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46434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解析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解析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解析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解析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解析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解析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解析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解析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解析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解析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解析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解析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解析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解析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解析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解析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解析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析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docx

《解析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解析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docx

解析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50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反映的农业生产方式()

A.小农经济B.手工工场C.商品经济D.精耕细作

【答案】A

【解析】考点:

考察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

从材料的内容来看的描述的是中国古代农业、农村的生产状况。

故应选A。

2.《唐六典》记载: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这直接反映了唐朝城市()

A.商品经济的繁荣B.居民区和商业区严格分开

C.商业活动有一定的时间限制D.对外贸易活动频繁

【答案】C

【解析】考点:

考察中国古代商业。

材料中“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说明唐代商业交易还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唐时坊市并未分开;A、D两项材料并无直接体现。

故应选C

3.“昔有一人,姓韦,名德,乃福建泉州人氏,自幼随着父亲,在绍兴府开个倾银铺儿……做人公道……主顾甚多,生意尽好。

”明朝冯梦龙的这段描述,反映了(  )

A.福建当地人谋生困难B.闽商控制金融领域C.明朝社会商业发展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答案】C

【解析】考点: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材料描述了明代福建泉州人前往浙江绍兴开店经营且生意红火,这现象本身只能反映出明朝商业的发展状况,而不足以推断出A、B,又因材料未涉及雇佣劳动关系,也排除D。

4.哥伦布在遗言中说:

“承万能主宰的佑助,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我发现了很多其他住着食人者的岛屿……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

”结合这段材料和所学知识,下列结论具有真实性的是(  )

A.哥伦布曾经到达印度并在印度建立了殖民地

B.哥伦布根本没有到达印度

C.哥伦布到达印度时,印度附近岛屿上住着食人者

D.哥伦布在死时才知道他发现了印度

【答案】B

【解析】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

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开始横渡茫茫的大西洋。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了陆地,哥伦布以为这里就是印度。

他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意思是印度居民,其实那只是今天美洲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岛。

在以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哥伦布又进行了三次横渡大西洋的航行,到达了美洲大陆沿岸的很多地方。

哥伦布虽然没有到达他梦想中的亚洲,但他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

据此本题选B项。

根据以上分析,ACD均错误。

5.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

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

对这一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B.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

C.拥有资本的企业家具有冒险、探索精神D.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答案】D

【解析】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航路开辟根本原因的认识。

随着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使西欧的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都发生了变化。

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扩大在生产的资本和必要的海外市场,东方的诱惑、商路的阻隔迫切需要到东方的新航道。

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其他因素,出现了探险的热潮。

故应选D。

6.有同学在历史学习中发现:

欧洲的一些地名与其他地区的地名非常相似,如荷兰有西兰(Zealand),大洋洲有新西兰(NewZealand);法国有奥尔良(Orleans),美国有新奥尔良(NewOrleans)。

对此现象的由来,正确的解释是()

A、两者地理形势相同所致B、两者文化传统相同所致

C、两者关系世代友好所致D、欧洲列强殖民活动所致

【答案】D

【解析】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的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就开始了殖民扩张。

殖民者所到之地为表示为该国所有,往往用本国城市或地名来命名。

为了与本国城市区别,前面往往加上一个“新”字。

这深深地打上了殖民的烙印。

故应选D。

7.某欧美剧作家在他的一部最新电影剧本中描写了19世纪中期的伦敦,你认为需要修改的一项是()

A.英国有钱人以坐汽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

B.岸边工厂一家接着一家,巨大的烟囱冒着浓烟

C.不时有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

D.汤姆打电话约玛丽周末到工厂观看大机器生产

【答案】D

【解析】考点:

注意题干中时间限制是19世纪中期,这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时,电话是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的,故不符合题意。

8.工业革命后,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贵族每天酗酒赌博来消磨时光,结果负债累累;一个年薪100镑的下院书记官一年受贿5000镑;新兴的工厂主阶层一心只想如何发财,有了钱就在自卑驱使下拼命讲排场”。

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英国社会(  )

