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50460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37 大小:1.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7页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7页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7页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7页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7页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7页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7页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7页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7页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7页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7页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7页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7页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7页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7页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7页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7页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7页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7页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7页
亲,该文档总共1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docx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docx(1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docx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

第一单元

认识厘米和米

教学目标评论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认识米的意义,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会用米尺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3.在多样化的操作、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估计意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4.在经历用米尺进行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学情分析评论

《认识米》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厘米并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重点考虑到如何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地探究新知、感受新知与灵活地运用新知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重点难点评论

教学重点是了解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并能用米尺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是建立1米的表象。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新设计评论

一、估计1米,提取生活经验

1.小朋友的身高,引出课题

师: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

生:

知道。

师:

谁愿意告诉老师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呀?

生:

1米30厘米/1米28厘米/1米20厘米

师:

咦,刚刚小朋友们在描述身高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用到了哪一个字啊?

生:

米。

师:

是啊,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

(板书课题:

认识米)

师:

米是国际长度单位,它的单位符号是“m”。

(板书:

米)

2.老师的身高,估计1米

师:

老师今天穿上这双鞋子身高有1米65厘米,那是指从哪儿到哪儿是1米65厘米呢?

(生自由回答)

师:

请小朋友们估一估,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个位置是1米?

(请2名学生上来指一指,并在这个位置贴上标签。

3.拉红绸游戏,估计1米

师:

还有谁想估一估?

(生举手示意)哇,这么多人想试一试,干脆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吧。

这有一卷彩带(出示彩带,并拉出一点)问:

你说这有1米长吗?

生:

没有

师:

(又拉出一点彩带)那现在有1米长了吗?

生:

还是没有。

师:

那干脆这样,老师慢慢慢慢地拉开彩带,假如你们认为有1米长了,就赶紧喊停,好吗?

(师操作,生喊停后教师将学生估计的1米长的彩带剪下来并贴在黑板上)

初次感知,认识1米

1.认识米尺,知道1米=100厘米

师:

刚才我们估计了从地面到老师这儿或到这儿的高度大约是1米,还估计了这一段彩带的长度大约是1米(板书:

1米),要想知道我们估得对不对,有什么办法来验证?

生:

用学生尺量。

(该生用学生尺量彩带说感受)

师:

(出示米尺)瞧,这就有一把长长的尺子,为了让大家都能看清楚,老师把这根尺子放大到了课件里,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左边这里从0刻度开始依次是10厘米、20厘米、30厘米……一直到100厘米(板书:

100厘米),咦,这个100厘米和我们刚才所说的1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呀?

生1:

1米就是100厘米。

追问: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

1米的长度和100厘米的长度是一样的。

问:

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3:

1米和100厘米的长度是相等的。

(板书1米=100厘米,生齐读)

小结:

从刻度0到100厘米之间的距离也可以说是1米。

人们把这样1米长的尺子叫米尺。

师:

既然1米等于100厘米,那2米等于?

生:

200厘米。

师:

3米呢?

生:

300厘米。

师:

500厘米也就是?

生:

5米。

2.用米尺量彩带

师:

好啦,接下来我们就用这把米尺来验证之前的估计是否正确。

先来量彩带的长度吧,谁来?

师:

现在你是小老师了,你可要一边量一边大声地说说你是怎么量的,可以吗?

(教师在一旁引导学生说出:

尺子要放直放平,彩带的一头对准米尺的0刻度,看另外一头)

(生量好后)师问:

我们要想得到1米的彩带怎么办呢?

(生答剪掉,师操作)

3.用米尺量老师身体

师:

通过测量,我们得到了1米长的彩带,那到底从地面到老师身上哪个位置的高度是1米呢?

我们也可以怎么样?

生:

用米尺量。

师:

在测量前你对老师有什么要求吗?

(师此时未站直)

生:

请老师站直。

(学生量、贴标签后)

师问:

刚刚那2位同学谁估得更接近1米呢?

