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99693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

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一、教学目标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 、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3、尝试制定探究计划,设计探究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会选择并控制变量。

4、 参与问题讨论,认同人类学习或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5、 参加探究活动,培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动物行为对其生存的影响,并认同人类学习或自身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学习态度的引导和强化;探究实验的实施。

难点:

探究材料的准备。

三、 课前准备

教师:

动物行为相关资料;果蝇的相关资料;宠物观察日记;菜青虫卵的采集和隔离饲养,以及果蝇的采集和饲养的布置。

学生:

宠物观察日记,菜青虫卵的采集和隔离饲养,果蝇的采集和饲养。

四、 课时分配两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判断并说出资料1---5中是动物的哪一类行为?

小组观察讨论。

直接观察教材的资料。

引导学性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

知道动物的先天性行为的形成是由其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是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有局限性。

能说出资料1、3的行为不是学来的。

小组代表阅读相关资料。

阅读教材资料。

组织其他同学认真听取汇报,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激励学生,并进行积极的评价。

知道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习行为越复杂,动物的适应能力就越强。

 

观察讨论,对比资料1与2、资料3与4、资料1与5,能说出越高等的动物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形成的时间就越短。

提示对资料2、4、5的对比观察。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并进行积极的评价。

知道动物的学习行为是为了适应环境,在长期的进化中形成的。

人类或自身的学习也应是长期的和不断发展的。

 

 

讨论“资料分析”中讨论题4,能说出人类或自身学习的意义。

 

提示对题4的讨论,在讨论中作为积极“旁观者”参与,在问答中注意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根据探究的资料背景,能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能作出假设。

阅读探究的资料背景,能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

认可教材提出的问题,填写相应的假设答案内容。

 

提示阅读。

在学生探究活动开始时,注意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的态度来面对科学问题;在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尝试制定探究计划,能设计探究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会选择并控制变量。

议论教科书及教师的提示,能说出探究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说出实验对照和所控制的变量。

巡视,并旁听学生的讨论。

参与学生的讨论,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注意引导的技巧,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课堂练习

课后反思

作业

 

第三节社会行为

一、  教学目标

1、  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咱行为。

对比观察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 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难点:

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

三、 课前准备

教师:

1、搜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

2、设计并制作课件。

3、和学生一起到周围环境中观察动物的行为。

学生:

1、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录像片。

2、仔细观察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的行为。

3、预习探究实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探究问题,小组确定本组选题,初步拟订探究方案。

四、 课时分配两课时

五、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群体生活的动物(狮子、斑马、大象、狒狒等)具有社会行为

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哪些动物是群体生活的。

播放录像,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社会行为的特征:

群体内部形成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

 

白蚁的社会分工:

雌蚁、雄蚁、工蚁、兵蚁。

观察社会生活的动物的录像片,讨论社会行为的特征。

提问:

群体生活的动物有哪些特点?

讨论、表达交流:

分组汇报讨论结果并以实例说明。

观察图片,找出其中的雌蚁、雄蚁、工蚁、兵蚁。

质疑:

为什么雌蚁的腹部那么大?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社会行为有哪些特征?

参与讨论一起归纳总结讨论结果。

展示图片,启发学生进行分析。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请同学找出其中的雌蚁、雄蚁、工蚁、兵蚁。

引导学生思考:

分工的社会意义,雌蚁的庞大体形对种族延续的意义。

哺乳动物的群体中有等级

 

 

 

阅读教材产生疑问:

羊群走路靠头羊,为什么?

观察狒狒的群体生活图片,找出哪一个是首领。

倾听学生的想法,和学生一起分析。

 

一同观看图片找出等级。

(提示:

群体中按个体大小、健康状况、力量强弱划分)

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动作、声音、气味等

听一段录音,猜猜这是谁?

体验人类传递方式多样而高等,其他动物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

阅读教材中黑长尾猴发现敌害时向同伴发出警报以及昆虫的信息传递,说出动物交流信息的方式。

引导学生体验信息传递的趣味性,信息传递在生活中的意义。

引出其他动物的信息传递方式。

引导学生分析人类在防治虫害方面的举措。

小结:

动物群体生活的意义。

讨论总结:

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的延续都是很重要的。

动物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

它污的群体生活是如何维系的?

