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28537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写作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写作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写作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写作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写作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写作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写作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写作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写作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写作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写作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写作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写作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写作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docx

《写作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作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写作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docx

写作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

写作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

 

    《语文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在阶段目标部分,第一学段称为写话,第

二、三学段都称为习作,到第四段才称为写作。

这里没有什么深意,无非是为了体现降低小学阶段的写作难度而已。

古人有一种很好的写作理念,认为写作应该从写“放胆文”起步,逐渐过渡到写“小心文”。

即在学习写作的初始阶段,不必强调种种规矩,应让孩子放胆去写,就像初学走路的婴儿,首先是让他有迈开步子自己走路的勇气,这时候什么走路和规矩和技巧对他来说毫无用处。

因此,在低年级不必过于强调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差异,应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我手写我口”。

我们认为,在低年级,学生即便没有“作文”的意识也不要紧,要紧的是让学生敢于写。

强调这一点,在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写作恐惧心理的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注重激发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养成写作的良好习惯。

写作初始阶段目标的设定,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让孩子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第一学段的相关表述是“对写话有兴趣”,第二学段的相关表述是“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到第三学段,才过渡到要求具有初步写作意识即“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第四学段则提出“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要求具有比较自觉的写作目的。

同时,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作为一种内驱力,还在写作的合作与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而这一点是过去被忽略的,《语文标准》对此有意作了强化,在不同学段分别提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们分享习作的快乐”,“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等要求。

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好的内驱力。

我国老一辈的语文教育家,对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动机,有过大量精彩的论述。

例如,认为作文“最好是令学生自己出题目”,教师命题的首要条件是“要能引起学生的兴味”。

主张对学生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不加限制,顺乎自然,让学生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这样,学生当然会乐于去写。

当学生把作文看成是一种需要,那么他们作文的长进还有什么疑问吗?

近十几年来,有一些作文教学实验,例如,北京景山学校的定“放胆文”实验,高原等老师的“观察——分析——表达”三级作文训练实验,以及去年开始的深圳市南山区、青岛市和成都市郫县等地区根据《语文标准》实施的作文教改实验,都注重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动机,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日本,认为作文教学有三个重要方面:

“有写作动机”、“有东西可写”、“能够写出来”。

其中,第二个重要方面“有东西可写”与第一个重要方面“有写作动机”密切联系。

没有写作动机,不想写,就不会积极搜集材料,就不会有东西可写。

如果第

一、第二个重要方面解决不了,那么第三个重要方面“能够写出来”就无从谈起。

可见,“写作动机”是关键。

美国、前苏联的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有表现自己的欲望。

美国教育家唐纳·格雷夫提出,随处乱涂乱画,是儿童使用符号能力的表现。

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中,各门艺术教育都以创作为主线。

前苏联的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少年时期是言语发展的最佳年龄期,应该激发学生表达自己的动机和兴趣,发展他们的言语功能。

目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一些学生为应试而作文,被束缚了手脚,写作动机不纯,写作兴趣全无,把写作视为畏途。

这种局面,必须迅速改变。

《语文标准》还注重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例如对书写、行款、标点,对作文的修改,都有一些常规要求。

应该指导学生遵照要求不间断地进行练习,直至形成牢固的行为习惯。

二、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语文标准》除了在情感态度方面作以上指导外,对写作能力的培养还有一些重要构想。

1.《语文标准》贯彻了这样的思想:

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个性化的写作,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

如在第二学段提出“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在第三学段提出“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第四学段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相对于过去大纲仅“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写出来”、“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等笼统提法,其重在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以求得写作的个性化和独特的导向更为鲜明突出。

老一辈的语文教育家早就说过,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具体地说,”假如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说;假如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快的,则必须是本于内心和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

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

他们还说,作文“最重要的原则”是“有话必说,无话不说,说须心口如一,不能说谎”。

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他们在作文中创造并表述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他们也在作文中不断地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精神的航天向,使自己的精神健康发展。

