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检测试题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29014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检测试题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检测试题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检测试题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检测试题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检测试题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检测试题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检测试题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检测试题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检测试题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检测试题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检测试题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检测试题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检测试题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检测试题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检测试题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检测试题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检测试题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检测试题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

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检测试题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19世纪中期以后,英、法、美等国在与中国进行贸易时,将本国度量衡与中国度量衡按比例折算。

1928年,南京政府拟定《度量衡法》,规定海关与内地一律采用国际通用标准。

这一变化折射出中国(  )

A.一直采用国际统一度量衡B.贸易走向规范化和国际化

C.迈出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D.在世界市场处于附属地位

2、如下表为南方沿海某乡人口变动统计表(单位:

人).这反映了该地(  )

时期

迁出

他乡种田

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

出国从事工商业

1850﹣1879年

72

15

49

8

1880﹣1911年

156

0

118

38

1912﹣1939年

473

0

77

396

A.大量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B.传统自然经济已率先解体

C.民族工业的发展较为迅速D.农村经济结构在缓慢变动

3、下表为张仲礼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中统计的上海进口货物数据表,表中数据的变化能反映()

时间

进口货物

总值

鸦片(%)

棉布(%)

棉纱(%)

1850年

54%

34%

6%

390.8万元

1870年

34%

50%

6%

6457.4万元

A.中国传统纺织业走向衰败B.近代中国外贸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C.清政府强化抵制鸦片进口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取得较快发展

4、“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这材料旨在强调()

A.洋务官员思想的落后性B.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

C.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D.近代工业化道路偶然性

5、1872年,海外华侨陈启沅在广东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建厂后头三年,到该厂学艺的就达一千多人;到1881,江浦司一带就有模仿继昌隆的机器缫丝厂十家。

这可用来说明(  )

A.中国自然经济已经解体B.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C.实业救国思想盛极一时D.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的发展

6、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

这一举措(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7、甲午战争以后,越来越多的民族企业的商业广告在其产品名称前特地加上“国货”二字,如“金叶牌国货线毯”、“无敌牌国货牙粉”、“顶上国货,金马牌香烟”等。

这种现象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企业发展迅速B.实业救国深入人心

C.政府提倡消费国货D.列强经济侵略加深

8、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1835—1911年)曾经说:

“中国并没有触怒任何人……她只是一个老大的病夫,过了若干世纪的太平岁月,无形消失了活力,现在正当她慢慢复苏的时候,却被这短小精悍的全副武装的日本扑到身上……”这次“慢慢复苏”()

A.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B.开始了引进西方政制的尝试

C.实现了清代政权机构的现代化D.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的普及

9、1882年底,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沮丧地写道:

“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照这样下去,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局……”。

上述材料反映出()

A.民用企业起到了一定的分洋利作用B.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

C.19世纪末外商企业逐渐退出了中国D.李鸿章是民族资产阶級杰出代表

10、有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界线,”主要因为甲午战争以后()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剧

B.清政府开始引进近代技术,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发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

D.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1、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C.都一定程度上瓦解着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D.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12、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中国展品获得1211项奖,在全部参展国中独占鳌头,这也是中国参加历届世博会中所获成绩最优秀的一次。

中国展品在此次博览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有(  )

①成立不久的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②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③美国出于扶植民国政府需要的结果④中国希望振兴实业,积极参与国际交流的结果。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3、有人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是“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其中“先天不足”是指(  )

A.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C.投资者主要来源于官僚、地主和商人D.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14、如下表1937、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

年份

占工厂总数比例

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

占工人总数比例

1937年

16%

4.4%

7.3%

1942年

58%

78%

49%

如上表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抗日战争的影响B.抗日根据地扩大

C.国际援助的增多D.民营工业的发展

15、民国初年,北京政府颁布《公司条例》系根据清末各商会所商讨拟订的《公司律》草案,由农商总长张謇邀请原起草员来京,复加审视,修正十余条,再交付国会议决公布。

这表明了北京政府()

A.重视经济立法程序的规范性B.成为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代表

C.经济立法借鉴清政府的经验D.鼓励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16、“国民经济建设计划”于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上通过,旨在挽救中国被日本侵略之后的经济困局。