三、多次体验,建立表象

1.小组合作量同学身高1米的地方。

师:

想知道从地面到你们身上哪个位置的高度是1米吗?

师:

听好要求:

四人小组分工合作,轮流进行测量,比如?

号同学站直被量,‚号同学用米尺量,ƒ号同学检查量的方法是否正确,„号同学在1米处贴标签。

量完?

号同学之后,继续量2号同学,等到组内4人全部量完,就用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听明白了吗?

开始吧!

(注意活动秩序:

真高兴,米尺安静地躺在我们的桌子上了)

师:

看一看组内同学贴标签的位置,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

有的标签贴在脖子下,有的贴胸间,有的.....

生2:

我们组内同学贴标签的位置不一样。

(请一组上台展示)

生:

同样是1米,为什么贴标签的位置却不一样呢?

生:

因为身高不同,所以贴的位置不同。

师:

说的真对,虽然贴的位置不同,但标签离地面的高度始终是---1米。

师:

那十年之后,1米处标签的位置会发生改变吗?

为什么呢?

(生自由回答)

小组合作用手势比划1米

师:

你们准备怎样记住这1米呢?

生:

和厘米一样用手势比划。

师:

那用什么手势呢?

(生伸直手臂)

师:

其实,经过人们长期实践经验所得,一个人伸开手臂从左手指尖到右手指尖的长度大约等于人的身高。

师:

现在请小组长用米尺检查3个组员比划的1米准不准。

注意:

小组长在量的时候,假如发现小朋友比划的不准确,马上提醒再伸长一点或再缩短一点(教师动作示意)。

师:

老师真高兴,你看米尺又听话地躺在了桌子上。

记住1米

师:

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到底有多长、多高。

师:

从大家高兴的表情中,我知道1米已经深深地映入了你们的脑海中,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生活中大约是1米的物体。

生:

讲台的高度,黑板的宽度等。

师:

请你们估一估我们上课用的这块黑板有多长呢?

1)学生自由估计。

2)验证,介绍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

师:

再请小朋友们估一估,教室门的高度大约是几米?

四、深化认知,拓展延伸

1.打开课本,标记重要内容。

问:

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生:

为什么厘米用字母cm表示,米用字母m表示呢?

师:

cm是厘米的英文单词Centimeter的缩写。

m是米的英文单词Meter的缩写。

2.在()里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

问:

你能把这5小题进行分类吗?

为什么要这样分呢?

那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

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

结论:

测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厘米用单位。

测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板书:

测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师:

看来这些题难不倒咱们聪明的小朋友,老师再出一道题考考你们。

汽车每小时行驶70()。

一生答:

千米。

(扮演小博士)

3.离小博士1米远

师:

现在请一个小朋友上来站到离小博士1米远的地方。

(请上1名学生,他站到了离小博士1米远的正前方,师用米尺检查1米的长度)

师:

除了这个位置,还有哪个位置离小博士是1米远吗?

(指三名学生来站)

师:

还有别的位置吗?

师:

哇,真聪明,小朋友,你们说除了他们刚刚站的5个位置,还有别的位置也是离小博士1米远的吗?

(生:

还有)谁想上来站?

(再请上三个小朋友)

师:

诶,小朋友,仔细看,这时你发现了什么?

生:

形成了一个圆。

五、课堂总结

师:

从孩子们高兴的表情和课堂里的精彩表现,老师知道你们一定收获不少呢!

谁来说说你的收获?

