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7.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51279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7.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7.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7.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7.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7.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7.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7.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7.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7.docx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7.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7.docx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7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政府规定:

官吏必须经过国家正式任命才能奏效;未经任命而先行任职,或受私人派遣任职者均要受到法律治罪。

官吏一经任命,必须服从调遣,且不准带随员赴任;到了新任职位之后,也不得随意除其故官佐,更以之新官……违者依法治罪。

这些规定,旨在(  )

A.强化君主专制B.规范官吏从政C.树立法律权威D.加强中央集权

2.中国古代臣下上帝王奏章中往往使用“昧死上言”“冒死陈闻”“臣有斧质之罪”等词。

如秦朝丞相王绾、御史大夫李斯等上书建议用最尊贵的“泰皇”为帝号也要称“臣等昧死上尊号”。

这表达了( )

A.臣子张扬道义的抗争精神B.权威文化的绝对服从意识

C.对无道君主的恐惧和懦弱D.古人谦虚谨慎的处事态度

3.战国李悝《法经》是战国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制订法律的蓝本。

有《盗》、《贼》、《网》、《捕》、《杂律》、《具律》六篇。

而罗马《十二铜表法》的内容有:

传唤、审理、执行、家长权、继承权和监护权、所有权和占有权、土地和房屋、私法、公法、宗教法及补充条款。

若将这两者比较。

罗马法( )

A.能更有效的解决社会

矛盾维护统治

B.重视证据和程序的实施确保司法公正

C.能更有效地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D.蕴含法律至上人人平等的自然法精神

4.古罗马的立法官赋予父亲对儿子的绝对权力……父亲有权监禁和鞭打儿子,把儿子当作囚犯,让他在农场做工,甚至有权处死儿子。

十二铜表法中,有如此鲜明的暴力成分,

合理的逻辑是( )

A.罗马扩张伴随残酷战争B.古罗马父权制崇尚暴力

C.基督教兴起借武力传教D.法律维护贵族等级制度

5.法国学者费奈隆在评价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特点时

说:

“民众支配雅典,演说支配民众”。

对材料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

A.雅典全体民众对国家大事享有决策权B.演说辩论是雅典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

C.缺乏法制规范的民主容易被误导煽动D.智者学派引导雅典城邦民主繁荣发展

6.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史学著作,其中《宋史》最为浩繁,各种著述、实录、会要、奏议、文集等应有尽有,卷帙浩大,为二十四史之冠。

这主要是因为宋代( )

A.文官制度的影响B.科学技术的进步

C.商品经济的发达D.中央集权的加强

7.关于租界的管理,在征求各国公使的意见时,美国公使蒲安臣表示:

“对通商口岸(上海)的保护以条约利益为限,对外人管辖的中国海关的管理以行政利益为限……在条约规定范围内占用租界以不干涉中国政府对内管理,保证中国领土完整为限”对于租界,美国公使主张( )

A.将上海发展为近代大都市B.列强在租界拥有司法主权

C.确保各国利益在租界最优D.土地主权仍然为中国所有

8.清政府1911年将商业铁路收归国有引发的保路风潮,是晚清政府面临的重大社会危机。

决策者预设私意,办理不善,主政者预判失误,协调不力,政府危机应对无序,使得保路风潮最终(  )

A.地方疏离中央B.铁路收归国有

C.妄议政府升温D.转向武装革命

9.为了苟延残喘,“满族朝廷”作了一些三心二意、肤浅的宪政改革;很多汉人目睹了“满族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革命成了国家的唯一希望。

材料认为()

A.戊戌变法失败使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辛亥革命获得了社会各阶层支持D.宪政改革加速了清朝灭亡进程

10.1936年8月15日,共产国际执委会曾致电中共中央:

“我们认为,把蒋介石和日本侵略者相提并论是不对的。

这个观点在政治上是错误的,因为日本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

在现阶段,一切都应服从于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

”共产国际的指示()

A.未认清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B.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C.有利于促进中共中央的政策调整D.认识到日本全面侵华的严重后果

11.1938年底,国民政府在军事方面作出了一系列转变,明确指出要“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配合作战”;"在敌人后方发动普遍的游击战,以破坏及牵制敌人之兵力”。