A.生产力发展了,社会道德却日益沦丧B.追求物质享受,政治腐败不堪

C.贫穷阶层日益扩大D.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动

【答案】A

【解析】考点:

工业革命的影响。

本题难度较大,要从材料信息作为突破口。

据材料信息:

“贵族每天酗酒赌博来消磨时光”,“下院书记官一年受贿5000镑”,“有了钱就在自卑驱使下拼命讲排场”可知无论是那个阶层的,有了钱财或者在钱财的诱惑下都成了钱财的奴隶,这是关于自我约束道德方面的,选A。

B选项的“政治腐败”材料没有体现。

C材料没有明显说明,与题目无关,排除B和C。

英国的贵族是世袭贵族,不管是新贵族还是旧贵族,他们的贵族地位一旦确定就世袭的。

贵族地位没落不是因为他们没钱而没落,而是因为没权利才会没落。

“新兴的工厂主阶层一心只想如何发财,有了钱就在自卑驱使下拼命讲排场”说明了新兴资产阶级即使有钱,他们的政治地位还是很低。

新兴工业资产阶级是通过几次议会改革而逐步掌权的,排除D。

9.据《欧洲家庭史》记载,在19世纪的西欧,“父母-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组群。

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

同时,“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

”这反映了()

①工业革命引起家庭职能的变化②雇佣劳动制促进人口流动

③封建经济解体,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增多④年轻人独立意识增强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考点:

工业革命的影响。

19世纪是工业革命的时候。

是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工场,是手工工场减少,不是增多

10.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

A.主要发生在轻工业领域B.科学与技术结合

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D.蒸汽机的广泛普及

【答案】B

【解析】考点:

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此题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来源主要是来自于实验室,科学成为了推动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科学与技术结合,成为第一生产力。

故选B。

11.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

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

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

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A.慈禧生活俭朴B.中国不需要汽车

C.中国汽车依赖进口D.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

【答案】D

【解析】考点:

中国的近代化。

从材料的叙述中可以看到,汽车在中国的早期遭遇,主要是封建“尊卑”观念造成的。

12.小李同学用“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四句诗形象概括了中国民族工业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

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形容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

那么,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的历史时期是()

A.洋务运动期间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C.抗日战争期间D.人民解放战争期间

【答案】B

【解析】考点:

民族工业。

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是在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话的经济侵略,故选B。

13.子虚搜集了下列图片:

《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模型》《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开埠后前来上海的外国商船》《魏源与<海国图志>》《汉阳铁厂》《1863年洪盛碾米厂》。

请你为他选择一个恰当的研究课题

A.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加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国受到工业革命的冲击和影响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答案】C

【解析】考点:

《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模型》反映了工业革命,其他图片反映了工业文明对我国政治、经济和思想的冲击,故本题选C项。

14.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C.近代化进程开始启动

D.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C

【解析】考点:

鸦片战争影响。

本题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

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客观上促使了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有利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符合题干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也是最主要的影响,C项正确。

B项是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之一。

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要求。

故选C。

15.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

假如图中的F1为动力,F2为阻力,其中F2>F1的情况出现于()

A.1895—1913年B.1914—1919年

C.1927—1937年D.1945—1949年

【答案】D

【解析】考点:

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因素。

本题主要考察近代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状况。

从材料中可知,近代民族工业阻力大于动力,民族工业发展艰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C时期都是动力大于阻力,民族工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D项时期是国共两党发生内战时期,所以答案选D。

16.民国初年《申报》有一首打油诗称:

“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

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

”以下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民国初年自由婚姻有一定的发展

B.当时婚姻自由已经很普遍了

C.新式的婚姻不像旧式的繁琐

D.大胆追求婚姻自由得到了新闻传媒歌颂

【答案】B

【解析】考点:

社会习俗的变化。

由题目中的信息“无媒婚嫁始文明”可知A项的表述正确、“奠雁牵羊礼早更”可知B项的表述正确、“《申报》”可知D项的表述正确;上海并不能代表全中国,故B项中“普遍”的说法错误。

17.小说《静静的顿河》中一位暴动士兵说:

“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

把我们家的粮食全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说这是为劳动人民吗?

