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科生化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20580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5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科生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华科生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华科生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华科生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华科生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华科生化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华科生化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华科生化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华科生化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华科生化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华科生化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华科生化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华科生化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华科生化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华科生化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华科生化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华科生化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华科生化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华科生化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华科生化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科生化教案.docx

《华科生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科生化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华科生化教案.docx

华科生化教案

实验一还原糖和总糖的测定(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还原糖和总糖测定的基本原理

2、学习比色法测定还原糖的操作方法和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

还原糖的测定是糖定量测定的基本方法。

还原糖是指含有自由醛基或酮基的糖类。

单糖都是还原糖,双糖和多糖不一定是还原糖,例如乳糖和麦芽糖是还原糖,蔗糖和淀粉是非还原糖。

利用各种糖的溶解度不同,可将植物样品中的单糖、双糖和多糖分别提取出来。

对非还原性的双糖和多糖,可用酸水解法使其降解成还原性单糖进行测定,再分别求出样品中还原糖和总糖的含量(常以葡萄糖含量计)。

还原糖在碱性条件下加热可被氧化成糖酸及其它产物,而氧化剂3,5-二硝基水杨酸则被还原为桔红色的3-氨基-5-硝基水杨酸。

在一定范围内,还原糖的量与桔红色物质颜色的深浅成正比关系,利用分光光度计在54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参照标准曲线并计算,便可求出样品中还原糖和总糖的含量。

由于多糖水解为单糖时,每断裂一个糖苷键需加入一分子水,所以在计算多糖含量时应乘以系数0.9[=6(162n+18)/180n]

(DNS)(3—氨基—5—硝基水杨酸)

黄色桔红色

三、实验材料和仪器

1、实验材料

面粉;1mg/mL葡萄糖标准液;3,5-二硝基水杨酸(DNS)试剂;碘-碘化钾溶液;酚酞指示剂;6mol/LHCl;6mol/LNaOH;2mol/LNaOH。

2、实验仪器

试管:

15mm×180mm×12;

烧杯:

100mL×6,500mL×1,

锥形瓶:

100mL×1;

容量瓶:

100mL×3,25mL×1;

吸量管:

10mL×3,2mL×3,1mL×3;

恒温水浴锅;900mL烧杯(或不锈钢杯子)×1;

载玻片;玻璃棒;胶头滴管;分光光度计;

漏斗;滤纸;试管架;擦镜纸;电子秤等。

四、实验过程

1.样品溶液制作

(1)还原糖的提取

用100mL烧杯准确称取0.65g面粉,先用少量蒸馏水调成糊状,然后加入15mL蒸馏水,搅匀,置50℃恒温水中保温20min,并不断搅拌,使还原糖浸出。

过滤,将滤液全部收集在25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线,作为还原糖待测液。

(2)总糖的水解和提取

用100mL锥形瓶准确称取0.5g面粉,加15mL蒸馏水及10mL6mol/L盐酸,置沸水浴中加热水解30min,吸出一滴滴在载玻片上,用碘-碘化钾溶液检查水解是否完全,若溶液不变蓝色说明水解完全。

待锥形瓶中的水解液冷却后,加入1滴酚酞指示剂,用6mol/LNaOH溶液中和,接近滴定终点时改用2mol/LNaOH溶液中和至微红色,用蒸馏水定容在100mL容量瓶中。

过滤,取滤液10mL,移入100mL容量瓶中定容,即为稀释1000倍的总糖水解液,用于总糖测定。

2.制作葡萄糖标准曲线及样品中还原糖和总糖的测定

取12支15mm×180mm试管编号,按下表分别加入浓度为1.0mg/mL的葡萄糖标准液、样品溶液、蒸馏水和DNS试剂,配成不同浓度的反应液。

根据0-9号管测定的数据,以吸光度为纵坐标,葡萄糖含量(mg)为横坐标,在坐标纸上绘出标准曲线。

根据样品的吸光度在葡萄糖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应的糖量。

试剂

管号

0

1

2

3

4

5

6

7

8

9

还原糖

总糖

葡萄糖标准液(mL)

0.0

0.2

0.4

0.5

0.6

0.7

0.8

1.0

1.2

1.4

样品溶液(mL)

1.5

1.5

蒸馏水(mL)