这反映出国民政府(  )

A.放弃了片面抗战军事路线B.军事方针受到中共抗战政策的影响

C.坚持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D.企图圧缩中共在敌后战场的发展空间

12.1942年10月,美英两国公开声明,将与中国政府谈判,放弃在华治外法权,订立平等条约。

1943年5月,中美英正式交换批准文本,新约开始生效。

其主要内容有美、英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废除《辛丑条约》等。

中国外交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南京国民政府外交努力的结果B.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地位提高

C.中国遭受沦陷,美英特权形同虚设D.美英通过外交行为打击汪伪政权

13.1953年中国在抗美援朝中取得了巨大胜利,打击了美国的战争政策;又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挫败了美国的图谋,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其国际关系的重大意义在于()

A.有利于与周边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B.巩固了中国与朝鲜和东盟的传统友好关系

C.有效避免了在中国周边出现敌对政权的危险

D.为国内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14.1975年3月,中国艺术团拟赴美国巡回演出,美国国务院要求中方取消艺术团预备曲目中《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因为歌词里有“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美方不能接受。

中方坚持“宁可不去,也不能不唱”。

这材料说明(  )

A.美国极力支持台湾独立B.“文革”错误影响到中国外交

C.美国违背了《中美建交公报》D.美国坚持奉行霸权主义政策

15.1853年5月,马克思撰文指出:

“当西方列强用英、法、美等国的军舰把“秩序”送到上海、南京和运河口的时候,中国却把动乱送往西方世界。

”马克思在材料中主要说明(  )

A.中国革命将加剧欧洲工商业危机B.太平天国运动将阻断中外贸易

C.英法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将落空D.中国发动自卫战争以抵抗列强

16.冷战时期,为遏制社会主义、美国在全球范围曾经直接策划反苏反共的国际恐怖主义活动。

同时美国中央情报局也公开指责苏联和东欧,说这些国家专门设立办事处机构,为恐怖分子提供便利条件,并帮助训练恐怖分子。

材料意在说明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之一是( )

A.宗教冲突D.民族主义C.美苏冷战D.经济秩序

17.受“脱欧公投”的影响,英国首相卡梅伦于2016年7月13日前往白金汉宫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递交辞呈。

为了研究英国的首相制度,南京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出示了与之相关的图示。

该图反映出近代英国(   )

A.内阁首相可以独揽国家大权B.国家机构的分权与制

衡机制

C.英王受到内阁及首相的监督D.责任内阁制日益发展和完善

18.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沙俄政府内务大臣玛克拉科夫就预言:

“可能在新的战争结束之后俄国骚乱重起。

”这主要是因为(   )

A.垄断资产阶级掌控国家政权B.自由主义

思想在俄国影响深远

C.战争会加剧俄经济和政治矛盾D.军事失败必然引发俄统治危机

19.印尼开国总统苏加诺谈到某次国际会议时说:

“当中国龙、印度神牛、埃及斯芬克斯(即狮面人身像)、缅甸孔雀、泰国白象、越南九头蛇、菲律宾虎和印尼牛一起共舞时,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

”这次会议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

A.求同存异的方针成为共识B.打破了美苏两极格局局面

C.为亚非国家后来合作奠定基础D.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20.1956年,我国先后与叙利亚、也门、埃及建立外交关系;1957年,我国与斯里兰卡建立外交关系;1958年,我国先后与柬埔寨、伊拉克、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建立外交关系。

这些外交事件的主要背景是(  )

A.中国

外交原则得到亚非认可B.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C.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D.朝鲜战争美国被中朝击败

21.1948年10月邱吉尔提出了三环外交思想,他认为当时并存的三个圆环将西方串联起来:

第一环是英联邦;第二环是英国、美国等英语国家:

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

英国是唯一一个在每一环中都占重要地位的国家。

这体现了英国(  )

A.迈出了西欧联合的关键一步B.对美固有利用与轻视的心态

C.强调国家利益淡化意识形态D.力图保持自己昔日大国地位

2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英发表了《上海公报》。

正如尼克松在回国前夕的宴会上所说,他在中

国访问七天,是“改变世界的一星期。

”这里的“改变世界”是指(  )

