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莲塘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06516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莲塘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西省莲塘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西省莲塘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西省莲塘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西省莲塘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江西省莲塘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江西省莲塘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江西省莲塘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江西省莲塘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江西省莲塘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江西省莲塘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江西省莲塘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江西省莲塘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江西省莲塘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江西省莲塘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江西省莲塘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江西省莲塘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莲塘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docx

《江西省莲塘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莲塘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莲塘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docx

江西省莲塘一中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江西省莲塘一中201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高三

2010-09-0822:

06

江西省莲塘一中201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2010.8.28

 

第Ⅰ卷(选择题 共42分) 

一、(本大题共7小题,每题3分,共21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癸丑(guí) 侮辱(wǔ) 晦朔(suò) 箪食壶浆(sí)

B.团箕(jī)   咒语(zòu)梼杌(dǎo) 难辞其咎(jiù)

C.媛女(yuàn)蕈菌(jùn) 伶俜(pīng) 管窥蠡测(lí)

D.瞥见(piē) 乍看(zhà) 斑驳(bō)  涸辙之鲋(fú)

【答案】C:

A.癸丑(guǐ)晦朔(shuò)箪食壶浆(sì);B.咒语(zhòu)梼杌(táo);D.斑驳(bō)涸辙之鲋(fù)

2.下列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通辑 起迄 下工夫 名门望族     B.疏浚 膨涨 座右铭 无计于事

C.呕气 伫立 座标系 兴高彩烈     D.赝品 亵渎 天然气 罢黜百家

【答案】D:

A.通缉、起讫;B.膨胀、无济于事;C.怄气、坐标系、兴高采烈。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文水县灭火指挥部下达命令:

在过火区进行“拉网式”        ,灭绝一切阴燃点。

②广大群众认为綦江市彩虹桥倒塌案公开审理是        公平性、公正性原则的体现。

③从整体上看,我国的        事业发展速度相当快,但西部地区的滞后现象不容忽视。

A.探察 法治 电讯   B.探察 法制 电信

C.巡查 法制 电讯   D.巡查 法治 电信

【答案】D:

“巡查”意为边走边查看,指工作人员或警员的工作检查。

“探察”指探听侦察,察看。

“巡查”与句意相符,所以选C或D。

“法治”指根据法律治理国家。

“法制”指统治阶级执照自己的意志,通过政权机关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包括法律的制定、执行和遵守,是统治阶级实行专制的方法和工具。

“电讯”指用电话、电报或无线电设备传播的消息。

“电信”指利用电话、电报或无线电设备传递消息的通讯方式。

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D。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北大文学讲堂》一书中,比例极高的错误别字等问题,让人不忍卒读。

B.在海外华人读者中,有大批的张爱玲迷。

他们称赞张爱玲的文章达到了不赞一词的地步。

C.项羽被困垓下慷慨悲歌,刘邦衣锦还乡高唱《大风歌》,一个慷慨悲情,一个踌躇满志,真可谓无独有偶。

D.郑祥洪伯伯现年89岁,一头白发,和蔼可亲,尽管马齿徒增,但身体非常健壮、精力充沛。

【答案】B:

不赞一词:

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也指一言不发。

此处取前一语义;不忍卒读:

不忍心读完。

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此处误用为文章问题多,让人读不下去;无独有偶:

虽然罕见,但并非只有一个,还有一个能与它配成一对的,表示两个人或两件事十分相似。

多用于不好的事。

此处使用褒贬失当。

马齿徒增:

指马的牙齿有多少,就可以知道它的年龄有多大。

比喻自己年岁白白地增加了,学业或事业却没有什么成就,是自谦之词。

此处使用谦敬失当。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对于那些已经本科毕业的人,在选择深造的途径上却十分迷惑,不清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是怎么回事,不明白为什么有的课程只有学位没有学历。

B.搬进新家的聂长珍,除了花4万多元对新家进行装修外,还一次性购进微型面包车、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

C.毕竟楼盘是按照大户型来设计的,如今面积改小肯定会出现通风采光不足、上下水管道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购买这样的楼盘就一定要注意。

D.我国的水、电、油、煤、气等价格还没有完全放开,其价格并不能完全反映资源的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是近年来有关部门致力于推动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原因之一。

【答案】C:

A介词误用造成主语残缺,去掉“对于”。

B归属不合理,微型面包车不属于家电。

D结构混乱,在最后一个分句“是近年来”前加“这”。

6.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你是参加电子计算机培训班呢?

还是参加理论物理学习班呢?

B.澳大利亚海关当局正在对代表团成员的历史记录进行反复核对,以核实在参加过悉尼奥运会和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以及即将参加雅典奥运会的运动员中,是否有人涉嫌走私兴奋剂。

C.金老师对他的学生说:

“我们在学习上要不断进步,否则就要后退,古语不是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吗’?