2.0

1.8

1.6

1.5

1.4

1.3

1.2

1.0

0.8

0.6

0.5

0.5

DNS(mL)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葡萄糖含量(mg)

0.0

0.2

0.4

0.5

0.6

0.7

0.8

1.0

1.2

1.4

将各管溶液混合均匀,在沸水中加热5min,取出后立即用冷水冷却到室温,再向每管加入16.5mL蒸馏水,摇匀。

在λ=540nm处测定吸光度,注意用0号管调零。

λ=540处测定吸光度

五、结果与计算

按下式计算出样品中还原糖和总糖的百分含量:

还原糖%=

总糖%=

×稀释倍数×0.9×100

式中,m1为根据葡萄糖标准曲线中查出的还原糖或总糖的含量(mg);

m2为样品重量;1000为mg换算成g系数。

六、注意事项

1.在称取面粉时,注意量程,烧杯、锥形瓶等不可用小量程天平称量。

2.在还原糖提取步骤中的定容过程中,应沿壁缓慢加入蒸馏水,否则可能会使液面上产生大量气泡导致不易定容。

3.在检查水解是否完全时,注意不要吸取过多总糖提取液,以致最终结果小。

4.使用分光光度计之前要预热10-20min。

5.试管沸水浴后应先用流水冲洗再放入大烧杯中进行冷却,避免因温度变化

剧烈而导致试管炸裂。

[思考题]

1、在样品的总糖提取时,为什么要用浓HCl处理?

而在其测定前,又为何要用NaOH中和?

2、在λ=540nm处测定吸光度,为什么要用0号管调零?

3、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是如何对总糖进行测定的?

4、分析误差来源。

实验二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氨基酸纸层析的方法和原理,学会分析待测样品的氨基酸成分。

2、学习用纸层析法分离、鉴定氨基酸

二、实验原理

(1)纸层析是以滤纸为惰性支持物的分配层析。

滤纸纤维上的羟基具有亲水性,吸附一层水作为固定相,有机溶剂为流动相。

当有机相流经固定相时,物质在两相间不断分配而得到分离。

由于物质的极性大小不同,在两相中分配比例有所差异。

极性小的物质在有机相中分配较多,随有机相移动较快;而极性大的物质在水相中分配较多,移动相对较慢,从而将极性不同的物质分开

(2)溶质在滤纸上的移动速度用Rf值表示:

Rf=原点到层析斑点中心的距离/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

在一定的条件下某种物质的Rf值是常数。

Rf值的大小与物质的结构、性质、溶剂系统、层析滤纸的质量和层析温度等因素有关。

本实验利用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

(3)所有氨基酸及具有游离α-氨基的肽与茚三酮反应都产生蓝紫色物质,只有脯氨酸和羟脯氨酸与茚三酮反应产生(亮)黄色物质

三、实验材料和仪器

1.实验材料

(1)扩展剂:

约30mL(正丁醇:

甲酸:

水=25:

8:

4,茚三酮0.05g)

(2)氨基酸溶液:

0.5%的已知氨基酸溶液3种(苯丙氨酸、丙氨酸,甘氨酸),0.5%的待测氨基酸溶液1种。

2.实验仪器

钟形玻璃罩×1;毛细管×4;培养皿×1;冷风电吹风×1(公用);

层析滤纸(长22cm、宽14cm的新华一号滤纸)×1;

50mL小烧杯×1;25mL移液管×1;直尺、铅笔;订书机;

手套:

1双/组;塑料薄膜。

四、实验操作

检查培养皿是否干燥、洁净;若否,将其洗净并置于干燥箱内120℃烘干。

(1)配置扩展剂:

量取25mL正丁醇于100mL烧杯,加入4mL水,搅拌均匀至无分层,加入准确称取的0.05g茚三酮搅拌使之完全溶解,再加入8mL甲酸,搅拌均匀,现配现用。

注意应带手套并在通风橱操作(甲酸腐蚀性较强且正丁醇、甲酸有刺激性气味)。

(2)纸的处理:

带上手套,取宽14cm、高22cm的层析滤纸一张。

在纸的下端距边缘2cm处轻轻用铅笔划一条平行于底边的直线A,在直线上做4个记号,记号之间间隔2.5cm,这就是原点的位置。

另在距左边缘1cm处画一条平行于左边缘的直线B,在B线上以A、B两线的交点为原点标明刻度(以厘米为单位),参见上图。

(3)点样:

用毛细管浸液取样,点在这四个位置上。

同一位置上需点2~3次,每点完一轮,立刻用电吹风冷风吹干后再点,以保证每点在纸上扩散的直径最大不超过3mm。

每组须点4个样,其中3个是已知样,1个是待测样品。

用订书机将滤纸订成筒状,点样面向外,纸的两侧边缘不能接触且要保持平行(且尽量使两边缘间距小)。

(4)平衡:

将培养皿置于铺有塑料薄膜的桌面上,将盛有约5mL展层溶液的小烧杯置于钟形罩下,用塑料薄膜密封起来,平衡20min。

(5)层析:

打开钟罩,将盛有约25mL层析液的培养皿置于钟罩下,将滤纸筒立在培养皿中(滤纸不能碰到培养皿),仍用塑料薄膜密封。

当上升到12~15cm时,取出滤纸,拆开钉子,立即用铅笔描出溶剂前沿线。

(6)显色:

将滤纸放入80℃烘箱中烘5min即可显出各层析斑点。

(7)计算各种氨基酸的Rf值,并判断混合样品中都有哪些氨基酸,各人将自己的实验结果贴在实验报告上

(8)实验完毕,倒掉用过的层析液和平衡液,将培养皿洗净,整理好桌面上的仪器和试剂,并注意清洁自己的操作台,请老师验收,实验报告当场交给老师。

六、注意事项

1.点样时要避免手指或唾液等污染滤纸有效面(即展层时样品可能达到的部分),滤纸应避免褶皱,以免上升速度不均。

2.点样斑点不能太大,防止层析后氨基酸斑点过度扩散和重叠,且点样后吹风温度不宜过高,以免样品变性(斑点发黄)。

3.展层开始时切勿使样品点浸入溶剂中。

4.展层剂要临用前配制,以免发生酯化,影响层析结果。

5.毛细管切记不能接触不同的氨基酸,以免影响层析结果。

【思考题】

1.操作中平衡这一步骤的意义何在?

2.滤纸筒的两侧边缘为什么要间隔一段距离?

3.试分析实验中间哪些地方会产生误差。

 

实验三牛血清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一、目的要求

1.掌握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的基本原理及操作过程。

2.了解牛血清蛋白质的各种成分。

3.熟悉牛血清中各种蛋白质相对含量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4.熟悉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电泳的基本原理

电泳是指带电颗粒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迁移的过程。

许多重要的生物分子,如氨基酸、多肽、蛋白质、核苷酸、核酸等都具有可电离基团,它们在某个特定的pH值下可以带正电或负电,在电场的作用下,这些带电分子会向着与其所带电荷极性相反的电极方向移动。

电泳技术就是利用在电场的作用下,由于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以及分子本身大小、形状等性质的差异,使带电分子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对样品进行分离、鉴定或提纯的技术。

电泳过程必须在一种支持介质中进行。

自由界面电泳没有固定支持介质,所以扩散和对流都比较强,影响分离效果。

样品在固定的介质中进行电泳过程,减少了扩散和对流等干扰作用。

最初的支持介质是滤纸和醋酸纤维素膜,由于pH值的改变会引起带电分子电荷的改变,进而影响其电泳迁移的速度,所以电泳过程应在适当的缓冲液中进行,缓冲液可以保持待分离物的带电性质的稳定。

2.醋酸纤维素薄膜

醋酸纤维素是纤维素的羟基乙酰化所形成的纤维素醋酸酯,将它溶于有机溶剂(如:

丙酮、氯仿、氯乙烯、乙酸乙酯等)后,涂抹成均匀的薄膜,待溶剂蒸发后则成为醋酸纤维素薄膜。

该膜具有均一的泡沫状的结构,厚度约为120μm,有很强的通透性,对分子移动阻力很小。

本实验采用醋酸纤维素薄膜作为介质。

3.蛋白质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其分子中除两端的游离氨基和羧基外,侧链中尚有一些解离基,作为带电颗粒它可以在电场中移动,移动方向取决于蛋白质分子所带的电荷。

蛋白质颗粒在溶液中所带的电荷,既取决于其分子组成中碱性和酸性氨基酸的含量,又受所处溶液的pH影响。

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游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处于等电点的蛋白质颗粒,在电场中并不移动。

