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技术doc.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22391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1.5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车技术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汽车技术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汽车技术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汽车技术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汽车技术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汽车技术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5页
汽车技术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5页
汽车技术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5页
汽车技术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5页
汽车技术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5页
汽车技术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5页
汽车技术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5页
汽车技术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5页
汽车技术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5页
汽车技术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5页
汽车技术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5页
汽车技术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5页
汽车技术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5页
汽车技术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5页
汽车技术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汽车技术doc.docx

《汽车技术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技术doc.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汽车技术doc.docx

汽车技术doc

汽车构造总体介绍与参数介绍

 1.发动机:

发动机2大机构5大系:

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燃料供给系;冷却系;润滑系;点火系起动系

  2.底盘:

底盘作用是支承、安装汽车发动机及其各部件、总成,形成汽车的整体造型,并接受发动机的动力,使汽车产生运动,保证正常行驶。

底盘由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和制动系四部分组成。

  3.车身:

车身安装在底盘的车架上,用以驾驶员、旅客乘坐或装载货物。

轿车、客车的车身一般是整体结构,货车车身一般是由驾驶室和货箱两部分组成。

  4.电气设备:

电气设备由电源和用电设备两大部分组成。

电源包括蓄电池和发电机;用电设备包括发动机的起动系、汽油机的点火系和其它用电装置。

  参数和性能参数

  1.整车装备质量(kg):

汽车完全装备好的质量,包括润滑油、燃料、随车工具、备胎等所有装置的质量。

  2.最大总质量(kg):

汽车满载时的总质量。

  3.最大装载质量(kg):

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的最大装载质量。

  4.最大轴载质量(kg):

汽车单轴所承载的最大总质量。

与道路通过性有关。

  5.车长(mm):

汽车长度方向两极端点间的距离。

  6.车宽(mm):

汽车宽度方向两极端点间的距离。

  7.车高(mm):

汽车最高点至地面间的距离。

  8.轴距(mm):

汽车前轴中心至后轴中心的距离。

  9.轮距(mm):

同一车轿左右轮胎胎面中心线间的距离。

  10.前悬(mm):

汽车最前端至前轴中心的距离。

  11.后悬(mm):

汽车最后端至后轴中心的距离。

  12.最小离地间隙(mm):

汽车满载时,最低点至地面的距离。

  13.接近角(°):

汽车前端突出点向前轮引的切线与地面的夹角。

  14.离去角(°):

汽车后端突出点向后轮引的切线与地面的夹角。

  15.转弯半径(mm):

汽车转向时,汽车外侧转向轮的中心平面在车辆支承平面上的轨迹圆半径。

转向盘转到极限位置时的转弯半径为最小转弯半径。

  16.最高车速(km/h):

汽车在平直道路上行驶时能达到的最大速度。

  17.最大爬坡度(%):

汽车满载时的最大爬坡能力。

  18.平均燃料消耗量(L/100km):

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每百公里平均燃料消耗量。

  19.车轮数和驱动轮数(n×m):

车轮数以轮毂数为计量依据,n代表汽车的车轮总数,m代表驱动轮数。

发动机分类及系统结构[图]

一.分类

  内燃机的分类方法很多,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把内燃机分成不同的类型,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内燃机是怎样分类的。

 

(1)按照所用燃料分类

 内燃机按照所使用燃料的不同可以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

使用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称为汽油机;使用柴油机为燃料的内燃机称为柴油机。

汽油机与柴油机比较各有特点;汽油机转速高,质量小,噪音小,起动容易,制造成本低;柴油机压缩比大,热效率高,经济性能和排放性能都比汽油机好。

 

(2)按照行程分类

 内燃机按照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所需的行程数可分为四行程内燃机和二行程内燃机。

把曲轴转两圈(720°),活塞在气缸内上下往复运动四个行程,完成一个工作循环的内燃机称为四行程内燃机;而把曲轴转一圈(360°),活塞在气缸内上下往复运动两个行程,完成一个工作循环的内燃机称为二行程内燃机。

汽车发动机广泛使用四行程内燃机

(3)按照冷却方式分类

 内燃机按照冷却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水冷发动机和风冷发动机。

水冷发动机是利用在气缸体和气缸盖冷却水套中进行循环的冷却液作为冷却介质进行冷却的;而风冷发动机是利用流动于气缸体与气缸盖外表面散热片之间的空气作为冷却介质进行冷却的。

