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三部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25909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三部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管理三部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管理三部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管理三部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管理三部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管理三部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管理三部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管理三部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管理三部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管理三部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管理三部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管理三部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三部曲.docx

《管理三部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三部曲.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管理三部曲.docx

管理三部曲

【原创】管理三部曲

——访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项保华

 结识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项保华教授已经有十年了。

常觉得他是个真正的学者,更觉得他是个非同寻常很有个性的人。

我这次访谈是在他家的客厅中进行的。

客厅布置一如其人,陈设简洁,没有多余物品。

因为是熟识的,觉得不好意思用采访提纲,不过我们聊了很久,所涉话题很多,既然限于篇幅,只能摘其要,还是从他的管理三部曲说起吧。

  说到三,我不由先想到这个数字中浓郁的东西方文化积淀,以色列人有三大圣祖;基督教的人所尽知的三位一体,西方历史惯用三分法,黑格尔把三段式运用到了极致,马克思主义有三大来源……再观中国文化,人们也喜爱三,“三生万物”,三教合一,三省吾身,三生有幸——学贯中西的项保华的管理三部曲,看来也不是偶然的。

  项保华大学本科所学并非管理,1977年考入浙大的他开始接触的是工学电机领域,82年获得工学电机学士。

那个年代正处于国外管理学思潮涌入国内的初始阶段,接触过西方大师级管理著作的项觉得,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企业,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研究生学习开始,他的研究方向转向了管理,潜心研究起管理学说及其现实应用。

  经过近30年的研究,项保华逐步完善了自己理论体系。

从《战略管理—艺术与实务》到《管理之理——困惑与出路》,再到《决策管理——疑难与破解》,他所完成的管理三部曲,秉承“战略是大决策,决策是小战略”的思想,从企业战略的构建、实施等大处着眼,行动决策过程的判断、选择等小处入手,为管理实践者提供战略与决策指导。

  “管理就是在做人的思想工作”

  对众多企业经理人而言,管理意味着大量的日常琐事和层层压在心头的决策责任,无论是高层决策者还是中层经理人,日复一日为此疲于奔命。

  “管理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千丝万缕的碎片关系中梳理出高效做事的脉络,这是中西管理学一致推崇的境界”,对于管理的意义,访谈中的项保华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问题是,如何化繁为简?

  项保华认为,管理就是让人愉快高效地做正确的事,决策就是做出解决问题的决定、将决定付诸行动并对行动的后果承担相应责任的过程,战略管理就是通过“三高”(高妙、高效、高兴,即方向正确、运作高效、心情舒畅)修炼,解决“三做”(做什么、如何做、由谁做)问题,以实现企业组织与个人的“三活”(活得了、活得好、活得久)之目标。

  “管理就在于管得有‘理’”。

当然,“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每个人的‘理’因个人立场、认识而不同,难有普适的做法,但又由于管理所涉及的人、事、物切入点都是人,所以把握了人性,也就把握住了管理的本质,说得再穿点,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使其沟通、执行效率提高。

”项保华指出。

  通过常年的企业研究,也让项清楚地看到管理者核心的工作价值,他认为:

“战略行动要依靠平凡员工创造非凡业绩,而不只是指望个别杰出人才带来奇迹。

管理者需要关注‘理解人性、弄清事理、善用资源’。

  把项的这个观点落到更为广阔的我国企业成长史下,我们亦能发现,不知何时起,企业家的英雄主义情结已然在时代面前悄然褪色。

  早年,国内众多企业发家史基本可以归纳为创业者的英雄传,“撑死胆大、饿死胆小、爱拼才会赢”是当时的风尚,在那个年代,企业存活的战略行动完全依靠创业者个人的嗅觉和胆量,行业的某个杰出人才顶上半边天。

但时至今日,复杂的市场局面,多元化的布局模式、高精尖的分工体系、集团化规模运作使得企业管理决策体制逐渐由“伟人主义决策”过渡到“大众精英主义”。

如同IT编程这个领域,当年金山求伯君可以一人编完WPS,而如今的一段简单程序也需要数十人乃至上百程序员合作。

  “时代不同了,单抢匹马的年代过去了,未来的企业管理更依靠的是合作和体系架构的完善。

”项保华感慨道,“企业管理者要想方设法落实好与企业战略实施相关的决策管理、变革管理、激励管理三类支撑行动,使得员工能正确、高效、愉快地做事。

  “在苍莽年代国内管理者只需要处理自己一个人的想法,而如今国内管理者必须学会处理一群人的想法,这也更需要管理者熟悉人性,剖析人这个要素。

”项保华指出。

  对于管理者的作用,项保华在其后的二部著作《管理之理》和《决策管理》中皆用重笔墨勾勒,他围绕管理者思维变化,从微观面分析,结合外显内隐的客观因素与人性特征,以点透面,解析人因何作出决策的判断选择过程。

