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届高考模拟卷语文2.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44607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届高考模拟卷语文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福建省届高考模拟卷语文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福建省届高考模拟卷语文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福建省届高考模拟卷语文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福建省届高考模拟卷语文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福建省届高考模拟卷语文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福建省届高考模拟卷语文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福建省届高考模拟卷语文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福建省届高考模拟卷语文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福建省届高考模拟卷语文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福建省届高考模拟卷语文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福建省届高考模拟卷语文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福建省届高考模拟卷语文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福建省届高考模拟卷语文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福建省届高考模拟卷语文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福建省届高考模拟卷语文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福建省届高考模拟卷语文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届高考模拟卷语文2.docx

《福建省届高考模拟卷语文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届高考模拟卷语文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届高考模拟卷语文2.docx

福建省届高考模拟卷语文2

福建省2007届高考模拟卷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

戴祖武

第Ⅰ卷(选择题,共21分)

一、(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我国古代的咏花词的类型,虽然达到了逼真、传神的艺术境界,但多侧重于表现自然。

更多的咏花词佳作侧重于表现感情。

由感官向心灵开拓,审美对象便由形象转向意象,由目接之景转为神遇之景,诗境便由“物境”转为“意境”。

在创作上,追求表现审美主体心灵感受的“韵味”,通过超视听的心灵(或称“第六感官”)来把握对象。

如陆龟蒙《白莲》云“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醉时”,就体现了一种特有的韵味,诗人借此表达芳洁自赏而又寂寞凄清的心境,这首诗打动人的魅力在于此。

钟嵘《诗品》中说:

“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诗人的艺术追求也在于此。

其目的并非“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白莲欲坠的形象究竟是怎样的无关紧要,这里仅以此富有韵味的意象传出一种心境罢了。

又如姜夔《暗香》写寒梅云:

“竹外疏花,冷香入瑶席。

”又云:

“千树压,西湖寒碧。

”皆是幽冷心境的意象表现,有“得意忘象”之趣。

如从形貌之似的角度去落实,往往是不可捉摸的,那样去鉴赏便要失去韵味,难免买椟还珠之讥。

如司空图所云: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乎已违。

”故我们读这类诗词,更不可仅仅注意花卉形象的描摹,诗人已不是着眼于“目击可图”之境,而意在“境外生境”。

“境外生境”者,于“物境”之外生出“意境”也。

我们应力求通过品赏韵味进而领会意境,方不负古人。

故司马光云:

“古人为诗,贵在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知。

”(《诗人玉屑》卷六)

由物境引起内心触动,而将与它相似的内在情感投射到审美对象上,将自身情感托之于外物,这就构成了咏花词的另一境界——“情境”。

这已是“移情作用”的表现,已经不完全是从审美感受的角度出发,而是内在心灵情绪的一种外化,托之于花卉形象表现出来。

在创作上常常采用比兴寄托的表达手段,“兴者托事于物”,以情附物,言在此而意在彼。

如陈子昂《感遇》诗咏兰,以“岁华尽摇落,劳意竟何成”寄寓时不我待、美人迟暮之叹;宋徽宗《燕山亭》咏杏花,以“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寄予国破家亡、失身为虏之痛。

工于寄托者,皆善于闪烁其词,隐藏其旨,令读者于言外有所感触。

寄意的深隐,以造成情味的隽永。

含蓄深沉,故耐人寻味。

 

1.对第一段中引用姜夔的诗、司空图和司马光的话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咏花诗词的佳作传达给读者的往往是言外之意,即“得意忘象”之趣。

B.古代咏花诗词的佳作一般注意了从描摹客观自然而逐步转向表现主观感情

C.鉴赏古代咏花诗词应注意欣赏和体会诗人在作品中表现的一种特有的韵味。

D.鉴赏古代咏花诗词应该注意领会诗人所创设的一种艺术意境以及言外之意。

2.对第二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咏花诗词的另一境界──情境”指作者内在心灵情绪的一种外化,是言在此而意在彼。

B.一些追求诗品意境的诗人往往善于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寄托在对外物描绘的形象之中。

