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江苏省洪翔中学淮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29087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9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江苏省洪翔中学淮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语文江苏省洪翔中学淮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语文江苏省洪翔中学淮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语文江苏省洪翔中学淮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语文江苏省洪翔中学淮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语文江苏省洪翔中学淮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语文江苏省洪翔中学淮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语文江苏省洪翔中学淮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语文江苏省洪翔中学淮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语文江苏省洪翔中学淮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语文江苏省洪翔中学淮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语文江苏省洪翔中学淮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语文江苏省洪翔中学淮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语文江苏省洪翔中学淮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语文江苏省洪翔中学淮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江苏省洪翔中学淮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

《语文江苏省洪翔中学淮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江苏省洪翔中学淮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江苏省洪翔中学淮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

语文江苏省洪翔中学淮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150分钟分值:

160分)

1、基础知识(2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狭隘/谥号偌大/承诺舟楫/作揖六艺经传/师道流传

B.召唤/招呼跬步/鲑鱼驽马/奴仆贻笑大方/百战不殆

C.句读/读书炫耀/绚丽刹那/刹车间不容发/挑拨离间

D.骐骥/羽翼戕害/杀戮狙击/阻止锲而不舍/提纲挈领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型全部正确的一组是()(3分)

A.勾消蒙蔽入不敷出沧海一栗

B.愁怅嬉游望洋兴叹怨天忧人

C.斑斓遗撼莫名其妙再接再厉

D.沉湎寥廓幸灾乐祸至高无上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骑车,为的是倡导绿色、地毯生活。

尤为可喜的是,始作俑者是我们新来的局长。

B.在人生的众多选择中,难免遇到失败,但我们要从失败中总结教训,不要怨天尤人。

C.如果我们选择了力不胜任的职业,那么我们决不能把它做好,我们就是不能完成自己使命的社会成员,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妄自菲薄自己。

D.重庆市云阳县各级领导干部积极做好三峡库区农民外迁工作,安土重迁,使移民高高兴兴地搬进新家。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瑕的伟大人物。

B.回到故乡,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小时候住过的山区特有的石头和茅草搭成的小屋,那崎岖的街道,那袅袅的炊烟,那熟悉的乡音。

C.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不容易翻译得好,它要求翻译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才能胜任。

D.我读过一个父亲因孩子无端发脾气,伤了孩子的心,而事后深表懊悔的文章。

5.根据要求提取下面—段话的主要信息,并用关键词表示出来。

其中已提供了三个关键词,请补写出另外三个关键词(每个词语都不超过5个字)。

(4分)

由于司马迁认识到了,历史终归是“人”的历史,不是“天”的意志史,于是以“绍圣《春秋》”为使命的司马迁抛弃了孔子既定的历史纪年法——编年体,而改用纪传体。

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观念问题。

他对那冰冷的历史巨轮投以轻蔑的一哂,然后满怀慈悲地去关心轮子下的那些泣血的生灵,从而,我们看到,一代一代的人物以及他们对历史必然性的反抗,对自身命运的体认,构成了《史记》的主色调。

史学成了人学,必然性成了戏剧性,逻辑的链条崩溃了,生命的热血喷涌而出……

(1)历史纪年法的史学观:

,必然性,。

(2)人学的史学观:

,,生命的热血。

6.仿写句子(6分)

人生如一本书,应该多一些精彩的细节,少一些乏味的字眼;

人生如;

人生如;

人生如。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9题。

  

(一)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二)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予之所得也。

7、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其出人也远矣    超出一般人       

   B、而耻学于师      以······为羞耻

 C、小学而大遗      学制的初级阶段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竟、竟然 

8、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②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④而人之所罕至焉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9、指出对

(二)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段阐述了要到险远之处,观“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有坚定的志向、足够的力量和一不定期外物相助。

B、作者的心得是:

尽了自己的志向而没有到达,可以不后悔。

C、作者特别强调“志”—志向,意志,这和他后来百折不挠的推行新法的精神是一致的。

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提示了对人生事业的追求,也是需要有坚定的志向。

1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分)

②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分)

③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分)

三、诗歌鉴赏(12分)

11、阅读宋词,回答问题。

少年游  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

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

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⑴词题为“早行”,词人是如何表现“早”的?