  事实上,从项早年的人生轨迹来看,也许不难发现他为何着重关注“人”这一要素。

在上大学前,他务过农,打过工,在民办学校当过中学老师,早年近距离接触各类群体使得他对人的感触比一般象牙塔内的学院派教授更为敏感,这些人生经历也为他后来的对于管理人性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德鲁克的影响

  谈起项保华的管理学理念,就不得不提及另一个人,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

  众所周知,现代企业管理学是从西方、特别是从美国发源并发展的,已有近百年的研究史。

改革开放后,西方管理学大师如泰罗、法约尔、德鲁克、波特等人的著作大量涌入中国,引起了国内学者关注,并开始系统研究。

  “我早年系统地学习管理学知识,受他的影响至深。

”谈及德鲁克,项保华教授毫不掩饰其仰慕之意,“可以说,他是我最为尊重的管理学大师之一。

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生于维也纳,1937年移居美国,终身以教书、著书和咨询为业。

德鲁克一生共著书39本,文风清晰练达,对许多管理学问题提出独到的精辟见解。

杰克·韦尔奇、比尔·盖茨等人都深受其思想的影响。

  不同于传统学院派注重逻辑推论的研究方式,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上述学术观点也深深地烙刻在项保华的研究中,我们从其前述管理三部曲的副标题就可清晰地看到其重实践问题解决而轻数据模型推演的架构体系,亦如德鲁克一改传统学院式的大量数据、逻辑循环论证的研究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直指人心变化的观点和简洁生动的具体事例。

  “模型与数据分析是学术研究中的重要助力,但对于当下高速发展的中国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可以简易上手的管理实践理论,所以我的研究思路也是以实践为导向。

”项保华如是说。

  事实上,学术研究总存在滞后性与前瞻性两个特点,任何学术研究都来自于实践与过往之历史,这便是滞后性;而学术理论又往往能超越现实与历史,给人以启迪,这又是前瞻性。

  但这其中,有一个难以回避的前提:

那就是学术理论不能超越所定位的人群的认知观太远,一旦间距沟壑太深,便容易陷入为理论而理论的循环论证,这一点尤其表现在人文科学领域。

对此,项保华的观点极为鲜明,他表示,“理论过于纯粹就缺乏实用价值,这在管理这门学科上,体现得极为明显,该学科本身要给企业主、决策者寻求更好的破解之道。

  对于现实管理决策之难,项保华有着清晰的认知。

他认为,就现实操作而言,人们内在追求目标太多,掌握信息太少,再加上时间、资源、精力有限,根本不可能一切弄清后才行动,多数都是在即刻点上决策。

  其次,就决策依据而言,似乎很难找到绝对准则,客观事实与主观价值混杂,有时很难清楚划分。

  再次,就情境变化而言,历史可能相似但不会重复,实决策情境可能介于完全熟悉与绝对陌生之间,如何针对这些特殊情境,采取适当的方法来做出决策就有挑战性。

  最后,就知行关系而言,人们的实际行为可能会在无意中背离理性判断。

一方面,决策者之间是否能够事先就理性判断达成共识,即知性上能否做到众人有共识;另一方面,达成共识后是否能够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即感性上能否实现想到就做到。

  如何解决上述决策难题?

项在其三部曲后两部《管理之理》、《决策管理》中提出了分析框架和解题思路。

  在《管理之理》中,项针对许多众人习以为常的管理提法和做法,采取一事一议的通俗方式,探讨并揭示造成现实管理困惑的深层原因。

而在《决策管理》中,项继续深化了自己的逻辑,通篇引用了大量实例,进一步从源头阐明了决策的情境依赖性,指出了潜隐在重要决策过程背后的指导原则和运作机制,特别是那些游离于人们意识之外的实践疑难。

  破解管理困境

  在管理学研究上,有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就是东西方环境的不同,承袭于西方管理学研究体系的国内学者,如何西为中用,土洋结合。

事实上,这问题从百余年前的洋务运动开始,就有了争论,各家学说不一,难倒了众多才智高绝之士。

  国人的思绪深受儒家中庸思潮的影响,围绕的重点皆为做人的学问,所描绘的主体依托的是人心的端倪变化,对人而不对事,见微知著是我们的长处。

  西方观念偏重事的学问,对事不对人,研究的是规律,东西方学者治学之道的区别也反映在管理学研究上,这不禁令人发出疑问,不同文化的管理研究能兼适指导不同国度的企业吗?