总结、质疑,引出探究课题。

探究蚂蚁的行为:

提出问题

 

根据生活经验说出蚂蚁的一系列行为,列出探究问题:

1、是否排斥其他群体成员;2、如何识别群体成员;3、怎样将信息传递给同伴。

 

 鼓励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及时交流。

作出假设

对所选问题作出认为合理的假设。

鼓励学生根据常识大胆猜测并进行科学的分析。

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阅读教材并结合教师的探究提示初步拟定探究计划,完善计划,成员分工,自主探究。

 客观的评价,鼓励探究精神,对新的创意给予肯定。

组织学生间的交流和自评参与互评。

总结实验,开阔思路

回顾探究中遇到的问题。

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

课堂练习、作业

课后反思

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 教学目标

1、 能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2、 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

护动物的情感。

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二、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爱护动物的情感。

难点:

1、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认识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三、    课前准备

教师:

CAI课件,动物生活的录像,有关滥捕乱杀动物资料,使用杀虫剂对环境影响的资料。

四、  课时分配一课时

五、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观看录像,引起学生对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1、分析、思考,得出结论。

2、分析资料,展开讨论,互相质疑。

3、游戏,然后分析,得出结论:

食物链或食物网中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1、展示食物链:

水稻---螟虫---青蛙,启发提问:

青蛙被大量捕杀后,会出现什么后果?

2、组织学生分析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生态平衡的意义,并鼓励学生质疑。

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观看、描述、思考、分析,理解物质循环过程。

展示CAI课件,启生帮助学生理解物质循环概念。

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根据图片说出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过程中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列举事实:

设施农业与虫媒传粉。

知识拓展

讨论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其他作用。

引导、启发、明确。

 

环境保护

分析资料,谈谈自己的感受,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展示资料,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课后练习、作业

 

课后反思

 

第四章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  教学目标

1、 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 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体验与人的合作与交流;

4、  认同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难点:

探究活动中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观察记录。

三、 课前准备

教师:

1、变质的牛奶、各种真菌(木耳、香菇、灵芝等)长霉的馒头、面包,腐烂变质的水果;

2、培养菌落实物;

3、琼脂、培养皿、烧杯、甜豆浆、酒精灯、吸管、三角架、无菌棉棒、镊子、放大镜。

学生:

预习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四、 课时分配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引入新课

积极思考、踊跃提问

展示变质的牛奶,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认识大型的真菌和真菌中的霉菌

仔细观察,从实物中获得有感性认识。

展示大型真菌及霉菌实物。

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请两个同学讲解和演示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提问并解答。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

 

区分细菌和真菌菌落分布的特点

观察菌落实物、区分其分布的特点。

阅读教材。

将课前培养的菌落实物分发给各小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并及时点评并给予鼓励。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

通过对实物、图片的观察总结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

展示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

制定探究活动的方案

制定实施方案、交流活动的计划及展示观察记录的表格

下课后半小时内将在各自环境中已接种的培养皿密封好,送回教室后排的空桌上。

布置设计探究方案,提醒学生注意设计对照组。

巡视和指导、参与设计,及时激励。

每组发给两套有培养基的培养皿

课堂练习、作业

课后反思

 

第二节    细菌

一、  教学目标

1、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4、强化振兴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二、重点和难点

1、 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

2、 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三、 课前准备

教师:

准备有关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等图片资料;CAI课件;显微镜;永久细菌涂片。

学生:

通过查阅书籍、网站,搜集与细菌有关的资料。

四、课时分配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组织教学,情景导入。

观看图片。

展示图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细菌的发现

 

阅读书本知识,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讨论,并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用大屏幕展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三种形态;分组讨论细菌的大小及结构特点,并与动、植物细胞进行对比,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并进行交流。

请一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就细菌的结构和营养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指导、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间的讨论,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人生观教育。

 