生自由回答。

 

板书设计:

认识米

m

1米=100厘米

测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评论

1.知识与技能:

会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会数图形里

的线段条数,并会画线段。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线段特征的产生过程,多动手操作,勤动脑思考,动

口描述,获得知识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

学习活动,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2学情分析评论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

由于学生

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比较低,所以教材在编排上十分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

要求在用眼观察、动手操作、语言交流等活动中逐步形成认识,建立相关的概念,

形成必要的技能。

3重点难点评论

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难点:

画线段的方法。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新设计评论

【设计理念】

这节课的构思为四个主要环节。

首先,从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谜语引入,充分调动

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初步感知线段,形成认识线段的表象。

其次安排找一找,

让学生通过身边的实物感受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边都可以看作线段。

然后通过回忆

例2中的量一量引出如何量线段。

最后是学生亲自动手如何画线段,在此过程中,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设计思路】

首先通过猜谜语的情景引入生活中的毛线,再通过观察将毛线拉直这一过程来初

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并用图表示,建立线段的模型。

然后通过观察直尺、黑板、课本的边线,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

注重学生

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练习安排了判断线段、画线段、数线段、及

按指定要求画,加深对线段的认识。

【教具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直尺、毛线、彩色粉笔。

学生:

一张白纸、毛线、厘米尺、彩笔。

4.1.2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认识线段评论

【教学过程】

一、情景图画

星期天小猴子去狮子家做客,走哪一条路最近?

小结:

其实我们大家刚刚研究的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完成的学习任务线

------线段。

【设计意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所以我根据学生感兴趣的图画引题,

简单易懂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

现在我们就认识一个这个新的朋友线段。

关于这个新朋友你们打算了解些什么?

预设1:

我想认识线段是什么样子的?

(认一认)

预设2:

我想知道生活中那些物体中有线段?

(找一找)

预设3:

我想知道线段有多长?

(量一量)

预设4:

我打算画一条线段。

(画一画)

带着这些问题就开始今天的学习之旅。

【设计意图】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

任何时候都应该鼓励孩子们提出问题,因为只有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才能好好的去

研究它,并解决它。

二、猜谜语,引入新课

师:

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

喜欢。

师:

老师请你们猜一个(课件出示谜面):

“一条条,一根根,编制衣物少不了,

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着。

学生指名回答:

毛线

【设计意图】以猜谜语的情境引入,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

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动手操作,初步认识线段

(1)变曲为直

教师出示毛线:

看,毛线的形状是怎么样的?

(学生观察,得出毛线的形状是弯弯的、弯曲的。

提问:

你有什么好办法能使弯曲的毛线变直吗?

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毛线拉直并上

台演示。

预设:

A用手捏住毛线的两头,用力拉紧毛线。

预设:

B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

讨论:

哪一种作法使毛线变得更直呢?

小结:

你们知道吗,你们的一个小动作揭示了一个奇妙的数学知识:

把线拉直,

两手之间的一段就可以看作线段。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通过两种方法的对比让学生体验什么是线

段。

(2)初步感知线段,到生活中找线段。

师:

其实“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同学们只要用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

物体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例如黑板的边,书边等等。

你能找出一些物体的边也

可以看成线段吗?

预设:

窗户边,教室边。

(指名一人板演)请小朋友们也拿起自己的数学书,找一找它的哪条边可以也看成线段?

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儿?

小结:

孩子们真了不起,拥有一双会观察的小眼睛,相信你们走出了课堂之后还

会有更奇妙的发现!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课本、黑板等物体的边,找一找、摸一摸,

加深对线段的感受。

(3)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课件出示图片:

两手捏住毛线的两端,叫做线段的“端点”。

提问:

线段有几个端点?

小结并板书:

有2个端点。

请学生上台指一指毛线的两个端点在什么地方?

(4)小结特征: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

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预设1:

直的,有两个端点。

预设2:

可以量出长度。

小结:

你们看数学家总结出来的知识,我们也能总结出来,长大后也可以当数学

家了。

【设计意图】:

创设了让学生主动观察的数学活动,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把思维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

通过此活动来突破本

节课的重点。

师:

你们说得真好!

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现在请大家来当小判官:

你能判

断下面的哪些图形是线段吗?

交流:

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是线段或者不是线段?

