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31822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四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四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四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四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四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四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四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四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四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四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四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四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四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四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四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四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四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四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四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

《四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

四上第二单元教案

1、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3各生字,会写4各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学习学古诗的方法,自学写景的古诗。

课题

5、古诗两首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4个字。

2、读懂两首古诗的意思,能结合生活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诗的意义。

3、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读懂两首古诗的意思,理解古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能结合生活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诗的意义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了解苏轼和陆游的生平。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了解古诗背景,进入文本所描写的历史时空:

1、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分别是苏轼的《题西林壁》和陆游的《游山西村》。

读课题。

2、对于这两首诗的作者,我们并不陌生。

我们学过他们的哪些诗?

对于他们,你们了解了些什么?

师做适时补充:

苏轼和陆游都是宋朝诗人,但苏轼是北宋时期的,陆游是南宋时期的。

出示宋代中国地图,简要描述宋代的疆域和南北宋的历史。

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擅长诗词、散文、绘画、书法,“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比苏轼晚出生24年的陆游,号放翁,出生于北宋末年,经历了北宋王朝覆灭的历史,国仇家耻深深地铭刻在这个有民族自尊感的士大夫心中,他写下了很多爱国诗篇。

二、凭借注释资料,自学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1、自由读读两首古诗,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抽读古诗,正音。

3、默读古诗,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可以和同桌讨论。

4、检查学生对两首古诗的理解。

(1)《题西林壁》:

是一首题壁诗,这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题壁是古代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

比如最有名的是崔颢的《黄鹤楼》。

横看庐山像岭侧看就成了一座山峰,远看、近看、在高处看、低处看庐山样子都不一样。

看不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在这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

――那要怎样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呢?

(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读读背背

诗人在这首诗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结果都不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游山西村》:

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课文,菜肴足够丰盛。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没有路可以走,突然出现了柳荫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读读背背

诗人在这首诗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陷入困境的时候不要绝望,总会有新的转机的。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三、在比较中发表真切感悟:

1、再读古诗,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这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交流,捕捉深入点:

“游”。

同样是“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

都是在人生失意的时候去寻找一丝快慰;都是在游览中有自己的哲理发现;都是对自己生活境遇的一种寄托:

陆游希望自己乃至整个南宋的前途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苏轼为自己被贬找到一条理由,当时的王朝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同点:

游的地点不同,一个是庐山景区,一个是农家;游的感受不同,一个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个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理解中反复咏叹诗歌。

四、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收集题壁诗和包含哲理的诗句。

教学反思:

 

课题

5.古诗两首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诗句,理解古诗的意境;

2、积累古诗中相近的名句,以及其余的题壁诗。

教学重点:

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诗句,理解古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运用诗句,理解古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古诗名句和题壁诗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联系个人经验,古为今用:

1、苏轼和陆游的两句名句……不仅启迪着人们的思想,也在文学作品和人们的生活中广泛使用,流传千古。

怎么用呢?

选择合适的诗句填在括号里:

(1)通过今天的“说说我的小伙伴”活动,我才了解到,我不但有那么多的优点,也有那么多的缺点。

过去,我从来没有那么深刻地认识到。

真是()。

(2)爸爸的实验前一段时间失败了,很难过。

可经过不懈的努力,最近,却有了新的进展。

看着爸爸那高兴的样子,我忽然想到一句诗:

()。

2、引用这两个名句,说说自己的亲身体验。

二、积累名句:

《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魅力四射,但他们仅仅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薄薄的两页。

我国古代还流传下了许许多多千古长吟的名句。

你还能背岀哪些蕴含丰富哲理的名句?

交流

出示: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焕《登鹳雀楼》)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唐李商隐《乐游园》)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李商隐《无题》)

……

三、作业;积累题壁诗:

《黄鹤楼》崔颢

教学反思:

 

2、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认识5各生字,会写11各生字,正确理解“引人注目、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理清文章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写作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的意识。

课题

6、爬山虎的脚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学懂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教学准备:

搜集爬山虎的图片,了解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爬      位置: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

像……像……(细丝)

虎      颜色:

嫩红(灰色)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爬山虎,(板书课题)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它有脚。

)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

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

(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

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

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读准字音。

1、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划了生字,咱们来请同学读一读。

谁来读?