请作具体说明。

(4分)

 答:

  

 ⑵词人写“啼鸟两三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分)

 答:

 ⑶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又是如何表现的?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4分)

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15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2),不能十步;,功在不舍。

(《劝学》)

(3),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说》)

(4)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

(《师说》)

(5)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

(6)曾记否,,?

(《沁园春·长沙》)

(7)见贤思齐焉,。

(《论语》)

(8),任重而道远。

(《论语》)

(9),必先苦其心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俱为一体,,不宜异同。

(《出师表》)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2分)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13-16题。

收藏阳光

余继聪

①深冬的早晨,太阳慢慢升高,屋顶上敷着的厚厚白霜,渐渐融化,潮湿了黛青的屋瓦和太阳红的瓦松。

明媚的阳光,奢华地倾泻进农家小屋里来,绿色的藤萝窗纱,被金子般的阳光浸透,室内弥漫着浓浓的、暖暖的浪漫和温馨味道。

女孩静静地坐在窗前的阳光里,一边衲花鞋,一边沐浴着幸福的阳光,一边梳理着心事。

甜甜的笑容,很阳光很温暖地从她美丽的嘴角漾开来。

②楼顶上挂着的一串串红辣椒和苞谷穗子,也在滋滋地吮吸和收藏着冬日温暖的阳光。

用盐巴腌浸透的腊肉,用夹杆串起的豆腐肠,一挂挂晾晒在屋檐下,收藏着阳光。

摘回家的老南瓜,一个个圆溜溜的卧在楼月台上。

挖回家的红薯都堆在院子一角,滋滋地吸收收藏着阳光。

水牛和山羊都散窝在山坡上,收藏和反刍着阳光。

大片的庄稼地也在滋滋地吮吸和收藏着阳光,有的庄稼地已经被犁铧翻出了泥土,也在收藏着阳光。

整个乡村世界,都在滋滋地吮吸和收藏着阳光。

③收藏了一秋和将近一冬的阳光,漫山遍野的山茶花,路边篱笆下的海棠和梅花,都早熟了,全身暖洋洋的,等不及春天来到,就已经绽开了她们很阳光很美丽的笑脸。

④终于闲适了的母亲,在篱笆墙上闲适地晾晒着要腌制腌菜咸菜的蔬菜,或者在院子里的果树间搭上竹竿,晾晒蔬菜,或者晾晒拆洗过的被窝和冬衣。

那么细心,那么惬意幸福。

吸足了阳光,收藏了充足阳光的蔬菜,将会被切细拌上作料,然后盛装进陶罐里,再次放进阳光里晾晒,继续收藏阳光,酝酿成阳光味道充足的咸菜腌菜。

全家人,整整一年,就可以慢慢品味和回味阳光的味道。

⑤一边翻晒着被窝和衣服。

母亲一边解开她的头巾,解开她的发髻,用竹蔑篦子细细梳理她黏结的、夹杂着细碎草茎枯叶的头发,也让满头花发像庄稼一样尽情吸收和收藏冬日暖暖的阳光,也梳理她逐渐板结的记忆和往事。

⑥穿得鼓鼓囊囊的小脚老祖母们,也禁不住这暖暖冬阳的诱惑,蹒蹒跚跚地踱出门来,三三两两聚坐在大门外的坡坎上,一边说着、梳理着陈年往事,一边解开长长的包头布,让满头白发也吸收和收藏着金贵的温暖阳光。

