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交线和平行线重难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32118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3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相交线和平行线重难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相交线和平行线重难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相交线和平行线重难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相交线和平行线重难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相交线和平行线重难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相交线和平行线重难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相交线和平行线重难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相交线和平行线重难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相交线和平行线重难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相交线和平行线重难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相交线和平行线重难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相交线和平行线重难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相交线和平行线重难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相交线和平行线重难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相交线和平行线重难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相交线和平行线重难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相交线和平行线重难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相交线和平行线重难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相交线和平行线重难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相交线和平行线重难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相交线和平行线重难点.docx

《相交线和平行线重难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相交线和平行线重难点.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相交线和平行线重难点.docx

相交线和平行线重难点

七年级数学第五章相交线和平行线重难点

5.1相交线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激发好奇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过程,提出问题:

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

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

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边相应变小.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

教师点评:

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本节课就是探讨两条相交线所成的角及其特征.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

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

几何语言准确表达

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

的两边分别是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

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

所形成的角

分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教师提问:

如果改变

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练习:

下列说法对不对

(1)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四.巩固运用例题:

如图,直线a,b相交,

,求

的度数。

[巩固练习](教科书5页练习)已知,如图,

,求:

的度数

[小结]

邻补角、对顶角.

[作业]课本P9-1,2P10-7,8

[备选题]

一判断题:

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过,而且这两个角互为补角,那么它们互为邻补角()

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邻补角相等,那么一对对顶角就互补()

二填空题

1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

的对顶角是,

的邻补角是

=2:

3,

,则

=

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

 

5.1.2垂线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垂线的定义及性质。

2.教学难点:

垂线的画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1、叙述邻补角及对顶角的定义。

2、对顶角有怎样的性质。

二.新课:

引言:

前面我们复习了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特殊角直角时,这两条直线有怎样特殊的位置关系呢?

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实例呢?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垂线的定义

当两条直线相交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如图,直线AB、CD互相垂直,记作

,垂足为O。

请同学举出日常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实例。

注意:

1、如遇到线段与线段、线段与射线、射线与射线、线段或射线与直线垂直,特指它们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

2、掌握如下的推理过程:

(如上图)

反之,

 

(二)垂线的画法

探究:

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2、经过直线l上一点A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3、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画法:

让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沿直线左右移动三角板,使其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点,沿此直角边画直线,则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注意:

如过一点画射线或线段的垂线,是指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垂足有时在延长线上。

(三)垂线的性质

经过一点(已知直线上或直线外),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即: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练习:

教材第7页

探究:

如图,连接直线l外一点P与直线l上各点O,

A,B,C,……,其中

(我们称PO为点P到直线

l的垂线段)。

比较线段PO、PA、PB、PC……的长短,这些线段中,哪一条最短?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

垂线段最短。

(四)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如上图,PO的长度叫做点P到直线l的距离。

例1

(1)AB与AC互相垂直;

(2)AD与AC互相垂直;

(3)点C到AB的垂线段是线段AB;

(4)点A到BC的距离是线段AD;

(5)线段AB的长度是点B到AC的距离;

(6)线段AB是点B到AC的距离。

其中正确的有()

A.1个B.2个

C.3个D.4个

解:

A

例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

解:

例3如图,一辆汽车在直线形公路AB上由A

向B行驶,M,N分别是位于公路两侧的村庄,

设汽车行驶到点P位置时,距离村庄M最近,

行驶到点Q位置时,距离村庄N最近,请在图中公路AB上分别画出P,Q两点位置。

练习:

1.

2.教材第9页3、4

教材第10页9、10、11、12

小结:

1.要掌握好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这几个概念;

2.要清楚垂线是相交线的特殊情况,与上节知识联系好,并能正确利用工具画出标准图形;

3.垂线的性质为今后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应该熟练掌握。

作业:

教材第9页5、6.

1.如图,AC⊥BC,C为垂足,CD⊥AB,D为垂足,BC=8,CD=4.8,BD=6.4,AD=3.6,AC=6,那么点C到AB的距离是_______,点A到BC的距离是________,点B到CD的距离是_____,A、B两点的距离是_________.

