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和家兔失血性休克及其实验性治疗.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20702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8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和家兔失血性休克及其实验性治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和家兔失血性休克及其实验性治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和家兔失血性休克及其实验性治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和家兔失血性休克及其实验性治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和家兔失血性休克及其实验性治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和家兔失血性休克及其实验性治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和家兔失血性休克及其实验性治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和家兔失血性休克及其实验性治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和家兔失血性休克及其实验性治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和家兔失血性休克及其实验性治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和家兔失血性休克及其实验性治疗.docx

《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和家兔失血性休克及其实验性治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和家兔失血性休克及其实验性治疗.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和家兔失血性休克及其实验性治疗.docx

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和家兔失血性休克及其实验性治疗

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和家兔失血性休克及其实验性治疗

姓名:

叶郑涛学号:

1502010080班级:

15级眼本3班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直接测量动脉血压的实验方法。

2.通过观察神经、体液因素及药物对家兔心血管活动的作用与影响,加深理解动脉血压作为心血管功能活动的综合指标及其相对恒定的调节原理和重要意义。

3.复制失血性休克的动物模型。

4.观察失血性休克时各项观察指标变化并探讨发生机制。

二、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

家兔

2.器材:

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血压换能器,刺激器,保护电极,兔手术台,手术器械,双凹夹,铁支架,动脉插管,动脉夹,注射器(1、10、20ml),注射针头,手术灯,纱布,丝线,婴儿秤,静脉导管,三通管,气管插管,体温计,输液装置。

3.药品:

肝素生理盐水,生理盐水,20%乌拉坦,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1:

10000。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

一、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1.仪器连接和调试:

将动脉导管与血压换能器相连,通过三通开关用肝素生理盐水充灌血压换能器和动脉导管,排尽血压换能器与动脉导管中的气泡,然后关闭三通开关备用。

若血压换能器没有定标,要对血压换能器定标,实验过程中,勿轻易改动。

2.手术操作

1)麻醉固定:

将家兔称重后,自耳缘静脉缓慢注入20%乌拉坦5ml/kg,待动物麻醉后仰卧固定于兔手术台上,减去颈部手术野的被毛。

2)分离血管和神经:

沿兔颈部正中线切开皮肤6~7cm,分离皮下组织及肌肉,暴露出气管。

在气管的右侧分离出颈总动脉、减压神经(最细)和迷走神经(最粗),左侧分离出颈总动脉,并在动脉和各神经下穿线备用。

3)插入动脉插管:

先在远心端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再用动脉夹夹闭近心端,距离约2cm。

用眼科剪在结扎线下方0.5cm处的动脉壁上向心脏方向剪开一斜口,切口约为管径的一半。

将注满肝素生理盐水的插管向心脏方向插入动脉,用已穿好的备用线扎紧血管和已插入的动脉导管。

利用远心端结扎线将动脉导管再次结扎固定,使动脉导管与动脉保持在同一直线上,可防止插管滑落。

动脉导管另一端为血压换能器与动物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结扎固定后即可打开移去动脉夹。

3.观察项目

1)正常血压曲线。

一级波为心搏波,是由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而引起的血压波动,其频率与心率一致。

二级波为呼吸波,是由于呼吸时肺的扩张和缩小而引起的血压波动,与呼吸周期及其节律一致。

2)用动脉夹夹闭右颈总动脉15s,同时观察、记录血压及心率的变化。

3)用两条线在右侧迷走神经中部结扎,并于两结扎线之间剪短迷走神经,用上述电刺激再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观察、记录血压及心率的变化。

4)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

由耳缘静脉注入1:

10000去甲肾上腺素0.3ml,同时打标记并观察血压变化。

二、失血性休克

1.插管:

左侧颈总动脉插入与相应换能器相连的颈动脉导管(预先充满肝素生理盐水),描记血压曲线;右侧颈外静脉插入与相应换能器相连的静脉导管(预先充满肝素生理盐水),深约5cm,描记中心静脉压曲线。

2.观察项目:

动脉血压等一般生理指标。

3.休克模型复制:

打开三通开关,使血液从颈动脉流入含有少量肝素抗凝的50ml注射器内,一直放血使血压(平均动脉压)下降并稳定在40mmHg水平,观察失血后动物各项生理指标。

1)初次放血20ml,观察血压变化。

2)每次放血10ml,观察血压变化。

3)当平均血压降到60mmHg,每次放血5ml,观察血压变化。

4)当平均血压降到40mmHg,观察:

若升到45mmHg以上,重复抽血。

5)平均压维持约40mmHg,10min。

4.抢救治疗:

以50滴/min的速度输回原血和生理盐水按1:

1配置的混合液。

四、实验结果

一、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正常血压曲线

2.夹闭右颈总动脉15s

3.刺激迷走神经

4.注射去甲肾上腺素0.3ml

二、失血性休克

1.休克模型复制

1)正常血压

2)血压下降至40mmHg以下并保持稳定

2.抢救治疗(50滴/min回输)

1)15:

45:

00

2)15:

46:

39

3)15:

48:

36

4)15:

51:

54

五、实验讨论

一、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机体血压的调节感受器为颈动脉窦—主动脉弓,靠压力感受性反射起作用。

反射的传入神经为主动脉神经与窦神经,家兔的主动脉神经为独立的一条神经,又称减压神经,易于分离和观察其作用。

在人、犬等动物,主动脉神经与迷走神经混为一条,不能分离。

反射的传出神经为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纤维,心交感神经兴奋,起心脏正性的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心迷走神经兴奋,引起心脏负性的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交感缩血管纤维兴奋属于交感神经,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α受体结合,引起阻力血管的收缩。

图1.传入神经和中枢联系

1.正常血压波动曲线分析

血压曲线上可以看到一级波和二级波。

一级波(心搏波):

是由于心室舒缩所引起的血压波动,频率与心率一致,但由于记录系统有较大惯性,波动幅度不能真实反映收缩压与舒张压的高度;二级波(呼吸波):

是由于呼吸运动所引起的血压波动。

2.夹闭一侧颈总动脉15s

夹闭一侧颈总动脉→颈动脉窦血压下降→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2】→窦神经传

↗心抑制区(-)→心迷走神经传出冲动↓↘

入冲动↓↗心交感神经传出冲动↑↗心脏(+)↘

↘缩血管区(+)动脉血压↑

↘交感缩血管神经传出冲动↑→血管收缩↗

3.刺激迷走神经

刺激右侧迷走神经外周端,其中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兴奋,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与 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产生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出现心率减慢,心输出量下降,血压下降。

4.注射去甲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激动血管α1受体,使血管收缩,主要使小动脉和小静脉收缩。

动脉收缩使血流量减少,静脉的显著收缩使总外周阻力增加。

较弱激动心脏β1受体,是心肌收缩性加强,心率加快,传导加速,心排出量增加。

在整体情况下,心率由于血压升高而反射性减慢;另外由于药物的强烈血管收缩作用,总外周阻力增高,增加了心脏的射血阻力,使心排出量不变或下降。

【3】

二、失血性休克

机体对一定量的急性失血有代偿能力。

急性失血使动脉血压下降,血容量减少,在失血的瞬时,通过压力感受性反射和容量感受性反射,阻力血管、容量血管收缩、心脏活动增强以维持动脉血压。

急性失血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导致儿茶酚胺大量分泌,出现血管的明显收缩。

静脉系统属于容量血管,可容纳血液总量的60%~70%。

静脉的收缩可以迅速而短暂地增加回心血量。

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比微静脉对儿茶酚胺更为敏感,导致毛细血管前阻力比后阻力升高更明显,毛细血管灌流不足,流体静压下降,使组织液进入血管,循环血量增加。

抗利尿激素、血管紧张素Ⅱ、皮质激素的产生和分泌增加也参与急性失血的代偿。

动物内环境(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需保持一定的渗透压,即维持一定的体液溶质浓度。

休克是指机体在严重失血失液、感染、创伤等强烈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阻滞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引起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各重要生命气管的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伤的病理过程。

【4】除了血容量的绝对(或相对)降低,机体还发生细胞缺水和组织缺水,导致血浆浓度增大,使血液呈现浓缩状态;渗透压增大,红细胞失水皱缩。

生理盐水为晶体溶液,与血浆等渗,加入生理盐水能使过高的渗透压恢复正常值,解决细胞和组织的缺水问题。

因此本实验按1:

1回输原血和生理盐水可纠正血液浓缩,浓度增高等疾患。

六、实验反思

本次实验中,颈外静脉的位置初次寻找由于不熟悉其部位耗费一定时间。

颈外静脉由下颌后静脉的后支与耳后静脉和枕静脉在下颌角处汇合而成,沿胸锁乳突肌表面下行,在锁骨上方穿深筋膜,注入锁骨下静脉或静脉角。

可在家兔颈外浅肌层的深部找到。

此次的动脉插管使用时间较长,在初次插管后需要完成大量实验,因此动脉导管的肝素化处理尤为重要,动脉导管一旦被血凝块阻塞,动脉导管的使用效率下降,失血性休克放血步骤难度将会大大增加。

必要时需要针管抽吸血液才可达到放血目的。

在放血操作时,应注意放血速度,不宜过快,给予家兔一定的自身代偿时间,避免家兔因急性缺血死亡。

及时抢救亦对家兔的存活至关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