A.建立起中美苏战略关系B.中美双方联合抵抗苏联

C.美国全面转入战略进攻D.中美建立大国外交关系

23.2016年6月,中国外长王毅在第四届世界和平论坛上谈及近期南海问题时指出,二战期间,日本侵占南沙群岛;二战结束后,中国政府根据开罗宣言等国际条约依法、公开地收复了南沙群岛,“中国和美国当时是盟友,中国军队当时是坐着美国的军舰收复南沙群岛的,这一点美国朋友应该非常清楚。

”王毅谈话的主要意图是(   )

A.中美合作共同维护南海和平B.批评美日非法干涉南海问题

C.再次结成中美同盟反击日本D.论证中国南海主权的合法性

24.

尤尔根·哈贝马斯在《包容他者》一书中称“欧盟条约承认成员国的独立和主权,因此欧盟有义务尊重每一个成员国的民族认同”,“未来欧洲联盟的合法性,在于所有成员国的共同利

益,而不在于欧洲的民族自决意识,一个单一的欧洲民族在政治上是不存在的。

”作者认为(   )

A.欧洲一体化必须把政治一体化排除在外

B.欧洲一体化进程必然会面临一系列挫折

C.欧盟成员国一体化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

D.欧洲一体化深度和广

度会有一定的限度

第Ⅱ卷(非选择题,52分)

二、非选择题

25.(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初,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九章律》和其它一系列法律,统称“汉律”。

汉律的形式,主要有律、令、科、比四种。

律为律条,令为诏令,科为法律适用,比为案例类推。

汉律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儒家经义成为其法理的基础。

近代严复曾说:

“三代以还,汉律最具。

吾国之有汉律,犹欧洲之有罗马律也。

”到明清时期,中华法系已走到尽头。

晚清,在西方列强入侵的冲击下,统治者对法律做了一些调整,但是,最终也未能走上立法民主化、司法独立化的道路。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第二版)》

材料二在中华法系中,与商业有关的民事法律关系得不到充分发展,重视公权益即国家利益,被看做是天经地义的,私权益即庶民个人利益,却得不到应有重视。

而罗马法是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十分完善的法律制度,其中有关财产所有权和契约的各项规定,都是由调整商品经济关系的经典性规范构成。

尤其罗马法利用有利的客观地理环境,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和法律制度,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法系之一。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律和罗马法的不同之处。

(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系在近代时期的不同影响及其原因。

(8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学家罗荣渠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大变革就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网络运动过程,另一学者费正清也认为,中国现代化的模式是一个西方冲击、东方反应的互动变化过程,没有西方扩张这一“外生变量”,古老的中国将一直维持传统的状态。

请解读上述材料及图示中的信息,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

识,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7.(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得寸进尺……大体上自1938年10月到1940年10月,国民政府决定以争取美国为主的外交方针形成,国民政府多次向美国政府提出了援华要求,然而美国最高当局却没有很快作出对华贷款的决定……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签署了《同盟条约》,使法西斯侵略阵营与反法西斯阵营更加明朗化。

战争也出现了新的情况,美国的处境到了危险的边缘。

于是美国转向制日援华的轨道上来,国民政府争取美国建立庞大的援华体系。

1940年11月,罗斯福三度连任美国总统后,即宣布对华提供1亿美元的贷款。

1941年4月罗斯福签署了专门命令,批准美国志愿航空队援华,同时又批准4500万美元军火器材援助中国。

7月日本占领印度支那后,美国退让已到了最后关头,决定采取不再退让的方针。

罗斯福随即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全部存款,禁止所有石油运往日本。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结盟共同打击日本。

——摘编自谢本书《二战时期的中美友谊》

材料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日同盟对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冷战期间,美日同盟是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桥头堡”。

美国确立了对日本的单独占领,完全按照自己的价值体系对日本实行一系列民主改造计划……鉴于冷战的国际形势,日本需要美国的军事保护,把国家的工作重心完全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接受了“美主日从”的美日同盟,确立了“以美日关系为基石”的外交与安全政策……日本首相中曾根1983年初访美时对里根总统说,“美日两国是命运的共同体”“日本列岛可以起到不沉的航空母舰的作用,积极支持和配合美国在亚洲的战略政策。

