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理论.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0215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学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新闻学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新闻学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新闻学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新闻学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新闻学理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新闻学理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新闻学理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新闻学理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新闻学理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新闻学理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新闻学理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新闻学理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新闻学理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新闻学理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新闻学理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新闻学理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新闻学理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新闻学理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新闻学理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学理论.docx

《新闻学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学理论.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闻学理论.docx

新闻学理论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真正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

  2、把文字作为面向群众的新闻传播是从秦代开始的。

秦代向全国发布新闻的传媒是皇帝的诏书。

汉代继承了秦的传统,朝廷也是以诏书形式向地方发布官方新闻。

  3、“新闻”一词最早见于初唐,孙处玄发出“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的感叹。

  4、封建官报中最重要的一种是“朝报”。

它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开元杂报”,也属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5、除了朝报,新兴传播媒介中还有“进奏院状”。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

汉朝初建时称邸。

  6、除了朝报和进奏院状外,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还有诏书、露布、观察使牒等。

  7、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

“定本”制度——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这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最大的特点。

  8、宋代封建官报除被称为进奏院状报、邸报外,还被叫做“朝报”。

  9、宋代的新闻传媒除有合法的邸报以外,还有非法的“小报”。

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

11世纪我国已经有了印刷新闻。

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小报还有一批专“以探报此等事为生”的采访人员,南宋末年赵升的《朝野类要》中说:

“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私衷小报……”,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

  10、元代取消了进奏院,也没有中央级的封建官报,邸报制度至此中断。

  11、明代邸报的主要内容还有诏令、章奏之类的宫廷动态,但在形式上有了重大发展,即开始采用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是明代官报业务上的重大革新。

  12、16世纪中叶,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翻印邸报稿件,公开出售,人称京报。

  13、明末农民起义军还出刊旗报、牌报,即把消息写在旗帜上、木板上,让官兵与群众阅览。

  14、清代,咸丰多次申斥朝廷刻印邸报,使邸报仍停留在手写状态。

乾隆允许抄印邸报内容的京报在民间出售,民间报房又兴盛起来。

  15、民间报房人原来多在提塘报房干过,民间报房出的京报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上谕和章奏等。

京报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和言论,没有标点和标题。

  16、清代,民办报纸除京报外,各省省会和重要府城还有自己的私营报纸辕门抄。

辕门抄和当地发行的京报相配合,成了地方人士了解中央和地方政情的两条重要渠道。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1、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它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宗教月刊。

内容:

①宣传宗教;②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③诬蔑法国大革命、支持波旁王朝的内容;④鼓吹开放中英贸易包括鸦片贸易的内容。

《察世俗》一创刊就是和反动政治、鸦片贸易联系着的。

  2、《察世俗》中的新闻虽极少,但属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如《月蚀》是最早的预告性的新闻,《告贴》是最早的广告,《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是最早的新闻图画。

《察世俗》的宣传方式,对以后的中文近代报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1823年在马达维亚由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创办和主编的《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1828年在马六甲由英国传教士吉德创办和主编的《天下新闻》;1833年在广州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和主编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8年在广州由麦都思等人创办的《各国消息》。

  4、《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简称《东西洋考》,这是在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它的内容也是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组成的,也是套用“孔子加耶稣”模式进行宣传的。

但其宗教色彩逐渐减退,政治、经济色彩越来越浓。

郭士立创办《东西洋考》的目的主要是为商业服务,它宣传中外贸易时,强调中国人对外国人要公开、诚实。

此外,《东西洋考》还大量介绍了东南亚和印度的情况,美化英国的殖民统治。

在业务上,《东西洋考》设立新闻专栏,还选录《京报》。

该刊所载的《新闻纸略论》是中文近代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论文。

稿件末尾的“编者按语”是中文近代报刊首次出现的内容。

  5、从时间上说,葡文报纸出现最早;从影响上说,英文报刊最大;从创刊出版的地点说,鸦片战争前外文报纸最早出现在华南沿海地带,如澳门、广州等地。

  6、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是葡萄牙文周刊《蜜蜂华报》,1822年9月12日澳门创刊。

  7、1827年11月8日,英国鸦片商人马地臣和美国商人伍德在广州创办了英文版的商业性报刊《广州纪录报》,它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