2.如图,在线段AB、AC、AD、AE、AF中AD最短.小明说垂线段最短,因此线段AD的长是点A到BF的距离,对小明的说法,你认为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AOB的边OA上有一点P,

(1)过点P做OA的垂线,交OB于点C

(2)过点P做OB的垂线,垂足是D

(3)判断PC、PD、OC的大小关系,用小于号连接。

 

5.1.3三线八角

教学重点、难点三线八角的意义是重点,能在各种变式的图形中找出这三类角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提出问题

教师提问:

1两条直线相交后产生了几个角?

每两个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除平角外,产生四个角,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2三条直线之间也可以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可以让学生用手中的铅笔表示直线)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打出投影,(四种情况,如图2—30)

(1)三条直线都没有交点

(2)两条直线平行被第三条直线所截(3)三条直线两两相交,有三个交点(4)三条直线交于一点

上节课是对相交的两条直线所形成的四个角进行研究,今天我们就对三条直线相交后形成的八个角如图2—30(3)进行研究,简称为:

三线八角(板书课题)

二、三线八角的意义

1教师用谈话方式提出问题:

在图2—31中,l1和l3(或l2和l3)所形成的四个角是有公共顶点的,而每两个角之间的关系从位置来分,可分为两类:

对顶角和邻补角,而上面四个角和下面四个角是没有公共顶点的,那么上面的一个与下面的一个又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呢?

这就是下面所要研究的问题

2分析特点,形成概念

(1)同位角的意义先引导学生分析∠1和∠5有什么共同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出共同特点是:

均在直线l3的一侧,且分别在l1和l2的上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作同位角请同学们指出:

图中还有同位角吗?

(答:

∠2与∠6,∠4与∠8,∠3与∠7)

(2)内错角的意义(3)同旁内角的意义(这两种角的教法类似同位角,如果学生要问∠1和∠6,∠1和∠7是什么关系,可以简单说一下,不问也不说)

3变式练习,揭露概念本质属性

(1)如图2—32,说出以下各对角是哪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得到的?

∠1与∠2,∠2与∠4,∠2与∠3

答:

∠1与∠2是l2、l3被l1所截而得到的一对同旁内角。

∠2与∠4是直线l2、l1被l3所截而得到的同旁内角。

∠2与∠3是l2、l1被l3所截而得到的同位角

(2)如图2—33,找出下列图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答:

同位角有:

∠2与∠3,∠4与∠7,∠4与∠8;内错角有∠1与∠3,∠6与∠8,∠6与∠7;同旁内角有∠3与∠8,∠1与∠4

(3)如图2—34,指出图中∠1与∠2,∠3与∠4的关系

答:

∠1与∠2是内错角,∠3与∠4也是内错角

4正确识别这三类角应注意的问题

(1)识别这三类角首先要抓住“三条线”,即:

哪两条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

(2)抓住“截线”,截线的同侧有哪些角、从中找出同位角和同旁内角,在截线的两侧找内错角

三、综合应用,课堂练习

1找出如图2—35中的对顶角和邻补角

答:

对顶角有四对:

它们是∠1与∠3,∠2与∠4,∠5与∠6,∠7与∠8;

邻补角有∠1与∠2,∠2与∠3,∠3与∠4,∠4与∠1,∠5与∠8,∠8与∠6,∠6与∠7,∠7与∠5(还可以找出图2—35中相等的角,即四对对顶角)

2如图2—36,如果∠1=∠2=∠7,那么还有哪些角是相等的

答:

∠1与∠4是邻补角,∠2与∠5是邻补角,∠3与∠6是邻补角∠7与∠8是邻补角,因为∠1=∠2=∠7,∠2=∠3(对顶角相等),所以∠1=∠2=∠3=∠7,则∠4=∠5=∠6=∠8(等角的补角相等)

3如图2—37中,若∠1=∠2,证明:

∠3与∠4是互补的角

证明:

因为∠1=∠3,(对顶角相等)

∠1=∠2,(已知)

所以∠2=∠3(等量代换)

又因为∠2+∠4=180°

所以∠3+∠4=180°(等量代换)

即∠3与∠4是互补的角

此题在证明的分析中,可以用以下逻辑思考的过程,即“执果索因”法

若要证∠3与∠4互补,即证∠3+∠4=180°,但∠4与∠2的和为180°,因此需证∠3=∠2,由于∠3=∠1(对顶角相等),∠1=∠2是已知,所以∠2=∠3而写出证明过程时,要从先证∠2=∠3出发,最后得到∠3+∠4=180°

以上的几何证明题的思考过程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它是从要证明结果的出发,探索要得出这个结果时,应具备的条件,只要将条件准备充足,就能得到要求的结果

四、小结

1教师先提出以下问题:

(1)在所学的知识中,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2)学了哪些相互关系的角?