水冷发动机冷却均匀,工作可K,冷却效果好,被广泛地应用于现代车用发动机。

(4)按照气缸数目分类

 内燃机按照气缸数目不同可以分为单缸发动机和多缸发动机。

仅有一个气缸的发动机称为单缸发动机;有两个以上气缸的发动机称为多缸发动机。

如双缸、三缸、四缸、五缸、六缸、八缸、十二缸等都是多缸发动机。

现代车用发动机多采用四缸、六缸、八缸发动机。

(5)按照气缸排列方式分类

 内燃机按照气缸排列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单列式和双列式。

单列式发动机的各个气缸排成一列,一般是垂直布置的,但为了降低高度,有时也把气缸布置成倾斜的甚至水平的;双列式发动机把气缸排成两列,两列之间的夹角<180°(一般为90°)称为V型发动机,若两列之间的夹角=180°称为对置式发动机。

(6)按照进气系统是否采用增压方式分类

内燃机按照进气系统是否采用增压方式可以分为自然吸气(非增压)式发动机和强制进气(增压式)发动机。

汽油机常采用自然吸气式;柴油机为了提高功率有采用增压式的。

二.基本构造

发动机是一种由许多机构和系统组成的复杂机器。

无论是汽油机,还是柴油机;无论是四行程发动机,还是二行程发动机;无论是单缸发动机,还是多缸发动机。

要完成能量转换,实现工作循环,保证长时间连续正常工作,都必须具备以下一些机构和系统。

  

(1)曲柄连杆机构

  曲柄连杆机构是发动机实现工作循环,完成能量转换的主要运动零件。

它由机体组、活塞连杆组和曲轴飞轮组等组成。

在作功行程中,活塞承受燃气压力在气缸内作直线运动,通过连杆转换成曲轴的旋转运动,并从曲轴对外输出动力。

而在进气、压缩和排气行程中,飞轮释放能量又把曲轴的旋转运动转化成活塞的直线运动。

(2)配气机构

  配气机构的功用是根据发动机的工作顺序和工作过程,定时开启和关闭进气门和排气门,使可燃混合气或空气进入气缸,并使废气从气缸内排出,实现换气过程。

配气机构大多采用顶置气门式配气机构,一般由气门组、气门传动组和气门驱动组组成。

(3)燃料供给系统

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的功用是根据发动机的要求,配制出一定数量和浓度的混合气,供入气缸,并将燃烧后的废气从气缸内排出到大气中去;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的功用是把柴油和空气分别供入气缸,在燃烧室内形成混合气并燃烧,最后将燃烧后的废气排出。

(4)润滑系统

  润滑系的功用是向作相对运动的零件表面输送定量的清洁润滑油,以实现液体摩擦,减小摩擦阻力,减轻机件的磨损。

并对零件表面进行清洗和冷却。

润滑系通常由润滑油道、机油泵、机油滤清器和一些阀门等组成。

  润滑系的功用是向作相对运动的零件表面输送定量的清洁润滑油,以实现液体摩擦,减小摩擦阻力,减轻机件的磨损。

并对零件表面进行清洗和冷却。

润滑系通常由润滑油道、机油泵、机油滤清器和一些阀门等组成。

(5)冷却系统

  冷却系的功用是将受热零件吸收的部分热量及时散发出去,保证发动机在最适宜的温度状态下工作。

水冷发动机的冷却系通常由冷却水套、水泵、风扇、水箱、节温器等组成。

(6)点火系统

在汽油机中,气缸内的可燃混合气是K电火花点燃的,为此在汽油机的气缸盖上装有火花塞,火花塞头部伸入燃烧室内。

能够按时在火花塞电极间产生电火花的全部设备称为点火系,点火系通常由蓄电池、发电机、分电器、点火线圈和火花塞等组成。

(7)起动系统

  要使发动机由静止状态过渡到工作状态,必须先用外力转动发动机的曲轴,使活塞作往复运动,气缸内的可燃混合气燃烧膨胀作功,推动活塞向下运动使曲轴旋转。

发动机才能自行运转,工作循环才能自动进行。

因此,曲轴在外力作用下开始转动到发动机开始自动地怠速运转的全过程,称为发动机的起动。

完成起动过程所需的装置,称为发动机的起动系。

  汽油机由以上两大机构和五大系统组成,即由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燃料供给系、润滑系、冷却系、点火系和起动系组成;柴油机由以上两大机构和四大系统组成,即由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燃料供给系、润滑系、冷却系和起动系组成,柴油机是压燃的,不需要点火系。