“关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实现,我们觉得这个建设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本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

”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

A.是国家控制经济的典型表现B.为我国商品经济的自由发展创造机会

C.为“四大家族”的兴起埋下伏笔D.利用国家力量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7、下列表格反映了1918﹣1920年间日本纱和印度纱的进口变化情况(许涤新、吴承明: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年代

日本纱

印度纱

1918.5﹣1919.4

70891

39251

1919.5﹣1920.4

34177

138906

增减

﹣36714

+99745

A.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B.印度纱比日本纱价廉物美

C.“五四”反帝运动的开展D.日本独占中国局面被打破

18、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六百多家,新增资本一亿三千多万元,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国的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出现这一状况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欧洲各国对中国商品和资本输出减少B.资产阶级维新派热心投资近代工业

C.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政府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企业

19、全面抗战爆发前后的短时期内,国民政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的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

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这次大撤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为迁都重庆奠定了基础B.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资源的阴谋

C.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D.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20、抗战胜利后,美国等国的商品大涌入中国,而中国面粉业、制药业、火柴业等民族企业基本使用美国的原料。

这一状况的直接影响是()

A.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国民轻工业得以迅速发展

C.美国几乎垄断了中国资本市场D.中国外贸大入超

二、非选择题:

(共3小题,共5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山东枣庄诞生的中兴公司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878年(清光绪四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奏准清廷,开办峄县中兴矿局。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更名为“商办山东峄县中兴煤矿××公司”。

1931年,《中国矿业报告》中记载:

“能与外煤相竞争者,唯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公司。

”至1936年底,中兴公司已拥有3座近代化的大型矿井和台枣铁路,还拥有3个大公司、5个厂、29个分销厂以及码头等设施。

1938年,日军侵占枣庄。

中兴煤矿公司被日本三井株式会社攫取,八年间有4000多名矿工死于日本侵略者“以人换煤”的法西斯血腥政策之下。

1952年,中兴公司实行公私合营,中兴公司转变成枣庄煤矿,生产得以恢复。

2019年,枣庄煤矿由于资源枯竭,关井破产重组为新中兴公司。

如今,它已在美国、拉丁美洲、非洲以及欧洲积极拓展业务,一个现代化跨国公司正在形成

——摘编自梁志旺《“一个活着的民族工业发展史——枣庄“百年中兴”》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兴公司在三次战略调整过程中性质的变化。

(2)运用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中兴公司在历次战略调整中是怎样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

(3)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制约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22、青岛啤酒是全国知名的百年老字号,该公司的发展几乎浓缩了中国近现代企业发展的整个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3年,通过德意志银行募集了40万墨西哥银元的股本金,香港盎格鲁·日耳曼啤酒公司的德国商人与英国商人,合资在青岛创建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

当时青岛被德国占领,英德商人为了适应占领军和侨民的需要开办了啤酒厂。

其生产设备、原材料从德国进口。

该厂产品1906年即在慕尼黑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材料二 1947年6月14日,“齐鲁企业××公司”从行政院山东青岛区敌伪产业处理局将工厂购买,定名为“青岛啤酒厂”。

工厂的主要管理人员从厂长到各主要生产部门配备的负责人和技师都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在生产和工艺技术问题的处理上由专业人员负责确定。

1978年,青岛啤酒首次进入美国市场……在有几十种国外啤酒激烈竞争的美国市场上,青岛啤酒以其较高的品质、独特的风味加之美国代理的大力促销宣传,终于巩固了在美国的销售市场。

1979年以后,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工厂的活力日益增强,基本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工厂大规模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技术装备。

1981年,在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关怀下,国家计委、进出口委、财政部批准投资4551.62万元,进行10万吨扩建工程,于1986年8月竣工投产;1986年的产量在全国啤酒行业里首先突破了10万吨。

材料三 90年代初,通过与另外3个工厂的联合,成立了股份制公司,青岛啤酒厂也更名为青岛啤酒××公司,27%的股份被美国的安海斯-布什公司持有,2019年英博集团购并安海斯-布什,中国商务部反垄断局于11月18日决定附条件批准购并。

