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53099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docx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复习提纲

1、人的生长过程:

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受精卵是个体发育的起点。

2、昆虫发育类型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像青蛙那样,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在生活和形态结构上要发生很大改变的发育类型,叫做完全变态发育。

如青蛙、蝴蝶、苍蝇、蚊子、蛾、蝶、家蚕等。

蝗虫、蟋蟀、螳螂、蝼蛄等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判断某个体发育是变态还是不变态,看幼体和成体和成体之间在生活和形态结构上是否存在很大的差异,判断是完全变态还是不完全变态发育一般是看是否经历蛹期。

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

气候、食物、敌害等生活环境因素的变化对动物的寿命有较大的影响。

3、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卵细胞和精子细胞是人体中的生殖细胞。

男性的生殖系统主要由:

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输精管、精囊、前列腺(产生粘液)等器官组成。

女性的生殖系统主要由:

卵巢(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组成。

4、精子与卵会在输卵管中结合,这个过程叫做受精。

输卵管是受精场所,子宫是孕育新生命的场所。

接近卵的精子有无数个,能钻入的精子有一个。

受精卵形成后,一面进行细胞分裂;一面沿输卵管下移,进入子宫,植入子宫壁上。

这是女性就怀孕了(也称妊娠)。

5、胚胎与母亲通过脐带和胎盘相联系,胎盘的结构特点是有丰富的血管,它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早期胚胎发育的营养来自卵中的卵黄)母亲血液中的营养和氧通过胎盘进入胚胎;胚胎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胎盘进入母亲的血液,最后由母亲的排泄系统排出体外。

6、胚胎被羊水包围。

这对胚胎有保护作用。

胚胎大约要在母亲体内孕育9个月,然后从母亲体内产出。

第二个月的胚胎出具人形,从此称为胎儿。

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分娩,产出的胎儿叫婴儿。

7、女孩的青春期一般是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

男孩的青春期一般比女孩晚两年左右。

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

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称为第二性征。

进入青春期,男性特点是:

身体迅速长高,体重明显增加,长出胡须、腋毛、阴毛,声调变得低沉;女性特点是:

身体迅速长高,体重明显增加、长出腋毛、阴毛,乳房开始增大。

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时青春期发育的主要特征。

8、进入青春期,女孩的卵巢发育成熟后,大约每一个月又一个成熟的卵从卵巢中排出。

如果卵没有受精,就会引起子宫出血,这就是月经。

女孩第一次来月经叫做初潮。

月经周期约28-30天。

男孩进入青春期,睾丸已经能产生精子,因此有时在睡梦中会排出精液,这种现象叫做遗精。

青春期的人体变化,还表现在内脏器官功能的日渐健全,如心脏收缩力增强、肺通气量增大、脑调节功能增强等。

9、通过精子和卵的结合,形成受精卵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称为有性生殖。

进行体外受精的动物是:

两栖类,鱼类

进行体内受精的动物是:

哺乳类,鸟类,爬行类,昆虫

进行体外发育的动物是:

昆虫,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

10、下表三种胚胎发育方式的根本区别是胚胎发育所需营养来源不同。

方式

发育场所

营养来源

卵生

母体体外

卵中的卵黄

胎生

母体子宫内

母体供给

卵胎生(鲨、蝮蛇)

母体体内

卵中的卵黄

试管婴儿

有性生殖受精方式:

体内受精;体外受精

胚胎发育方式:

卵生;胎生;卵胎生

动物的生殖方式

分裂生殖:

变形虫

无性生殖出芽生殖:

水螅

克隆

衰老是身体各部分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衰退的过程。

死亡的主要特征是心脏、肺和大脑停止活动,其中大脑停止活动是死亡的主要标志。

11、根据种子里有无胚乳,可将种子分为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两种。

下列是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图:

 

胚是新植物的幼体,是种子的主要部分,都是由胚轴、胚芽、胚根和子叶构成

有胚乳种子:

