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上册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完整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51876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0.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上册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生物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上册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生物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上册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生物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上册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生物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上册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生物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上册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完整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生物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上册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完整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生物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上册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完整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生物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上册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完整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生物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上册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完整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生物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上册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完整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生物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上册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完整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生物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上册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完整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生物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上册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完整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生物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上册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完整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生物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上册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完整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生物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上册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完整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生物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上册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完整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生物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上册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完整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生物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上册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完整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上册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完整版.docx

《生物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上册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上册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完整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上册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完整版.docx

生物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上册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完整版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教学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重点和难点

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

1.课前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自然中观察各种绿色植物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环境,并采集一些实物、标本,增加对这些植物的感性认识,培养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

2.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方面的资料。

教师:

1.CAI课件(部分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录像;一组展示不同类群绿色植物的图片,苔藓植物成片生长的图片;藻类、苔藓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对比图片;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的图片;曾经繁盛的古代蕨类植物的生态图;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其他有关资料。

2.各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标本、挂图、投影片、模型(如衣藻模型、有孢子囊的铁线蕨或其他有孢子囊的蕨类植物标本等)、实物投影仪、显微镜。

3.实验材料用具:

新鲜的水绵临时装片;新鲜的海带、紫菜(带根状物);盆栽葫芦藓(6~8盆);盆栽铁线蕨(6~8盆)放大镜、培养皿、清水、尺子、小铁铲、水槽。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过程

藻类植物

1生活环境

2.形态特征

3.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方案一:

观察CAI课件(衣藻、水绵、海带等及其生活环境、藻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等),观察模型、实物,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小组探究、讨论交流,寻找问题的答案。

方案二:

将课前采集的实物课上观察(根据地区差异有选择的采集海水或淡水中的藻类植物),也可观察装片以及衣藻的模型。

合作探究,提出问题、思考交流、达成共识。

探讨课本79页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

方案三:

有表情地朗读课本中的优美诗句,请见过诗句中景象的同学向大家描述介绍一下。

观看挂图或书上的彩图。

发散性思维,讨论书79页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

展示CA1课件或录像,创设问题的情景,指导学生观察,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

并可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发言,并对探究加以指导。

创设问题的情景。

鼓励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进行适当的点拨、巡视、指导,参与小组讨论,学生总结、教师适当予以补充。

教师在学生朗读时可根据意境,配以彩色板画。

指导学生观察板图及课本插图,并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并可参与小组讨论。

鼓励展开充分的想像,各抒己见。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并板书。

苔藓植物

1.生活环境

2.形态特征

3.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方案一:

观察CAI课件或录像(葫芦藓、苔藓植物及生活环境等有关资料及图片)。

观察后,对比藻类植物,发现问题、提出间题、实验探究、合作交流、逻辑推理,探讨自己发现的问题及书上的讨论题。

方案二:

观察实物或标本(有条件的地方可采集葫芦藓、墙藓、地钱等实物),实验探究。

方案三:

观察挂图或书上的彩图,讨论书上第81页思考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最终达成共识。

指导学生观看CAI课件、录像,展示学生要观察的实物,鼓励自主探究,鼓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

参与小组讨论、并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

点拨、巡视、指导,共同总结藻类植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

指导学生观察挂图及课本彩图,并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蕨类植物

1.生活环境

2.形态结构

3.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方案一:

通过CAI课件观察并比较苔藓、蕨类植物的形态特点及生活环境,质疑,制定探究计划,合作实践,进一步观察蕨类植物实物。

方案二:

观察标本、挂图或书上的彩图或投影片。

小组讨论蕨类植物的特点及作用,并表述、交流。

小组将讨论结果归纳,并在全班交流。

方案三:

先展示课余收集的有关蕨类植物的资料或实物,表达交流自己对蕨类植物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有关知识。

CAI展示有关的图片、实物、标本,鼓励学生质疑、指导完善探究方案,并对探究过程予以适当的点拨提示。

指导观察,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分析比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得出结论。

及时予以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对主动参与课外实践的学生予以表扬鼓励,进一步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的情感。

知识回顾较比、讨论、综合、归纳。

引导学生对三种植物类群进行比较,进一步理解它们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的适应关系,它们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可采用列表等其他方式归纳总结。

     

 

第二节种子植物

教学目标

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4.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人交流和合作。

重点和难点

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课前准备

教师:

观察种子的结构所需的各种材料用具:

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剪贴图(自制);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图片;藻类、苔藓、蕨类、种子四类植物的CAI课件(扫描或下载);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及其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的CAI课件(扫描或下载);动态展示桃的果实和种子的CAI课件[动画:

桃的果实(完整)纵向剖开(展示种子)]

学生:

不同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如花生、苹果、桃、梨的果实,松的球果、种子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学习活动