经历无数寒暑风霜,她们曾经飘逸乌黑的秀发,早已长成了这稀稀拉拉的白发,如同秋收后,晚秋时节庄稼地里残存的零星庄稼秆和枝叶,苍白,干枯,稀疏。

老祖母们一边回忆着自己也曾经满头秀发长势旺盛,也曾经青枝绿叶、枝繁叶茂过的青春岁月,一边细细梳理和数着自己曾经收藏过的阳光,一边继续收藏着阳光。

她们也曾经很阳光、很美丽过,也曾经青枝绿叶、枝繁叶茂过,也曾经花过果过,也曾经深深悲过真真喜过呢。

⑦祖父们,三三两两地聚在村路边,或者谁家的院子里,一边滋滋地吃着一锅锅草烟,一边让自己花白的胡须、眉毛和头发,吸收和收藏着阳光。

除了满头稀疏白发,胡子眉毛好像也是另一种庄稼呢。

一生都忙碌着侍弄打理地里的庄稼,无暇顾及自身和身边,如今老了,才有闲心侍弄打理这些离自己最近的庄稼呢。

这些庄稼越来越稀疏了,长势也越来越差,但是他们这些老伙计却很满意。

一辈子,让多少庄稼吸足了水分。

收藏了丰硕的阳光,也让多少的儿孙饱吸了阳光水分,长得茁茁壮壮枝繁叶茂啊!

⑧唉!

一茬茬的乡村人,都是另一种庄稼呢,他们自己常常忘记了,甚至不知道呢。

我们还是别打扰他们,让他们饱饱吸收和收藏点阳光吧!

⑨像收藏粮食一样。

把阳光收藏满心屋,心里会多踏实啊!

爱如阳光。

也像收藏粮食和收藏阳光那样,把爱收藏在心里,阴郁的时候拿出来温暖自己,人生路上就该洒满了阳光吧!

(选自2008年2月《中国散文选刊》网刊第13期)

13.文章从哪些方面写收藏阳光?

为什么要写收藏阳光?

(6分)

                                                                              

14.第⑥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15.第⑧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分)

                                                                              

16.文章最后说“爱如阳光。

也像收藏粮食和收藏阳光那样,把爱收藏在心里,阴郁的时候

拿出来温暖自己,人生路上就该洒满了阳光吧!

”结合全文,探究这段话的深刻内涵。

(6分)

                                       

六、作文(70分)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偏僻的地方。

阴暗的角落,孤独的群体,人们不去注意、不去关心,甚至会忽视,但是这些人们不去注意的角落。

往往会出人意料地发出明媚的光芒,让人们彻底改变对这些角落的看法。

请以“明媚的角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800字,立意自定。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22分)

1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12分)

⑴通过早霞散去,月亮犹明,残星挂疏木,山路人稀,两三声鸟啼,霜华重迫。

(2)以动衬静,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氛围。

(3)轻松愉悦。

尽管霜重天冷,但诗人心情轻松,与马蹄一样轻快,青山流水皆有情,以景抒情,表现作者愉悦的心情。

15、总结上文,赞扬一个个乡村人淳朴高贵的品质。

引发下文对收藏阳光的深刻感悟和深层赞美。

为深化主题作铺垫。

(4分)

16、收藏阳光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把爱比作阳光是文章主旨的升华,把阳光一一收藏在心中,就能像文中女孩一样充满活力,即使人生路上遇到重重困难,遭受重重挫折,也会感到阳光的温暖,永远充满希望。

(6分)

17、命题作文“明媚的角落”导写及例文

[题目设置]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偏僻的地方。

阴暗的角落,孤独的群体,人们不去注意、不去关心,甚至会忽视,但是这些人们不去注意的角落。

往往会出人意料地发出明媚的光芒,让人们彻底改变对这些角落的看法。

请以“明媚的角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立意自定。

[文题诠释]命题作文的审题首先是找到关键词,弄清关键词之间的关系。

这个作文题目中的关键词有两个:

“角落”与“明媚”。

角落是指两堵墙或类似墙的东西相接之处的凹角。

角落比较偏僻,比较隐蔽,不容易发现,由此可以引申为比较偏僻的地方,不受重视的人或物等。

明媚是指景物鲜明可爱、明亮动人,可以引申为内心充满阳光,心灵美好,品质高尚等。

两个关键词缺一不可,但题目是一个偏正型短语,应突出修饰限制部分。

行文要有主有次,重点突出“明媚”,可以表述为:

虽然是角落。

但是很明媚。

[立意角度]概括来说,这个命题作文的立意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静态角度与动态角度。

静态角度是指虽然是角落,但有明媚之处;动态角度是指本来是角落,但后因一个人的出现,或因一件事的发生,而变得明媚了。

具体立意列举如下:

1写一个地方。

可写某一地方地处偏僻,经济不发达,但有着淳朴的民风、古典的气息、美丽的传说。

或是某位名人的故乡,可以称为明媚的角落;也可写某个荒凉偏远的地方,因某人的出现,或某件事的发生,或某项政策的实施,从而变得美丽富饶。

2写一个人或一类人。

可虚实结合,写某人处在角落,不受人重视,但他有着纯洁的心灵、美好的品质,或写他经过个人努力取得了骄人成绩,都可以称为明媚的角落。

也可写一类人,如下岗工人、清洁工等不受人重视的边缘人群,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可以称作明媚的角落。

3写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如某人内心世界孤寂消极,因某一个人的出现或一件事的发生而变得充满阳光,活泼开朗起来,他的内心变成了明媚的角落。

4编写历史故事。

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官场失意,被贬到偏远的地区,但他们并没有消极颓废,而是开朗乐观,有所作为,造福一方,给偏远的地方带来明媚的阳光。

可写的角度很多,如同学们可写城中的一角——书店,家中的一角——书桌,它们都可看作是明媚的角落。

[写作文体]文章易于写记叙文或叙事性散文,通过写人记事,突出角落的明媚。

也可写议论文,可立意为生活中不受人重视的人或物也有明媚之处,我们要善待角落,或者要善于转变角落。

让生活中的角落也明媚起来。

[佳作示例一]明媚的角落

河北武邑中学高三(72)班郭淞泽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你坐在西行的马车上,眼中满是迷茫和痛苦。

年纪轻轻便深受赏识,一路平步青云,年仅不惑便是朝中的一品大员、两广总督。

眼中的皇帝勤政爱民,自以为得遇明君,心中所想的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上书言事,大陈鸦片之弊,手捧尚方宝剑开赴广州。

虎门销烟,你一举成名,何等的意气风发?

你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大英雄。

但为何却又一贬到底?

伊犁,你这次被贬的目的地,一个除了沙子之外什么都没有的地方。

难道皇帝不是原来的皇帝了吗?

难道天朝大国竟胜不过外夷?

你心中的理想、抱负在一瞬间全部成为了空想,有的只是西行路上的漫漫黄沙,有的只是那总也走不到的不毛之地——伊犁。

哦,终于到了西安,再向西行使再也看不到城市的影子了,本应该继续西行,但是你却病倒了。

大病之中,你想到了西湖上的苏堤,想到了那“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想到了“一片江山尽姓韩”,想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韩愈……于是,你疾步西行,去奔赴那原本是苦难现在却成了机遇的贬谪之地。

你号召人们开垦荒田,加大生产;供水不足,你便带领人们开渠挖沟……经过你的努力。

原本处在荒蛮状态的伊犁人们吃饱了肚子。

改善了生存、条件,逐步摆脱了蒙昧,思想得到了教育,社会风俗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你就像光彩夺目的太阳。

在广州,你可以光芒万丈;在伊犁,你仍然光彩四射。

虽然远离京师,远离繁华,偏处一隅,但你没有沉默。

因为你的到来,一切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曾经的漫天风沙得到了扼制,曾经的落后野蛮得到了开化,曾经的风餐露宿、饿殍遍野、衣不遮体永远成为了历史……原本黑暗落后的角落因为你的到来而变得明媚温暖起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即使在重病之中,你所想的仍然是苍生百姓。

没有往日的喧嚣,没有繁忙的应酬,你的心中只有伊犁,只有伊犁人民,你所想的只是让伊犁人们看到明媚的阳光。

你的努力没有白费,随着伊犁的明媚,伊犁人民也因为你的到来而心中逐渐明媚起来。

相信伊犁人民在你的带领下一定会让这里更加温暖。

也相信我们的雄鸡版图。

肯定会成为一片更加明媚的热土!