 

提示、指导执教学生,并进行补充。

课堂练习 、作业

 

课后反思

第三节    真菌

一、   教学目标

1、  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  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

3、 学会用放大镜观察青霉和曲霉的形态结构,培养观察能力。

4、  了解一些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二、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

2、 观察能力的训练。

难点:

真菌生殖方式的特点。

三、 课前准备

教师:

用橘皮、馒头、面包片来培养青霉和曲霉,为每个小组提供长有长霉的面包和长有长霉的水果;制作有关青霉、曲霉和蘑菇结构的CAI课件。

指导学生制作孢子印、制作模型模拟孢子的传播。

学生:

复习七年级上册有关单细胞生物的内容中酵母菌的结构;查阅有关真菌的知识;制作孢子印。

四、 课时分配一课时

五、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第三节真菌

观看课件,生机盎然的自然界,感受大自然的美,从生物圈的角度来认识真菌作用。

播放CAI课件,关重展现各种各样的真菌,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导入本节课的地内容。

各种各样的真菌

 

学生根据观看的课件内容,并观察实物标本,结合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见识以及自大搜集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对真菌的了解。

提供实物标本及自己搜集的资料,参与学生讨论,及时评价和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和课本外获取信息的能力。

 

观察与思考

用放大镜观察培养皿中养好的青霉和曲霉,注意看它们的形态和颜色。

观察新鲜蘑菇的形态。

 

 

讨论:

1、青霉和曲霉在形态和颜色上有什么不同?

又有什么共同点?

2、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容易采到蘑菇?

这说明了什么?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它们的营养方式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提供长有长霉的面包和长有长霉的水果。

利用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观察这些真菌,同时让学生观察青霉和曲霉以及蘑菇的结构图,了解分们的形态结构。

 

 

酵母菌的形态结构

学生回忆,结合新知识说出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出示酵母菌的插图,与学生共同了解有关酵母菌的知识。

真菌的繁殖

观察自己在课前制作的蘑菇的必然性子印,进一步了解蘑菇孢子的位置、形态及作用,从而了解真菌的繁殖方式。

在课前指导学生制作新鲜蘑菇的孢子印、指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真菌是通过什么来繁殖后代的?

 

 

 

通过模拟实验体验孢子的传播过程。

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本章所学知识,了解一些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带领学生做模拟实验“孢子的传播过程”。

与学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真菌的繁殖方式。

 课堂练习、作业

 

课后反思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一、   教学目标

1、 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 列举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 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4、 培养学生课前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评价能力。

5、 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二、 重点和难点

重点:

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难点:

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

三、  课前准备

教师:

真菌引起农作物患病的标本;CAI课件。

学生:

收集查阅有关资料,预习教材;探究“观察水果和面包的腐烂”,

四、 课时分配1课时

五、 教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第五章

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思考老师所提出的设问,立刻融入到本节课的学习氛围之中。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设问:

假如没有细菌和真菌生物圈会是什么状况呢?

 

 

第二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一、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2、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运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保存食品。

3、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

4、说明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5、 通过观察、探究、收集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合作交往的能力。

6、利用所学知识,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 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食物保存和环保等方面的作用,说明细菌和真菌与人类有着密切关系。

难点:

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的原理。

三、  课前准备

教师:

自制课件示发酵作用的原理(细菌和真菌促进淀粉的分解);日常生活中的发酵食品(啤酒、豆豉、面包、馒头等)。

学生:

观察发酵现象;探究食物保鲜方法;收集日常生活中保存食品的方法及原理;调查了解本地区人们在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方面的有关资料。

四、   课时分配两课时

五、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互相讨论,积极发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提问:

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有没有益处呢?

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

 

 

 

 

 

各小组展示课前做的观察实验,并介绍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瓶中的液体不断有气泡冒出,使瘪的气球胀大。

提问:

为什么会有气泡冒出呢?

仔细观看,认真分析,得出结论。

阅读教材,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思考题。

请同学们展示课前做的观察实验。

提问:

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

提示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就是发酵。

你能解释这一过程吗?