C.引用陈子昂、宋徽宗的咏花诗是为了举例说明古代咏花诗词大多只是表现诗人的主观感情。

D.咏花诗词常以景物作为思想感情的象征或寄托,这是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

二、(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据中国睡眠呼吸障碍学习研讨会上公布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中国3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4%的人患呼吸暂停综合症(SAS),考虑到我国的人口,这一比例代表的人数是极其庞大的。

近年对SAS的研究有了个重要的发现,包括该症会诱发高血压,导致冠心病;会对精神、脑血管等造成损害;还会引致精神异常、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等一系列的并发症。

近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院以及美国研究人员还发现,睡眠不好或太少易患糖尿病,因为人在睡眠不好或睡眠太少的时候,体内的皮质醇和肾上腺素将变得更加活跃,从而从多方面影响到人体吸收糖分,进而带来患糖尿病的后果。

此前,英国的一项研究显示,上夜班会使患心脏病的危险增加3倍。

睡眠不足引发的交通事故与饮酒引发的一样多。

每年有5万英国人因司机疲劳驾车而死亡或严重受伤。

经常缺乏睡眠与精神错乱之间的联系已经得到证实。

不良的睡眠习惯还可能导致感冒、抑郁症、肥胖和癌症等。

睡眠不足的直接影响人所共知。

白天昏昏欲睡,思路不清晰,不能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精神无法集中,动作无法协调……儿童变得易怒,因此可能在学校惹是生非。

人们过去认为这种影响可能只是暂时的,好好睡上一觉后就会恢复正常。

科学家过去也一直只关心睡眠不足的短期影响。

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睡眠不足的影响会积累起来,最终严重危害健康。

睡眠不足的影响绝不可小视。

然而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表明:

睡眠疾病在世界上是一个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认真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约有27%的人正遭受睡眠疾病的困扰。

3.下列对“SAS”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是指会导致精神错乱,并可能导致感冒、抑郁症、肥胖和癌症等疾病的一种呼吸暂停综合症。

B.是指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对人的精神会产生影响,会带来一系列综合症,并且易使人染上糖尿病的一种呼吸暂停综合症。

C.是指容易引起多种疾病,会增加患心脏病的危险,并会引起大量交通事故的一种呼吸暂停综合症。

D.是指会诱发高血压导致冠心病,对精神和脑血管会造成损害,还会引起精神失常、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等一系列并发症的一种呼吸暂停综合症。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缺少睡眠对人的影响很大,言行举止方面容易出现异常现象,甚至可能引发精神错乱。

B.人们在冬天对睡眠的时间要求总是比夏天长的多。

C.要提高人类身体健康的水平,必须高度重视睡眠不足所带来的长期影响。

D.睡眠疾病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5—7题

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也。

少好学,明《春秋》,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

地节三年,立皇太子。

选广为少傅,数月,徙为太傅。

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

宣帝幸太子宫,受迎谒应对,上甚欢悦,顷之,拜受为少傅。

太子每朝,太傅在前,少傅在后,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

在位五岁,皇太子十二,通《论语》《孝经》。

广谓受曰:

“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今仕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

”广遂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

广既归乡里,日令家供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

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卖以供具。

居岁余,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曰:

“子孙冀及君时颇立产业基阝止,今日饮食费且尽,宜从文人所,劝说君买田宅。

”老人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

“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

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供衣食,与凡人齐。

今复增益之以为蠃余,但教子孙怠惰耳。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遇而多财,则益其过。

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

”于是族人悦服。

以寿终。

(节选自《汉书·疏广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广为少傅,数月,徙为太傅徙:

调职

B.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敏:

敏感

C.宣帝幸太子宫,受迎谒应对。

谒:

进见

D.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曰……窃:

暗中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顷之,拜受为少傅广遂上疏乞骸骨。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

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

今日饮食费且尽。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疏广自幼勤奋好学,深明《春秋》,远方之人也来向他问学。

其兄之子疏受谦恭谨慎

而有口才。

叔侄二人并为皇太子师傅,朝廷引以为荣。

B.皇太子初学有成后,疏广心怀知足常乐、功成身退的想法,要求归老故乡,虽然中

途曾经后悔,但最终还是提交了辞呈,并获得皇上的应允。

C.疏广认为自己的金钱为朝廷所赐,应当自己用来颐养天年,因而回归故里之后,并

未打算要将钱财留给子孙,每日均请亲朋友宴饮娱乐。

D.疏广的子孙见饮食费用甚巨,就请人劝疏广多置田宅。

疏广表示财产只能使子孙怠

惰罢了,应当让他们自食其力,过与平常人相同的生活。

第Ⅱ卷(非选择题,129分)

四、(32分)

8.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10分)

樊迟请学稼。

子曰:

“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

曰:

“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

子曰:

“小人哉,樊须也!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①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简要文字概括出孔子与樊迟对话中,孔子的观点是什么?