”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A.余粮征集制B.企业国有政策C.粮食税D.劳动义务制

【答案】A

【解析】考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时的需要,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但到1920年底,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这一政策有许多弊病和错误,如以极低的价格强行征粮,甚至连农民必需的口粮、种子粮也予以征收,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造成工农矛盾尖锐,工农联盟受到极大挑战。

18.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疯狂的股票投机和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导致奢靡之风盛行,投资风险加剧,但当时(  )

A.资本家追加资本扩大再生产B.美国人到海外寻找就业机会

C.民众筹备资金防范金融风险D.政府注重保险、救济和社会福利的投入

【答案】A

【解析】考点:

20世纪20年代美国处在相对和平稳定的国内外环境下,出现了柯立芝繁荣,当时股票投机和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刺激了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A项符合题意,故选A项。

19.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

“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

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

”该“不足”是指()

A.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C.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D.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

【答案】D

【解析】考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的“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可以看出,不足主要在于规模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排除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是在维护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的,排除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集体的统一经营和家庭的分散经营相结合,改变了原来的人民公社体制,极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排除C;故选D。

20.下表为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数量变化表(单位:

个),由此能得到的最确切的信息是(  )

A.跨国公司是推动全球化的重要力量B.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C.中国经济在世界上无足轻重D.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

【答案】D

【解析】考点:

经济全球化。

依据图表中的跨国公司数量的变化表中可以看出,500强中,欧美、日本占据了绝大多数。

体现了在经济全球化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

故选D。

A、B两项说法与图表无关;C项说法错误。

21.“窃惟通商以来……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

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

”材料反映出洋务派发展民用工业明显的意图是()

A.发展生产与民求富B.培养人才积累经验C.辅助军事富国强兵D.抵制洋货夺回利权

【答案】D

【解析】考点:

洋务运动。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

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的信息可知洋务派发展民用工业的意图是与列强争夺利权,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22.二战后期,美国积极推动联合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949年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1年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

这反映了美国企图(  )

A.建立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B.以合法的武力干涉别国内政

C.全面控制西欧与日本D.将本国利益凌驾于他国利益之上

【答案】A

【解析】考点:

冷战。

联合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949年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1年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反映出二战后美国力图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建立美国为主导的世界体系,称霸世界。

B不对,上述事件没有体现美国以武力干涉别国内政;C概括不够全面,如联合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不单单是为了控制西欧与日本;D说法过于笼统。

23.丘吉尔曾说过:

“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答案】B

【解析】考点:

计划经济体制。

A不对,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D不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此后日益暴露,此后更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C不对,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是指列宁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选B。

24.列宁谈新经济政策时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这句话说明:

()

A.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反动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符合当时生产力水平的

C.苏俄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经济是为了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D.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政策

【答案】C

【解析】考点:

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最大的特点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壮大社会主义的力量,这种在一定程度上发展私有的措施被称为“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故选C。

25.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最大的不同点是()

A.经济体制改革B.政治体制改革C.文化制度改革D.福利制度改革

【答案】B

【解析】考点: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戈尔巴乔夫对苏联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革,他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这是与其它两人最大的不同。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7分)

材料一 中国1957年农业产品产量

产品

1957年产量

比1952年增加(%)

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粮食

1.95亿吨

19

30

棉花

164万吨

26

93

材料二 1958~1965年全国粮食产量

(1)材料一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3)材料三中,从图1和图2的信息看,当时中国农村实行了什么制度?