创刊时宣称“我们的主要努力是发表丰富而准确的物价行情”。

它是当时影响最大的外文报刊,鸦片战争后迁往香港出版,改名《香港纪录报》。

  8、《中国丛报》是1832年5月在广州由美国第一个来华的传教士裨治文出版和主编的英文月刊。

马礼逊、麦都思、郭士立等都曾为《中国丛报》撰稿。

《中国丛报》是西方武力侵华的舆论阵地,对英美的侵华政策有明显的影响。

  9、香港出现最早的报纸是《香港钞报》,它是英国侵略军的喉舌。

  10、1842-1860年间是香港报纸大发展的阶段,其中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有四家,即《中国之友》、《香港纪录报》、《德臣报》、《子子剌报》。

  11、《中国之友》是1842年3月17日在澳门由英商奥斯威尔德创办,一周后迁往香港,后由台仁特主编。

该报敢于对香港政府的弊政和腐败行为进行猛烈攻击,台仁特曾因此入狱。

该报对太平天国持同情态度。

  12、《香港纪录报》前身是1827年11月在广州创刊的《广州纪录报》,曾将《三国演义》译为英文在报上连载。

  13、《德臣报》又译为《中国邮报》,英商肖锐德和德臣创办,1845年2月在香港创刊,1974年8月停刊,历时129年,是香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14、《子子剌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日报,创办人是英商莫罗,莫罗和《中国之友》的台仁特一样,敢于揭露港英政府的弊端和官员的腐败行为,也曾被判入狱,该报也是香港历史悠久影响很大的一家英文报纸。

  15、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遐迩贯珍》,1853年9月3日创刊,由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

它是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的目录,这是中文报刊的创举。

内容:

主要是时事新闻和评论,宗教宣传比重很少;在报道中国内部消息时比较客观,是当时极有影响的一份中文报刊。

  16、麦都思曾参编或主编过《遐迩贯珍》、《察世俗》、《特选撮要》、《东西洋考》、《各国消息》等中文报刊。

  17、最早的中文商业报刊大都是从英文商业报刊派生出来的。

第一份中文商业报刊是1858年1月由《子子剌报》创办的《香港船头货价纸》,1864年该报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

  18、《香港华字日报》是中国人独立负责的商业报纸。

  19、上海与香港一样,报业也是从外文报刊开始的,上海第一家报刊是《北华捷报》,它是1850年8月3日由英商奚安门创办并主编的英文周刊,被视为“英国官报”。

  20、《字林西报》出版时间长达101年,它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的外文报纸。

  21、19世纪90年代,上海英文报纸形成了《字林西报》、《华洋通讯》、《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

  22、外报中比较有影响的是法国人在上海出版的中文报刊《益闻录》、《圣心报》等,均为法国教会所办。

《圣心报》是上海天主教所办报刊中历时最长的一家。

  23、上海最早的教会报刊是1857年1月创刊的《六合丛谈》,它由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是上海第一家中文月刊。

  24、《申报》是1872年4月30日由英商美查等人创办的,它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

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

《申报》对新闻业务进行改革:

①发表政论文章;②改革新闻报道;③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25、《申报》馆除了出版《申报》外,还充分利用人力、物力经营副业。

①创办文艺杂志;②出版白话新闻报;③编印画报;④印书。

  26、《申报》馆出版发行我国最早的文艺期刊《瀛寰琐记》,后又先后出版《四溟琐记》和《环宇琐记》,这些都是我国近代早期著名的文艺期刊。

《申报》创办了通俗易懂的白话小说《民报》,这是我国最早的白话报刊。

  27、继《申报》之后,1882年4月字林洋行又创办了《字林沪报》,聘请蔡尔康任主笔,为吸引读者曾连载长篇小说《野叟曝言》,并于1897年11月24日创办我国第一个副刊《消闲报》。

  28、1893年2月17日英商丹福士创办了《新闻报》,它以经济新闻特别是商业新闻为重点,以工商业者为主要读者对象,并以低于《申报》价格卖给读者,发行量大增,成了《申报》的劲敌。

  29、19世纪90年代上海报坛已形成“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在报业发展上上海后来居上,取代了香港、广州而成为全国新兴的报业中心。

  30、在广州的英文报刊有《中国丛报》和《中国之友》等。

《中国丛报》是一份侵华意图十分明显的外文报刊,而台仁特主编的《中国之友》是当时少见的对中国表示友好的报刊。

  31、《中外新闻七日录》创刊于1865年2月,是广州最早的中文报刊。

  32、1872年,“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的机关刊物《中西闻见录》在北京创刊,由丁韪良主编,这样外国人的办报活动就突破了中国清王朝的最后一个禁区。