各种蛋白质分子由于所含的碱性氨基酸和酸性氨基酸的数目不同,因而有各自的等电点。

凡碱性氨基酸含量较多的蛋白质,等电点就偏碱性。

反之,凡酸性氨基酸含量较多的蛋白质,等电点就偏酸性。

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在pH值小于其等电点的溶液中,蛋白质为正离子,在电场中向阴极移动;在pH值大于其等电点的溶液中,蛋白质为负离子,在电场中向阳极移动。

血清中含有数种蛋白质,它们所具有的可解离基团不同,在同一pH的溶液中,所带净电荷不同,故可利用电泳法将它们分离。

血清中含有白蛋白、α-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等,各种蛋白质由于氨基酸组成、立体构象、相对分子质量、等电点及形状不同,在电场中迁移速度不同。

由表可知,血清中5种蛋白质的等电点大部分低于pH值7.0,所以在pH=8.6的缓冲液中,它们都电离成负离子,在电场中向阳极移动。

本实验采用pH=8.6的巴比妥-巴比妥钠溶液作为电泳的缓冲溶液。

蛋白质名称

等电点(PI)

相对分子质量

白蛋白

4.88

69000

α1-球蛋白

5.06

200000

α2-球蛋白

5.06

300000

β-球蛋白

5.12

90000~150000

γ-球蛋白

6.85~7.50

156000~300000

4.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

溶液中的物质在光的照射激发下,产生了对光吸收的效应,物质对光的吸收是具有选择性的,各种不同的物质都具有其各自的吸收光谱,因此当某单色光通过溶液时,其能量就会被吸收而减弱,光能量减弱的程度和物质的浓度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也即符合于比色原理---比耳定律。

当入射光,吸光系数和溶液液层厚度不变时,透光率或吸光度只随溶液浓度变化而变化。

因此把透过滤液的光经过测光系统中的光电转化器,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就可以在测光系统的指示器上显示出相应的吸光度和透光率。

在一定范围内,蛋白质的含量与结合的染料量成正比,故可将蛋白质区带剪下,分别用0.4mol/LNaOH溶液浸洗下来,进行比色,测定其相对含量。

也可以将染色后的薄膜直接用光密度计扫描,测定其相对含量。

本实验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各种蛋白质含量。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1.实验仪器

电泳仪、点样器、分光光度计、剪刀、滤纸、镊子、培养皿、试管架、试管、洗耳球、吸量管、玻璃板

2.实验试剂

巴比妥缓冲液(pH8.6,离子强度0.06):

称取巴比妥1.66克和巴比妥钠12.76克,溶于少量蒸馏水中,定容至1000毫升。

染色液:

称取氨基黑10B0.5克,加入蒸馏水40毫升、甲醇50毫升和冰醋酸10毫升,混匀,保存备用。

漂洗液:

量取95%乙醇45毫升,冰醋酸5毫升和蒸馏水50毫升,混匀,保存备用。

NaOH溶液(0.4N):

称取NaOH16克,用少量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至1000毫升。

四、实验步骤

1.浸泡醋酸纤维素薄膜

选择质匀、孔细的醋酸纤维薄膜,在无光泽面的一端1.5cm处,用铅笔轻画一横线作为加样线并编号,然后置于装有pH8.6的巴比妥缓冲液中,并使之完全浸没,选取在15~30秒内迅速润湿且表面无斑点的醋酸纤维素薄膜,浸泡约15分钟。

2.点样

用镊子从缓冲液中取出醋酸纤维薄膜置洁净的滤纸上吸去多余的水分,使醋酸纤维薄膜既保持湿润状态又无明显的水分,注意不能吸得太干,以免影响导电,导致电泳图谱有条痕,亦不能留存过多的缓冲液,以避免点样时血清随着缓冲液而扩散开来,导致电泳图谱分离不齐。

