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远大理想.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48183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树立远大理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树立远大理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树立远大理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树立远大理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树立远大理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树立远大理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树立远大理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树立远大理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树立远大理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树立远大理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树立远大理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树立远大理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树立远大理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树立远大理想.docx

《树立远大理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树立远大理想.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树立远大理想.docx

树立远大理想

第一章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温故知新】

1.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涵?

【新闻聚焦】

【教学目标】

A.知识点:

1.理想信念的概念和作用

2.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3.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4.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B.教育点:

1.帮助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2.把握实现理想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引导大学生坚持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统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教学学时】

2学时(理论学时2实践学时2)

【课下实践教学】

各教学班组织主题班团会“我为理想而奋斗”

【教学重点】

1.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怎样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3.怎样把理想化为现实

【教学难点】

 1.为什么要确立马克思主义信念

2.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教学方式】讲授提问讨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及其特征

(一)理想的含义与特征

什么是理想呢?

所谓“理想”者是指“同人们的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的想象”。

1.理想的定义

理想:

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如何理解?

把握两个要素:

第一,“人生的奋斗目标”这是人们在对人生、社会形成的观念支配下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们有不同的“奋斗目标”,由此,“理想”而有了时代性和阶级性两大特点。

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党的老一辈领导人)

第二,“实现可能的想象”——既具有现实的成分,但又高于现实,但理想是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由此,“理想”与空想、妄想、幻想等彻底划清了界限。

2.理想的特征:

(1)时代性。

理想,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经济政治关系的产物,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理想追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例如,我国建国初的50年代倡导妇女走出家庭,投身社会,寻求男女平等,可到了90年代却有人提出妇女要走回家庭,这是妇女理想追求的进步还是倒退?

(2)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理想不可避免地要打上阶级的烙印。

(3)现实性。

理想在形式上属于主观范畴,但在内容上,却是主观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最终是能够实现的。

但是,理想虽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

它不是对现实的简单复制,而是要与未来的奋斗目标相联系的现实,是人们的要求和期望的一种集中表达。

(4)实践性。

一定的理想总是同一定的社会实践相联系,并且理想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

理想激励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一步步地为实现未来的目标而奋斗。

(5)超前性。

理想是对未来的想象,是以预见的方式超前地反映未来的。

高于现实,超过现实,对现实有引领作用。

3.理想的类型、层次与结构

(1)理想的类型

从理想的性质和层次上划分,理想有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等;

从理想的时序上划分,理想有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等;

从理想的对象上划分,理想有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等;

从理想的内容上划分,理想有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等;

(2)理想的层次

人的理想也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结构,内容十分丰富。

理想按群体和个体来分,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个人理想,包括个人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道德理想。

第二层次是集体理想,包括团体、阶级、民族和国家所要实现的长期目标。

第三层次是全人类理想,这是反映社会发展趋势相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奋斗目标,如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追求和平、民主、自由、平等,消灭贫困、剥削和压迫等等,即是人类最崇高、最科学的理想。

(3)理想的结构

理想落实到个体身上,就表现为个人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的结构。

个人的生活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生活方式和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包括对吃、穿、住、行、休息、娱乐和恋爱、婚姻、家庭的追求和向往。

个人的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职业以及在职业中要达到的成就的向往,包括对未来的工作部门、工作种类、工作条件和工作成就的向往和追求。

个人道德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道德关系、道德环境、高尚人格的向往和追求。

社会理想是指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对未来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精神面貌等方面的要求和设想。

社会理想是人们想象中的一种完善的社会形象,它表现了一定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和意图,表现了一定社会集团或一定阶级关于最高正义和最好社会结构的政治观念。

在这个理想结构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是理想的核心成分。

社会理想决定、制约着个人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道德理想,并贯穿和落实到个人理想之中。

但社会理想的实现,最终要靠每个社会成员为之共同奋斗,因而个人理想又是承载社会理想的载体,没有个人理想,社会理想就会落空,也谈不上整个社会的共同理想。

另一方面,个人理想不能脱离社会理想而存在,离开了社会理想和人民利益,个人理想最终是要破灭的。

(二)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1.信念和信仰的含义

信念:

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定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对自己认为正确的思想、观点、观念的坚信不疑,并努力身体力行。

譬如对:

物极必反、难得糊涂、吃亏是福、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失败乃成功之母、团结就是力量、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如果能够坚信不移并去身体力行,那就是你的信念。

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

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生实践和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信仰:

是指人们对某种思想、学说、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行动指南。

一般说来,信仰的产生,首先是对信仰对象产生认识,继而在主观上对信仰对象产生肯定性的情感体验,再逐步把信仰对象深化为内心的信念,并通过意志行为体现出来,经过认识、情感、意志等过程的深刻融合,形成了坚硬的合金——信仰。

人生的信念、信仰都不是头脑里固有的,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神灵赐与的,它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人的世界观的根本体现和反映。