(4分)

9.阅读下面宋词,按要求完成

(1)-

(2)题。

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1)这首词的动词使用得生动别致,请以“跳”字为例分析说明。

(2分)

答:

(2)整首词中,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10.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①羁鸟恋旧林,。

(陶渊明《归园田居》)

②老当益壮,_________________。

(王勃《膝王阁序》)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④边庭流血成海水,_____________。

(杜甫《兵车行》)

⑤令初下,群臣进谏,_____________。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王维《山居秋暝》诗中能体现其“诗中有画”特点的两句是:

______,。

11.简答。

(每题用100字左右作答,四题任选两题。

10分,每小题5分。

(1)简述诸葛亮尽忠的一个例子。

(2)简述一个故事揭穿《复活》中沙皇专制统治的腐败、虚伪。

(3)“围城”一语出自小说中的哪个场景?

请简述。

⑷《堂·吉诃德》中的堂·吉诃德做了许多荒唐的事,请你叙述其中的一件。

选择第( )题答:

100

  

选择第( )题答:

100

五、(17分)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2~15题。

消失的故乡

谢冕

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

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

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份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我认不出我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而是,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

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

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迷了路。

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青的朋友陪我走。

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

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来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

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

我们家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

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

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

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阴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

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青的同伴全然不知。

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我依然顽强地寻找。

我刻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坡道。

我刻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以及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

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

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

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谢冰心。

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着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

而在城市的另一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

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深深萦念情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

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域,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

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汇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造了我童年的梦境。

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

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待树的地面。

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地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

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

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

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

12.作者在第2段中说“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写到哪些东西消失了?

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

(4分)

答:

13.第9段中作者所写的“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和“另一种文化改造”分别指的是什么?

(4分)

答:

14.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迷了路”,它们的含义是否相同?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15.对“消失的故乡”作者怀着怎样的情感和思想认识?

(5分)

答:

六、(10分)

16.下面一则新闻在标点、语言上有多处毛病,请加以修改。

(4分)

上海向全国招聘中学教师

素以人才集中闻名的上海市,①如今因匮缺教师面向全国招聘40名中学骨干教师。

上海长宁区从去年到现在,②已流失教师近百余名,③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骨干教师。

今年7月份后,④长宁区还将有140位工作在中学第一线的或担任学校领导工作的教师退休。

而今年初中入学新生将比去年净增4000多名,中学教师缺额近300名。

⑤为缓解严重缺乏的这一矛盾,⑥长宁区除了在上海招聘教师外,⑦经上海市人事局同意:

⑧向全国各省市招聘40名中学语文、数学、外语教师到长宁区就教。

⑨凡录用者,户口可从外省市迁入上海居住。

(1)句,修改意见:

(2)句,修改意见:

(3)句,修改意见:

(4)句,修改意见:

17.

在旧城改造中,因为拓宽道路的需要,一株千年古树被砍伐。

市民纷纷上书有关部门,要求重新改变设计方案保护古树。

记者闻讯赶来。

假如你被采访,你将如何阐明反对砍伐的理由。

要求:

①至少说出二个理由;②语言简练得体。

(3分)

理由:

   

18.