你愿意读哪一段?

(指名分段读)

其他同学听听这几位同学读得是否正确。

准备好了吗?

2、预设正音:

爪子茎

3、同学们能不能说说课文描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找一找哪几段描写的是爬山虎的脚?

 叶子  脚(三四五段)

三、切入重点,突破学习爬山虎的脚。

1、爬山虎是用什么往上爬的?

(脚)今天,我们就重点研究爬山虎的脚,现在请同学们默读三四五段,边读边想,

(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2)它是怎样爬的,是怎么变化的?

3、自学课文,多读多思,可以画画、想想、读读。

交流话题一:

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出示图片:

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脚的样像什么?

颜色是怎样的?

课文是怎么写的?

再读一读。

重点引导——

(1)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

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

(2)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

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交流话题二:

怎么爬的

重点引导——

(1)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

(触、巴、拉、贴)

(2)“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有什么不同?

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3)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

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

交流话题三:

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重点引导——

(1)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2)作者为什么会把爬山虎的脚比喻成传说中蛟龙的爪子?

——因为脚很多,样子相似,蛟龙的爪子很硬,能抓住墙。

(3)在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更具体地说明“相当牢固”,把两句话对比朗读看有什么不同(展开讨论)。

(1)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爬在墙上相当牢固

(2)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爬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

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

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

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

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

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4)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布置观察作业: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记录下来。

(可以写成观察日记的形式)

教学反思:

 

课题

6爬山虎的脚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描写叶子的佳句,积累背诵;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描写叶子的方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观察的方法,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好句复习,并结合学习“我的发现”。

(1)出示“我的发现”中的三个例句,引导学生读读。

(2)谈谈自己读后的体会?

(3)读小林、小东的对话,明白:

正是因为观察得认真、细致,正是因为经历了长期的观察,作者才有可能把文章写得那么具体,那么准确。

学生在交流各自的发现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到观察的重要性,养成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惯。

(4)积累背诵这三个句子。

二、研究叶子。

1、课文除了描写爬山虎的脚,孩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谁来读读叶圣陶爷爷笔下的那一墙美丽的爬山虎。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美)哪些地方写的美?

你喜欢哪句?

自己再读读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

3、指导读出美:

(1)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

(指名读)

(2)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赞美读——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4、.作者为什么能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

(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三、探讨叶子与脚的关系。

1、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作者却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那么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联系吗?

2、探讨:

(1)为什么爬山虎的叶子“一顺儿朝下,不重叠”?

(与下文“一脚一脚往上爬”联系理解)

(2)为什么那些叶子绿得新鲜?

(与下文“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联系理解)

3、小结:

联系上下文,能帮助我们学习课文。

四、总结观察的方法,一次反馈观察记录。

1、齐读课文,说说叶圣陶爷爷观察爬山虎的方法?

2、小结;:

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

3、布置作业:

我们可以结合课本中的“日积月累”去观察一种花。

学习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

(1)自由读读,找出12种花名;

(2)联系句子说说各种花的特点或了解到的其他内容;(3)按顺序熟读背诵。

(4)可以选择一其他的一种种花进行观察,并依照短文的句式说一两句话。

教学反思:

 

7、蟋蟀的住宅

教学目标

1、认识7各生字,会写13各生字。

正确读写“住宅、隐蔽、毫不可惜、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柔弱、搜索、扒土、宽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积累好词好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课题

7蟋蟀的住宅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住宅隐蔽毫不可惜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柔弱搜索隐藏倾斜平坦扒土宽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线索,学懂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板书设计:

向阳

隐蔽外部特点

休闲――“弹琴”拟人化,指在外面叫

简朴

清洁内部特点

干燥

卫生

教学过程:

一、听音导入

1、听,它是谁?