引导学生从线段的两个基本特征

来说明。

【设计意图】:

通过小法官对不同线的对比判断,强化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帮助

学生进一步把握线段的本质特征。

四、量线段

师:

量线段的方法和量实际物体的方法是一样的。

请学生们回忆一下量物体的方

法?

预设:

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师:

看下面的两条线段那个长?

那个短?

预设:

A横着的长。

预设:

B竖着的长。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量一下图片中的线段是几厘米?

师:

经过实际测量都是3厘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五、学习画线段

谈话:

小朋友们认识了线段,还找到了线段,知道了线段的特征,还想不想自己

动手画一条线段?

那我们画线段用什么工具?

预设:

白纸、直尺、铅笔等。

师:

同学们自己尝试着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

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

师:

巡视不做任何评价。

师:

演示画线段:

画线段时,左手按住直尺,使它不能移动,右手握笔贴紧直尺

的一边画,从0刻度沿直尺画到刻度3的地方即可。

(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的,

不能弯曲),再在线段的两端画上端点(即两条小竖线),最后标出所画线段的

长度。

师:

同学们通过观察老师的演示过程改正自己所画线段的不足之处。

展示几个学生的作品,进行评讲。

完成有难度的习题,巩固画线段的方法。

【设计意图】:

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让学

生在实践中掌握难点。

整个过程始终是以学生发展为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

作用。

挑战自我,有梯度的练习。

这是一道我挑战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习题,请看大屏幕。

(同学们小组合作,一起

探讨)

师:

你们小组完成的最快,你能把你们小组的秘诀说一说吗?

(请同学上台演示)

预设:

A从外到内画。

预设:

B按照点的顺序完成。

小结:

同学们的想法很有创意,每一组的想法都别出心裁,看来你们都认真思考

了!

【设计意图】我根据教学目标挑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线段,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学会了什么?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认识线段、会找线段、量线段、画线段。

道了测量线段的方法和画线段的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本环节使学生对所学的线段加以总结,整理出重点,难点,老师也

可以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

七、思维创新,拓展认识

师:

欣赏生活中由线段组成的一些精美的图片。

【设计意图】让孩子们体验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八、课后小作

请你尝试着用线段设计一副漂亮的图画?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勤动脑,

多动手,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线段:

线段的特点:

①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②有两个端点。

量线段

画线段的注意事项

活动2【活动】课后反思评论

【教学反思】:

我认为成功之处在于:

创设了让学生主动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数学

活动,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思维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表

达自己的见解。

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调动了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激发了求知欲。

给学生提出问题,让他自己去探索去解决;给学生一个条件,

让他自己去尝试去锻炼;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把学生的最大潜能释

放出来。

当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

在课堂中教师的语言很重要,对学生进行

用正确地数学语言表达的训练做的不够,关注学困生的机会较少,只对他们进行

了巡视和辅导,给他们展示的机会较少等。

第二单元

加法(不进位)

教学目标评论

1.使学生掌握几十加几(不进位)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正确计算。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初步了解竖式和算理的联系,体会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情分析评论

孩子已经有了口算的基本能力

3重点难点评论

认识加法竖式,学会用竖式计算。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新设计评论

创设闯关模式,激发孩子的学习激情和课堂求知欲望。

第一关:

速算我最棒

40+20=50+3=40+2=

63+5=4+20=80-30=

3+70=50+5=40-40=

三,第二关:

计算方法我最多

1.故事引入:

有一天,兔妈妈带着小白兔到大森林里去采蘑菇,妈妈采了23个,小白兔采了4个(出示课件),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加法问题?

学生仔细观察,提出问题:

一共采了多少个?

(设计意图:

用童话故事引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的兴趣。

培养学生充分利用已获得的数学信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一共采了多少个?

这个问题怎样解答?

学生列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3+4=

3.请大家想一想应该怎样算?

