不得作为申报单位进行申报。

(2)注册时间在2016年9月30日前。

(3)在承担(或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严重不良信用记录或被记入“黑名单”。

4.本重点专项指南规定的其他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1)项目执行期一般为5年。

一般项目下设课题数原则上不超过4个,每个项目所含单位数控制在4个以内。

(2)青年科学家项目可参考指南支持方向组织项目申报,但不受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限制。

本专项形式审查责任人:

江海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