我校高二年段在征集段刊的名称,请你也帮他们拟一个名称,并说明理由。

(3分)

示例:

浅草

理由: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要忽视自己的力量,大地正是由小草来装点,年段正是有我们才精彩。

名称:

             

理由:

  

七、作文(70分)

19.两题任选一题

1.阅读下面提示,根据要求作文。

有过很多很多的地方,我们来过又离去;有过很多很多的事情,我们经历又忘记;有过很多很多的朋友,我们相识又分开……未曾有过的那份感悟,岁月把它轻轻送来。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

2.以《心晴,天就晴》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附参考答案

一、

1.B(“逐步转向主观感情”判断有误)

2.B(为了说明“情境”是诗人内在心灵情绪的一种外化,是诗人“以情附物”)

二、

3.D(A为不良的睡眠习惯所导致,B糖尿病为睡眠不好或太少所导致,C交通事故为睡眠不足所引发)

4.B(从文中信息无法得出此推断)

三、

5.B(“敏”,思想敏锐,反应快。

6.B(A项“之”;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

B项第一个“遂”,副词,于是,就;第二个“遂”表示最后的结果,终于,到底。

C项“以”,因为。

D项“且”,副词,将要)

7.B(“虽然中途曾经后悔”与原文不符)

参考译文:

疏广,字仲翁,是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县)人。

他自幼就聪明好学,精通《春秋》,隐居在家中教授学业,向他求学的人从很远的地方来。

地节(汉宣帝年号)三年,皇帝立太子,选任疏广做少傅,教太子读书。

过了几个月,又调职为太傅。

疏广哥哥的儿子疏受,为人谦恭谨慎,聪明而有口才。

汉宣帝到太子的宫中来,疏受进见皇帝,能应对自如,宣帝非常高兴,不久,授给疏受以少傅的官职。

太子每次上朝,太傅在前面,少傅在后面,叔侄二人一起做太子的师傅,朝延引以为荣。

二人做太子的师傅五年,皇太子十二岁,已经能够通晓《论语》《孝经》。

疏广对疏受说:

“我见《老子》一书说,‘一个人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功业建立后,能及时引退,这是自然的道理’。

现今我官职已至两千石,功成名就,这样个子若不辞官离去,恐怕以后会后悔。

还不如我们叔侄相随回到故乡去安享晚年,善终天年,这不也很好吗?

”疏广于是就向皇帝上书请求告老还乡,宣帝体恤他年老,就都应允了。

疏广回到故乡,每天命令家里的人摆设酒食。

过了一年多,疏广的子孙私下里和疏广的兄弟当中与他比较亲近的老人说:

“子孙希望老父能多置田产,现今饮食费用巨大,几乎耗尽,请您老表个态,劝说老父还是多买田产吧!

”老人在闲暇时和疏广谈到这些想法。

疏广说:

“我难道是老糊涂不顾念子孙吗?

考虑到家中本来就有田地房产,让子孙在这里辛勤劳动,足够供给他们穿衣和吃饭了,这样就可以和普通人一样生活。

现在再给他们增多田产,使之有盈余,这恰恰是教子孙懈怠懒惰罢了。

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遇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况且富贵之人是众人所怨恨的。

我既没有用以教导感化子孙的德行,也就不希望为他们购置田地房产以增多他们的过失。

况且这些钱,是圣明的君主赐给我养老的,所以很乐意与宗族同乡享受他的恩赐,以度完我的余生,不也很好吗?

”于是同族的人都心悦诚服。

疏广这样度过了余生。

四、

8.

⑴见译文

【译文】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

孔子说:

“我不如老农。

”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

孔子说:

“我不如老菜农。

”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

“樊迟真是小人。

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

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⑵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实行统治的知识分子,而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

【评析】

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了。

他培养学生,不是为了以后去种庄稼种菜,而是为了从政为官。

在孔子时代,接受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劳动者只要有充沛的体力就可以从事农业生产,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实行统治的知识分子。

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

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合理性。

9.

(1)“跳”字写出了雨之急、雨之大(1分);“跳”这个动词绘声绘色地把雨打荷叶的情景极为传神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1分)。

(2)上阙诗人梦中泛舟西湖花底,看到的是满湖烟水,闻到的是阵阵幽香,因而沉醉其中,忽然一阵急雨袭来,敲打船篷,致命名诗人午梦初惊,对急雨惊梦不无遗憾抱怨之情;然而醒来一看,眼前出现的却是更加美妙的境界,感情由急雨惊梦之遗憾变为咏荷上雨之欣喜,变化自然,水到渠成。

(每种感情1分)

10.(略)

11.

⑴答:

刘备称帝后伐吴,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击败,退守到白帝城。

从此刘备一病不起。

临终将其儿子刘禅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哭着答应:

“臣怎么敢不竭尽全力,辅助幼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

”后来,尽管刘禅很不成器,但诸葛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