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30553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docx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世界古代史

第一单元上古文明:

奴隶社会时期

东方文明

一、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1、四大文明古国都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

古埃及文明产生于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产生于两河流域;古印度文明产生于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中国文明产生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原因是:

这些大河流域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有利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2、人种差异是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见中国历史)(第2课)

1、古代埃及:

金字塔:

(1)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及其权力的象征,也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2)最大的金字塔:

国王胡夫的金字塔。

(3)地位:

反映古代埃及奴隶主对广大人民的剥削、压迫,以及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的悲惨处境;同时,他也是埃及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2、古巴比伦:

《汉谟拉比法典》:

(1)时间:

公元前18世纪;地点:

两河流域。

颁布者:

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

(2)目的:

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3)性质:

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反映古巴比伦奴隶主专政的实质。

(4)意义(地位):

它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使用的是楔形文字)

3、古印度:

种姓制度

(1)形成: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步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等级名称

社会阶层

职责和义务

备注

婆罗门

祭司、贵族

掌握神权

统治阶级

刹帝利

国王、武士、官吏

把持国家军政大权

吠舍

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平民)

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二等级

被统治阶级

首陀罗

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奴隶)

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和奴役,干最低贱的职业

(2)实质:

维护奴隶主阶级专政

(3)特点:

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有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4)影响:

它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西方文明

一、古希腊(第3课)

1、古希腊是西方文明(欧洲文明)的发祥地。

2、典型:

雅典民主政治。

鼎盛时期:

伯利克里当政时期。

A时间:

公元前5世纪。

B表现:

雅典空前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C原因:

伯利克里扩大公民权利,很多公民可以担任政府公职;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可以参政;参与决定内政、外交、和平、战争等重大问题,他们在行政和司法机构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鼓励学术,提倡文艺,重视教育。

D评价:

消极性:

本质是少数奴隶主专政的民主政治。

积极性:

它是现代民主制度的起源。

启示: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二、罗马共和国(考试不作要求)

第二单元中古文明:

封建社会时期

亚洲封建社会

日本大化改新:

(第4课)

1。

原因(背景):

国内:

大奴隶主把持政权,各种矛盾尖锐,政局混乱。

7世纪中期,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取得成功。

国际:

中国隋唐的制度领先世界。

唐朝的统一和兴盛吸引了日本统治阶层。

2.开始:

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进行改革。

孝德天皇年号“大化”,史称“大化改新”。

3.主要内容:

政治上:

废除贵族世袭制度,以才选官,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的封建国家。

经济上:

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奴隶)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4.特点:

仿照中国隋唐制度。

5.意义: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的标志。

6.启示:

善于学习、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关键。

西欧封建社会(中古欧洲社会)

西欧城市重新兴起(中国处于宋朝时期)10世纪:

(第5课)

1、代表:

著名的有意大利的威尼斯,英国的牛津等。

2、影响:

(1)阶级冲突日益尖锐,城市居民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

(如:

琅城市民争取城市自治权。

(2)形成了市民阶级,后来又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

其中,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第三单元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文明交往的两种方式:

暴力冲突与和平交流

一、战争(暴力冲突)促进文明的冲撞与融合,是人类文明交流的一种方式(第6课)

(一)希波战争:

时间:

公元前5世纪上半期;交战双方:

波斯帝国和希腊联军;重要战役:

马拉松战役。

(由此产生了马拉松长跑运动项目);结果:

希腊战胜波斯帝国。

评价:

这次战争是东方波斯帝国和西方希腊城邦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一次碰撞,也是早期东西方文明的一次重要冲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二)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时间:

公元前4世纪后期,马其顿征服希腊后。

人物:

亚历山大大帝。

经过:

出兵东征,扫荡了小亚细亚灭亡了包括埃及、巴比伦在内的庞大的波斯帝国,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

结果:

建立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

影响:

开启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新时代;说明暴力冲突也能促进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

给被征服地区民族带来灾难。

(三)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考试不作要求)

(四)说明:

战争与征服等暴力冲突给人们带来灾难的同时,在客观上促进了文明的传播。

二、东西方文明的和平交流是人类文明交流的最主要方式(第7课)

(一)马可·波罗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

国籍:

意大利;事迹:

13世纪来到中国,得到元世祖重用,在元朝任官。

在中国生活17年,去过中国的许多城市。

回国后,记述其东方经历和见闻的《马可·波罗行纪》一书,后来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二)阿拉伯数字的传播:

发明:

古代印度人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

改进和传播:

12世纪,把它传入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发展:

16世纪,阿拉伯数字的写法与现在一致。

(三)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打破了世界各地区相对隔绝的状态,有利于各地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先进文明的传播,推动了整个世界文明的共同发展。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一、文化:

文字的产生(考试不作要求)

二、科技:

(第9课)

古希腊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杠杆定理与浮力定律,发明螺旋式水车。

名言:

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

 

三、思想:

三大宗教的产生(第8课)

项目

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创立时间

公元前6世纪

公元1世纪

公元7世纪

创立地点

古代印度

巴勒斯坦

阿拉伯半岛的麦加

创始人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中国称之为如来佛祖)

古代犹太人

穆罕默德

分布地区

东亚、东南亚、南亚

分散于全球

分散于亚洲和北非

寺庙

如:

少林寺

教堂

清真寺

主要经典

佛经

《圣经》

《古兰经》

教义

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忍耐服从。

耶稣叫人忍受苦难,死后升入天堂。

宇宙中唯一的神是真主“安拉”。

传播

阿育王时期迅速传播,西汉末年传入中国。

在罗马皇帝的支持下,迅速传播。

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和扩张向外传播。

其他

“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

耶稣出生之年被定为公元元年。

信徒被称为“穆斯林”。

世界近代史

第四单元步入近代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一、人被发现的时代——文艺复兴(第10课)

1、时间:

14-16世纪。

地点:

欧洲(开始于14世纪,后来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2、背景:

(1)14世纪前后,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手工工场;(这是根本原因)

(2)资产阶级产生;(3)欧洲天主教会对思想文化的摧残和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控制。

3、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的先决条件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意大利发展起来。

意大利是东西贸易的枢纽,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已有较发达的手工业、商业,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兴起,产生了新的社会阶级——资产阶级。

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制度束缚,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这种要求必然在思想领域里有所反映,因而在意大利首先出现文艺复兴运动。

4、文艺复兴的阶级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文化,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

5、核心思想:

“人文主义”。

它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要求以人为中心,不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

6、方式:

通过弘扬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的方式宣传人文主义思想。

(原因:

天主教势力大)

7、性质:

一场崭新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

8、主要代表人物:

(1)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代表作品《神曲》,他被誉为“旧时代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2)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代表作品《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3)英国莎士比亚,代表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

9、文艺复兴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

文艺复兴是促进人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它推动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新航路的开辟(第10课)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14-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要求扩大国外市场。

(2)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成为探索新航路的主要动力。

而《马可•波罗行纪》关于东方富庶的描述,更加引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3)这个时期欧洲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地球的了解,使他们走出欧洲成为可能。

(4)中国和阿拉伯的罗盘针、航海知识与地理知识在欧洲的传播对欧洲人的海外探险起了重要作用。

(5)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通过原来的商路经营东西方贸易非常困难。

2、时间:

15-17世纪,持续200多年。

3、过程:

航海家

国别

航行时间

资助国家

成就

方向

迪亚士

葡萄牙

1487-1488

葡萄牙

发现好望角

向东

达·伽马

葡萄牙

1497-1498

葡萄牙

开辟了到达印度的新航路

向东

哥伦布

意大利

1492-1504

西班牙

发现美洲

向西

麦哲伦

葡萄牙

1519-1522

西班牙

他的船队首次完成了环球航行

向西

4、影响:

(1)航路开辟后,各大洲的联系加强,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欧洲的贸易中心转移,由原来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3)新航路的开辟也为欧洲开辟了殖民探索的道路,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荷兰、法国等相继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他们大量掠夺殖民地的财富,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近代化的开始:

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

注:

以下三次资产阶级革命均发生于大西洋沿岸。

一、资产阶级统治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11课)

1、根本原因:

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领导人:

克伦威尔。

3、导火线:

苏格兰人民起义。

4、开始的标志:

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

5、简单过程:

(1)开始:

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

(2)内战:

国王查理一世发动内战,议会军打败王军;(3)共和国成立:

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国克伦威尔掌权;(4)王朝复辟:

查理二世复辟;

(5)革命胜利:

1688年宫廷政变。

(6)巩固:

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6、文献:

《权利法案》:

(1)背景:

1688年宫廷政变后,英国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2)制定机构:

英国议会。

(3)目的:

以法律的形式限制国王的权力。

(4)内容:

规定:

不经议会批准,国王不能征税,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也不能随意废止法律。

(5)作用:

为限制国王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巩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7、历史意义(影响):

(1)国内意义: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地位,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为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2)国际意义:

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二)美国独立战争(第12课)

1、原因:

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性质:

它具有双重性质:

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又是民族独立战争。

3、领导:

4、

(1)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阶级。

(2)领导人:

华盛顿。

(3)领导机构:

大陆会议。

5、时间:

1775-1783年。

导火线:

波士顿倾茶事件。

6、简单过程:

⑴开始标志:

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

⑵建军:

组建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

⑶建国:

1776年7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国诞生。

⑷转折:

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之后获得法国等国的支持。

⑸胜利:

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革命取得成功。

7、文献:

《独立宣言》:

⑴时间:

1776年7月4日。

⑵制定机构:

大陆会议。

⑶基本内容:

宣布人人平等,人们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转让的权利。

宣言痛斥了英国国王对殖民地的暴政,宣告北美十三个殖民地脱离英国,成为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

⑷意义:

标志着美国的诞生。

7月4日被定为美国的国庆日。

8、历史意义:

(1)国内意义:

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国际意义:

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9、巩固:

1787年颁布宪法,确立总统制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政体。

(1)内容:

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实行总统制(民主共和制的一种),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立法和司法大权。

(2)意义:

巩固了美国独立战争的成果。

10、评价华盛顿:

领导了美国独立战争,赢得了民族独立;独立后,他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他又开创美国民主政治的先河;作为开国元勋和伟大政治家,华盛顿成为美国最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

(三)法国大革命(第13课)

1、原因:

法国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领导:

⑴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⑵领导机构:

三级会议。

⑶领导人代表:

罗伯斯庇尔。

3、时间:

1789年7月14日开始

4、简单过程:

开始:

⑴导火线:

1789年三级会议召开。

⑵开始标志: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监狱。

(7月14日是法国的国庆日)

发展:

颁布《人权宣言》。

进一步发展:

⑴成立共和国:

1792年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⑵处死国王路易十六。

高潮:

⑴巴黎人民再次起义,雅各宾派开始上台,罗伯斯庇尔掌权。

⑵政变:

1794年罗伯斯庇尔被送上断头台,革命高潮结束。

后续:

⑴1799年,拿破仑通过政变掌权,1804年建立法兰西帝国。

⑵封建王朝复辟。

5、成果巩固:

革命成功后拿破仑颁布《法典》。

6、文献:

《人权宣言》:

⑴时间:

1789年。

⑵制定机构:

制宪会议。

⑶基本内容:

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⑷意义:

宣传了资产阶级思想,被称为法国“新社会的出生证书”。

⑸评价:

①积极性:

宣传了人生来自由、权利平等,体现了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精神。

②局限性:

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7、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法国大革命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评价拿破仑:

他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家,1799年通过政变夺取政权,1804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了《法典》(最大的贡献),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成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法律典范。

多次打败反法同盟,沉重打击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捍卫并传播法国革命成果。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也侵犯了别国人民的利益,遭到各国的联合抵抗。

1812年远征俄罗斯失败。

滑铁卢战役后,拿破仑帝国覆亡。

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第一次工业革命(第14课)

1、时间: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上半期。

开始国:

英国。

开始部门:

棉纺织部门。

2、原因:

(1)根本原因:

英国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

(2)直接原因:

18世纪,英国的海外市场迅速扩大,手工工场生产的产品供不应求,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改进。

3、简要过程:

(1)开始的标志:

(考试不作要求)

(2)发展:

瓦特改良蒸汽机(最主要标志)。

①时间:

1785年。

作为动力带动机器,首先在纺织部门使用。

②意义:

从此,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3)扩展:

交通工具的发明和使用。

①火车: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1825年,“旅行者号”火车机车在英国的第一条铁路上试车成功。

(影响:

火车的发明和使用,促使铁路交通迅速发展,人类迈入了火车时代,迅速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

②轮船(汽船):

1807年,由美国人富尔顿制造。

(考试不作要求)

(4)完成:

1840年前后,英国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工业革命在英国完成。

法国、美国随后也完成工业革命。

4、历史意义:

(1)最大的后果:

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2)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①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影响:

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

②对世界格局变化的影响: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5、带来的问题:

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

6、启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五单元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殖民扩张(第15课)

一、“三角贸易”

1、原因:

(1)直接原因:

贩卖黑奴有利可图。

(2)根本原因:

美洲的印第安人遭到大量屠杀,缺乏劳动力。

2、从事贩奴的国家:

(1)第一批:

首先是葡萄牙(最早),接下来是西班牙。

(2)第二批:

英国、法国等国,其中英国后来居上,成为最主要的贩奴者。

3、路线:

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4、影响:

(1)对非洲:

16-19世纪的三百年间,非洲丧失了近亿劳力,造成非洲长期贫穷与落后。

(2)对欧洲:

殖民者赚取高额利润,到欧洲投资于工商业,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其中,英国到18世纪后半期成为“日不落帝国”。

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对殖民地人民最为残酷的奴役、掠夺和残杀的基础之上的。

(3)对美洲:

使美洲得到大量的奴隶,促进了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发展。

二、英国殖民者在印度的疯狂掠夺

1、过程:

(1)1600年,英国建立东印度公司,开展对东方的殖民掠夺。

先在印度沿海抢占殖民据点,从事贸易活动;

(2)18世纪中期,英国对印度发动侵略战争,逐渐吞食印度的领土,建立并扩大殖民据点,抢夺当地财富。

2、事例:

(1)殖民头目克莱武率军侵占孟加拉,掠夺大量财富。

(2)仅1757-1815年间,英国从印度榨取的财富不下十亿英镑。

3、影响:

(1)英国的殖民掠夺给印度带来巨大的灾难,也造成了印度的落后与贫穷。

(2)英国将这些殖民扩张和掠夺所得的大量财富,转化为国内工业生产的资本,使之成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3)同时,印度殖民地也为英国提供了巨大的商品市场,进一步刺激了英国工业的发展,使英国迅速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殖民掠夺的影响:

欧洲殖民者将掠夺来的财富运回欧洲转化为资本,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时,殖民掠夺又给亚非拉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造成当地的贫穷和落后。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第16课)

主要有:

章西女王领导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和“南美的解放者”玻利瓦尔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

第六单元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

无产阶级的斗争(第17课)

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革命活动:

(1)马克思出生于德国,大学毕业后,在报社任职,,由于宣传革命民主思想,遭到政府迫害,辗转于英、法,研究革命理论,参加工人团体活动。

(2)恩格斯出生于德国,早年帮助父亲在英国经营企业,深入了解英国工人生活状况。

(3)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会面,开始长期合作。

他们汲取前人思想精华,结合工人运动实践,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国际无产阶级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

2、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时间:

1848年。

标志: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分析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提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号召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

包括政治经济学、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

(2)《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

《共产党宣言》是第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二、《国际歌》:

⑴创作背景: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败。

⑵作词:

欧仁·鲍狄埃;⑶作曲:

狄盖特。

⑷影响:

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战歌。

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巩固与扩大)

一、美国内战(南北战争):

1861-1865年。

(第18课)

1、根本原因:

南方种植园奴隶制经济与北方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矛盾

2、矛盾焦点:

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解决的首要问题:

维护国家统一。

3、导火线:

1861年,林肯就任美国总统。

4、简单经过:

⑴爆发:

1861年,南方发动叛乱,挑起内战。

⑵战争初期,北方失利。

⑶转折:

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⑷结果:

1865年,以北方胜利而告终,美国统一得到维护。

5、主要文献:

《解放奴隶宣言》

(1)颁布时间:

1862年颁布者:

林肯

(2)内容:

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

(3)作用:

宣言的发表,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广大黑人踊跃参军,北方军队因此获得雄厚的兵源,战争形势开始有利于北方。

6、意义:

(1)性质:

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意义:

①积极性:

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黑人奴隶制,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局限性: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种族歧视问题。

7、评价林肯:

他颁布法令,废除了奴隶制,带领美国人取得了内战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统一,成为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但他同时也是资产阶级的政治家。

8、林肯的主要活动:

1861年,林肯就任美国总统,南方公开分裂国家,挑起内战。

1862年,林肯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调动了广大群众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北方军队获得雄厚的兵源,扭转了战局。

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告终,不久林肯被奴隶制狂热分子刺杀。

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巨大贡献,成为美国历史上受人爱戴和尊敬的总统。

二、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第19课)

1、根本原因:

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根本目的:

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3、时间:

1861年;领导者:

亚历山大二世。

4、主要内容及作用:

内容

作用

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

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1、历史意义:

(考试不作要求)

三、日本明治维新(第19课)

1、原因:

①内因:

幕府统治阻碍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外因:

外国列强的侵略,使日本出现民族危机。

如:

1853年,美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