[点评]文章选取了历史上林则徐被贬伊犁的故事作为写作的素材,以伊犁作为角落,以林则徐的被贬到来作为明媚的原因,很好地处理了“角落”与“明媚”的关系,动态地写出了伊犁由荒芜到明媚的过程。

本文选材精当,论述到位,语言娴熟,显示出作者扎实的语言功底,堪称一篇不错的文章。

[佳作示例二]明媚的角落河北邑中学高三(32)班孙明达

走出积木垒起的立体生活,走向那被遗忘却依旧明媚的角落。

穿过繁华喧嚣的隧道,来到曲阜一个清冷的庭院。

似乎听得见战国时期青铜编钟浑厚的声响,又似乎听见了三千弟子的朗朗诵音。

不过,眼前只有残破的檐牙,铺满败叶的台阶,风挟着一阵萧萧而过,似乎夹杂着一声叹息。

然而,是这里的幽径编织成了整个春秋,是这里的大门通向华夏文明的平坦大路。

一个伟大的灵魂久久不肯归去,用他永恒的光芒照耀着这个局促的角落,照耀着他的子子孙孙。

自是一个角落,自是明媚着一方土地。

踏着早已被风沙湮没的战事,我走过华容道,怀望阳关。

斜阳下的满目疮痍剥落了那些血腥的光阴,而那些不曾褪色的历史却猛然袭上心头。

阳关的暴风吹过了一世又一世的狼烟,吹走了一批又一批将士的思念,吹走了一声又一声怆然低鸣的羌管……吹不走的是诗人的吟唱,是那盈亏如常、亘古皎洁的月亮。

城墙上的石砖斑驳着一段段历史,石砖依旧能磨出历久弥新的墨香,那墨香自能飘摇到遥远的字里行间。

即便人迹罕至,但有了明月的诗章,阳关是明媚的。

浩瀚的沙海上浮荡着几棵枯死却未倒下的胡杨,胡杨那边便是敦煌莫高窟了,和沙子一样,它外面罩上了一层荒凉的黄色,似乎是缺少记忆,或者是所有的记忆都变得空白了。

孤独地矗立,焦灼地等待。

抑或正悲苦地思考着什么。

莫高窟的里面完全消散了沙漠的空旷与荒凉,别有一番明媚与生机。

那飞旋的色彩。

卷成一个个漩涡,汹涌着各个朝代的历史;那婀娜的飞天,翩若惊鸿,婆娑而舞,舞动着历史流韵的风骚。

明媚的色彩,灿烂一个古老的文明——莫高窟。

历史记忆尘封的角落里。

充溢着文化最艳的明媚。

历史记忆中最艳的文化,明媚着记忆尘封的角落。

[点评]该文最大的亮点是素材丰富,把名胜古迹曲阜书院、甘肃阳关、敦煌莫高窟作为“角落”入文,透彻地表现出三个角落的冷清、荒凉、无人重视,但是又分别从圣人孔子巨大的文化影响、阳关丰富的名人诗词、莫高窟优美的壁画三方面表现出三个角落各自的明媚优美,恰如其分地处理了题目两个关键词的关系。

作者用丰富的知识积累,飞扬的文采,写出了沉淀的历史和文明的妩媚。

作文评分标准(参考):

(从内容、语言、结构三方面考虑)一类卷48-60立意深刻,内容充实,有真情实感,紧扣题目要求;语言流畅用词准确;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叙议结合自然二类卷40-47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符合题目要求。

语句通顺,用词较准确;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有叙有议三类卷33-39中心基本明确,内容比较具体,感受较真实,基本符合题目要求;语句较通,顺个别有语病;结构较完整,层次清楚四类卷26-32中心基本明确,内容不够具体,偏离题意;语句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结构基本完整,层次较清楚五类卷25分以下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具体,严重偏离题意;语句不通顺;结构混乱层次不清。