  33、《中国时报》是1886年11月创办的英文周刊。

英商宓吉主编,也重视北方新闻和言论,人称业务上第一流的英文报刊。

 [1] [2] [3] [4] [下一页]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

  1、林则徐是最早认识到报刊的社会功能并开始实践的人,他的译报编辑活动是国人自办报刊的先声。

他提出“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订控制之方”的主张,同时收集外报,进行实际调查研究。

近代国人最早进行办报活动的应首推林则徐。

他组织译编的《澳门新闻纸》是我国最早的译报,现代有人说林则徐是清王朝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领导人洪仁王干提出一个治国的纲领《资政新篇》,反映出他的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

①“设新闻馆”;②准卖新闻篇;③“兴新闻官”;④“只须实写”。

洪仁王干主张办报,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中领导,他的新闻思想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色彩。

  3、洪仁王干以后,王韬的办报主张则更进了一步。

王韬是一位具有丰富的报刊实践经验的人,1874年,在香港创办著名的《循环日报》。

他明确提出:

①办报目的是为了宣传变法自强的主张。

②强调报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③言论自由,准许民间办报。

④强调记者的素质和文风。

在国人早期自办的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1874年在香港由王韬创办并主编的《循环日报》。

《循环日报》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

王韬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部分政论文章被收编为《园文录外编》,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4、林则徐、洪仁王干、王韬、郑观应是近代中国新闻理论的奠基人。

  5、1873年8月8日,艾小梅在汉口创办了《昭文新报》,这是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

  6、1874年6月容闳出版了上海第一家中文日报《汇报》。

《汇报》爱国,曾多次与英商办的《字林西报》、《申报》展开论战,并在消息评论中常涉及政事,因而遭到官府非议。

后改名为《报》、《益报》,但仍受到官府的迫害和《申报》的攻击,后停刊。

  7、1884年4月,《述报》在广州创刊,这是中国人在广州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它是我国较早的石印报纸之一。

该报十分注意新闻图画。

《述报》创刊一年多后,《广报》接着出版发行,该报是1886年6月由邝其照创办、吴大猷主编,该报被查封后,曾改名《中西日报》继续出版。

1900年因《中西日报》刊登八国联军被义和团战胜的消息,又被租界当局查封,后迁出租界,改名为《越峤纪闻》继续发行,不久停刊。

  8、对康有为影响最大的是外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办的《万国公报》和王韬在香港创办的《循环日报》。

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报刊是《万国公报》,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由康有为独资创办。

1895年12月16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并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由梁启超、汪大燮任主编,这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报刊的萌芽。

《中外纪闻》和《万国公报》不同,《万国公报》不具有机关报性质,从内容到形式,《中外纪闻》都是《万国公报》的发展。

  9、1896年元月12日,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强学报》创刊,由康有为的学生徐勤、何树龄主编,该铅字印刷,免费赠阅。

该报的政治色彩较《万国公报》、《中外纪闻》更浓。

《强学报》第一期上发表了《京师强学会序》是一篇维新派的政治宣言。

  10、最出色的报刊活动家是梁启超,影响最大的报刊是《时务报》。

梁启超是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报刊活动家。

在他一生的报刊活动中,《时务报》影响深远,它是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

梁启超维新变法思想的代表作是《变法通议》,此文曾在《时务报》上连载,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阐明了维新变法主张,是维新派的政治纲领。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的代表作是《论报馆有益于国是》,提出了“去塞求通”的观点,认为报馆有耳目喉舌的作用。

《时务报》大胆而新颖的言论,使读者大开眼界,受到了爱国臣民的欢迎,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同时,它的维新变法宣传也受到了封建顽固派官员的反对和破坏。

  11、华南的《知新报》由康有为策划,1897年2月22日在澳门创刊,康广仁任总经理。

它是国内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也是维新派在华南的最重要的舆论阵地。

它的宗旨和《时务报》“去塞求通”一样,但也有自己的特色:

①敢言《时务报》所不敢言者;②以沟通中外信息、传播西方科技知识作为重要内容,以“有助于多识”为己任。

《知新报》是当时国内惟一的同封建顽固派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报刊。

  12、湖南的《湘学新报》、《湘学报》、《湘报》是维新派在华中的重要舆论阵地。

  13、湖南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刊是《湘学新报》,1897年4月22日在长沙创刊,唐才常、陈为镒先后主编,该报以“提倡新学,讲求实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半年后改名为《湘学报》。