将醋酸纤维薄膜置于洁净的滤纸上,无光泽面向上。

将血清均匀涂抹于点样器上,然后垂直印在点样线上,停留2-3秒待血清完全渗入后移开,形成一条粗细宽窄一致的血清线。

注意点样时不能太过用力。

3.电泳

将点样好的薄膜用镊子迅速平贴在电泳槽的滤纸桥上,并使点样端贴在阴极上,无光泽面向下。

为了使膜条与电场平行,还应把膜条与电极之间压严(不能有气泡),使膜条绷直,中间不下垂。

放好后盖好电泳槽盖,平衡10分钟后通电,电压可选择95V左右,电泳50min左右。

后关闭电源。

在电泳过程中注意观察电压的变化。

4.染色与漂洗

将电泳好的薄膜取出,直接放入染色液中浸泡约5分钟。

染色过程中可以轻轻抖动培养皿以使染色更加充分、均匀。

注意不要让薄膜重叠。

染色完毕后,用镊子取出薄膜并立即浸泡于漂洗液中,更换漂洗液,漂洗2~3次,背景完全漂洗净后用滤纸吸干薄膜。

漂洗过程中可用镊子夹住薄膜轻轻抖动。

漂洗完毕后可看到五条清晰的蛋白质带。

5.洗脱法测定各种蛋白质的相对含量(选做)

挑选所得薄膜中蛋白质区带分离最清晰的薄膜,用剪刀小心剪开五条蛋白质带,另于点样线以下剪一大小与色带相仿的薄膜作为空白对照组。

取六支试管,编号。

将所得的蛋白质带和无色薄膜分别放入六支试管中,用吸量管吸取4mL0.4mol/L的NaOH溶液分别加入到每支试管中。

在室温中放置30分钟,并不时振荡,直至薄膜带上的蓝色全部脱下。

选择波长750nm进行比色。

以空白对照组调零,分别读出各个蛋白组分的吸光度。

吸光度总和T=O.D清蛋白(A)+O.Dα1+O.Dα2+O.Dβ+O.Dγ

各组分蛋白质的百分数为:

清蛋白A=O.D清蛋白(A)/T×100%

α1球蛋白=O.Dα1/T×100%

α2球蛋白=O.Dα2/T×100%

β球蛋白=O.Dβ/T×100%

γ球蛋白=O.Dγ/T×100%

五、注意事项

1.实验中所用的巴比妥缓冲液为神经毒剂,染色液与漂洗液也都有毒性,所以在做实验时一定要戴手套。

2.点样是否成功关系到电泳结果,所以点样时应严格遵循操作步骤,并事先在滤纸上反复练习之后再点样。

3.薄膜的浸润与选膜是电泳成败的关键之一

六、思考题

1.试简述电泳过程区分五条蛋白带的过程。

2.实验过程中控制电压在一定范围内,若电压过小或过大会对电泳结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引起电泳图谱不整齐的原因有哪些?

3.电泳时,已知A蛋白等电点为x,缓冲液PH为y,如何判断点样端应置于电场的正极还是负极?

4.利用本次实验课所学知识,分析以下表格中个各蛋白质的混合物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实验中的电泳结果?

绘图表示并说明原因。

蛋白质

等电点

分子量(KDa)

A

4.5

34.000

B

6.2

60.000

C

8.0

28.000

(注:

使用pH7的电泳缓冲液,点样端置于负极)

附注:

1.实验结果图示

人血清蛋白各组分的正常值:

清蛋白57-72%

α1球蛋白2-5%

α2球蛋白4-9%

β球蛋白6.5-12%

γ球蛋白12-20%

实验四福林-酚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福林-酚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2.进一步熟悉使用分光光度计的操作。

二、实验原理

在碱性条件下,蛋白质与铜作用生成蛋白质-铜复合物。

该复合物随后将磷钼酸-磷钨酸还原,发生显色反应,产生蓝色(钨兰+钼兰)。

蓝色的强度在蛋白质浓度为25~250μg/mL之间时与蛋白质的含量成正比。

根据多组标准蛋白质溶液与福林-酚试剂反应后所测得的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

以此便可求出未知蛋白质溶液中的蛋白质含量。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

分光光度计、试管与试管架、吸量管与洗耳球等

试剂:

试剂甲:

A液——10gNa2CO3,2gNaOH和0.5g酒石酸钾钠溶于500mL蒸馏水中。

B液——0.5gCuSO4·5H2O溶于100mL蒸馏水中。

试剂甲即为将两溶液以A:

B=50:

1的比例混合后所得的混合溶液。

试剂乙:

在1.5升的磨口回流瓶中加入100g钨酸钠(Na2WO4·2H2O),25g钼酸钠(Na2MoO4·2H2O)及700mL蒸馏水,再加入50mL85%磷酸,100mL浓盐酸,充分混合,接上回流冷凝管以小火回流约10小时。