地道中国文化下的老板们愿意学吗?

学了有用吗?

  对此,项保华认为,实际上东西方对于普世价值的追求是一样的,只是在多元价值追求发生冲突时,对其轻重缓急或者优先排序,人们可能会有分歧看法或不同做法。

这些所谓的价值观追求的分歧或不同,主要是由社会情境、习俗惯例等差异造成的,而非人性本身之互异。

  认清了以上这一点,只要真正理解人性,弄清事物规律,可以发现,当前出现的许多貌似文化伦理方面的问题,实际上其背后所反映的却是思维认知失准、瓶颈管理失策、客观规律失调。

例如,造假、环保、安全等问题的出现,尽管有个人道德问题,但更多的还是管理问题。

  项觉得,从管理内在规律看,伴随着企业发展,在资源、产能、需求、能力等方面总是会产生增长瓶颈的,若注意到瓶颈不可能消除而只会转移,将瓶颈看成是系统的控制点,就可见只有当瓶颈处于管理者的能力与精力掌控范围之内时,系统才可能稳健而不出乱子!

  寻找、发现、创造、掌控瓶颈,是做好管理的关键。

从产业链的角度看,在处理多个环节的共生关系时,特别需注意建立做事合作与利益分享机制,关注产业链中受强势环节挤压的薄弱环节的生存状况,以免弱环断裂而引发整个产业的经营危机。

  从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和企业环境污染等问题中,可以看到,最先出问题的往往是产业链上供不应求而又市场力量弱小、从而受到前后强势环节挤压的环节,而影响最大的往往是产业链上市场力量强大并供过于求的环节。

这意味着,强势企业若想保持长期经营优势,需要加强产业链整体管理,要让最弱小的环节也有基本的生存可能。

例如,就三家强势连锁店的不同做法而言,一家将面包过期退给供货商,另一家在16-22点降价促销,还有一家控制每天进货略小于当天销售需求,显然,最后一家尽管可能销量最低,但却有助于实现上下游的总体成本最低,确保产业链的持续多赢共生。

  访谈中时间过得很快,要想把项保华教授数十年辛勤研究的理论体系在一篇短文中完整呈现,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在结束访谈的时候的强烈愿望就是希望能通过写一篇文字,以导引我们更多的优秀读者们去静心读读他的实用性很强、而又充满趣味的管理三部曲,直接在他的书中去与这位睿智而又踏实的先行学者交流。

  受访者简介

  项保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企业战略、决策行为等领域的研究。

曾留学加拿大,多次赴日本、香港等地考察与讲学,连续六年担任全国MBA联考管理科目命题组组长。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基金与企业委托战略咨询等近30个项目的研究,自2001-2007年以来连续获复旦大学柯达奖教金,管理学院爱建、MBA最受欢迎老师、花旗等“一等”奖教金和EMBA优秀教师奖等。

公开发表论文180余篇,获各类成果奖近30项,出版著作15部。

【原创】从失败中反省,中国企业必修课

——“毒牛奶”事件警示:

企业最需要警惕的对手是自己

 “毒牛奶”事件不仅伤害了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信心,更伤害了消费者对中国商业健康发展的信心。

在《世界经理人》2011年7月进行的“从失败中反省”主题调查中,60%的受访者认为,“毒牛奶”事件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失败案例,究其原因,78%的受访者认为,急功近利的心态、商业道德的缺失让中国企业被自己打败,而中国企业的全球声誉将因此被蒙上阴影,在调查中,63%的受访者对此深表担忧。

  共有1,501名经理人参与“从失败中反省”主题调查,其中,董事长/行政总裁/总裁及副职/企业主/企业合伙人占8.4%,总经理/副总经理占18.7%,部门经理/主管占43.2%,项目经理/专业技术人员点9.9%。

  一、六成经理人认为“毒牛奶”事件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失败案例

  

  二、道德、价值观缺失是导致中国企业失败的最重要原因

  在调查中,77.7%的受访者认为,中国企业的失败应该归咎于商业道德的丧失。

除此之外,认为“急功近利,没有长远的发展目标”和“价值观缺失”是制成中国企业失败原因的受该者,也分别达到了74.1%和62%(见表一)。

由此可见,道德、价值观方面的缺失是导致中国企业失败的最重要原因。

  (表1)中国企业的失败应归咎于哪些原因?