D.本来约好下午两点钟碰面,可我足足等了二、三个小时,他才来。

【答案】B:

A.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C.“吗”应从单引号中拿出来;D.概数中间不能用顿号。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世上没有后悔药。

从后悔的产生过程来看,它起源于对错误的认识,是羞愧、自责的表现,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

       。

         。

        ,那么,将来势必产生更多的后悔。

①那种与实际行动相脱节的单纯后悔,是一种无谓的精神折磨,也是一种放弃努力的表现

②过去已经无法挽回,后悔又占据了现在

③但是,单纯的后悔并没有什么实际的积极作用

④一味地自悔,自责,自疚,还会不断加深自卑感,使人自惭形秽,心灰意懒

⑤重要的是悔中求悟,尽快把懊悔转化为改正错误、弥补损失的实际行动

A.③⑤①④②   B.②①③⑤④   C.③①⑤④②   D.②③⑤①④

【答案】A.③是前文的转折,①句中的“实际行动”缘自⑤,所以①在⑤后,④是对①的递进,②中的“过去”“现在”与后文的“将来”紧密衔接。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2010年,“东方主义”话语方式改变的契机

对近代中国影响及干扰最大的西方文化理论,是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

所谓“东方主义”是西方统驭东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由传教士开始,随着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扩大,到19世纪定形,建构成一种优劣对比的知识体系,通过教育、媒体以及留学生,向全球扩散,这种话语方式本质上就是强弱不对等所造成的。

强者对弱者永远有说三道四的权力,反之则不然。

它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弱者会被教育得产生“自认劣等意识”。

东方民族里,对“东方主义”的反省,伊斯兰知识分子较有成就,但也较为悲观。

英国学者透纳曾经指出:

“东方主义的终结,必经视野和典范的巨大重塑,但这种知识的重建只能产生在西方与东方政治关系出现主要改革的条件下,经济的改变需要权力的改变。

”而显然今天的伊斯兰世界无法拥有这样的条件。

退而求其次,透纳希望人们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精神的冷静与慷慨”,抛弃东方主义赖以存在的人们自认劣等的前提,但这种话说得容易,要东方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慷慨不挑剔,那不是千难万难?

而中国人的“东方主义”经验,与伊斯兰世界相比,在归属程度上并不稍逊,在17世纪时中国犹为世界最富裕的国家,而后即每况愈下,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中国人均所得只有欧洲的0.75%,对人说三道四成了西方理所当然的特权,中国似乎有一种“中国性”这种较为劣等的元素存在,乃是中国落后、停滞的原因。

但这种情况近年来有了改变。

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美国专家在谈到亚洲新秩序时开始有人提出中美“共管”,这就是现实权力改变所造成的自然结果。

真正值得体味的,乃是弱者现实权力的改变,它必然会向话语权这个方向渗透。

于是2009年《时代》杂志肯定起中国来,并认为中国的高瞻远瞩、重视教育和孝道等五点可堪借鉴。

话语的改变除了涉及权力外,也和话语双方的主观期待有关,因此外国的说法变了,是否希望中国慷慨地拿出外汇来帮忙?

或是希望中国在减碳上让步?

这些我们都不知道。

我们只知道西方对中国的说法变了,这只是个开始。

西方的“东方主义”说法流传长久且已建制化,要真正实现对异文化的尊重,非好几个世代不可。

西方选择性地说中国好话,可以欣慰,但大可不必志得意满,西方和中国一样,要努力改变的多着呢!

此外,西方对中国的话语方式逐渐改变,至少等于瓦解了中国的“自认劣等的意识”。

往后中国人,特别是学术文化界脱离了“东方主义”的诅咒,已有可能更客观地对待自己。

8.下列关于“东方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西方文化理论中,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对近代中国影响及干扰最大。

B.“东方主义”是西方统驭东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本质上是强弱不对等造成的。

C.弱者“自认劣等意识”的存在,使得“东方主义”话语方式建构成了优劣对比的知识体系。

D.“东方主义”作为一种强者对于弱者的话语方式,它是由传教士开始,通过教育、媒体以及留学生等途径向全球扩散的。

【答案】C:

因果倒置。

原文第一段中提到:

“东方主义”建构成一种优劣对比的知识体系,通过教育、媒体以及留学生,向全球扩散,它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弱者会被教育得产生“自认劣等意识”。

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今天的伊斯兰世界依然无法改变自身在“东方主义”话语方式中的处境。

B.英国学者透纳认为,经济的改变要以权力的改变为前提,只有西方与东方政治关系出现主要改革,“东方主义”才能够终结。

C.中国人的“东方主义”经验,在归属程度上并不稍逊于伊斯兰世界,中国似乎有一种“中国性”较为劣等的元素存在,它造成中国的落后、停滞。

D.西方对中国的说法变了,和西方国家的主观期待也有关系,西方国家有何企图,我们不得而知。

【答案】B:

“经济的改变要以权力的改变为前提”错,原文“经济的改变需要权力的改变”,结合本段内容可知,是说东方在经济改变之后,寻求权力的改变,才会有东西方的关系的改变,“东方主义”才能终结。

10.下列对本文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要东方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精神的冷静与慷慨”,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不挑剔,这看似困难,实则容易。

B.西方对中国的话语方式的逐渐改变,使中国人不再有“自认劣等的意识”,并能够更客观地对待自己。

C.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了,西方开始选择性地说中国好话,比如《时代》杂志对中国的肯定,这说明弱者现实权力发生改变必然会向话语权方向渗透。

D.西方的“东方主义”说法流传长久且已建制化,要真正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还需要很长时间。

【答案】C:

A项“看似困难,实则容易”是对原文的错误理解。

B项“使中国人不再有”“并能够”都过于绝对。

D项“要真正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不正确,原文是“要真正实现对异文化的尊重”,可见文章强调的是“西方”对“东方”,不是“相互”的,“异文化”说成“不同民族”是偷换概念。

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

宝绘堂记

宋·苏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

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

老子曰: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

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①;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

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

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

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既而自笑曰:

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

自是不复好。

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

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

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

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

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

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本文有删节)

【注】①锻炼:

打铁。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病:

祸害

B.然去而不复念也        去:

归去

C.常与寒士角            角:

较量

D.以蓄其所有            蓄:

收藏   

【答案】B:

“去”应解释为“离开”,这里引申为“消失”。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皆以儿戏害其国         几以捕系死   

B.轻死生而重于画         不患贫而患不安

C.然为人取去             君为我呼入        

D.譬之烟云之过眼        不知东方之既白

【答案】C:

A.均为介词,解释为“因为”;B.均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解释为“却”;C.均为介词,前者解释为“被”,后者解释为“替”;D.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B.凶其身

C.吾薄富贵而厚于书       D.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答案】C:

C项为意动用法,其余三项为使动用法。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

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才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

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C.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赅,文采斐然。

D.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

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答案】D:

D.原文中是说老子认为这四者都是有害的,而圣人却并未废此四者,还暂且用来寄托心意。

该项的阐述和原文不符。

 

第Ⅱ卷(客观题 共108分)

四、(共24分)

1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

(得分点:

第一个“其”意为“自己”,“释”为“舍弃”,“胜言”意为“难以说尽”,意思相近即可给分。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怕他们不肯给我。

(得分点:

“所有”意为“所拥有的”,“恐”为“担心”,“不吾予”应为“不予吾”,意为“不给我”,意思相近即可给分。

(3)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

(4)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看见喜欢的书画虽然当时也想收藏它,然而被人拿走了,也不再感到可惜。

(得分点:

“可喜者”意为“喜欢的字画”,“虽”为“虽然”,“蓄”为“收藏”,“取”为“拿走”,意思相近即可给分)

【参考译文】

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沉溺在事物中。

如果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即使是很微小的事物也会让人感到很快乐,即使是珍奇的事物也不会成为祸害。

如果沉溺在事物中,即使是很微小的事物也会成为祸害,即使是珍奇的事物也不会让人感到快乐。

老子说:

“五色使人的眼睛看不清东西,五音使人的耳朵听不清声音,五味使人的口舌失去辨味的能力,骑马打猎使人心发狂。

”但是圣人未曾因此而废除这四种东西,只是暂且用来寄托心意罢了。

刘备有雄才大略,却喜欢编织毛羽。

嵇康为人旷达却喜爱打铁。

阮孚狂放不羁却喜爱给鞋子涂蜡。

这难道有什么美好的声音、颜色和气味吗?

但他们以之为乐并且终身不厌弃。

事物之中最值得喜爱、足以使人高兴而不足以改变人心的,莫过于书和画了。

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

钟繇发展到因此吐血盗墓,宋孝武帝和王僧虔发展到因此互相猜忌,……这些都好比是因为小孩子玩的把戏而害了自己的国家,给自身招来祸患。

这就是沉溺于外物所带来的祸害。

当初我年少时,也曾经喜爱这两样东西。

自己家里收藏的书画,(我)只怕失去它们;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怕他们不肯给我。

不久就自我嘲笑说:

我轻视富贵而看重书,轻视生死而看重画,岂不是颠倒错乱,丧失了自己的本心吗?

从那以后就不再那样喜好(书画)了。

看见喜欢的书画虽然当时也想收藏它,然而被人拿走了,也不再感到可惜。

就像烟云从眼前飘过,百鸟的鸣叫从耳边掠过,为什么不愉快地接受呢?