可以先用小棒摆一摆,说出自己摆的过程,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汇报。

4.用小棒摆:

单根的和单根的加在一起再和整捆的相加。

先算3加4得7,7再加20等于27。

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方法。

5.利用计数器来拨一拨。

6.刚才同学们的算法都很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种新的算法,列竖式计算。

师板书示范。

强调:

相同数位要对齐,用尺画线,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5.让学生观察竖式,说一说列竖式应该注意什么。

6.试一试:

43+5

(设计意图:

从直观操作演。

到抽象算理,结合摆小棒时的操作过程,探索出用竖式计算的一般方法。

结合学生的操作和对数位的理解,让学生初步了解竖式是怎样来的,体会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的道理,从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第三关:

笔算我最行(课件出示)

1.第一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第二题:

用竖式的方法完成

3.第三题:

我是小医生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掌握所学知识,使学生熟练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巧。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笔算

33+56+7254+584+372+7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

23+4=27

23

+4

—————

27

进位加

教学目标评论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情分析评论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一年级下册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前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的基础之上。

通过在学生熟知的情境中展开探索,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算理,在知识迁移中体会笔算加法的算法。

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数学,用数学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评论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中,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道理。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旧知,铺垫导入评论

(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8+5=9+6=7+5=3+3+1=

5+6=7+8=8+8=4+2+1=

(二)帮小兔找到要拔的萝卜

34+5=26+32=56+40=43+37=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回答后交流,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关键把哪个数位对齐?

【设计意图:

课前复习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加法和笔算加法,既是对旧知的复习,也是为本堂课学习“进位加”做好铺垫。

笔算的最后一道题设计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欲望。

活动2【讲授】合作交流,探究算理评论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喜羊羊的一封信:

大家好!

我是你们的学习好伙伴喜羊羊。

你们在博物馆参观中学习了不进位加的知识,我也去博物馆了,可是遇到了难题,你们愿意帮助我吗?

1.课件呈现主题图,读取主题图中的信息。

2.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学生汇报,提炼问题:

(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4.列出算式:

35+37=

(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进位)。

(板书课题)

(三)小组合作,探究算法比一比:

你想用什么方法计算出得数?

小组合作来试一试吧!

【设计意图:

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计算的方法,体现方法多样化,发散学生思维。

(四)汇报交流,明确算理汇报交流:

请各小组同学指派代表发言。

预设一:

用口算

1、先算5+7=12,再算30+30=60,最后用12+60=72

2、所以,35+37=72(名)

预设二:

用小棒摆

1.学生汇报演示。

2.结合学生的操作,重点交流5根加7根得12根,把其中的10根捆成1捆再和原来的6捆相加。

【设计意图:

借助摆小棒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为列竖式做准备。

预设三:

列竖式计算

1.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你在列竖式计算时,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为什么要从个位算起?

3.讨论:

5加7满10后怎么办?

在竖式中怎么表示?

【设计意图:

详细讲解5加7得12,向十位进“1”中“1”的写法。

一方面结合摆小棒理解笔算进位加法的算理,另一方面又突出了竖式中进“1”的写法,如果有的学生从十位加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优化整合。

(五)归纳总结,理解算理

出示列竖式计算的题,并对比,归纳总结方法。

1.我们今天学的加法与以前学的加法有什么不同?

2.进位加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算?

3.课堂小结:

笔算加法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活动3【练习】巩固练习,深化理解评论

出示喜羊羊情境图:

谢谢大家帮我解决了难题,请到我的海洋乐园来玩闯关游戏吧!

第一关:

教材第14页“做一做”。

(学生列竖式计算,巩固算法。

第二关:

教材第15页第5题。

(判断改错,进一步理解算理。

第三关:

教材第16页第7题。

(运用新知解决,体会数学的价值。

第四关:

猜猜星星下面都藏着数字几?

(计算时,不要忘记个位相加满十要进一。

第五关:

□里可以填几?

(运用新知尝试填写,学会用数学。

【设计意图:

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给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的算法,进一步理解算理,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