说明:

(1)卷面不整洁,字迹潦草,难以辨认,扣1-2分。

(2)错别字每3个扣1分,重现不计,扣满2分为止。

(3)不写标点或一逗到底,可酌情扣1-2分。

 他,托着疲惫的鞋子走回家中。

那时正是黄昏,阳光从厨房中照出,母亲在里面忙忙碌碌。

阳光也时亮时暗,亮暗交织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小时候,他是恨母亲的,他不明白为什么母亲总让她在小黑板上把写了无数遍的字再画一遍。

他不明白为什么早晨别的小伙伴可以睡到太阳照屁股,而自己却早早被母亲用脚踢醒。

那时,厨房总是他最不愿去的。

到那儿,意味着要检查今天的练字,意味着可能又要挨骂。

但从里面,也能端出他最爱吃的红烧鱼。

当然,这必须是表现好了才可能的。

  再大一点儿,他理解了母亲,但这时却多了厌烦。

他不明白为什么他出门时母亲总要唠唠叨叨。

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什么都得听母亲的,没有一点儿自由。

那时,他一回到家,叫一声:

“妈,我回来了。

”便走进自己的房间,仿佛和母亲陌生人一般。

厨房就在他的隔壁,他可以听到母亲的切菜声、脚步声,但他以不觉得什么。

直到母亲叫一声:

“吃饭了”。

出去吃饭,回来,忙一会再睡觉。

时间就这样流走。

  他看不见母亲原来挺直的腰已有些陀,看不见母亲原来一头漂亮的黑发已有些白星,看不见母亲原来矫健的步伐已有些迟钝。

他只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应当,却不知没有一种付出是理所应当的。

  而现在,他已饱经世故,在外面饱尝生活的艰辛。

在办公室,他可能会因一点不小心而挨老板的骂,但为了那一点儿薪水,他必须忍着。

他整天活的提心吊胆,他开始向往儿时。

虽劳碌但简单,轻风掀不起一点波澜,每天都很充实。

而现在,他觉得自己活得不像个人。

  只有在家中,只有在家中,他才可以这样随意,他才可以把勒了一整天脖子的领带扔开,他才可以脱下焐了一天的皮鞋,他才可以这样躺在沙发上,无忧无虑的躺着。

很轻松,一天再也没有比现在更美好的了。

  又一声:

“吃饭了”唤醒了他,他又看了一眼厨房。

太阳竟还有些余晖,母亲的微笑在阳光中显得那么美丽,而自己却没有发现,也不曾留意。

他第一次去帮母亲端饭,他忽然发现,他一直生活在幸福之中。

  原来,幸福总在不经意间流走。

那厨房,竟一直是他生活中最明媚的角落。

《明媚的角落》角落是个偏僻的位置,那里阳光稀疏,人情冷落,常常被人遗忘。

于是许多人嫌弃角落。

水果摊的角落里只放烂掉的水果;照片上漂亮的小孩总在中间站;房间的角落里只摆一株盆栽,仿佛只有植物才能承受那里的孤单和寂寞。

可是角落也可以明媚起来。

我家的阳台上有一株仙人掌她终日默默地静守在那一隅,无人问津。

曾经肥厚的变态茎已经干枯有了裂痕。

一日她却突然开出花来,是明快的黄色,淡黄的花蕊在微风中清点着头。

稀落的阳光下一片明黄绽放着欣喜,让整个阳台熠熠生辉。

许多人还在社会的角落里奋斗着。

劳模代表李素丽依然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工作,她亲切温和地对待每一位乘客,热情周到的服务温暖着忙碌的人们的心。

比起那些为一点小事就破口大骂的司机,她从不为这个不起眼的职业而抱怨,只是默默地做好该做的一切。

还有那些环保工人,每次看到他们大清早拎着水桶忙碌的身影,想象他们是上帝派来的天使,在城市的角落里辛勤劳作,旭日中有他们汗水折射的光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