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自己人生的“史记”。

因此,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是学习做真人的一种历练。

由于不良学风、文风的影响,作文说假话早已成风。

1998年某省的高考作文试卷,据抽样调查,竟然有不少作文出现在“父母双亡”的“考验”下“战胜脆弱”的假话,以至引起全社会的震惊和批评。

作文说假话,在古代是不足为怪的。

我国古代训练人写八股文,就要求不说自己的话,要“代圣人立言”。

这种八股文的“假大空”的鼻祖。

封建社会的这种作文训练,所培养的只是“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或大或小的官吏”以及“教读为生的儒学生员”。

而现在,如果对作文说假话的现象熟视无睹,那么我们将会重蹈封建八股文教育之覆辙,不仅使学生养成假话连篇的不良文风,而且会造成学生“作文是一套,心里是一套”的双重人格,这与培养具有高尚品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目标,岂不是南辕北辙?

强调写真情实感,极有利于克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作文“假大空”的毛病。

说得重一点,这种毛病不是一个作文的问题,而实质上是对青少年人格的扭曲,对其个性的健康发展是极为有害的。

当然,这不等于说,学生在作文中所说的话,只要是真的就行,不需要正确引导了。

据报载,去年某县初一学生作文统考,题目是“20年后的我”。

近千人中,除了少数学生选择当教师等职业外,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当县长、市长、经理、老板,为的是“自己拥有高档小汽车,住高级别墅,把父母接到城里好好享受,把兄弟姐妹的工作安排好等等。

这些学生确是说了心里话,这些话是过去人们羞于启齿的,现在他们公然堂而皇之地说出来了。

但对这样的心里话,能不注意引导吗?

这个例子生动地儆戒我们,要密切注意学生作文的价值取向问题,对此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有人过于强调写作要完全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作如实的反映,却忽视了“情动于中”方能“形于言”,没有个人的主观感受就谈不上写作的个性化;也有人片面地强调写作就是自我表现,事实上切断了自我和生活的联系,这两种倾向都有其片面性。

2.《语文标准》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

“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过去的各个大纲关于写作教学,提出了选择表达方式、安排详略、条理清楚等技术要求,在初学者写作时往往过多强调这些写作规范,反而冲淡了有创意地表达这一根本性要求。

本着“我手写我口”的精神,《语文标准》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第二学段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就隐含着自由表达的意思。

需要指出的是,有创意不等于胡思乱想,其前提是生活本身的丰富性,以及观察的多角度,所以第

三、四学段的目标中提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作文大都已变成了与个性、心灵毫不相干的东西,至于创意根本谈不上。

为了得高分,不愿抒发自己的情感,惟恐它是不那么高尚的;为了得高分,不愿表达自己的思想,惟恐它是肤浅的,为了得高分,不愿用自己的语言,惟恐它太幼稚、不深刻。

于是作文中充塞着伪圣化的情感、功利化的思想和成人化的语言,惟独丧失了学生自己。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提倡自主命题,少写命题作文。

3.《语文标准》还强调,作文要“运用联想和想像”,要“写想像中的事物”要写“想像作文”。

当前,社会上批评学生作文模式化严重,连说假话,也是异口同声,千人一腔。

这种例子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而造成这种情况,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学生缺少想像力,特别缺少创造想像力。

想像是在头脑中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当展开想像时,记忆中的表象由模糊变为清晰,由单薄变为厚重,新形象随旧形象的改造而不断生成。

鲁迅先生说:

“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高空,他想潜入蚁穴。

”学生的想像之鸟一旦高飞,脑中会浮现出新颖、生动的意象。

每给一次这样的作文,想像力便得到一次锻炼,生命体验便得到一次拓展,创新的萌芽又一次破土而出。

想像能力是构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爱因斯坦就说过: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为了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不妨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情感在想像中如同炼钢炉中的燃料和炉火,没有它,就不会有高温,因而也就熔炼不出优质的合金。