然而一旦消失,也就不再记挂。

于是书画二物就常常带给我快乐,而不会给我造成祸害。

驸马都尉王晋卿虽然是皇亲国戚,但他信奉礼义,学习和问难诗书,经常与贫苦的读书人较量。

平日里也排斥精美的食品,摒弃、远离歌舞和女色,而致力于书画。

又在私宅的东边建了宝绘堂,用来收藏全部的书画,并要求我写文章来记录这件事。

我担心他弄不好会像我年少时爱好书画那样,所以写这篇文章告诫他,但愿使他真正得到快乐而远离祸害。

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5分)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

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

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①!

【注】①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下诏将与镜湖相连通的一个小湖赐给他以示矜恤。

(1)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3分)

【答案】:

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前三句将难忘的戎马生涯与现在无人记起的寂寞凄凉形成对比(或答“第一、二两句追忆当年的豪举与现在独作江边渔父的闲散形成对比”),表现自己理想成空的寂寞凄凉(或答“失落”“落寞”“惆怅”等);后两句中将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与志存恢复的有志之士却被闲置不用形成对比,表现了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不平之情。

(3分;答对手法给1分,内容分析1分,情感1分)

注意:

学生如答出对比和虚实结合,并分析合理,同样给分。

(2)请结合对全词的理解,说一说“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

”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答案】:

这两句的意思是:

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于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

表达了词人对官家的轻蔑(或答“蔑视”“不屑”等)之态和内心的愤慨不平之情。

(内容1分,情感1分)

17.诗文填空。

(4题限选3题,共6分)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问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2)呜呼!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杜牧《阿房宫赋》)

(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五、现代文阅读。

(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刘文典:

世上已无真狂徒

徐百柯

2005年岁末,红学界颇不安宁,于是遥想当年,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这样讲《红楼梦》:

其时天已近晚,讲台上燃起烛光。

不久,刘文典身着长衫,缓步走上讲台,坐定。

一位女生站在桌边用热水瓶为他斟茶。

先生从容饮尽一盏茶后,霍然站起,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白:

“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

仙桃只要一口就行了啊……我讲《红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

今天给你们讲四个字就够了。

”于是他拿起笔,转身在旁边架着的小黑板上写下“蓼汀花溆”四个大字。

这次讲座原定在一间小教室开讲,后因听者甚众,改为大教室,还是容不下,只好改在联大教室区的广场上,学生席地而坐,洗耳恭听刘教授高论。

刘氏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

上课前,先由校役提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就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

有一次,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

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一篇。

有学生追忆:

届时,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

刘文典讲课时,同样是守旧派人物的吴宓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

刘教授闭目讲课,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张目向后排望,然后问道:

“雨僧(吴宓的字)兄以为如何?

”每当这时,吴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

“高见甚是,高见甚是。

”两位名教授一问一答之状,惹得全场为之暗笑。

一日,日机空袭,警报响起,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

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且目力衰竭,于是便率几个学生折回来搀扶着陈往城外跑去。

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

“保存国粹要紧!

保存国粹要紧!

”让学生们搀着陈先走。

这时,只见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也在人流中,便顾不得自己气喘如牛,转身呵斥道:

“你跑什么跑?

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

你替谁跑?

刘文典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备至。

曾有人向刘氏问起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他大发感慨,口出狂言道:

“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个人。

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某人。

”狂则狂矣,当下不少见,但其背后那股子傲骨嶙峋的气度,却是今人学不来的。

1928年,蒋介石掌握大权不久,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刘文典主持校务的安徽大学去视察,但刘拒绝其到校“训话”。

后来,蒋虽如愿以偿,可是在他视察时,校园到处冷冷清清,并没有他所希望的那种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场面。

一切皆因为刘文典冷冷掷出的一句话:

“大学不是衙门。

后来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

之前刘氏曾有豪言:

“我刘叔雅(“叔雅”为刘文典的字)并非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而去。

蒋介石一介武夫耳,其奈我何!

”见面时,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很是不满。

进而两人冲突升级,刘文典指着蒋介石说:

“你就是军阀!

”蒋介石则以“治学不严”为由,将刘当场羁押,说要枪毙。

后来多亏蔡元培等人说情,关了一个月才获释。

后人赞曰:

“好个刘文典,名士风流,还是狷介狂人?

我不知道,我能知道的是,今天,这样的知识分子已无处寻觅,所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本文选自徐百柯《民国那些人》)

18.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刘文典在西南联大易时易地给学生讲授《月赋》,将学生带进人生与自然交融的境界,这番别出心裁之举,体现出他个性中的“魏晋风度”。

B.在一次躲避日机空袭的过程中,刘文典呵斥亦在人流之中的作家沈从文,是因为他一向看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

C.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见面时因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介石很是不满。

进而两人冲突升级,蒋将其当场羁押。

D.文末引用辛弃疾“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句,表明了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