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24449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docx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docx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一)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句首发语词:

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

关联词:

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

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佳木/秀而繁阴。

③问/今是何世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

例③④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

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②山行/六七里

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都应连读。

5、“而”字后应该停顿。

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①“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②“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尔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

③“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例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6、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

如:

①瞻余马首/可也。

如果读成“瞻余马首可/也”,那么就歪解了原意。

因为原句是主谓结构,在“可”后停顿,就改变了原意。

②“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

③“两三点雨/山前”,若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

7、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如:

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

卢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

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如:

余闻之也/久。

“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

10、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

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如: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例①意思是“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1、诗句节拍间要停顿。

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

如: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②天门/中断/楚江/开

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上面的两句可读为“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

总之,相对完整的意义结构都需要相应的停顿。

(二)、技巧突破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一般,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

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

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

这样划分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

如:

(1)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C)人恒/过,然后/能改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划分下边句子朗读的节奏,每个分句只划一处(用“/”表示)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fú),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

(5)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捕蛇者说》)

(6)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

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

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

如: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如:

(8)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

(9)而/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10)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11)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

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

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

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

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

其一/犬坐于前。

对下面这个类型句子的节奏划分也要遵循逻辑意义: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

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附:

(1)的答案选D;例

(2)的朗读节奏正确划分为: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2.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测;山看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①,欧阳公②作州之二年,构③亭日“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义。

既又直④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⑤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噫!

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

吾君⑥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皆公乐哉?

乃公寄意于此也。

(节选自曾巩⑦《醒心亭记》)

【注】①涯:

岸边。

②欧阳公:

即欧阳修。

③构:

搭建。

④直:

当,临。

⑤洒然:

洒脱的样子,形容毫无拘束。

⑥吾君:

指皇帝;优游:

悠闲自得;无为:

清静自然。

⑦曾巩(1019—1083):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此文是作者应其师欧阳修之托而写的。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①伛偻提携          伛偻:

________

②泉香而酒洌        洌:

________

③杂然而前陈者      杂然:

________

④则必即丰乐以饮    即:

________

(2)下列各组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临溪而渔           则必即醒心而望

B. 行者休于树         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C. 以见夫群山之相环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D. 醒能述以文者       君子深造之以道(《孔孟论学习》

(3)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4)【甲】文的“太守之乐”与【乙】文中的“公之乐”分别指什么?

【答案】

(1)驼背,指老年人;清;错杂的样子;就,靠近,到

(2)B

(3)①脸色苍白,头发雪白,昏昏(或“东倒西歪”)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②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

(4)【甲】文“太守之乐”指与民同乐,乐民所乐;【乙】文“公之乐”指国家安定,百姓丰衣足食(“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太平,人民幸福”“国泰民安”)。

【解析】【分析】

(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伛偻”,驼背,这里指代老年人。

“即”靠近。

(2)A表修饰。

B在;比。

C的。

D用。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苍颜:

容颜苍老。

颓然:

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是醉醺醺的样子。

这是一个判断句,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脸色苍白,头发雪白,昏昏(或“东倒西歪”)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②其:

大概。

谓:

称得上;与:

在。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

(4)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分析,【甲】从“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可以看出“太守之乐”指与民同乐,乐民所乐。

【乙】从“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可以看出“公之乐”指国家安定,百姓丰衣足食(“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太平,人民幸福”“国泰民安”)。

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⑴①驼背,指老年人;②清;③错杂的样子;④就,靠近,到

⑵B;

⑶①脸色苍白,头发雪白,昏昏(或“东倒西歪”)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②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

⑷【甲】文“太守之乐”指与民同乐,乐民所乐;【乙】文“公之乐”指国家安定,百姓丰衣足食(“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太平,人民幸福”“国泰民安”)。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课外的文言词语解释时,要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常见的文言虚词有:

之、而、以、于、其、且、为等共20个,这些虚词都有多种用法,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分类归类记忆,其实最关键的还是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句子的意思具体分析、解释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此题时,要忠于原文。

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

⑷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个人观点态度的能力。

做这样的题,首先必须反复阅读选文,理解选文内容,然后再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并概括答题。

【译文】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人小孩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出游。

到溪水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而酒色清澈,山中野味,野菜,交错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举行的酒宴。

酒宴上饮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投壶的人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有时站立,有时坐着,大声喧哗,宾客们(尽情)欢乐。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太守回归而宾客跟从。

这时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禽鸟就快乐了。

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因为他们的快乐而快乐。

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太守是谁?

是庐陵的欧阳修。

   【乙】在滁州的西南面,一泓泉水的旁边,欧阳公任知州的第二年,建造了一个名叫“丰乐”的亭子,并亲自作记,以表明这个名称的由来。

不久以后,又在丰乐亭的东面几百步,找到一个山势较高的地方,建造了一个叫“醒心”的亭子,让我作记。

    每逢欧阳公与州里的宾客们到这里游览,就肯定要到丰乐亭喝酒。

有时喝醉了,就一定要登上醒心亭眺望。

那里群山环抱、云雾相生、旷野无垠、草木茂盛、泉水嘉美,所见到的美景使人眼花缭乱,所听到的泉声使人为之一振。

于是心胸顿觉清爽、洒脱而酒醒,更想久留而不返回了。

所以就根据这个缘故给亭命名为“醒心亭”,是取自韩退之的《北湖》诗啊,这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又用所见到的美景来给它命名吧,这就更有水平了。

    尽管这样,我是能够说出欧阳公真正的快乐的。

我们的皇帝在上悠然自得,无为清静;我们的百姓在下丰衣足食,心无不满。

这才是欧阳公真正的快乐啊!