唐才常是戊戌时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杰出的报人。

由于《湘学报》偏重学术,文字较深。

于是1898年3月7日,便在长沙创办了《湘报》,它“专以开风气、拓见闻为主旨”,由唐才常任主编。

《湘报》已具有近代报纸的性质,它的宣传鼓动有声有色,其激烈程度超过《时务报》、《知新报》和《湘学报》。

  14、在北方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是《国闻报》,它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家日报,1879年10月26日在天津创刊,主要创办人是严复。

《国闻报》的办报宗旨是“以通外情为要务”。

它在维新派报刊中独树一帜,很有特色:

①它以“通外情为要务”。

②讲究办报的策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③消息迅速,稿源茂盛。

  15、从1896年8月《时务报》创刊到1898年9月戊戌政变,形成了我国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

这次办报高潮独具中国特色:

①与外报相反的发展线路。

②与外报相比,国人所办的这些报刊均属政治家办报。

③以宣传维新变法为主。

④品种多样。

⑤办报与办学会、办学堂相配合。

  16、1896年清末著名小说家李伯元在上海创办的《指南报》,是我国最早的消闲小报;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农学报》、《算学报》是我国最早的专业性科技报刊;1898年康同薇、李惠仙等在上海创办的《女学报》是我国最早由妇女主编、以妇女为读者对象的报刊。

  17、为使办报能够发挥“去塞求通”的作用,梁启超提出四条:

①广译五洲近事;②详录各省新政;③博搜交涉要案;④旁载政治学艺要书。

  18、谭嗣同对办报又有独到的见解,他在《湘报后序》中提出:

①报纸要“日新”。

②报纸就是民史国口。

③报纸是维新变法的舆论工具。

  19、维新派报刊宣传活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

②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教育。

③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20、维新派的报刊活动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作出的主要贡献还有:

①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

②开了政治家办报的先河。

③创造了报刊新文体,推动了政论写作的发展。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1、《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5日在香港创刊。

陈少白任主编,他是兴中会的重要报刊宣传家。

陈少白创办了以移风易俗为宗旨的我国最早的乡报《外海杂志》。

《中国日报》仿日本报纸采用短行排印,它的副刊《鼓吹录》,是中国最早的文艺副刊之一。

《中国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的舆论宣传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

  2、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是1900年11月在横滨出版的《开智录》,由郑贯公、冯自如、冯斯栾创办。

它以“开通民智”为宗旨,印刷、发行要依附《清议报》,内容也和《清议报》相似。

  3、略迟于《开智录》出版的是《译书汇编》,1900年12月在东京创刊,它是由我国第一个留日学生团体“励志会”的部分成员创办的。

该刊曾发表孟德斯鸠的《万法公理》、斯宾塞的《政治哲学》、卢梭的《民约论》等,1903年改为《政法学报》。

  4、《浙江潮》是1903年2月在东京由浙江留日学生同乡会创办的,孙翼中主编。

为留日学生刊物的发行之冠。

该刊曾发表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斯巴达之魂》。

  5、早期留日学生创办的报刊:

《开智录》、《译书汇编》、《国民报》、《湖北学生界》、《浙江潮》、《江苏》。

除了报刊以外,留日学生还印发了一批革命宣传的小册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邹容的《革命军》和陈天华的《猛回头》,特别是《革命军》被当时的《苏报》称为革命的教科书。

  6、革命派在上海出版的第一个报刊是《大陆》。

  7、为了通俗地宣传革命主张,革命派还创办了一些白话报刊,其中主要的有《中国白话报》、《杭州白话报》和《安徽俗话报》等。

  8、《中国白话报》是1903年12月在上海创刊的,由林白水创办。

该刊宣称“巴不得我这本白话报变成一枚炸弹,把全国的种种腐败社会炸裂了才好”。

它是辛亥革命时期影响最大的白话报刊。

  9、《杭州白话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白话报刊。

  10、《安徽俗话报》1904年3月在芜湖创刊,陈独秀主编。

  11、沪杭地区的革命派报刊很多,各具特色,但影响最大的要数《苏报》,由它的“爆炸性之一击”引发的“苏报案”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重大事件。

  12、《苏报》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①胡璋主持的阶段;②陈范阶段;③陈范、章士钊阶段。

《苏报》1896年6月26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是胡璋,1900年出售给陈范。

  13、“苏报案”与苏报宣传邹容的《革命军》密切相关,直接导火索是发表了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

《苏报》被查封后一个月,章士钊又办起了《国民日日报》,内容和形式都继承了《苏报》的传统,人称“《苏报》第二”。

  14、《清议报》1898年12月在横滨创刊,梁启超主编。

该刊是康、梁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报刊,后来成为保皇会的第一个机关报。

《清议报》停刊后,梁启超于1902年2月8日又在横滨创办了《新民丛报》,这是仿效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创办的一份半月刊。