活动一、观察种子①菜豆种子的结构;

②玉米种子的结构;

③菜豆、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

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法,4人小组合作实验,通过观察和讨论,说出菜豆种子、王米种子的结构。

方案二:

对照老师出示的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剪贴图(自制)看书,同学间讨论交流知道两种种子结构。

方案三:

结合方案一、二[注:

时间充裕、学生动手能力较强的情况下]

方案四:

在看书自学的基础上,观察教师板画的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结构图,并能说出各部分结构的名称。

学生讨论交流,填充表格。

巡视、指导,提供挂图、剪贴图、用彩色粉笔板画。

均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纠正、补充、完善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的结构,出示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表格。

2、产生种子的主要意义

方案一:

观察课前收集的种子、果实,感受种子植物能够产生种子。

然后在看书自学的基础上就讨论提纲,实验小组讨论、比较得出结论。

方案二:

观察藻类、苔藓、蕨类三类植物(突出放大孢子)以及种子植物(突出放大果实、种子)的CAI课件,实验小组就讨论提纲讨论、比较得、出结论。

巡视、参与讨论、出示课件、指导、点拨。

出示讨论提纲如下:

1.孢子和种子哪一个生命力更强?

为什么?

2.种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3、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二者异同

方案一:

将苹果、桃等果实切开,观察其种子的着生位置。

再观察松的种子在球果中的位置,在老师启发下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方案二:

观察“桃的果实、种子”、“松的球果和种子”挂图,在老师启发下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方案三:

观察动态的展示桃的果实和种子的CAI课件,再观察“松的球果和种子”的图片投影,在老师启发下思考讨仑,得出答案。

巡视、指导、展示挂图、出示课件

1以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共同点是“裸”“被”为启发点,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出示补充的图片。

出示课件

2.识别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方案一:

观察书上的图以及老师补充的图片,认识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方案二:

观察CAI课件,识别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方案三:

跟随老师到校园里或学校周围,认识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

组织好学生,指导学生观察识别。

3.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方案一:

在看书自学基础上,与实际相联系,结合常见的被子植物,如梨、杏、蒲公英、苍耳、柳、榆等,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方案二:

观察“当地几种被子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的CAI课件,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启发、点拨出示课件

出示讨论提纲:

1.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和种子成熟后,果皮各起什么作用?

2.种子的传播与环境相适应,如借动物、风力、水力传播等,请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

3.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井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4.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5.通过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活动,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

重点难点:

1.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2.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

玻璃瓶或烧杯、玻璃水杯、罐头瓶等;通过咨询和查阅相关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了解种子萌发的一般规律;试做种子萌发所需的环境条件实验;收集各种不同类型的种子;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做好测定种子发芽率的演示实验。

教师:

培养皿、滤纸或纱布等实验用具;课前一周分发给每位同学30粒菜豆种子,引导学生先自己探究;用Flash动画制作的动态展示菜豆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过程的CAI课件及用Flash制作的完整的种子、无胚的种子、子叶或胚乳图片;被部分切除的种子发育情况的CAI课件;设计实验讨论提纲。

教学设计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1.问题的提出

方案一:

描述课前培养的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4人小组合作,结合生活经验,提出探究的问题:

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

方案二:

观看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CAI课件),4人小组合作,自主性学习,提出探究的问题:

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

引导学生进行描述,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确定问题。

播放录像(或CAI课件),创设问题的情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方案一:

4人小组合作,阅读并参照课本上提供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作出假设:

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组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并思考如何检验假设。

方案二:

观察教师的实验演示,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合作学习,大胆作出假设。

指导看书,鼓励学生作出假设,设疑:

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

引导学生对多种假设进行分析、排除某些因素(如肥料等。

)演示、启发学生调动经验储备,进行大胆假设。

巡视、指导,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设计出简便易行的方案。

3.制定计划  

方案一:

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在小组内讨论并修订计划。

明确操作步骤,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

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实验探究计划。

推测实验结果。

方案二:

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围绕教师的指导提纲,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

明确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

推测实验结果。

方案三:

全班分成4个大组,分别针对不同因素(水、空气、温度、土壤等)设计实验方案,探讨它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每个大组又以4人为1小组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推出最佳方案,并用简图和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

巡视指导导,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设计出简便易行的方案。

出示讨论提纲,指导学生讨论,针对性制定实验方案。

帮助分组,巡视、指导,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4.实验探究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课下实验探究,定时观察,认真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

提出注意事项,督促、检查,随时抽查,适时给予评价.