汽车设计

前言:

技术参数的确定

一、外形尺寸参数

汽车设计中由设计师去弥定的外形尺寸包括:

长、宽、高、轴距、轮距、前后悬长和离地距等。

各参数的含义见下图: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二、各级汽车的尺寸标准

弥定汽车尺寸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是机械布局和使用要求,其中机械布局视乎厂家各自的设计方案有所差异;使用要求则主要由汽车所针对的目标市场级别而定。

下表为我根据经验总结的各主要级别(主要乘用车)的常见尺寸范围

其中我们看到美国车的尺寸比欧、日的标准大很多,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地大车少,油价低廉,对于汽车空间的要求远大于对省油性能的要求。

日本则正好相反,为了改善道路拥挤情况,日本政府对汽车的税收等级是以外形尺寸(主要是占地面积长*宽)来划分的,车身越大使用费用越高。

因此日本汽车造型设计所追求的是“空间利用率”,即在有限的车身尺寸下争取最大的内厢空间。

可以说日本车造得紧凑的目的是为了符合法规;欧洲人也热衷于小型车,但他们造小车的主要目的是省油和使用方便;而美国人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用不着把汽车造得太紧凑。

三、如何弥定具体尺寸

确定汽车尺寸首先要服从机械布局,然后要满足各项应有的功能,如必须具备载客、载货的空间等。

下面详谈各尺寸的具体确定方法:

1.长度长度是对汽车的用途、功能、使用方便性等影响最大的参数。

因此一般以长度来划分车身等级。

车身长意味着纵向可利用空间大,这是显而易见的;但太长的车身会给调头、停车造成不便。

4米长与5米长的汽车在驾驶感觉上会有很大的差异,一般中小型乘用车长4米左右,接近5米长的可算作大型车了。

2.宽度宽度主要影响乘坐空间和灵活性。

对于乘用轿车,如果要求横向布置的三个坐位都有宽阔的乘坐感(主要是足够的肩宽),那么车宽一般都要达到1.8M。

近年由于对安全性的要求,车门壁的厚度有所增加,因此车宽也普遍增加。

日本车对宽度的限制比较严,大部分在1.8M以下,欧洲车则倾向增大车宽。

但是车身太宽会降低在市区行走、停泊的方便性,因此对于轿车来说车宽2M是一个公认的上限。

接近2米或超过2米的车都会很难驾驶。

道路用车(大货车、大客车)的车宽一般也不能超过2.5米。

对于车外倒后镜不能折叠的车辆,规格表上的宽度一般把外伸倒后镜也包括在内,因而有些欧洲轿车规格表上的宽度接近甚至超过2米(例如FIATMULTIPLA宽度为2010mm),各位明察即可。

3.高度车身高度直接影响重心(操控性)和空间。

大部分轿车高度在1.5米以下,与人体的自然坐姿高度相比低很多,主要是出于降低全车重心的考虑,以确保高速拐弯时不会翻车。

MPV、面包车等为了营造宽阔的乘坐(头部空间)和载货空间,车身一般比较高(1.6米以上),但随之使整车重心升高,过弯时车身侧倾角度大;这是高车身车种的一个重大特性缺陷。

此外在日本,香港等一些地区,大部分的室内停车场都有高度限制,一般为1.6米,这也是确定车高的重要考虑因素。

小型车为了在有限的占地面积内扩大车厢空间,近年有向上发展的趋势,如丰田的YARIS(高1500mm)和标致206(1430mm),以及一批超过1.7M的日本K-CAR级RV(如铃木WAGONR),车身都比传统的小型车高出很多,重心升高导致的主动安全性下降是必然的。

4.轴距在车长被确定后,轴距是影响乘坐空间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占绝大多数的2厢和3厢轿车,乘员的坐位都是布置在前后轴之间的。

长轴距使乘员的纵向空间增大,直接得益的是对乘坐舒适性影响很大的脚部空间。

在行驶性能方面,长轴距能提高直路巡航的稳定性,但转向灵活性下降,回旋半径增大。

因此在稳定性和灵活性之间必须作出取舍,取得适当的平衡。

5.前、后悬从图一可见:

车长=前悬+后悬+轴距。

所以轴距越长,前后悬便越短。

最短的悬殊长可以短至只有车轮,即为车轮半径1/2。

但除了一些小型车要竭力增加轴矩来扩大乘坐空间外,一般轿车的悬长都不能太短,一来轴矩太长会影响灵活性,二来要考虑机械零件的布局。

例如前横置引擎前轮驱动的轿车,引擎一般会安置在前轴的前方,因此前悬必须有一定的长度(例一);但前悬也不应过长,以确保爬坡通过性,越野车为了保证爬坡、越台的能力,前悬都很短(例二);一些高性能跑车的前后悬取值主要是出于对前后重量平衡和动态重心转移的考虑(例三)。

近年为了满足严格的正面撞击测试法规,有加长前悬的趋势,目的是容纳车架的撞击缓冲结构。

后悬则可以比前悬稍长一些。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例一前置引擎前轮驱动的轿车,因为要腾出空间安放引擎,前轴要向后移,形成很长的前悬。

国产富康、夏利、桑塔纳都属于这种类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例二图中的A、B角分别称为接近角和离去角,是衡量汽车通过性的重要指标。

由图可见角度越大,车身能安全通过的坡度越大。

其中接近角尤为重要,因此越野车的前悬都很短。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例三悬长对汽车的动态表现也会有影响,例如增大前悬可以增加转向过多,以抵消车架本身的转向不足倾向。

所以设计高性能跑车不仅是要好看那么简单。

6.轮距轮距直接影响汽车的前后宽度比例。

与其它尺寸相比,轮距更受机械布局(尤其是悬挂系统类型)的影响,是造型设计师需要在很早期就确定的参数。

一般轿车的前轮距比后轮略大(相差约10-50MM),即车身前半部比后半部略宽,这与气流动力学有关(将在以后详述)。

但一些特殊机械布局的汽车,如法拉利的512TR,由于后轴安放了大型的水平对向12缸引擎,使其后轮距远大于前轮距,这就需要以特别的造型设计来配合。

在操控性方面,轮距越大,转向极限和稳定性也会提高,很多高性能跑车车身叶子板都向外抛,就是为了尽量扩大轮距。

7.离地距离地距即车体最低点与地面的距离。

后驱车的离地最低点一般在后轴中央,前驱车一般在前轴,也有些轿车的离地距最低点在前防撞杆下缘(气流动力学部件)。

离地距必须确保汽车在行走崎岖道路、上下坡时的通过性,即保证不"刮底"。

但离地距高也意味着重心高,影响操控性,一般轿车的最低离地距为130mm-200mm,附合正常道路状况的使用要求。

越野车离地距普遍大于200mm。

赛车由于安装了扰流车身部件,并且要降低重心,离地距可以低至50mm,当然前提是赛车跑道路面平坦,在普通街道上肯定是不可行的。

最后必须补充一下,汽车的长、宽、高、轴距是影响乘坐空间的四要素,但这只是基础,要在尺寸大的车身上设计出空间充裕的座舱,还必须精心设计车厢轮廓。

这就是所谓的“利用率”问题,而它又与全车的整体布局息息相关,这将在后面的章节中综合介绍。

 

第一课:

汽车的总体构

汽车通常由发动机、底盘、车身、电气设备四个部分组成。

  发动机的作用是使供入其中的燃料燃烧而发出动力。

大多数汽车都采用往复活塞式内燃机,它一般是由机体、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供给系、冷却系、润滑系、点火系(汽油发动机采用)、起动系等部分组成。

  底盘接受发动机的动力,使汽车产生运动,并保证汽车按照驾驶员的操纵正常行驶。

底盘由下列部分组成:

  传动系——将发动机的动力传给驱动车纶。

传动系包括离合器、变速器、传动轴、驱动桥等部件。

  行驶系——将汽车各总成及部件连成一个整体并对全车起支承作用,以保证汽车正常行驶。

行驶系包括车架、前轴、驱动桥的壳体、车轮(转向车轮和驱动车轮)、最架(前悬架和后悬架)等部件。

  转向系——保证汽车能按照驾驶员选择的方向行驶,由带转向盘的转向器及转向传动装置组成。

 制装备——使汽车减速或停车,并保证驾驶员离去后汽车能可*地停驻。

每辆汽车的制动装备都包括若干个相互独立的制动系统,每个制动系统都由供能装置、控制装置、传动装置和制动器组成。

  车身是驾驶员工作的场所,也是装载乘客和货物的场所。

车身应为驾驶员提供方便的操作条件,以及为乘客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或保证货物完好无损。