  

  三、企业可以失败,但决不能失格

  对于失败,多数的受访者都表现了较为成熟的看法,有55.4%的受访者表示“失败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难免的一种试错经历,只要掌握得当,可以从中受益很多”(见表二)。

进一步值得注意的是,调查中不少受访者表示,如果企业的失败原因纯粹属于经营层面的问,那么这样的失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是因为违反道德准则而最终失败,则是无可原谅的。

“可以犯错误,但不能害人”,一位受访者用朴素的话语道出一真理。

  (表2)您如何看待企业的失败?

  

  四、中国企业正在意识到商业道德缺失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因为商业道德缺失导致企业失败的案例不断地被曝光,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视这一问题。

在调查中,62.6%被调查者认为这样的失败案例会“让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声誉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认为会“毁坏一个产业或行业”的受访者也达到了44.3%(见表三)。

  (表3)这些失败案例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五、中国企业并未停止对于商业道德的追求

  在现阶段的中国市场,企业是否有追求商业道德的动力?

面对这个问题,83.2%的受访者给出了肯定的答复(见表四)。

这样的结果说明绝大多数中国企业身体里依然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表4)在现阶段的中国市场上企业追求商业道德是否可能?

  

  六、完善立法、加强执法有助于中国企业回归商业道德

  在调查中,面对“为何中国企业近年来频繁爆出食品安全和企业之间交恶”这一问题,56.3%的受访者选择了“政府和市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不够,助长了企业投机心理”这一选项(见表五)。

  相应的,在被问及什么是“中国企业回归商业道德的动力”时,有57.6%的被调查者表示,严格的立法执法环境是其中的关键(见表六)。

可见,在多数人的眼中,完善法律法规的制定、加强执法力度,是保证中国企业回归商业道德的最重要手段。

  (表5)为什么中国企业近年来会频繁爆出食品安全或企业之间交恶的问题?

  

  (表6)中国企业回归商业道德的动力在哪里?

  

为什么优秀的人很少成为老板?

参加一个职业经理人的精英聚会,席间聊到为什么职业经理人很少成老板?

大家各抒己见,朋友舒国华答道:

职业经理人都是高智商、高情商,但老板往往是胆商第一。

职业经理人因为高情商、高智商,做事往往想的特别通透,难免畏首畏脚,很多人是优秀而难以卓越,而不是从优秀到卓越。

其实就看当初读书的同学,往往成绩最好的,进***的很差;成绩很差,胆大的,却混的风生水起。

知识分子当年抱怨脑体倒挂,说不三不四的人发了财。

现在看来也是很公平的。

你不敢冒风险,你就没有机会。

有成就的老板往往胆大,古语讲: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事业是被鼓励的、被激励的,很多老板往往是逼出来的,创业路上风风雨雨,坎坷与荆棘密布,唯有勇者胜。

没有超人的胆识,就没有超凡的成就。

当老板要具备超人的胆识,勇于承担多数人望而却步的风险事业。

胆大,思想格局就大,下决策就快。

胆商不够,谈何赚钱!

为什么能白手打天下,就是因为有敢为天下先的超人胆识。

天下财富遍地流,看你敢求不敢求。

赚大钱一定要敢!

世界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不行动你不可能赚钱,不敢行动你赚不了大钱。

敢想还要敢干,不敢冒险只能小打小闹,赚个小钱。

我行我富!

试看天下财富英雄都是有胆有识有行动的,想当年比尔·盖茨放弃哈佛大学学业,白手起家创办微软,是何等的胆识和行动力。

美国最年轻的亿万富翁迈克·戴尔,在大学读书时就组装电脑卖,感到不过瘾便开办电脑公司,是何等令人钦佩。

甲骨文公司老板埃里森不仅放弃哈佛学业,赚取260亿美金,还回哈佛演讲,鼓动学生退学,被警察拖下讲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