1993年7月,青岛啤酒H股在香港上市,是中国第一家内地在港发行H股上市的企业,

2019年3月7日,青岛啤酒向美国发行一级存股证(ADR)获美国证券及交易委员会批准正式开始交易。

                ――上述材料均引自XX搜索

(1)依据材料一分析青岛啤酒厂的性质并分析其建立发展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判断青岛啤酒厂发展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90年代以来青岛啤酒厂进行了哪些战略调整并说明其历史背景。

23、在全球化日渐加速的今天,公司影响着世界经济的运行。

自19世纪中期公司登陆中国以来,经过一次次试验和修正,崭新的中国公司终于找到了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创办大生纱厂,对于张謇而言……标志着他对一项新制度——公司制度的践行……当然,推动公司制度发生与发展的更大动力,源于晚清时期的经济民族主义的思潮。

面对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国内藉“公司”以卫利权的思想越来越强烈。

——李玉《中国近代公司制度建设的几个面相》

材料三1949年,中国经济的发展,终于拥有了立足的基础,一个主权完整的新国家。

此时出现在舞台中央的是国营工厂……计划体制下的中国,就像是一个国家巨型公司,政府成了一应事务的总管……又一次公司热到来了……1992年的中国南方,象征着激情、梦想,以及一切的可能性……在北京,公司以每个月2019家速度递增。

——央视专题片《公司的力量》解说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企业和清政府的哪一运动有关?

其中哪一航运企业推动了我国交通近代化的进程?

(2)据材料二,指出大生纱厂创办的主要动力。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成近代中国企业曲折发展的社会根源。

(3)材料三中“又一次公司热”的出现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有何变化?

试从全球化的角度指出这一变化对中国公司发展的主要意义。

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侧重考察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A.材料中明显说到19世纪中期,英法美等国在与中国贸易是将本国度量衡与中国度量衡按比例折算,说明中国没有一直采用国际统一度量.B.1928年南京政府之所以出台度量衡法这一规定,主要就是要适应国内经济与西方经济交往交流扩大的需要,反映出当时中外贸易规模不断的扩大,中国贸易日益走向规范化和国际化.C.结合所学知识,我们知道经济近代化第一步是指洋务运动,选项与材料不符合.D.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时就处于附庸地位,不是等到1928年以后才体现出这些特点.故选B.

2、【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列强侵略产生的影响来分析材料.A.材料数据反映了南方沿海(某乡)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但“大量”不能体现,A项排除;B.“已率先解体”属于隐性比较,且表达绝对化,B项排除;C.19世纪末20世纪初及1912﹣193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确实比较迅速,C项表述本身符合史实,但是材料无明显体现,排除.D.本题以农民身份变动为切入点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南方沿海(某乡)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或国外流动,表明农村经济结构在缓慢变动,D项正确;故选D.

3、A

4、【答案】C

【解析】据材料“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这体现了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故C项正确;洋务官员“中体西用”思想在当时并不落后,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是论述近代工业化道路偶然性或必然性问题,故D项错误。

故选C。

5、B

6、【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洋务运动民用工业创办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结合洋务运动的特征来分析.A.材料反映出,近代中国国内民营煤矿企业较之外国,煤矿企业的税收要重,洋务运动在开办民用工业的时候,为了减少受到外资企业的压力,故而李鸿章奏请政府减轻税收,这是利用行政手段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材料中没有看出加强对开平煤矿的管理,主要涉及到的是对税收制度的调整.C.开平煤矿,有利于抵制洋美对中国的影响,但是选项说摆脱了列强对中国煤矿的控制,太绝对,不准确.D.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开平煤矿的个例,不能说明整个煤矿业的发展情况.故选A.