(3)寻找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关键应准确找到什么?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

(1)(投影)直线位置关系所对应的基本图形结构如图2—38

(2)学过六咱相互关系的角

①互为余角,②互为补角(邻补角是特殊情形),③对顶角,④同位角,⑤内错角,⑥同旁内角

(3)寻找同位角,同旁内角关键在于准确找到三线(两线被第三线所截)

五、作业

1选书中习题

2以下六个题供选用

(1)指出图2—39

(1)中,

①∠2和∠5的关系是_________;②∠3和∠5的关系是_________;

③∠2和____是直线____、______被_____所截,形成的同位角;

④∠1和∠4呢?

∠3和∠4呢?

∠6和∠7是对顶角吗?

(2)指出图中2—39

(2)中,

①∠C和∠D的关系:

②∠B和∠GEF的关系;

③∠A和∠D的关系;

④∠AGE和∠BGE的关系;

⑤∠CFD和∠AFB的关系

 

(3)如图2—39(3),用数学标出的八个角中

①同位角有________________;②内错角有________________;③同旁内角有_______________;

(4)如图2—39(4),若∠1=∠2,可推出∠1与∠ADE______________;∠1与∠BDE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正误:

如图2—39(5),①∠1和∠B是同位角;②∠2和∠B是同位角;③∠2和∠C是内错角;④∠EAD和∠C是内错角;

(6)如图2—39(6),①∠1和∠4是同位角;②∠1和∠5是同位角;③∠2和∠7是内错角;④∠1和∠4是同旁内角;

(7)如图,图中的内错角的对数是()

A.2对B.3对C.4对D.5对

平行线的判定

重点、难点:

重点:

平行线的三种识别方法,运用这三种方法判断两直线平行。

难点:

运用平行线的识别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如图,已知四条直线AB、AC、DE、FG

(1)∠1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2)∠3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3)∠5与∠6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4)∠4与∠7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5)∠8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2.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平行、垂直三种

(2)在同一平面内,不垂直的两条直线必平行

(3)在同一平面内,不平行的两条直线必垂直

(4)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不垂直

3.如果a∥b,b∥c,那么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意义,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及平行公理,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研究直线平行的条件.

请同学们利用直尺、三角尺画直线b,使它经过P点,且平行于直线a。

请同学们思考这样的问题,

是什么位置关系的角?

在三角板移动的过程中,

是否产生变化?

二、

新课: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提出新问题:

如果只有a、b两条直线,如何判断它们是否平行?

由于前面已经复习了平行方法的推论,因为估计学生会说“再作一条直线c,让c//a,再看c是否平行于b就行了”。

而后再以“如何作c,使它与a平行?

作出c后,又如何判断c是否与b平行”追问,使学生意识到刚才的回答似是而非、需要找新的方法后,进一步启发学生,能否由平行线的画法找到判断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让学生过已知直线a外一点p画a的平行线b,而后作以下演示:

(2)进行观察比较,得出初步结论

由刚才的演示发现:

画平行线仍借助了第三条直线,但是要用与a、b都相交的第三线,根据“三线八角”的名称,在画平行线的过程中,实际上是保证了同位的两个角都是45°或60°,……因此,得出“猜想”:

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例如,如图,直线a、b被直线l所截,如果∠1=∠2,那么a∥b。

在图中,由于∠2=∠3,因此,如果∠1=∠3,那么就有∠1=∠2,于是可得a∥b。

这就是说: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地说,就是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例1如图,直线a、b被直线l所截,已知∠1=115°,∠2=115°,直线a、b平行吗?

为什么?

平行线的识别方法: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例题讲解:

例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B=60°,∠C=120°,AB与CD平行吗?

AD与BC平行吗?

解本题中直线AB与CD平行,但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无法判定AD与BC平行。

由已知条件可得∠B+∠C=180°。

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因此AB∥CD。

三、练习:

P171至P172第1、2、3、4.

四、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平行线的识别方法,即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希望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判断两直线是否平行,并能把判断过程正确书写出来。

五、作业:

课堂练习:

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因为∠1和∠2是同旁内角,所以∠1+∠2=180°

B.因为∠1和∠2是内错角,所以∠1=∠2

C.因为∠1和∠2是同位角,所以∠1=∠2

因为∠1和∠2是补角,所以∠1+∠2=180°2.如图:

(1)已知∠1=65°,∠2=65°,那么DE与BC平行吗?