一个山角落,一汪清泉水,哪里会是欧阳公的快乐所在呢?

他只不过是在这里寄托他的感想啊!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沧浪亭记(节选)

【宋】苏舜钦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①广水,不类乎城中。

并②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③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杠④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⑤。

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

坳⑥隆胜势,遗意尚存。

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⑦,号‘沧浪’焉。

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

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⑧小舟,幅巾⑨以往,至则洒然⑩忘其归。

箕⑪而浩歌,踞⑫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

形骸⑬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⑭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⑮,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注】①阜fù:

土山。

②并bàng:

靠近。

③纵广:

纵横。

④杠gāng:

独木桥。

⑤亏蔽:

掩映。

⑥坳ào:

低洼。

⑦倚qí:

弯曲的堤岸。

⑧榜bàng:

摇桨,划船。

⑨幅巾:

男子用布包头,不戴帽子,古人认为这是很随意的装束。

⑩洒然:

畅快的样子。

⑪箕:

坐时臀部着地两腿分开前伸,形如箕。

⑫踞:

蹲坐。

⑬形骸:

身体。

⑭汩汩:

沉浮。

⑮磨戛:

折磨。

(1)下列对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B.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C.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D.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2)修建沧浪亭之前,作者经历了一系列过程。

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经过郡学,发现东面的弃地。

B. 纵横合计寻找了五六十里路。

C. 通过走访,了解这块地的来历。

D. 喜欢这块地,于是买下了它。

(3)《与朱元思书》中,吴均由山水美景引发了人生感怀——“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请摘抄本文中思想情感、表达作用都与之相近的句子。

(4)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 其地益阔     自以为大有所益(《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B. 旁无民居     居无何(《史记·周亚夫军细柳》)

C. 水之阳又竹   已而夕阳在山(欧阳修《醉翁亭记》)

D. 不亦鄙哉     肉食者鄙(《左传·曹论战》)

【答案】

(1)C

(2)B

(3)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4)D

【解析】【分析】

(1)这句话的大意是:

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

根据句意及和虚词则,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故选C。

(2)ACD符合原文意思,B原文中说纵广合五六十寻, 寻:

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 ,与里是不一样的,故纵横合计寻找了五六十里路这句话不符合文意。

(3)选文首段记述了沧浪亭兴建的过程兴废并描述了其周围的美景,第二段写在自己经常在这里游玩以及游玩的感触。

因此本文中思想情感、表达作用都与吴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相近的句子是最后一句话:

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4)A更加;好处。

B居住;停留。

C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作阳;太阳。

D粗鄙,见识短浅。

故选D。

故答案为:

⑴C;⑵B;

⑶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⑷D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方法:

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在把题目中的这几句话与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其细微差别,然后作出选择。

⑶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方法是:

①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②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③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然后再从文中筛选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即可。

⑷本题主要考察一词多义。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译文】

    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码头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

循着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六十寻,三面临水。

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说:

"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佑的废园。

"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

我喜爱这地方,来回地走,最后用钱四万购得,在北面构筑亭子,叫"沧浪"。

北面是竹南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阴影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是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宜人美丽。

    我常常乘着小船,穿着轻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率性玩乐忘记回去,或把酒赋诗,或仰天长啸,即使是隐士也不来这里,只与鱼、鸟同乐。

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

回过头来反思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

4.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鸣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

   来焦山有四快事:

观返照吸江亭,青山落日,烟水苍茫中,居然米家父子①笔意;晚望月孝然祠外,太虚一碧,长江万里,无复微云点缀;听晚梵声出松杪②,悠然有遗世之想;晓起观海门日出,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映射江水,悉成明霞,演漾不定。

   《瘗鹤铭》在雷轰石下,惊涛骇浪,朝夕喷激。

予来游于冬月,江水方落,乃得踏危石于潮汐汨没之中,披剔尽致④,实天幸也。

(王士祯《焦山题名记》)

【注】①米家父子:

米带父子。

②(miǎo):

树梢。

③《瘗(yì)鹤铭》:

六朝摩崖石刻。

④披剔尽致:

仔细而详尽地阅览、观赏。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春和景明________

②心旷神怡________

③悉成明霞________

④得踏危石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字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于潮汐泪没之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B. 而或长烟一空     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C. 不以物喜         以刀劈狼首(《狼》)

D. 悠然有遗世之想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②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

(4)根据【乙】文内容填空。

游焦山四件快事:

________——晚望月孝然祠外——________——晓起观海门日出

(5)【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但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不同,请简述。

【答案】

(1)日光;愉快;全,都;能够

(2)C

(3)①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②初时从远处的林子里稍微露出红色的光芒,忽然间腾跃而起几千丈高。

(4)观返照吸江亭;听晚梵声出松秒

(5)【甲】文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引出后面的登楼之情,为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做铺垫。

【乙】文则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

(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景”这里是“日光”的意思,“悉”这里是“全、都”的意思,“得”这里是能够的意思。

(2)A在/在;B有时/有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