5.得出结论:

环境条件:

逅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方案一:

各小组代表描述种子萌发实验的现象和结果。

方案二:

观察录像,相互交流说出实验探究的结果。

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并进行描述。

6.表达和交流:

交流探究的过程,分析结果。

方案一:

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反思,撰写探究的报告。

方案二:

组间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并进行评比。

评出:

最佳方案、创意、假设、选材、观察、报告奖等对有创意的给予肯定,不成功的帮助分析原因,鼓励重做。

组织学生间的交流和自评,参与互评。

7.本探究实验成功的关键进一步领会“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意义,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设置对照组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1.探究: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方案一:

根据课本的要求,自主性学习抽样检测的方法,课上实验操作,课下观察记录。

方案二:

看书自学抽样检测的方法,合作交流,课下进行实验操作及观察记录。

方案三:

事先做了这个实验的生物课外小组同学在课堂上描述实验的过程,展示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并提出实验(重点是抽样)的要求。

指导看书,强调正确取样的方法,分发实验装置。

指导组间交流,对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和说明。

组织描述、纠正补充。

探究的结果:

交流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步骤、现象及计算出种子的发芽率。

强调发芽率的计算方法。

2.种子萌发自身条件的分析:

完整的、活的胚储藏丰富的营养,渡过休眠期

方案一:

结合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及种子的结构,联系生活实际,组间交流,分析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

方案二:

观察CAI课件(完整的种子、无胚的种子、子叶或胚乳被部分切除的种子萌发情况),结合测定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大胆猜测、表达和交流,得出结论。

方案三:

演示并观察煮熟的花生、大米粒、豆瓣等在外界条件适宜时的萌发状况,并分析原因。

指导学生温故而知新,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推理得出科学的结论。

提示、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观察、分析对比不同情况下种子萌发的情况,互相交流,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种子的萌发过程:

胚根→根胚轴→一连接根和茎的那段胚芽→茎和叶

方案一:

结合实验观察,自学看书,小组之间交流,描述萌发的过程,互相补充。

方案二:

观察动态展示菜豆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的过程的CAI课件,并描述归纳。

课件展示,提出观察的提纲,引导学生进行环环相扣的观察和探究。

       

 

第二节植株的生长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运用调查、访谈等的方法与他人交流,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4.通过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

5.通过学生亲手培育根尖和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重点和难点

1.测量数据的方法、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2.根尖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

3.通过合理施肥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的教育。

课前准备

学生:

课前一周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本自己设计方案观察根尖伸长最快的部位,做好观察记录以备交流;通过调查、访谈的形式与他人交流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做好调查记录;课外小组的同学完成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并于课前3~4周分别在甲、乙、丙、丁4个瓶内培育菜豆的幼苗(甲瓶盛不缺肥料的营养液、乙瓶盛缺氮的营养液、丙瓶盛缺磷的营养液、丁瓶盛缺钾的营养液),每天观察,做好记录。

教师:

用Flash制作展示芽发育成枝条的动态过程和根尖生长过程的各部分细胞动态变化的CAI课件或抽拉活动教具;叶芽的结构和枝条的图、根尖的结构图;培养皿;坐标纸。

教学设计

根靠根尖向前生长

方案一:

课外小组的同学展示并描述2种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本组探究根尖生长的实验方案,包括如何选材和画线、观察记录、结果分析等。

方案二:

课外小组的同学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并描述2种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本组探究根尖生长的实验方案,如何选材和画线,观察记录、结果分析等。

方案三:

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在实物投影上向全班展示切去根尖的幼根不向前生长,而未切去根尖的幼根却伸得很长。

请学生描述探究的步骤及结果,进行鼓励性评价。

指导学生观察、鼓励他们积极动脑,互相质疑,讨论解答。

对有特色的创意,给予肯定。

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伸长区

方案一:

各小组汇报交流测量的结果。

讨论:

(1)各小组的测量数据出现差异的原因?

如何处理?

(2)如果探究活动只有你一个人做,只用一株幼苗够不够?

为什么?

互相交流,解答疑惑。

方案二:

各小组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各组探究的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各组之间进行评议。

评议内容包括:

设计是否合理、装置是否简便易行、步骤是否严谨、记录是否详实、结果分析是否科学等。

对学生存在的疑惑,组织讨论解答,全班进行交流、归纳总结。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帮助分析原因,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

根的生长:

(1)分生区:

增加细胞的数量。

(2)伸长区:

增大细胞体积。

方案一:

透过培养皿的玻璃,观察餐巾纸下面白色的根及毛茸茸的根毛,根尖顶端黄色发亮的是根冠,再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纵切片。

方案二:

观察培育的幼根后,动手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低倍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的4部分。

方案三:

观察培育的幼根后,动手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低倍显微镜观察,记录观察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观察根尖永久纵切片。

方案四:

观察根尖的结构挂图,区分根尖的4部分细胞的数量和体积的大小。

提出观察的提纲,引导学生实验观察后找出很伸长最快的部位。

指导学生区分根尖的部分,及各部分之间的变化。

提醒学生区分很尖的部分,辨别各部分的细胞结构特点。

提出观察、探究的问题枝条是芽发育成的  

方案一:

观察动态展示芽发育成枝条过程的CAI课件,并进行描述。

方案二:

演示抽拉活动教具,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并仔细观察,最后概括描述出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

方案三:

观察教师板画的芽发育成枝条的相对应结构示意图,并进行描述。

方案四:

先观察动态展示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的CAI课件,然后在黑板上将叶芽的各部分与发育成枝条的相应部分的图用粉笔连接起来。

提出问题,引导观察和探究。

针对学生不易理解的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出示观察的提纲,指导学生抽拉活动教具。

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芽的结构及相应的枝条图。

提供叶芽的结构和枝条的图各一幅,组织学生连出相对应部分。

植株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1.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

2.缺少无机盐时的症状:

3.合理施肥的意义

组内汇报交流调查的结果,派代表在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并讨论:

施肥时应注意的问题。

方案一:

观察甲、乙、丙、丁4瓶中分别培养的菜豆正常叶和缺少氮、磷、钾的叶片,描述现象并诊断病因。

方案二:

观察生长正常的叶和缺少氮、磷、钾的叶片的录像,描述现象并诊断病因。

方案三:

看书自学,观察教师出示的几株幼苗,进行诊断,鉴别幼苗的病因。

方案四:

观察课本插图,进行描述,联系实际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分析生活中的各种做法,树立环保的的意识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补充和说明。

出示观察的提纲,引导学生对病因进行分析探究。

放录像、提出探究的问题,引导分析。

出示幼苗,指导学生辨别病因。

指导看书,进行适当的补充。

联系实际,指导生活中合理施肥的方法。

 

第三节开花和结果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性学习和科学探究活动中,概述出花的主要结构。

2.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测描述出传粉和受精的过程,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3.模拟人工辅助传粉,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护花的良好习惯。

重点和难点

1.雄蕊和雌蕊(花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2.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

3.爱花习惯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

课前准备

学生:

搜集各种花的图片和赞美花的诗句,查阅与花的颜色和香味有关的资料,了解颜色和香味对传粉和受精的意义。

教师:

要准备足够的实验材料(花或模型)和实验用具(解剖针、镊子、培养皿、刀片和放大镜),搜集昆虫传粉方面的录像资料,制作受精及果实和种子形成过程的活动教具或CAI课件。

同时备有新鲜的果实(桃和玉米),以及带有雄花和雌花的干枯玉米植株、塑料袋和毛笔。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花的结构

1.花托

2.萼片

3.花瓣

4.雄蕊

5.雌蕊

小结:

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

方案一:

两人合作,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解剖桃花(鲜花、冰冻鲜花或浸制标本)或当地常见的典型的一种被子植物的花。

认识花的各部分结构,相互交流,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方案二:

四人合作,根据假设,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桃花模型,认识花的结构,分析、交流,明确雌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验证假设,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方案三:

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性学习,回忆平时常见的被子植物的花,对照彩图进行联想、观察,认识花的结构,相互交流合作,解答疑惑,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方案四:

两人合作,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花的结构,对照已经解剖开的桃花(鲜花或挂图)黏贴图,根据疑惑,进一步认识花的结构,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组织学生画花、说花,围绕困惑:

与果实和种子形成有关的结构可能是什么?

进行学法指导,利用CAI组织学生探究花的结构,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得出结论。

利用桃花模型质疑:

假如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虫吃掉了,它还能发育成果实吗?

请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观察模型,认识结构,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用优美的诗句带领学生回到那鲜花盛开的季节,充分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请学生带着疑惑,自学、相互交流,认识花的结构,明确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用花的黏贴图引导学生思考花是怎样结出果实的?

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花的结构。

由于花粉和胚珠的结构不易看到,在探究时要注意联系实际,用挂图或板图进行说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二、传粉和受精

1.传粉:

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2.受精:

精子和卵细胞相融合的过程。

方案一:

调动经验储备,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想像、回忆,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述(虫媒花和风媒花)传粉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进一步了解传粉过程,总结出什么是传粉。

方案二:

根据问题,仔细观看录像(CAI课件),合作交流,描述(虫媒花和风媒花)传粉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总结出什么是传粉。

方案三:

课前小组合作排练,课上以小组为单位模拟表演(虫媒花和风煤花)传粉过程,在活动中,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什么是传粉。

方案一:

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根据问题,大胆推测、想像,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述受精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总结出什么是受精。

方案二:

根据问题,认真观看录像(CAI课件),通过分析推理、合作交流,描述受精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总结出什么是受精。

方案三:

针对书中的不解之处,在教师指导下,动手演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