典型的货车车身包括车前钣制作、驾驶室、车厢等部件。

  电气设备由电源组、发动机起动系和点火系、汽车照明和信号装置等组成。

此外,在现代汽车上愈来愈多地装用各种电子设备:

微处理机、中央计算机系统及各种人工智能装置等,显著地提高了汽车的性能。

  为满足不同使用要求,汽车的总体构造和布置型式可以是不同的。

按发动机和各个总成相对位置的不同,现代汽车的布置型式通常有如下几种:

  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FR)——是传统的布置型式。

国内外的大多数货车、部分轿车和部分客车都采用这种型式。

  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FF)——是在轿车上逐渐盛行的布置型式,具有结构紧凑、减小轿车的质量、降低地板高度、改善高速时的操纵稳定性等优点。

  发动机后置后轮驱动(RR)——是目前大、中型客车盛行的布置型式,具有降低室内噪声、有利于车身内部布置等优点。

少数微型或普及型轿车也采用这种型式。

  发动机中置后轮驱动(MR)——是目前大多数运动型轿车和方程式赛车所采用的布置型式。

由于这些车型都采用功率和尺寸很大的发动机,将发动机布置在驾驶员座椅之后和后桥之前有利于获得最佳轴荷分配和提高汽车的性能。

  此外,某些大、中型客车也采用这种布置型式,把配备的卧式发动机装在地板下面。

全轮驱动(nWD)——是越野汽车特有的型式,通常发动机前置,在变速器后装有分动器以便将协力分别输送到全部车轮上。

第二课:

发动机的分类

发动机按照它不同的特点有很多种分类方法:

  1.按燃料分  可分为柴油机、汽油机和天然气机等  2.按实现循环的行程数分  a)四冲程发动机:

活塞移动四个行程或曲轴转两圈气缸内完成一个工作循环  b)二冲程发动机:

活塞移动两个行程或曲轴转一圈气缸内完成一个工作循环  3.按冷却方式分  a)水冷式发动机:

以水为冷却介质  b)风冷式发动机:

以空气作为冷却介质(适合缺水地区使用,如沙漠国家)  4.按点火方式分  a)压燃式发动机:

利用气缸内空气被压缩后产生的高温,使燃油自燃。

如柴油机。

  b)点燃式发动机:

利用火花塞发出的电火花强制点燃燃料,使燃料强行着火燃烧。

如汽油机、煤气机。

  5.按可燃混合气形成的方法分  a)外部形成混合气的发动机:

燃料和空气在外先混合然后进入气缸。

如使用化油器的汽油机。

  b)内部形成混合气的内燃机:

燃料在临近压缩终了时才喷入气缸,在气缸内与空气混合。

如柴油机。

  6.按进气方式分  a)自然吸气式发动机:

空气*活塞的抽吸作用进入气缸内。

  b)增压式发动机:

为增大功率,在发动机上装有增压器,使进入气缸的气体预先经过压气机压缩后再进入气缸。

  7.按气缸数目分  a)单缸发动机  b)多缸发动机:

按气缸的排列型式又可分为  i.直列立式发动机:

所有气缸中心线在同一垂直平面内。

  ii.直列卧式发动机:

所有气缸中心线在同一水平平面内。

  iii.V型发动机:

气缸中心线分别在两个平面内,且两平面相交呈V型。

  iv.对置式发动机:

V型夹角为180°时又称为对置式。

  v.其它:

还有H型,X型、星型等,但在车辆上应用很少。

第三课:

发动机的基本名词术语

1.活塞止点与行程:

a)活塞在气缸内作往复运动的两个极端位置称为止点。

活塞离曲轴放置中心最远位置称为上止点,离曲轴放置中心的位置称为下止点。

 

 b)上下止点之间的距离称为活塞的行程。

曲轴转动半圈,相当于活塞移动一个行程。

  2.排量

  a)活塞在气缸内作往复运动,气缸内的容积不断变化。

当活塞位于上止点位置时,活塞顶部与气缸盖内表面所形成的空间称为燃烧室。

这个空间容积称为燃烧室容积。

  b)活塞从上止点移动到下止点所通过的空间容积称为气缸排量,如果发动机有若干个气缸,所有气缸工作容积之和称为发动机排量。

  c)当活塞在下止点位置时,活塞顶上部的全部气缸容积称为气缸总容积。

  3.压缩比

 a)气缸总容积与燃烧室容积的比值称为压缩比。

压缩比表示了活塞从下止点移动到上止点时,气体在气缸内被压缩的程度。

  

b)压缩比越大,气体在气缸内受压缩的程度越大,压缩终点气体的压力和温度越高,功率越大,但压缩比太高容易出现爆震。

  

c)压缩比是发动机的一个重要结构参数。

由于燃料性质不同,不同类型的发动机对压缩比有不同的要求。

柴油机要求较大的压缩比,一般在12-29之间,而汽油机的压缩比较小,在6-11之间。

选用高标号的汽油可以部分地提高压缩比。

第四课:

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原理

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由进气、压缩、燃烧膨胀、排气四个行程组成。

  一.进气行程

  此时,活塞被曲轴带动由上止点向下上止点移动,同时,进气门开启,排气门关闭。

当活塞由上止点向下止点移动时,活塞上方的容积增大,气缸内的气体压力下降,形成一定的真空度。

由于进气门开启,气缸与进气管相通,混合气被吸入气缸。

当活塞移动到下止点时,气缸内充满了新鲜混合气以及上一个工作循环未排出的废气。

  二.压缩行程活塞由下止点移动到上止点,进排气门关闭。

曲轴在飞轮等惯性力的作用下带动旋转,通过连杆推动活塞向上移动,气缸内气体容积逐渐减小,气体被压缩,气缸内的混合气压力与温度随着升高。

  三.燃烧膨胀行程此时,进排气门同时关闭,火花塞点火,混合气剧烈燃烧,气缸内的温度、压力急剧上升,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向下移动,通过连杆带动曲轴旋转。

在发动机工作的四个行程中,只有这个在行程才实现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所以,这个行程又称为作功行程。

  四.排气行程此时,排气门打开,活塞从下止点移动到上止点,废气随着活塞的上行,被排出气缸。

由于排气系统有阻力,且燃烧室也占有一定的容积,所以在排气终了地,不可能将废气排净,这部分留下来的废气称为残余废气。

残余废气不仅影响充气,对燃烧也有不良影响。

  排气行程结束时,活塞又回到了上止点。

也就完成了一个工作循环。

随后,曲轴依*飞轮转动的惯性作用仍继续旋转,开始下一个循环。

如此周而复始,发动机就不断地运转起来。

第五课:

【空燃比】空气和燃料的混合比

空燃比A/F(A:

air-空气,F:

fuel-燃料)表示空气和燃料的混合比。

空燃比是发动机运转时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对尾气排放、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都有很大的影响。

理论空燃比:

即将燃料完全燃烧所需要的最少空气量和燃料量之比。

燃料的组成成分对理论空燃比的影响不大,汽油的理论空燃比大体约为14.8,也就是说,燃烧1g汽油需要14.8g的空气。

一般常说的汽油机混合气过浓过稀,其标准就是理论空燃比。

空燃比小于理论空燃比时,混合气中的汽油含量高,称作过浓;空燃比大于理论空燃比时,混合气中的空气含量高,称为过稀。

  混合气略微过浓时,即空燃比为13.5-14时汽油的燃烧最好,火焰温度也最高。

因为燃料多一些可使空气中的氧气全部燃烧。

  而从经济性的角度来讲,混合气稀一些时,即空燃比为16时油耗最小。

因为这时空气较多,燃料可以充分燃烧。

  从发动机功率上讲,混合气较浓时,火焰温度高,燃烧速度快,当空燃比界于12-13之间时,发动机功率最大。

第六课:

涡轮增压器

发动机是*燃料在气缸内燃烧作功来产生功率的,输入的燃料量受到吸入气缸内空气量的限制,所产生的功率也会受到限制,如果发动机的运行性能已处于最佳状态,再增加输出功率只能通过压缩更多的空气进入气缸来增加燃料量,提高燃烧作功能力。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涡轮增压器是唯一能使发动机在工作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输出功率的机械装置。

  构造

  涡轮增压器是由涡轮室和增压器组成的机器,涡轮室进气口与排气歧管相连,排气口接在排气管上;增压器进气口与空气滤清器管道相连,排气口接在进气歧管上。

涡轮和叶轮分别装在涡轮室和增压器内,二者同轴刚性联接。

  原理

  涡轮增压器实际上是一种空气压缩机,通过压缩空气来增加进气量。

它是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惯性冲力来推动涡轮室内的涡轮,涡轮又带动同轴的叶轮,叶轮压送由空气滤清器管道送来的空气,使之增压进入气缸。

当发动机转速增快,废气排出速度与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