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理论笔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32366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理论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新闻理论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新闻理论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新闻理论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新闻理论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新闻理论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新闻理论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新闻理论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新闻理论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新闻理论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新闻理论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新闻理论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新闻理论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新闻理论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新闻理论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新闻理论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新闻理论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新闻理论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新闻理论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新闻理论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理论笔记.docx

《新闻理论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理论笔记.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闻理论笔记.docx

新闻理论笔记

新闻理论

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

一.新闻与宣传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叙述,其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宣传行为的重心不是接受者,而是传播者,其归宿是传者扬其理。

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而且有交叉的地方。

宣传有很多种形式,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的目的是其中一种,即使是最客观的新闻报道,也可能夹杂宣传的成分。

新闻中可以包含宣传,有的是记者自己主动宣传,例如一些环保新闻。

不过这种新闻在学界收到了质疑,因为不符合新闻职业的客观性原则。

新闻和宣传的六个方面的区别:

(1)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新闻的内容一定有实在的信息,能够消除人们对某个事情的疑惑或者给人新鲜的信息内容;宣传则不一定,宣传目的是通过一种形式给当事者留下一种深刻的印象。

(2)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新闻的内容是新鲜的和异常的信息;宣传的内容,则多数是已有的,它要通过反复说,加深印象。

(3)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新闻传播的内容应是具体的事实,人们不会接受无新闻的新闻传播。

宣传目的是向接受者灌输观点,这种观点也许就是一种套路性的话语,并不客观。

(4)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新闻必须在有效时间内把事实传播出去,而宣传者可能在掌握事实之后,选择能产生最大宣传效果的时机将事实透露出来。

(5)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两人在交换新闻时,沟通的感觉十分强烈。

而宣传的目的,则是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注重操纵。

(6)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新闻报道有争议事实时,要将争议双方或多方的说法都提及,且各方在报道中的比重也应大体相当。

宣传会有意突出一点,遮蔽另一点,所以带有倾向性。

二.新闻与舆论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需要新闻记者把一个事实完整地或选择其中最精彩的片段描述出来。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

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

舆论是社会中自然产生的、自在的意见形态。

在一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三分之一,则可以将这种意见视为舆论,此时这种意见开始对全局产生影响;如果持某种意见的人数接近总数的三分之二,这种舆论已经掌控了全局。

理论上,新闻是舆论的载体和放大器。

新闻可以反映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些群体性事件的时候。

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个非常具体地事实,这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说具体的新闻反映了舆论。

舆论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舆论产生着新闻;新闻则是舆论的一种载体,可以反映和表达舆论,也可以影响和引导舆论;而新闻对舆论的引导,又导致了新舆论的产生。

舆论和新闻之间形成了这样一种循环往复、交互作用的过程。

三.新闻的特性

新闻报道的是现实事物;强烈的时效要求;新闻是可以公开传播的一类消息;现代新闻传播业造成了公众对新闻的持续关注。

第二讲新闻价值

一.新闻价值产生的前提

1.传受双方的共同认可,是新闻价值理念得以产生的第一个前提。

任何传播都产生于传播双方或多方的位差(信息的不对称),有了位差才会有信息的流动。

传播者往往出于利益、情感,或是寻找新信息的需要而发出信息,一旦对方接受或产生了回应,发出的信息便有了价值。

如果这种消息是新闻,那么传受双方共同认可的新闻,便具有新闻价值。

2.“不知”是新闻价值理念产生的另一个前提。

事实成为有价值、值得叙说的新闻,前提是“不知”。

不知的情形有:

不知道的刚发生的事实、最新的变动、最新发现、最新发表的观点和不知道的新知识。

另外,已知的事实中出现了异常情况,则异常情况也是新闻。

3.接受者的兴趣、关心和需要,也是新闻价值理念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

二.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一种价值判断。

对于新闻接受者来说,新闻价值是一种特殊的即时性信息效用,能够满足其兴趣需要、认同感的需要,或者帮助其对利益相关的问题做出决策;对新闻传播者来说,新闻价值是从满足接受者享用新闻信息效用的目的出发,选择事实、予以报道的职业衡量标准。