回流结束后加入150g硫酸锂,50mL蒸馏水及数滴液体溴,开口继续沸腾15分钟一边驱除过量的溴,冷却后溶液呈黄色。

注意此时溶液的黄色为亮金黄色,如仍有绿色显现,须再重复滴加液体溴的步骤。

将所得溶液稀释至1000mL,过滤后将滤液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

使用时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以酚酞为指示剂,然后适当稀释(约加1倍水),使最终的酸浓度为1mol/L。

标准蛋白质溶液:

取结晶BSA溶于蒸馏水,浓度为250μg/mL。

未知蛋白质溶液:

浓度未知的牛血清酪蛋白溶液,使用时不需要稀释。

四、实验步骤

将试管标号并按下列顺序加入各试剂

试管

1

2

3

4

5

6

7

8

9

蛋白质含量/μg

25

50

100

150

200

250

BSA标准溶液/mL

0.1

0.2

0.4

0.6

0.8

1.0

待测蛋白质溶液/mL

0.5

1.0

蒸馏水/mL

1.0

0.9

0.8

0.6

0.4

0.2

0.5

试剂甲/mL

均加入5mL摇匀,室温下放置10分钟

试剂乙/mL

均加入0.5mL,立即混匀,室温下放置30分钟后比色

选择波长为650nm进行比色,根据所得结果绘制标准曲线,由此可求未知蛋白质溶液蛋白质的含量。

也可将数据输入Excel中利用图表得到散点图,并得出线性回归方程,由方程求出未知蛋白质溶液中蛋白质含量。

五、注意事项

1.严格按照顺序加入试剂,同时注意静置时间

2.试管应洁净干燥

3.加Folin试剂时应迅速混匀,加一管混匀一管,以便在磷钼酸和磷钨酸试剂被破环之前即能发生还原反应

4.注意移液管的操作规范

5.比色皿使用之前要用待测液润洗

六、思考题

1、试说明Folin-酚法的优缺点

2、Folin酚法测蛋白质含量为什么要求加入乙试剂后立即混匀?

3.含有什么氨基酸的蛋白质能与Folin-酚试剂成蓝色反应?

4.结合实验经历,谈谈可以从哪些方面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实验五核酸大实验

实验一动物肝细胞内DNA和RNA的提取和分离

【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从组织中分离和提纯DNA和RNA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原理】

分离纯化核酸的常用方法是STS法:

首先使细胞破碎,使核酸处于易提取的状态。

其次除去组织中存在的酸溶性物质(包括酸溶性糖、糖苷和核苷酸等)、脂类(尤其是磷脂)及蛋白质等物质,因为它们可干扰RNA和DNA的测定。

然后根据碱水解RNA而不水解DNA的特性,可将RNA水解产物与DNA分开,并进一步除去与DNA结合的蛋白质分子,再分别测定RNA和DNA的含量。

【仪器与试剂】

仪器:

天平、研钵、剪刀、各式试管、离心管、玻璃棒、离心机、恒温水浴箱

试剂:

5%柠檬酸钠、20%三氯醋酸(TCA)、10%TCA、无水乙醇(95%)、氯仿-甲醇(体积比为2:

1)混合液、乙醚、0.3mol/L氢氧化钾、6mol/L盐酸、0.1mol/L盐酸、5%高氯酸溶液、(冷)蒸馏水

【实验步骤】

1.鸡肝匀浆的制备

用少量冰蒸馏水漱洗鸡肝两次,以除去附着于肝脏的血液和其他杂质。

迅速用滤纸吸干后立即将肝脏置于盛有冷的5%柠檬酸钠的小烧杯内,剪成碎块。

称取滤纸吸干后的鸡肝0.5g放入研钵中,加入1ml预冷的柠檬酸钠并即刻进行研磨1,将制成的匀浆转入离心管中。

用2ml蒸馏水漱洗研钵并将漱洗液全量倒入盛匀浆的离心管中。

2.除去酸溶性杂质

1)用共3ml的20%TCA分次漱洗研钵并将漱洗液全量倒入盛匀浆的离心管中,搅匀2,以3000rpm3的转速离心10min。

2)离心后,上清液清亮,内含酸溶性杂质,弃去。

离心管中剩下的为酸不溶性沉淀,在沉淀内再加5ml预冷的10%TCA,搅匀,再离心10min,弃去上清液,并将离心管倒立在滤纸上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