(播放声音:

蛐蛐)

2、 (蛐蛐) 对,这是它的小名,它的大名叫什么?

(蟋蟀)板书:

“蟋蟀”

3、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

(好斗、唱歌、建住宅)

对,别看他小,他还是个了不起的建筑师呢!

他住的房子都是自己建的。

    我们一起来读读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作品――

板书:

蟋蟀的住宅

读课题,质疑:

(1)蟋蟀的洞为什么要叫住宅?

(2)蟋蟀的住宅是怎么样的?

(3)蟋蟀是怎样建住宅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

1、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

边读边找答案,做批注。

2、出示生字词检查读音,理解意思:

隐蔽所弃去随遇而安慎重搜索堤岸隧道骤雨耙扫粗糙签字抛出

正音:

慎shen重骤雨zhou耙pa

字形:

蔽搜倾

理解词义:

骤雨:

很急的暴雨

※随遇而安:

(1)从字典上看,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

(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指能适应周围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满足。

(2)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来的?

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

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

——这些昆虫只要有一个洞,能隐蔽藏身就感到满足了,不管这个洞穴好还是不好,这就是“随遇而安”的意思了。

蟋蟀常常慎重地选择地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

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从前后对比中懂得,别的昆虫是随遇而安,而蟋蟀是不肯随遇而安的。

(3)小结评价:

要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光靠字典里的注释,还要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去体会。

(4)“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读着这句话,你还会想些什么?

似乎看到了蟋蟀十分勤劳。

我觉得蟋蟀像有些人一样,永不满足眼前的环境,要努力去改变。

我觉得“随遇而安”这个词用得非常好,作者把蟋蟀看成一个会努力奋斗的人。

说明在语言表达上选择恰当的词语是十分重要的。

(5)理解了“随遇而安”,也就理解了为什么把蟋蟀的洞穴称为“住宅”:

拟人化,把蟋蟀看作了一个努力奋斗、不怕辛劳、建筑水平高超的人,它住的地方就是住宅。

3、交流初读感受:

介绍蟋蟀的住宅:

5、6自然段

怎样建住宅:

7、8、9自然段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蟋蟀的住宅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蟋蟀是个了不起的建筑师……)

三、学习课文,了解蟋蟀的住宅特点:

1、蟋蟀的住宅究竟是怎样的呢?

请同学们细细地默读5、6自然段,找一找它的住宅有什么特征,请你分别用一个词语在书上写一写。

2、交流读文:

向阳

隐蔽外部特点

休闲――“弹琴”拟人化,指在外面叫

简朴

清洁内部特点

干燥

卫生

读课文

3、蟋蟀的住宅居然要求跟我们的住宅一样,它可真的不是随遇而安的昆虫。

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这么科学、精致的住宅蟋蟀是用什么简单的工具造出来的呢?

我们下节课研究。

4、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本练习。

教学反思:

课题

7.蟋蟀的住宅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感受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个性特点。

2、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板书设计:

前足扒土

钳子搬土块

后足踏地

后腿推土

 

教学过程:

一、了解蟋蟀是怎样建房的:

上节课我们从法布尔的描述中知道了蟋蟀的住宅在向阳、隐蔽、干燥的地方,里面简朴、清洁、干燥,还很卫生。

那这样的住宅蟋蟀是怎样造出来的呢?

1、自读7、8、9自然段,划一划蟋蟀是用了什么工具怎样盖房子的。

交流板书:

前足扒土

钳子搬土块

后足踏地

后腿推土

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

(蟋蟀是个了不起的建筑师,就用自己身上的器官做工具,一点一点地挖掘。

技术很高超,也很有毅力。

是呀,我们盖住宅要有水泥工、木工、瓦工等等很多人才能完成,可蟋蟀却一个人用这么简单的工具盖住宅。

难怪作者说――

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2、蟋蟀造住宅靠的仅仅是这些简单的工具吗?