二是要有丰富的记忆表象储存。

这种记忆表象是想像的原料,正职贵重的合金需要要有各种贵金属作为原料一样。

如果感情激发力强,记忆表象又丰富多彩,学生的想像力必然强,创新能力也随之增强。

三、注重打好基础,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写作能力

《语文标准》很少提写作知识方面的要求,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写作实践上。

主张多写、多改,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因而在各学段提出了写作次数、字数的量化要求;同时就写作实践本身,提出一系列能力要求,如第一学段要求“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三学段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第四学段”写作要感情真实,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语文标准》在小学阶段有意淡化文体,只有第三学段提“能写纪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到初中才根据文体的分类提出要求:

“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说明文,做到清楚明白,写简单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日常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但主要也是从写作的实践角度出发,而非传授写作知识。

在写作规范方面也适当降低要求,小学在第三学段只提“能根据表达习作内容的需要,分段表述”,到初中阶段,才提出具有实践性的综合要求;“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顺序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运用想像和联想,丰富表达的内容。

”可以看出,《语文标准》在写作方面重视的是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融合。

《语文标准》的总目标指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重在自我表达,发展个性;“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重在交流信息,传达思想,适应社会需要。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这与国际上作文教学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作文教学,一向重视实用,对自我表现、发展个性比较忽视。

有些同志再三强调作文要切全实用,培养书面语言的交际能力,对“北海之夜”、“雨后”等抒了主观感情的作文题目,很不赞成。

现在《语文标准》根据国际上作文教学发展个性与适应需要并重的大趋势,提出我国作文教学要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创新能力,这是完全正确的;与此同时,继承重视实用的传统,继续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

《语文标准》力图处理好二者关系,使之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语文标准》还提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环节。

一是重视修改,以及修改中的合作。

二是重视中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使课内外阅读与写作相联系。

学与用相结合。

第一学段只要求“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第二学段提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第三学段进而要求“积累习作素材”。

三是有具体写作过程与方法的指导,这主要体现在第四学段的要求中:

“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四、注重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

《语文标准》在“总目标”中特别提出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在各阶段目标中要求:

“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第一学段),“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第二学段),“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进行扩写、续写(第四学段),也与发展思维能力有关。

当前,学生写作能力较低,一般表现在语感不强,语病较多,思路较入俗套,思维陷入混乱,大都是语言、思维方面的问题。

因此,作文教学应以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重点。

至于发展语言能力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关系,老一辈语文学家,例如陈望道、叶圣陶,认为应该并重。

梁启超则认为,在所有的作文能力培养环节中,整理思想、组织构造文章、培养思维能力是中心环节,开“以思维为中心”先河。

而朱光潜的看法与梁启超不谋而合,他说:

“语言的实质就是情感思想的实质,语言的形式就是情感思想的形式。

”“就我自己来说,我作文常常修改,每次修改,发现话之所以没说清楚,原因都在思想混乱。

把条理弄清楚了,话自然会清楚。

在语言和思维关系问题上,美国教育专家与我国语文教育家的认识也不谋而合。

美国教育家西奥多·W·海伯说“要想写清楚就必须想清楚,要想写得充分就必须想得充分,要想写得实在有力并富有想像力,那么就必须在思想上想得实在并富有想像力。

一个学生要想较好地学习写作,那他就一定要更好地学习思考。

这是一条规律,其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纽约大学坤思学院的唐纳德·姆奎德和罗卜特·爱德温在《写作中思考》一书中说:

“过去大家认为思维是一种内在的准备活动,而写作是外在的语言表达,这自然是不错的。

但事实上,我们在思考问题时,总有一定的语言形式,这就涉及思维和口头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了。

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写作和思考是同时产生的,写作的过程也说是思考的过程。

”威廉·W·韦斯在《提高写作技能》一书中说:

“写作过程能帮你把零乱的思维条理化,使你的想法经过提炼而清晰起来,并且进一步发展你的思想。

”在我国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有些地方忽略了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一味地在语言形式上下功夫。

离开社会生活,离开学生的思想感,离开文章内容,大搞孤立的、繁琐的、机械的字、词、句的训练,使学生陷于文字游戏中不能自拔。

其结果,与主观愿望正好相反,语言能力难以提高,作文能力止步不前。

现在课程标准注重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期望有助于纠正这种违反规律的做法。

写作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写作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责任编辑:

飞雪阅读:

人次

某位厨师有个”怪癖”,当看到客人将他所做的的菜吃光时,异常高兴,再做的菜一道比一道可口;当他看到桌上的剩菜很多时,再做的菜却一道比一道糟。

客人批评时,他还会发脾气。

此故事听来可笑,细一想,这不正如作文教学时小学生的写作心理吗?