为什么?

(2)如果∠1=65°,∠3=115°,那么AB与DF平行吗?

为什么?

(3))如果∠4=60°,∠2=65°,那么DE与BC平行吗?

为什么?

4.如图所示:

(1)如果已知∠1=∠3,则可判定AB∥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已知∠4+∠5=180°,则可判定____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已知∠1+∠2=180°,则可判定____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已知∠5+∠2=180°那么根据对顶角相等有∠2=__,

因此可知∠4+∠5=____,所以可确定____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已知∠1=∠6,则可判定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第4题图第5题图

5.如图,

(1)如果∠1=________,那么DE∥AC;

(2)如果∠1=________,那么EF∥BC;

(3)如果∠FED+∠________=180°,那么AC∥ED;(4)如果∠2+∠________=180°,那么AB∥DF.

 

平行线的性质

重点:

平行线的三个性质.

难点:

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和怎样区分性质和判定.

关键:

能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表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如何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来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2.把它们已知和结论颠倒一下,可得到怎样的语句?

它们正确吗?

二、新授

1.实验观察,发现平行线第一个性质

请学生画出下图进行实验观察.

设l1∥l2,l3与它们相交,请度量∠1和∠2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再作出直线l4,再度量一下∠3和∠4的大小,你还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关系?

平行线性质1(公理):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演绎推理,发现平行线的其它性质

(1)已知:

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B∥CD.

求证:

∠1=∠2.

(2)已知:

如图2-64,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B∥CD.

求证:

∠1+∠2=180°.

在此基础上指出:

“平行线的性质2(定理)”和“平行线的性质3(定理)”.

3.平行线判定与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投影:

将判定与性质各三条全部打出.

(1)性质:

根据两条直线平行,去证角的相等或互补.

(2)判定:

根据两角相等或互补,去证两条直线平行.

联系是:

它们的条件和结论是互逆的,性质与判定要证明的问题是不同的.

三、例题

例2如图所示.已知:

AD∥BC,∠AEF=∠B,求证:

AD∥EF.

分析:

(执果索因)从图直观分析,欲证AD∥EF,只需∠A+∠AEF=180°,

(由因求果)因为AD∥BC,所以∠A+∠B=180°,又∠B=∠AEF,所以∠A+∠AEF=180°成立.于是得证.

证明:

因为 AD∥BC,(已知)

所以 ∠A+∠B=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因为 ∠AEF=∠B,(已知)

所以 ∠A+∠AEF=180°,(等量代换)

所以 AD∥EF.(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平行)

四、练习:

1.如图所示,已知:

AE平分∠BAC,CE平分∠ACD,且AB∥CD.

求证:

∠1+∠2=90°.

证明:

因为 AB∥CD,

所以 ∠BAC+∠ACD=180°,

又因为 AE平分∠BAC,CE平分∠ACD,

所以

即 ∠1+∠2=90°.

(理由略)

2.如图所示,已知:

∠1=∠2,

求证:

∠3+∠4=180°.

分析:

(让学生自己分析)

证明:

(学生板书)

小结

我们是如何得到平行线的性质定理?

通过度量,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发现性质1(公理),然后由公理通过演绎证明得到后面两个性质定理.从因果关系和所起的作用来看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区别与联系.

作业:

1.如图,AB∥CD,∠1=102°,求∠2、∠3、∠4、∠5的度数,并说明根据?

2.如图,EF过△ABC的一个顶点A,且EF∥BC,如果∠B=40°,∠2=75°,那么∠1、∠3、∠C、∠BAC+∠B+∠C各是多少度,为什么?

3.如图,已知AD∥BC,可以得到哪些角的和为180°?

已知AB∥CD,可以得到哪些角相等?

并简述理由.

补充练习:

1.已知:

如图,AB∥CD,EF分别交AB、CD于E、F,EG平分∠AEF,FH平分∠EFDEG与FH平行吗?

为什么?

 

2.已知:

如图,E、F分别是AB和CD上的点,DE、AF分别交BC于G、H,

A=

D,

1=

2,求证:

B=

C。

 

3.已知:

如图,

,DE平分

,BF平分

,且

求证:

4.已知:

如图,

求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