信念、信仰同理想一样,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

信念、信仰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

2.信念的特征

稳定性。

人的信念一经确立,就会坚定不移地恪守,

多样性。

信念人与人不同。

不同的人,由于社会环境、理想观念、利益需要、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会形成不同乃至截然相反的信念;即使是同一个人在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也信念不同。

动力性。

信念是行为稳定的、核心的动机,它使人具有积极性、主动性。

信念比起观点来同行为有更为密切的联系,它对活动起着直接推动刺激的作用,它使人的思想政治动机对自身的活动和行为起决定性的影响。

信念一旦形成,就有自觉行动,因而信念又是人类的具有巨大力量的行为动机。

3.信念、信仰的类型

人们通常把信念分成下面四种类型:

政治信念:

对国家政党社会等一系列政治问题看法

科学信念:

对反映自然社会人类思维规律科学体系信服

道德信念:

对社会道德原则规范的看法

生活信念:

对生活前途的看法。

按照信仰的性质人生信仰可分为:

科学信仰和非科学信仰两种的类型。

科学信仰,是对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的信仰,它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从信仰的内容上看,信仰的是真理;从信仰的方法上看。

是辩证的方法;从信仰的作用上看,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是我们所主张的信仰。

非科学信仰,是对虚幻的超自我、超社会力量的迷信和崇拜。

非科学信仰的内容是违背客观规律的,不能接受实践的检验,或被实践检验是错误的;从方法上看,是形而上学的,主观演绎出并固定不变的歪理邪说;从作用上看,是愚弄人民、阻碍社会进步的精神鸦片。

理想与信念的关系

1.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理想和信念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

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

2.当理想作为信念时,它是指人们确信的一种观点和主张;

3.当信念作为理想时,它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一)理想信念的作用

理想是人的奋斗目标,信念是对目标坚定不移的支持和身体力行。

理想信念在人的生命中作用重大。

理想信念是把理想和信念这两个概念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但它决不是理想和信念这两个概念的简单叠加,而是把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个新概念。

这一新概念,是我们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适应现实的需要而逐步形成的。

理想和信念这两个概念含义非常相近,两者有相互交叉之处。

理想离不开信念,信念是理想的基础。

而且在某些时候,理想本身就是信念,信念本身就是理想。

当理想作为信念时,它是指人们确信的一种观点和主张;当信念作为理想时,它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理想重在标志人与奋斗目标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向未来的,为人们的行动指明方向;而信念则重在重在标志人对事物、观念的看法和态度,主要是面对现在的,为人们的行动提供精神支持。

1.理想信念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人生是一个在实践中奋斗的过程。

要使生命富有意义,就必须在有意义的奋斗目标的指引下,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

理想信念对人生历程起着导向的作用,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定向器。

人有了理想信念,人生就有了方向。

理想信念越是伟大科学,光辉越强,导航作用越大。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王守仁)

共同的理想信念,像纽带一样把志同道合者联系在一起,并支持朝着目标共同努力奋斗。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靠着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凝集在一起,前赴后继,流血牺牲,直至革命胜利。

有一个比喻说,一个人失去了理想信念,就像一只鸟没有了翅膀,只会在地上葡匐爬行;那么,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理想信念,即是所有的鸟没有了翅膀,便统统只会在地上葡匐爬行,很形象贴切。

2.理想信念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奋斗前进的动力,是人生力量的源泉。

一个人有了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就会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业、创造奇迹。

科学而远大的理想、信念、信仰,是一股强大的驱动力。

“革命理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一个生命的动力。

”(吴运铎)“敌人只能砍下我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的信仰,因为我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

”(方志敏)

3.理想信念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理想信念作为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一方面能使人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统一起来,使人的内心世界成为一个健康有序的系统,保持心灵的充实和安宁,避免内心世界的空虚和迷茫;另一方面又引导着人们不断地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提升精神境界,塑造高尚人格。

有崇高理想信念的人,坚信自己的看法、行为是正确的,精神上有依托感和充实感,脚踏实地在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进,一步步接近自己理想的境地。

(二)理想信念与大学生

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1.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

在大学阶段,“做什么人”是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会时时面对的的人生课题,只有树立起高尚的理想信念,才能够很好地解答这一重要的人生课题。

2.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

大学时期,同学们都普遍面临着一系列人生课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一个总的原则和目标,这就要确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

大学时期确立的理想信念,对今后的人生之路将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终身。

3.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为什么学的问题,是与走什么路、做什么人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巨任务需要同学们努力学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需要同学们努力学习;个人的成长成才也需要同学们努力学习。

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1.确立共产主义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是人类社会理想追求的最高境界。

共产主义理想也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立场、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方向和最终目的。

共产主义理想,是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为目标的社会理想。

生产力极大发展,人的觉悟极大提高,消灭三大差别,劳动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国家消亡,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