(不是,还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第八段)

正面描写:

前三句

侧面描写:

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说明蟋蟀起码工作了两个钟头,也没有不耐烦。

还是默默无闻地继续工作。

再来读读它工作时的样子。

――作者把蟋蟀的每个动作都写得那么清楚、细致,说明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

3、你能想象一下,作者是怎么观察蟋蟀盖住宅的吗?

想象他的动作、神态,说一说。

4、住宅的重要部分快完成了,可是蟋蟀还没有停工。

读读最后一段,它还要做什么工作?

(整修)

洞已经挖了有两寸深,够宽敞的了。

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

即使在冬天,只要气候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

――你读懂了什么?

(一年四季只要天气暖和干燥,蟋蟀就要继续完善它的工程)

――你有什么感受?

(蟋蟀锲而不舍)

——指导朗读第九自然段

5、是呀,建筑专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修整,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请你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投影出示课文中直接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

    

(1)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2)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

三、换角色,指导说话。

1、下面请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它建筑的住宅的特点等。

2、学生准备后,发言。

四、感受拟人的写作手法:

课文中法布尔用了大量的拟人手法,把蟋蟀盖住宅的活动写得非常的生动具体。

找一找,哪些地方用了拟人的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

五、作业:

推荐看文章,做练习。

第一套餐:

1、读《秋虫音乐会》(有关蟋蟀的童话)

2、在原文基础上补充写作者观察蟋蟀盖住宅的过程。

第二套餐:

1、回顾阅读《昆虫记》

2、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短文。

用上拟人的手法写出这种小动物的特点。

教学反思:

 

课题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学懂主人公细心观察和科学推理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观察所得和推理结果

教学准备: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偶然发现——陆地海岸线惊人吻合细致观察敢于思考

艰难考证——中龙同时出现于……坚持不懈刻苦钻研

提出假说——大陆漂移假说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明、发现是在不经意中开始的。

荷兰的列文虎克在磨镜片的过程中发明了显微镜。

德国一个叫魏格纳的年轻人有一次观察世界地图,无意中也开始了一个伟大的发现。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了解吧!

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想一想:

魏格纳观察世界地图时发现了什么?

有了发现以后他是怎么做的?

结果怎样?

2、同桌互读课文,检查读文情况。

3、交流初读感受

三、品读感悟:

(一)

1、默读课文1-4自然段思考:

文中一连几次描写到世界地图上地形的吻合?

把相关的语句标出来。

第一次:

“瞧!

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第二次:

“果然……都能……又能……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

第三次:

“结果发现……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问号在一起。

读这三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观察面积越来越大,一次次“吻合”的发现也越来越惊人,越来越不可思议。

2、观察地球仪:

先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再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最后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比较,看看是不是像书上描写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3、指导朗读:

你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和魏格纳一样有了惊人的发现,心情怎样?

想象一下,当年魏格纳有了一次比一次惊人的发现,心情怎样?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惊呆了精神大振兴奋极了)我们应该怎样朗读?

4、这一部分,你还喜欢哪些词?

圈一圈,读一读,课后抄一抄。

(洁白宁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安不可思议……)

5、齐读第五自然段,回答:

魏格纳脑海中崭新的奇想是什么?

6、给这个部分拟个小标题——偶然发现

(二)有了这个发现以后,魏格纳都做了什么?

品读课文第6、7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6自然段:

著名科学家柯彭的看法和建议是什么?

“也曾有人提起过”,说明了什么?

2、自由读读第7自然段,在大科学家的劝阻下,魏格纳是怎么做的?

指名说

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魏格纳不是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考证工作很艰难……)

从哪个词看出考证工作很艰难?

(浩如烟海)说明什么?

最后他找到了什么证据?

再细细读读这一段,想一想,魏格纳是怎样进行推理的。

因为――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用上关联词说一说推理过程:

因为……而且……最后……所以……

4、从这个考证过程中,你看出魏格纳是个怎样的人?

(意志坚强、执着)

5、给这部分拟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