”在冷战的背景下,日美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需求,结成军事同盟关系。

日本在美国的核保护下,为自身的生存和安全赢得了发展空间,客观上促进了美日同盟关系得到实质性发展。

——摘编自龙本宁《二战后的美日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中美日三国关系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美日三国关系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影响。

(15分)

荆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

期末考试卷

年级:

高一科目:

历史命题人:

王庆华审题人:

谢四同

一、选择题

1-5DBDAC   6-10ADDDC   11-15BBCDA

16-20CBCCA   21-24DADD

二、非选择题

25.

(1)不同:

(7分)

汉律

罗马法

“汉承秦制”,由秦律发展而来。

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法律制度;由习惯法到成文法。

重刑法、轻民法;强调皇权至上,

重视加强君主统治。

重视民法,重视个人权利和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儒家经义成为法理基础

(封建礼教与法律结合,礼刑一体)。

以自然法(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为核心理论

相对封闭和保守。

适用于罗马境内一切自由民,具有开放性。

加强了君主统治权力;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稳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成为近代法制的渊源。

(2)(8分)

影响(2分)

原因(6分)

中华法系

明清以后逐渐衰落,未能走上近代化道路,对近代立法影响甚微。

(1分)

中华法系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以封建纲常礼教为指导思想;

近代时期受到西方法律观念的冲击。

(3分)

罗马法系

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司法以及世界各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1分)

罗马法系深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

在罗马帝国的扩张中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和法律制度,逐步完善;

自由、平等、公正的自然法观念具有穿越时空的价值

适应了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的需要。

(3分)

26.【答案示例】

示例一:

(从近代化原因的角度)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2分)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凭借先进的工业文明成果,大肆对外扩张。

为把中国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对中国先后发动了几次大的侵略战争,把中国逐步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深受世界资本主义潮流的影响。

(5分)

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开始救亡与近代化的探索。

(列举史实:

举近代中国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解放潮流均可)(5分)

示例二:

(从列强侵略扩张的客观积极影响的角度)近代西方列强对华侵略

扩张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2分)

列强的侵略扩张刺激了中国近代化的发生。

(促使传统社会结构逐渐瓦解、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思想启蒙、社会生活习俗变迁、融入世界近代化潮流)(5分)

列强的侵略扩张引发中国社会革命。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等革命运动冲击腐朽政治统治;经济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导致新兴阶级力量产生、成长,推动民主革命进程,促进社会政治变革。

)(5分)

示例三:

(从列强侵略扩张消极影响的角度)近代西方列强对华侵略扩张阻碍了中国的近代代进程。

(2分)

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导致中国社会的发展边缘化。

(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压制民族工业,中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附庸)(5分)

西方列强侵略导致中国社会发展衰败化。

(传统经济遗到破坏,但未有变革;列强勒索赔款、商品、资本输出,造成国家积贫积弱;列强对中国进行军事政治控制,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分)

示例四:

从“建设”与“破坏”两个角度评价列强侵略的影响。

依据示例二、三。

(其它言之有理的,可斟情给分。

评卷的基本要求是观点2分,论述10分)

27.(25分)

(1)特征:

中美逐步结盟共同抗击

日本侵略。

(2分)

原因:

日本步步

紧逼,欲吞并中国;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德意日三国结盟使美国国家安全

受到巨大威胁;日本在亚太地区的侵略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

(8分)

(2)特征:

美日结盟共同遏制中国。

(2分)

影响:

①对中国:

亚太地区中美对抗局面形成,新中国面临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孤立、封锁,经济发展和安全环境形势严峻,国家统一进程受到影响。

(4分)

②对日本:

有利于战后日本经济的复兴和社会改造,日本成为美国在远东实行冷战和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同时也为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复活埋下了祸根。

(3分)

③对亚太国际局势:

亚太地区国际局势动荡不安,冷热战交织,不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分)

④对美国:

美国在东亚加强了对日本的控制,和对中、苏的围堵和遏制,从而使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