学生的习作,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和同学的赞美;无人喝彩,无人赏识,就无法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

”相信人具有自发学习的天然倾向,但他只对能够大有影响于个人行为的知识才感兴趣。

”根据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对其行为大有影响的不仅在于知识本身,更重要在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因此,赏识性的评价,是促使他们迈向成功写作的第一步。

赏识的核心是:

”你不会写,教会你写,你不喜欢写,让你喜欢写。

”特点是让学生在学习作文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笔者认为从以下三个方面得以实现:

1、赏识学生习作,满足其自尊的心理需要

作文起步,小学生由说、写一两句完整的话过渡到说、写几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实现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发展的一次飞跃。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小学生思维也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得到加速发展。

此进程中,思维的发展受情感因素的影响比较大。

教学中,学生最珍重教师对习作(或者说是自身)的评价。

教师赏识性的评价有丰富学生的情感,促进思维发展的作用。

因此,教师批阅小学生习作,坚信”习作没有失败”的赏识教育理念,就能善待学生的每一次写作练习。

赏识的前提,教师必须明确两点要求:

一是要明确学生作文训练的层次性要求,不擅自提高作文训练要求。

小学作文教学大纲,根据小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确立了由词到句、由段落到篇章,循序渐进的层次训练原则。

作文教学计划制定了具体的训练措施。

如人教版六年制第五册作文训练要求是:

”有顺序、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能在观察细致的基础上写出内容比较具体的片断,怎么说就怎么写,把话写得完整通顺。

”从摄影的角度看,片段练习是教会学生取景、定格、拍摄的过程。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到社会中、到大自然中捕捉画面,在头脑中建立表象的过程。

每个学生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顺序不同,内心的体验不同,对景物的理解也就不同。

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观察世界,描摹景物,”用我手写我口,用我手写我心”,才会展现五彩缤纷的内心世界和多彩多姿的风情画卷。

二是”沙里淘金”,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

学生习作,是一项难度较大的综合性作业,最利学生表现自我,最能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所以,”不应挫伤他们(学生)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语),更不能扼杀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所以,对学生作文要充分肯定,就是再差的作文,也要”沙里淘金”,挖掘闪光点,让学生赏识自己的”劳动”成果。

我的做法是:

1、评语里充分肯定。

在评语中充分肯定文章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个句子,然后再中肯地提出存在的问题及修改方法,同时实行优等次制。

2、课堂中朗读欣赏。

安排学生高声诵读自己作文佳篇和好词语,特别是在原有基础上有点滴进步的同学。

差生作文面批,并划出”闪光点”,借其他同学交流。

3、定期张贴公布,结集打印或推荐发表。

利用班级墙报或学校橱窗、广播电台,定期展示优秀习作。

学生看到自己的文章能作为范文与同学交流,会感到异常兴奋和自豪;其他同学看到的、听到的是自己的同学的好文章,会有亲切感。

二、教会赏识办法,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一种高级的社会性需要。

小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赖于老师或家长的表扬和同学的羡慕,是与荣誉感相通的表现自我、炫耀自我的心理需要。

教师抓住时机,采取表扬、激励、竞争等措施,提示简明扼要的写作方法,并结合阅读教学加以训练,必能潜移默化,促进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第七册《海滨小城》,其中”庭院”描写很有特色。

教学中,学生能自发地、自觉地联想到学校的花园,形成潜意识中的对比。

课余,我有意识地到花园边观赏,吸引学生到身边。

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我饶有兴致地解答,并详细介绍某种花草的生长特点,启发他们比较所观察景物与文中描写景物之异同,学生收获很大。

一位学生在《校园一角》中写道:

“教室门前的花园里长了许多树木花草。

有桂花树、冬青树、黄杨树、美人蕉、月季花……桂花树是园中之王,长得非常茂盛,它的枝条向四面伸展着,叶子碧绿的,远望去,好像一顶撑开的绿绒大伞。

农历八月,桂花开了,金灿灿的,学校沉浸在桂花香气中。

上课时,闻着那香气,使人神清气爽。

美人蕉叶子大大的,像铁扇公主的芭蕉扇。

清晨,露珠沾在叶面上,太阳一照,那露珠就像珍珠一样,闪闪发光。

花园真美啊!