2.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

马克思主义信念,就是共产主义信念。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是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科学社会主义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等。

共产主义是思想体系也是社会制度。

作为思想体系的共产主义应成为大学生的坚定信念,作为社会制度的共产主义,应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崇高理想。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理论前提。

当代大学生只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才能深刻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深刻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反映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本质和博大胸怀,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为人类的进步和解放指明了正确方向,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与方法。

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并没有停留在19世纪。

150多年来,它不断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教训,吸取、借鉴

和融合各种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始终与时代同行、与实践共进。

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

一个半世纪以来,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由科学理论转变为社会实践,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深刻改变着人类历史的走向。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科学预见。

共产主义是一种理想、一种学说、一种制度,更是一种实践,需要千百万人一代又一代不懈的努力。

(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1.共同理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即:

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奋斗目标。

实现国家富强,第一步是温饱,第二步是小康,第三步是富强,三步走,步步高;实现国家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实现国家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

2.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要有共同理想一定能够实现的坚定信念。

虽然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挫折,这是暂时的,还要树立信心,坚信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然结果。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二级分化,达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充分认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是由于资本主义自身有无法摆脱的矛盾,也要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有低潮、有失败,但是是暂时的,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

坚定对共产党的信任。

在当今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率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是中国发展、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

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经过新中国成立50多年特别是近20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辉煌的美好前景。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代中华儿女前仆后继、共同奋斗。

(三)确立共产主义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是人类社会理想追求的最高境界。

共产主义理想也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立场、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方向和最终目的。

共产主义理想,是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为目标的社会理想。

生产力极大发展,人的觉悟极大提高,消灭三大差别,劳动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国家消亡,生产者成为自由平等的联合体。

二、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

1.共同理想是最高理想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具体表现,最高理想是共同理想的思想基础和最高原则。

在为共同理想奋斗的时候,不能忘记共产主义大目标。

2.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最高理想是共同理想的最终目标。

今天的建设,就是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创造条件。

第三节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实践是连接二者的桥梁。

理想在实践中产生,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

一、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古语云:

“人无志,非人也”,熟语曰:

“有志者事竟成”,俗话说:

“石看纹理山看脉,人看志气树看材”,今有学风:

“立志高远勤学创新”。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可见,立志是成事的先决条件。

立志高远是我们起飞的翅膀,面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大业,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为理想拼搏,立下远大的志向。

若没有高远的志向,行动就缺少了目的和方向,不知道要为什么而奋斗的人是成不了大事的。

      或许,多年的求学之路让你感慨十年寒窗真的很苦很苦;或许,对大学生活的缤纷多彩你已滋生百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态度;或许,在这尔虞我诈的社会中你早已身心疲惫、欲哭无泪……只要你认定自己的方向,不管途中是小鬼拦路还是荆棘挡道,你都可以向着闪光的地方不断前进。

鸿鹄之志犹如灯塔,指引你生命的航船走过大风大浪。

只要你有勇闯天涯的决心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凡心态,你定能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港湾。

      年轻的我们不应有孤独的蛰伏,真正的人生并不仅是眼下的花前月下,不应是今朝有酒今朝醉。

风华正茂的年轻一代应用立志高远去抵抗那狭隘的碌碌无为。

我们应牢记:

“立志高远,躬行实践。

”立志高远并没有将理想信念推入空虚的深渊,我们应有脚踏实地的干劲,一步步实现那高远的志向。

高远志向是有意义人生的理想,我们要学会化解理想与幻想的矛盾,不要在睡梦中幻想,应用自己的双手去实现。

      志向是青春的火焰,是生命的动力,如灯塔指引道路,引导我们向顶峰攀登。

二、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

应该说,我国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也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理想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般说来,理想越是高远,它的实现过程越复杂,需要的时间越长。

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一个人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并非只有成功与鲜花,也可能遇到挫折和失败。

同学们对此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是在逆境中奋起,还是在逆境中消沉,常常成为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

迎高潮而快上,乘顺风而勇进,这是身处顺境的学问;处低谷而力争,受磨难而奋进,这是身处逆境的学问,这不失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1.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

人们在确立理想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对于是活跃和敏感的青年大学生来说,也容易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产生困惑,这就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认识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

2.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追求崇高的理想,仅有美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

追求理想目标需要有执著的信念。

没有对理想的执著,要想实现宏伟的理想是不可能的。

自信和毅力来源于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也是实现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3.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理想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转变为现实。

再好的理想,如果不付诸行动,就没有实际意义。

历史上,凡有成就者,其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才能、闪光的智慧、不朽的业绩,多是从艰苦奋斗中得来。

艰苦奋斗,其主旨在于奋斗,其价值在于为事业而奉献。

那种认为“艰苦奋斗是老一辈的事,当代青年不需要艰苦奋斗”的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理想是圣洁、伟大和令人神往的,但理想的实现却并非坦途,非执著不能至。

我国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柳永)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