贯彻这个标准,有可能在最大层面上拥有受众,同时,传播者也可以获得较多的交换价值或宣传效用。

新闻价值有五个属性:

时新性、接近性、兴趣性、重要性、显著性。

三.新闻价值的十要素

1.事实发生的概率越小,便越有新闻价值。

2.事实或状态的不确定性越大,减少不确定性的事实或信息,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3.事实的发生与受众的利益越相关,越具有新闻价值。

4.事实的影响力越大、影响面越广、影响时效越快,这三个条件同时存在,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5.事实与接受者的心理距离越近,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6.越是著名人物,其身上发生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越是著名地点,那里发生的事实也越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

7.凡是含有冲突是事实,多少都有新闻价值;内含的冲突越大,越具有新闻价值。

8.越能表现人的情感的事实,便越是具有新闻价值。

9.越具有心理替代性的故事性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

10.事实在比较中带有的反差越大,越具有新闻价值。

四.传播者满足接受者享用新闻使用价值是有限的

1.从意识形态角度看,相当多的宣传要求压抑着传播者遵循新闻价值标准选择事实,这是我们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种情况。

2.从传媒市场的角度看,报道一个复杂的事实,不如报道一个善恶分明的简单事件更吸引受众。

3.从新闻实务的角度看,事件在一天的什么时候发生、记者是否恰好在场、值班主任的个人偏好、照片的清晰度、版面文字的容量或事件容纳新闻条数的限制、信息登记的确定、版面的位置等等,都会影响新闻价值的实现程度。

五.新闻选择的实际运作标准

1.新闻价值标准

2.新闻政策标准:

意识形态和政治方面的要求

3.实际运作中的标准

(1)传媒运转的时间周期。

(2)事实的强度和重要性。

(3)事实的清晰度。

(4)文化接近或者利益接近相关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5)与先入为主的观念相符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6)符合报道连续性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7)版面或节目组合中,从整体均衡出发,有对比特色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六.新闻价值的相对性

(1)社会环境不同,新闻价值不同:

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新闻价值的标准也就不同,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不同,抑或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新闻价值的标准也会不同。

(2)媒体不同,新闻价值的标准不同:

①媒体的性质不同:

社会主义媒体和资本主义媒体的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会不一样,党报和非党报,专业报纸与非专业报纸,他们的标准同样不同②媒体的市场定位不同:

即媒体的受众群体不同③媒体的宣传重点不同:

在不同阶段往往有不同的宣传重点,宣传价值在某些情况下会影响媒体对新闻价值的判断。

(3)受众对于新闻价值来说是一个变量

第三讲新闻真实

一.新闻真实

新闻真实是指新闻报道忠实于客观实际的性质和程度。

新闻真实是事实的真实,新闻是对事实的叙述,事实是检验新闻真实的标尺。

二.新闻真实的有限性

1.新闻只能选取很少的事实加以报道,因而媒体呈现世界的真实程度是有限的。

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关注的事情是多样化的,而传媒只能选择很少的事实加以报道,实际上扭曲了社会多样化的现状。

例如体育比赛,真正关注比赛的人是有限的,然而所有的媒体反复报道,从而使其获得了不相称的地位。

2.新闻工作面临的基本矛盾是,具体事件的纷繁复杂与新闻报道不可避免的简约,因而,具体新闻的真实,只能表现为一个认识过程。

事实本身在发展,人们对这个事实的认识也在发展,人们的认识发展到什么程度,新闻才可能真实到什么程度。

因此,最初的报道应该允许差误。

3.新闻是否真实还取决于接受者的认同。

这个角度主要涉及传播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问题。

4.选择事实的文化背景、现实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得真实性难以被完全确认。

文化背景的影响有以下若干情形:

(1)把新闻事实类型化。

框架和角度成为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

(2)新闻礼仪化。

如胜利闭幕等,所有媒体报道都一样。

(3)传媒有意无意对事实的命名、定义。

给事件贴标签,容易绝对化。

(4)权势人物占据新闻亮点。

影响公众对现实世界的全面了解。

(5)传媒报道的总体趋向,无形中在维护现状、曲解现实。

如中国强调舆论导向。

5.传播符号表达意思的有限,使得新闻接受者对真实的理解也会发生差异。

三.造成新闻不真实的诸多具体因素

1.文学想象造成具体的新闻失实。

2.体制性失实,即由政治、经济价值观引发的失实。

3.新闻采访、写作与编辑过程中造成的失实。

采访不深入、编辑过程出现差误、编辑核对程序错误以及写作中作者想当然造成的失实。

4.新闻策划造成“传媒假事件”泛滥。

传媒假事件并非一般意义的假新闻,第一,消息来源于报道者重合,制造事实和报道事实的都是传媒工作人员;第二,隐藏着传媒自身的公关需求,或记者单纯职业主义动机,制造轰动事实并报道;第三,方式上,传媒或记者导演事实;第四,事件媒介化,媒体对自己导演的事件进行报道,提供给受众策划的“媒介真实”;第五,“暧昧”的真实,这种社会真实已经存在,但是是传媒掌控的“客观存在”,由传媒决定事实的发展方向。

5.故意制造、传播虚假事实或虚张声势地夸大事实。

例如出于政治需要,修改雷锋照片。

6.套话、套路写作造成的不真实。

7.一种看不见的不真实——有意不报道公认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公开发生的事实。

四.传媒对于科学的误读

1.记者对科学事实的选择偏重于事实的轰动性和影响力。

2.科学的结论往往是不确定的和有很多附加条件的,但是新闻报道的接受者通常希望得到肯定的事实,而且是就是,非就非。

3.以叙述性和形象性为特征的新闻语言表达科学术语,注定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扭曲。

五.新闻失实

1.新闻失实分为两类,一类是故意失实,一类是非故意失实。

故意失实是指新闻报道者事先知道报道内容不符合客观事实,具有虚假成分,但却处于种种主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有意为之导致的失实。

非故意失实指报道者无故意报道失实动机,而是由于种种主观条件的限制和影响,未能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貌如实做出报道所导致的失实。

2.新闻失实的表现形式:

(1)政治需要,公开造假

(2)于己不利,隐匿真情

(3)宣传典型,任意拔高

(4)屈从压力,昧心写稿

(5)唯利是图,编造新闻

(6)粗枝大叶,调查不实

(7)道听途说,捕风捉影

(8)知识贫乏,不懂装懂

(9)合理想象,添枝加叶

(10)偷梁换柱,移花接木

3.防止新闻失实

(1)政府:

健全法规;转变主动“议程设置”的思维。

(2)媒体:

在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加强培训。

(3)新闻工作者:

态度事实求是;加强新闻理论和业务学习;接收公众监督。

(4)在报道过程中:

马克思的“报刊的有机运动”思想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变结论式报道为连续式报道,变间播式报道为直播式报道,变封闭式报道为公开式报道。

六.传媒假事件

是指一些传媒为了迅速扩大知名度或增强美誉度,以弘扬主旋律的名义,策划、推动的事实。

它本来很小,新闻价值也很小,但是在传媒的推动下,事实不再是自然发生的,而成为传媒自导、自演、自报的“假事件”,这时报道的“事实”,已经不是本来意义的新闻,其本质是传媒公关活动的一部分。

“假事件”是假新闻中的一类,但是表现形式和假新闻有些不同。

其表现形式有:

街头采访照稿发言;报道“送温暖”等相对基层的领导表演的事实;传媒推动事实的发展;“陷阱新闻”。

举例:

2007年,茶水发炎,中新网记者,将龙井茶送到杭州10家医院检测,6家医院检测出红细胞和白细胞,并诊断出有炎症。

(马克思:

需要不神圣手段的目的,就不是神圣的目的。

1.假事件的表现形式:

(1)最简单的是电视新闻节目的某些街头采访,实际是找人念稿。

(2)相对基层领导的表演事实,传媒明知是表演是在表演,仍然当做新闻加以报道。

(3)传媒推动事实的发展。

(4)陷阱新闻。

2.“假”的特征:

(1)消息来源与报道者重合。

(2)传媒假事件隐藏着传媒自身的公关需求,或记者的单纯职业主义动机。

(3)方式上,传媒或记者导演事实。

(4)事件媒介化。

即媒体对自己导演的事件进行报道。

传媒运用处理新闻的各种技巧,来对事件进行诠释,或通过报道框架,提供给受众一种经传媒精心组合的“媒介真实”。

(5)暧昧的“真实”。

这种由传媒自己建构的社会真实已经存在,但它是传媒掌控的“客观存在”,由传媒决定事实的发展方向,这是一种暧昧的社会真实。

3、一些“假事件”中,目的合理性模糊了人们对手段的道德评价。

马克思所说的“目的使手段变得神圣”。

需要不神圣手段的目的,就不是神圣的目的。

通常情况下,目的会对手段形成先在的限制。

“以公众利益”的名义采用不合法或不合理的手段本身,证明了目的的不真实。

七.“让事实说话”和“用事实说话”

“让事实说话”的根本,在于用事实本身的各种要素构成、事项构成、要素关系构成、事项关系构成等去说明事实整体。

“用事实说话”这一表述本身就是背离客观精神的,它把“事实”当做说话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把陈述事实本身作为目的,这与新闻传播的内在要求——告知新闻信息——大相径庭。

“用事实说话”是表达倾向性信息的原则和手段,不是陈述新闻事实信息的原则和手段,它是以新闻报道方式实现宣传目的的原则,不是新闻传播本身的原则。

八.用事实说话

1是指在忠实地报道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对事实的恰当选择与表达,巧妙地表达报道者立场与观点的一种报道原则与报道手法。

2用事实说话,关键不是通过作者的直接议论,而是通过运用精心选择的事实,运用事实的逻辑力量,充分而含蓄地表达作者的倾向和观点。

3用事实说话,寓情理于事实,符合人们从新闻中主要是了解事实的要求,以及新闻应以事实的信息沟通达到信息交流与分享的基本特征,因而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新闻接受者,且更具说服力。

 

第六讲新闻客观性原则

一.“客观性理念”出现的历史背景

1.从19世纪中叶开始,政党报刊向商业报刊的转变。

2.19世纪以来哲学认识论关于事物可知的信念得到确认。

3.传播科技的发展(例如照相术、电影、电视的出现等)支持着客观性理念。

4.客观性原则作为一种较为正式的理念明确提出,是1900年美联社提出的“报道事实,而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宗旨。

二.客观性原则的内涵

新闻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之一,指新闻报道必须以客观实际为本,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反映事物。

具体而言,客观性原则分为“理念”和“操作”两个层面。

在理念层面,客观性是对“事实”的信奉和对“价值”的不信任,在报道时尊重事实,但对事实的评论持怀疑态度;在操作层面,客观性原则要求将事实与意见分开,以超脱情感的中立观点表述事实,努力做到公平和平衡,为事实涉及的各方提供应答机会。

需要注意的是,客观性不是客观主义,它对于新闻事实的见解,主要通过客观的叙述形式,凭借事实本身的逻辑表现出来。

三.客观性作为理念和报道方式的具体内涵

1.新闻的客观性是一种职业理念,有以下具体内涵:

(1)诚实。

(2)超脱、平衡、公正地对待事物。

这是一种职业理念的表现。

(3)无党派色彩,不抱成见或持偏见、不固执己见。

(4)不牵扯个人利益。

(5)只相信事实,怀疑出于价值观的别人的判断,努力将二者分来。

2.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在写作、编辑中的一般要求和具体操作方法

(1)将事实与意见(包括价值判断)分开。

(2)以超脱情感的中立观点表述事实。

(3)努力做到公平和平衡,为涉及事实的各方提供应答机会。

3.以下几条是对不同的表述体裁做更为具体的说明

(1)叙述性新闻,所叙述的内容要能够被核实。

(2)分析性新闻,能够列出一系列的消息源名单。

(3)因果性新闻,使用推断或猜测性的语句。

第一时间确定因果关系不可靠,因此要模糊和猜测。

四.客观主义

最早出现在1948年中宣部对华北《人民日报》关于自然灾害报道的批示中,这个概念是对客观性理念的否定。

以往的“客观主义”,是指不分主次、不分本质与现象,把一大堆各不相属的现实加以罗列,以示其客观性,又被称为“自然主义”、“纯客观”。

但是,在学术讨论中的客观主义与政治上的客观主义并非同义。

学术上的“客观主义”是中性概念,指新闻报道要坚持客观性原则。

政治上的“客观主义”,在以前的背景下,是批评性的政治概念,是对新闻客观性理念的否定。

五.我国新闻中较多的主观操纵现象

1.主题先行,不能客观地描述人物,而是硬要人物服从某种宣传目的,这种报道很难客观,也难以让公众接受。

2.对于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经济领域的负面报道,主观色彩严重。

3.我们的传媒在报道新闻时,通过带有倾向性的副词、形容词和方向性的谓语动词,传达了太多的主观意愿。

六.客观性的有限性

1.记者在报道事实之前,其认识问题的方式和思维习惯已经存在了,即使他真诚地想要客观报道,但是他本人已经被先前的经营和生活环境规定好了,建构好了。

超越个人的局限是可能的,但是超越传统和文化的束缚很难。

2.不少事实本身,体现了一定的立场观点。

“事实”发生之时已经被先验地构造好了,例如政治报道。

3.人对事实的感觉和知觉具有相对性,不可能完全相同,因而会有此一时彼一时的情况。

不同的人进行同一事件的报道,客观的标准在比较之中呈现。

4.信息时代信息过载,人们在传媒提供的海量事实面前虽然无暇思考,只能接受传媒提供的“事实”,但他们有自己的体验和选择标准,即使记者真诚地以客观的理念来报道所选择的事实,仍然难以让每个受众都感到客观。

七.有闻必录

过去的新闻理论教材里,“有闻必录”是指只要有人讲过或见之于其他文字材料的事情,采访者即可持之为据,照录报道,而不对所报道事情的真假负责。

这里的“有闻必录”是对新闻客观性原则的一种扭曲理解。

如果某篇报道以众多事实为依据得出负面结论,有人就会说,我们不能有闻必录,你这是客观主义。

“有闻必录”在中国最早出现在上海的报纸上,它是报纸的广告招徕语,从来不是对新闻客观性的内涵表述。

“有闻必录”也可以正面使用,它的内涵是自我宣传,尽可能让受众知道一些新闻,而不是把所有东西都录下来,指说得很全面。

八.马克思所说的“一般的公正”

“一般的公正”是与客观相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可译为“共同的公正”,即在报道新的事实、争论的观点,报刊一般应持一种形式上的公平、平衡的态度。

“一般的公正”是报刊的一种形式上的姿态,就具体的关于事实的报道或描述而言,“公正”则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全面反映。

于是便出现了所谓“客观报道”。

马克思把这种方式概括为“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

九.使用客观性报道的优势

1.采用客观报道的新闻,提供的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本身,因为更加真实可信,有说服力。

2.传播者所报道的新闻不做主观上的解释,而是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寓于新闻事实的客观报道之中,更易为受众所接受。

3.是报道者熟练驾驭新闻体裁,巧妙表达立场的智慧和能力的体现。

十.公正报道原则

1.含义:

实质在于体现新闻报道的公平与平等,体现传播者在新闻报道中的无私与正直。

具体说,它讲的是报道参与权利上的“平等”,表现手法上的“平衡”,立场上的“中立”。

公正报道原则的关键在于,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要站在社会与公众的立场,公平地对待新闻报道所涉及的人和事,真正严格以事实为依据,以公理和民意为标准决定对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的取舍。

2.要求:

全面反映事物,充分表达民意,提供平等机会,引用反向材料,进行平衡报道,不以权势压人。

3.正确处理新闻报道客观公正与立场倾向的关系:

肯定和强调客观公正,但是不赞成不顾实际,无视事实,将客观公正原则强调到不恰当的地步。

任何一家新闻机构在报道时都会不自觉站在一定的立场上通过精心选择的新闻事实、报道角度和报道形式、传播时机等来表达自己的主观倾向和立场观点。

坚持客观,同时反对“客观主义”,“有闻必录”。

十一.坚持客观公正与立场倾向的统一

(1)新闻倾向性:

是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它是新闻的固有特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

(2)新闻倾向性产生原因:

①从报道者个人来说,新闻是事实通过报道者头脑做出的反映,是任何新闻报道者个人对于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决不是直接,机械的,而是能动的。

因此在报道新闻时总会加以选择,这便已经使新闻具有倾向性

②从新闻事业角度来说,新闻事业隶属于一定的阶级,一定的政党或一定的社会集团,是一定的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的舆论工具,并为他们的特定利益服务。

因此,新闻事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制约,新闻报道带有倾向性,纯粹脱离阶级党派的新闻媒介是不存在的。

(3)两者关系:

客观性和倾向性并不矛盾。

1在新闻报道中,要将二者统一起来,尽量将其所要表达的观点思想寓于事实的客观报道中,经过对新闻事实的精心选择进行实事求是的客观叙述,完全可以鲜明表达报道者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即用事实说话。

2但是,新闻的倾向性要受到客观性的制约,如果故意回避或背离事实,违背客观性而一味表现倾向性,必定会受到事实的惩罚。

3报道者在新闻报道中所表现的通常是一种无形的意见,通过对事实的选取,运用事实自身的逻辑力量,将观点寓于事实之中。

4反对新闻报道的客观主义倾向,既注意报道内容和报道形式上的客观,又力求在报道中体现报道者应有的态度和立场。

第五讲新闻事业

一.新闻事业的性质和基本功能

1.新闻事业是新闻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的总称。

现代新闻事业主要包括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期刊社等专门机构,以及它们运用采访、编辑、出版、发行等组织系统以及新闻体裁和编排技术手段所从事的新闻传播活动。

2.基本功能:

(1)传播信息,报道新闻。

新闻媒介被称为“社会守望者”、“社会雷达”和“社会监视器”,实际指的就是它传播信息和报道新闻功能所产生的社会作用。

传播和报道的准确,可帮助人们获取变动信息,消除认识的不确定性。

(2)反映舆论,引导舆论。

新闻事业作为信息媒介和舆论工具,可以讲公众关心的问题以及情绪、意见反映出来,并努力把它引向符合传播者利益的渠道。

(3)服务受众,服务社会:

传播知识,普及教育;倡导文明,教化道德;刊登广告,服务生活;提供娱乐,丰富生活。

二.舆论监测与舆论监督的区别

舆论监测是把一个发生的事实客观地报道出去,公众接受以后,他要根据你提供新情况调整和外部的关系,发出一些声音,对所报道的客体造成某种精神压力。

舆论监督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关于传媒职能的说法,相当程度上是传媒代表某级党政权力的监督,在较小的程度上是传媒代表公众对各种社会事务的监督。

监督是“监测+督察”职能,带有媒体主动出击、由传媒着手解决问题的性质。

三.如何增强传媒竞争力

1.明确传媒的产业属性,重视传媒业的市场经营。

2.坚持真实、客观等原则,提升媒体公信力。

3.注重经营策略和经营方式,提高经营效率和经营水平。

(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集中力量,突破重点;精心策划,保证效果)

4.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媒介品牌,提高传媒核心竞争力。

5.加速集团化建设,增强整体实力。

6.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快数字化进程,以适应受众阅读习惯。

四.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1.性质:

是共产党及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的舆论工具。

它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

2.“三为”基本方针:

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党和国家大局服务。

3.“三贴近”的工作原则

(1)即坚持群众性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2)要求:

在贴近实际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反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适应群众接受能力,形成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适应的思想观念;要贴近中心,贴近大局,不能远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

在贴近生活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