7、D

8、【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国在慢慢复苏的时候,被日本扑倒身上”可知“慢慢复苏”指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工业近代化的起步,A项正确。

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没有学习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排除BCD。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A。

点睛:

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旨在考查考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了解题干中“慢慢复苏”的内涵。

9、【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信息表明,上海轮船××局的创办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英法的轮船公司业务,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这说明民用企业起到了一定的分洋利作用。

故选A。

10、【答案】D

【解析】据材料“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界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故D选项正确;民族危机加剧不能说明近代中国的发展趋势,故A选项错误;清政府开始引进近代技术是在洋务运动时期,故B选项错误;发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在早期维新思想,在甲午战争之前,故C选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解题时要抓住题干材料的关键词“近代中国”,这里的近代,应该从多个方面看待:

经济上,工业化发展;政治上,资产阶级壮大;思想上,民主思想传播,其中,经济的近代化最重要。

11、【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三次热潮”属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相同作用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故答案为C项。

A项说法错误,夸大其词;B项属于辛亥革命的影响;D项属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影响。

12、【答案】D

【解析】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美国没有扶持民国政府,排除;①②④均符合题意,故①②④正确.故选D.

13、【答案】B

【解析】“先天不足”应该是指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状态的表现,即不足在“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所以B符合题意;A、C是不足的原因,所以排除;D应该是后天畸形的表现;故选B.

14、【答案】A

【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比1937年的重工业大幅度增加,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重工业迅速发展是为了满足战时的需要,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5、A

16、B

17、【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涉及的是日本和印度,与欧洲列强无关,故A项错误.印度纱比日本纱价廉物美不是主要因素,故B项错误.抓住题干时间“1918﹣192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国国内发生了五四运动,开展抵制日货运动,从而使得印度纱的进口扩大,故C项正确.日本独占中国局面被打破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故选C.

18、【答案】A

【解析】1912年到1919年,即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最主要原因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中国商品和资本输出减少,故A项正确;BC两项是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D项不是最主要原因.故选A.

19、【答案】C

【解析】“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主要意义在于为继续坚持反法西斯斗争保存了有生力量。

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地区成为抗战的大后方。

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保障了坚持抗战的基本物资需求。

故答案选C。

A不是最重要的意义;B项“粉碎”说法错误;这次“大撤退”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D项说法不准确。

20、D

二、非选择题

21、

(1)从官办洋务企业到商办股份制资本主义企业;由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公私合营企业;由社会主义国营企业转变为现代股份制跨国公司。

(2)20世纪初,面对民族危机加深,清末“新政”奖励实业,中兴公司实现第一次调整;20世纪中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针对国民经济崩溃的困境,采取有效措施恢复国民经济,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兴公司实现了第二次调整;20世纪末,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面对资源枯竭和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兴公司实现了第三次调整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制约。

【解析】

(1)从材料的“北洋大臣李鸿章……开办峄县中兴矿局”可知,这是洋务时期的企业;由“商办山东峄县中兴煤矿××公司”可知,这是现代企业的特点;由“中兴公司实行公私合营”可知,这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由“一个现代跨国公司正式形成”可知,这是全球性的跨国企业,由此回答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工业的阶段特征和发展的历史背景两个方面作答。

(3)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是制约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22、

(1)外资企业。

《马关条约》给予列强在华开办工厂的特权。

适应占领军和侨民的需要开办。

资金雄厚,规模大,技术先进。

(2)由专业人员从事生产和经营管理;产品质量高、风味独特;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植

(3)吸收国内外资金,建立股份公司;国内外股票交易所上市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23、

(1)运动:

洋务运动。

企业:

轮船××局。

(2)性质: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民族工业)。

动力:

实业救国(经济民族主义)。

社会根源: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变化:

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意义:

融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图一的安庆内军械所等是洋务运动的企业,所以图中企业和清政府的哪一运动有关也就容易解答了,而交通近代化是和交通企业轮船××局密切相关的。

(2)大生纱厂是实业救国思潮之下出现的典型的企业,所以大生纱厂创办的主要动力主要突出实业救国的推动即可。

造成近代中国企业曲折发展的社会根源的答案是固定的,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中国企业只能是曲折发展。

(3)“又一次公司热”的出现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从计划经济变成了市场经济,即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这一变化对中国公司发展的主要意义要从“全球化”的角度论述,这一点题目已经有了明确的要求,在回答时主要突出顺应全球化的潮流、融入国际市场方面的意义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