学生掌握概括化的写作方法很有必要。

如让学生知道,观察植物的顺序,可以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从上到下或由下往上,整体到局部或局部到整体;植物的主要特点有形状、大小、颜色、气味、味道等。

人物的特点有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

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等。

懂得了这些写作的概括化方法,就能促使学生改变原有的视而不见、熟视无睹的观察习惯,用赏识的眼光精细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生活真实,才能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叶圣陶语)。

生活在环境优美的农村的学生,不仅”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少年闰土》),而且有丰富多采的劳作实践。

随着城乡差别的缩小,农村学生”身之所历,目之所见”的客观现实更为丰富、真切,头脑中积攒的表象具有真实性、鲜明性,这就为学生描述事物的真实性状提供了保证;农村学生操作机会较多,动手能力较强,对事物的理解、记忆就显得尤为深刻。

熟练于手,再加了然于心,这又为学生的表述带来便利。

充分利用这一”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引导学生用赏识的心态看周围的一切,农村作文教学必将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学会赏识别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文如其人”,写作文和做人是一个道理。

我们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赞美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和创造才能,讴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颂扬社会主义新人新事新风尚,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小学生心中的世界,是个真、善、美为主体的纯真世界,他们对社会上不良行为和不良风气的影响往往难以判别,甚至于盲从。

习作或日记是他们心灵的窗户,友爱、憎恶是其真情流露。

教师应善于从中发现苗头,引导教育,防微杜渐。

如一位学生写《一位值得尊敬的人》。

她尊敬妈妈,是因为每天放学后,妈妈宁可自己辛苦操劳,什么事也不要她做。

她很开心。

由于家长教育观念和方式的不当,造成了学生审美观、人生观、世界观与教育方针的偏离,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因此,我及时纠正了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教育学生从小要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明确学习的目的,关心和体贴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从劳动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果然,近阶段该生进步很快,尤其是作文内容更充实了。

既要赏识别人的优点,也要善于辨别是非曲直,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有人说,赏识是一个人无形生命的阳光。

那么就让这缕温馨的阳光去净化人生、亮化人生、优化人生、美化人生吧!

赏识,迈好成功写作第一步赏识迈好成功写作第一步责任编辑:

飞雪阅读:

人次

作文课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怎样使学生兴趣为文,这是中学写作课一直探讨的重要问题。

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重点,作文课一定要研究写作者本身,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才能“言为心声”,让学生写出文、理、情并茂的文章。

以下就“贴近学生心理特点”命题,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发表一点浅见。

一、运用探索、猎奇心理命题。

探索、猎奇心理是中学生普遍的心理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求知的增强,社会接触面的拓宽,学生探索、猎奇心理也愈强烈。

“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刺激着他们去认识,去探寻。

这种心理实际上是青少年对未知领域有强烈的求知和证服欲望。

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以从社会生活中,选择一些学生感到新鲜而又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供他们辨折。

例如,有一则材料名为《鹿狼之战》,谈一群生长在自然环境中的鹿被赶进了养殖场,结果生长状况愈来愈差,病弱越来越多。

有人想了个办法,在养殖场里放进了两只狼,结果鹿群非但没被消灭,反而越来越壮大。

这个材料很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怎么没有天敌而反有害,有了天敌反而有益”,一题激起千层浪,学生讨论热烈,歧见迭出,想叫他们不说也不行。

再如写谈《王熙凤的“笑”》、《新乞丐》。

“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的王熙凤,怎么单写她的笑呢?

乞丐也有新旧,这里的“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