《新民丛报》的宗旨是“开民智”、“造新民”,它总的倾向是鼓吹保皇立宪。

  15、梁启超提出报馆要造成健全的舆论必须具有五要素:

一曰常识;二曰真诚;三曰直到;四曰公心;五曰节制。

  16、1904年6月12日,《时报》在上海创刊,这是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该报是改良派在国内重点创建的舆论阵地。

《时报》在政治上并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而是在报纸的评论、编辑、出版方面敢于大胆革新,为我国报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17、早期《大公报》的政治倾向是改良保皇、君主立宪。

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18、1904年8月创刊于北京的《京话日报》是一张以城市居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用通俗的北京话出版的报纸。

该报政治上也是保皇立宪,创办人兼社长彭冀仲。

  19、黄兴提出以留日学生创办的革命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

该刊发表了《日本政客之经营中国谈》一文,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被查禁,同盟会只好另办一份机关报《民报》。

《民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是一个大型月刊。

“三民主义”是《民报》宣传的主要内容。

  20、同盟会成立后,大批革命志士回国办报,形成了上海、港穗、武汉三大报刊中心。

  21、《中国女报》,1907年1月创刊,主编是著名的女革命家秋瑾。

  22、《神州日报》是于右任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1907年4月2日创刊。

  23、《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都是于右任创办的,由于报名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又相互衔接,故人称“竖三民”。

  24、《大陆报》是革命党人在国内办的一份英文日报。

  25、詹大悲主持的《大江报》有两大特色:

①以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为主要读者对象;②旗帜鲜明,敢发惊人之语。

  26、最使《大江报》享有盛名的,是它发表过两篇振聋发聩的评论。

①何海鸣的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②黄侃的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它是导致《大江报》被查封的导火线。

  27、1911年10月16日创刊于武昌的《中华民国公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权的机关报。

  28、1906年7月,清廷颁布了《大清印刷物专律》,对报刊的注册、审批、处罚等等都作了严格的规定。

同年稍后,巡警部颁布了《报章应守规则》,作为前一法律的补充。

1908年1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报律》。

  29、1896年以前,清政府没有出版过公开发行的官报。

1907年由中央考察政治馆创办的《政治官报》(1911年改名《内阁官报),是清政府的正式机关报。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第五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

  1、1912年3月7日,章太炎在上海各报同时刊出《却还内务部所定报律议》一文,指出立法之权在国会,内务部无权制定法律。

  2、1912年3月12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规定:

“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人民群众的言论出版自由,第一次载入了国家根本大法。

  3、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我国新闻界出现短暂的繁荣,有人称它为“报界的黄金时代”,特别是那时的政党报刊掀起了出版热潮。

  4、同盟会-

国民党系统的报刊:

《民立报》、《天铎报》、《太平洋报》、《民国新闻》、《中华民报》、《国风日报》、《亚东新报》、《民意报》、《国风报》等。

  5、共和党-进步党系统的报刊:

《时事新报》、《大共和日报》、《国民公报》、《庸言》等。

  6、除了对政治问题的争论外,两派报刊还互揭老底,互讦阴私,甚至发展到殴打报人、捣毁报馆。

同盟会方面的工作人员数十人曾捣毁了《国民公报》馆,打伤该报主笔徐佛苏和蓝公武。

  7、自由党在上海创办了《民权报》,该报以言论激烈闻名于世。

曾提出“报馆不封门,不是好报馆;主笔不入狱,不是好主笔”的口号。

  8、《民权报》与同时在上海出版的《中华民报》和《民国新闻》,被人们称为“横三民报”。

  9、中国社会党在上海创办了《社会日报》和《新世界》杂志。

  10、在北京,袁政府的内务总长赵秉钧指使军警捣毁《中央新闻》报馆,绑走经理、主笔和工作人员11人。

  11、在武汉,《大江报》主笔凌大同被扣上“专取无政府主义”的帽子,由黎元洪下令斩首,并将头颅挂在城门口示众。

  12、原《中国日报》记者、民军总长黄世仲因对遣散民军问题有所不满,即被广东代理都督陈炯明杀害。

  13、开封《民立报》编辑敖瘦蝉仅仅因写了一幅悼念宋教仁的挽联“目中竟无拿破仑,宜公先死;地下如逢张振武,说我就来”即被枪决。

  14、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