演示课件:

示酵母菌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并产生二氧化碳。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甜酒品尝会

 

同学们互相品尝、交流经验,互相说制作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出示掰开的面包、馒头很松软。

这些小孔就是二氧化碳形成的,可我们为什么没有吃到酒味呢?

请思考课本第一题。

细菌、真菌与食品保存

 

 

 

 

 

 

 

       

展示实验结果

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各小组积极讨论,互相补充归纳出保存食品的主要方法和原理,以及注意事项。

了解防腐剂的使用及危害。

列举本地区人们保存食品的一些方法,如腌制品、感菜等,进一步思考:

怎样保存更有利于健康?

请各小组展示“探究食物保鲜法”的实验结果。

对学生进行鼓励,作出评价。

提问:

1、食品腐败的原因是什么?

2、采用哪些方法能保鲜食品?

指导同学观察课本“观察与思考”。

针对本地区饮食习惯,引导同学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

 

 

 

认真阅读,小组讨论。

认同选择正确的用药方式。

关注转基因技术在药品生产上的应用。

正确认识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的社会价值。

指导阅读课本76页“抗生素今百昔”。

请同学讨论课本75页练习第2题。

指导学生代科学技术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向学生渗透STS教育。

 

 

细菌和环境保护

认真阅读,理解细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

各小组交流调查的本市有关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情况及垃圾处理情况。

积极思考,纷纷献计献策。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提示利用所学知识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

鼓励、支持学生的行为。

课堂练习、作业

 

课后练习

  

 

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一章    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一、   教学目标

1、  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2、列举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类群。

二、 重点和能点

通过分类活动来学习生物的分类。

三、 课前准备

教师:

制作CAI课件,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动植物类群的挂图。

学生:

小组为单位,去书店看看各种书籍是怎样摆放的。

四、   课时分配两课时

五、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生物分类的意义

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根据问题,认真思考,表述交流,对不同的观点,在老师的点拨指导下,达成共识,明白道理。

 

  

创设情景:

要想了解菜粉蝶的生长发育和行为,你将从下列几本书中选择哪一种?

指导学生认真思考,发表观点。

对存在的问题,由教师点拨指导,从而得出结论。

植物的分类

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实和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在进行分类时,要仔细观察植物形态结构,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四人一组,根据问题,认真年,讨论交流,发表观点,尝试给这些植物进行分类。

对存在的分歧,各组进行质疑、答疑,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

 

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的方法。

组织学生看书,进行观察与思考。

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的方法。

动物的分类

动物分类除比较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

脊椎动物: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无脊椎动物: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细菌和真菌也要根据它污的特征来分类。

   应用与实践

学会生物分类的方法

四人一组,根据问题,认真看书,讨论交流,发表观点,尝试给这些动物进行分类。

对存在的分歧,各组进行质疑、答疑,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

根据问题,认真思考,分析问题,小组讨论,表述交流,得出结论。

对存在的分歧,各组进行质疑、答疑,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

 

 在老师指导下,尝试给日常生活用品进行分类,将分类结果进行汇报交流。

通过对比、反思,达成共识,学会生物分类的方法。

质疑:

你们知道动物可以分为哪几类?

怎样给它们进行分类?

组织学生看书,指导学生观察思考。

通过表述交流,达成共识,得出结论。

利用多媒体展示几种常见的动物,出示思考提纲:

动物可分为几大类?

如何对这些动物进行分类?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表述交流,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技能训练,理论联系实际,学会生物分类的方法。

课堂练习

 

作业

课后练习

 

第二节    从种到界

一、 教学目标

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二、  重点难点

让学生了解生物分类的单位。

三、 课前准备

教师:

制作CAI课件,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动物类群分类的挂图或投影片。

四、 课时分配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二章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一、        教学目标

1、   领会生物多样性的涵义,列举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并能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和独特性有初步的认识。

3、   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4、   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培养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   重点难点

1、   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关系。

2、   理解基因多样性。

三、 课前准备

教师:

1、收集有关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典型事例。

2、搜集生物多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