(1分)它与原有的制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分)它的实行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2分)

【答案】

(1)问题:

1957年农产品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1分)

原因:

“一五”计划的完成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3分)

(2)变化:

1958年至1960年,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

(1分)

原因: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

(3分)

变化:

1960年至1965年,粮食产量有所增长。

(1分)

原因:

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2分)

(3)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相同点:

土地公有制(1分)不同:

由集体经营到包产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由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2分)意义:

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2分)

【解析】考点:

新中国经济建设。

(1)由表格可知,1957年的粮食、棉花的产量都比1952年增加,也比历史最高水平有所增加,这就说明1957年农产品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原因在于“一五”计划的完成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极大促进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观察图片可以看出1960年是一个分界点,发展有波折。

因此要分阶段分析。

原因根据不同阶段党和政府采取的农业措施来思考回答。

(3)阅读材料判断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意义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及推动农业发展的角度来思考。

27.棉纺织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

(17分)

材料一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全家)指作机中布。

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

半拟偿私债,半拟输官赋。

——[元]《木棉歌》

材料二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御制棉花图》是清乾隆三十年(1765)直隶总督方观承以乾隆皇帝视察腰山王氏庄园的棉行为背景,主持绘制的一套从植棉、管理到织纺、织染成布的全过程的图谱。

《棉花图》有图十六幅,计有布种、灌溉、耕畦、摘尖、采棉、炼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练染,每图都配有文字说明和七言诗一首,似连环画。

书前收录了康熙《木棉赋并序》,是我国仅有的棉花图谱专著。

(1)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关于中国古代棉纺织业的主要信息。

材料三 (松江)纺织不止村落,虽城中亦然……里媪(年老的妇女)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歇。

——《华亭县志风俗》

材料四 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

松、太布市,销减大半。

——包世臣《安吴四种》

(2)与材料三相比,指出材料四反映的经济变化,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材料五清政府中,一些洋务派官员提出自行设厂进行纺织的建议,以作为富国的一项措施。

光绪二年(1876年),李鸿章在致两江总督沈葆桢的信中说:

英国洋布入中土,每年售银三千数百万,实为耗财之大端。

既已家喻户晓,无从禁制。

亟宜购机器纺织,期渐收回利源。

1878年,在李鸿章和沈葆桢的授意下,候补道彭汝琮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近代的第一个大型的棉纺织厂——上海机器织布局。

(3)结合材料五和所学,分析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办后发挥的作用。

【答案】

(1)信息:

棉纺织业产品除了自用外,还用于还债和交税;棉纺织业分工细;统治者重视棉纺织业。

(6分)

(2)变化:

家庭手工业逐步破产。

(2分)

影响: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分)

(3)作用:

促进近代棉纺织业的发展;为洋务派发展军事企业提供了保障;诱导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有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西方国家垄断中国近代棉纺织业的局面。

(5分)

【解析】考点:

近代中国经济。

(1)材料一讲的是种植棉花自己使用和缴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体现;材料二中“主持绘制的一套从植棉、管理到织纺、织染成布的全过程的图谱”等信息可以看出政府的重视。

(2)材料四反映了我国近代经济结构逐渐的解体,农业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并大量销往海外。

反映了我国此时已经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此题考查的是洋务企业的影响,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8.(16分)学术界普遍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经济国际化的新阶段。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由于贸易、传教士和殖民者的工作,南北美洲迅速被打上欧洲附庸的烙印。

……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农业的发展使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

人们最初企图奴役美洲的印第安人,但是他们一切难以管理。

这个问题16世纪时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解决。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

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球大约有14个国际卡特尔组织它们的出现,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三“全球化”套用当代美国语言学大师杭士基所讲的,是居全球化中心位置的“中心国家”日趋“流氓化”。

他分析,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且尤有过之。

经济学家告诉我们,“M型”社会已经来临,两端很高,中间很低。

随着全球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技、通讯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

——黄俊杰《全球化时代,需要经典精神的召唤》

(1)根据材料一指出推动全球化的媒介有哪些?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对外经济扩张形式有什么不同。

(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全球化”引发的问题。

(4分)人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以空前的速度发展,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6分)

(4)全球化浪潮给世界各国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挑战。

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处理好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6分)

【答案】

(1)媒介:

资源和奴隶的掠夺,生产和贸易超越了国界。

(2分)

(2)不同:

第一次工业革命,列强以流通领域的交换为主要形式,以倾销商品为主要方式;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国际化由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以资本输出为主,出现国际垄断同盟。

(2分)

(3)问题: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