水稻、玉米、小麦等

无胚乳种子:

菜豆、花生等

根据胚中的子叶数目,植物可分为:

单子叶植物:

水稻、玉米、小麦、高粱等

双子叶植物:

大豆、花生等

绝大部分单子叶植物是有胚乳的,绝大部分双子叶植物是没有胚乳的。

(但也有一些特殊的植物种子,如蓖麻、柿子是双子叶植物,却有胚乳。

而慈菇是单子叶植物,却无胚乳。

12、种子萌发的三个外部条件:

充足的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缺一不可。

内部条件:

完整健全的胚。

种子萌发的主体是胚,胚根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叶,胚是植物幼体的雏形,是种子最重要的结构。

13、芽是未发育的茎叶或花。

根据其着生位置的不同,分为顶芽和侧芽。

顶芽使茎增长,芽的生长是形成侧枝,摘除顶芽,可促使侧芽发育,多长侧枝,从而达到增产目的。

14、桃花的结构图如下:

花萼(由多个萼片组成)

花被

花冠(由多个花瓣组成)

花丝

桃雄蕊

花药(内有花粉)

柱头(传粉时接受花粉)

雌蕊花柱

子房(内有胚珠)

 

花托(花被、雄蕊、雌蕊的着生处)

 

雌蕊和雄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15、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柱头上的传粉方式叫做自花传粉;

落在另一朵花的柱头上的传粉方式叫做异花传粉。

主要靠昆虫传粉的花叫虫媒花;

靠风力传粉的花叫做风媒花。

子房壁果皮

珠皮→种皮

果实

子房胚珠

种子

受精卵→胚

(子房结构发育图)

虫媒花特点:

有鲜艳的花被,芳香的气味,甜美的花蜜

风媒花特点:

花粉多,干而轻,容易被风吹。

16、植物传粉后,花粉就萌发形成花粉管,其中有两个精子。

一个胚珠内有一个卵细胞,只接受一粒花粉的精子,发育成一粒种子。

一个子房可以有多个胚珠,因此一个果实中可以有多粒种子,如西瓜等。

17、蕨、胎生狗脊、地钱、葫芦藓等植物不开花,叶不产生种子,它们是用孢子进行繁殖,一般是属于无性生殖。

无性生殖包括分裂生殖、出芽生殖、孢子生殖、营养生殖、组织培养、克隆等。

植物的无性生殖是属于:

营养生殖。

营养生殖是由植物体的营养器官(根、叶、茎)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营养生殖。

例如,马铃薯的块茎、蓟的根、草莓匍匐枝、秋海棠的叶,都能生芽,这些芽都能够形成新的个体。

人们常用分根、扦插、嫁接、接穗、砧木等人工的方法来繁殖花卉和果树。

有些植物除进行有性生殖外,也可以用营养器官(根、茎和叶)进行繁殖,这种生殖方式叫做营养繁殖。

营养繁殖既能保持某些栽培植物的优良性状,又能快速繁殖。

分根(夹竹桃、腊梅等)

营养繁殖:

压条(桑、夹竹桃)

扦插(月季、柳树、葡萄)

嫁接(桃等)

 

第二章复习总结

1、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

皮肤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感觉功能。

2、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测试温度)。

3、嗅觉的形成:

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气味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嗅觉中枢容易疲劳),从而形成嗅觉。

听觉的形成:

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声音)→耳蜗(产生兴奋)→听神经→大脑神经中枢,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

4、舌头表面布满味蕾(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构成),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

人具有的四种基本味觉:

酸、甜、苦、咸(注意:

不是辣)。

如果它们同时出现,会产生混合的味道。

5、声音产生的条件:

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

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

声波。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速度由慢到快)中传播。

15℃时,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无介质)。

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有关:

温度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米。

6、耳可分为:

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听小骨、鼓膜、鼓室、咽鼓管),内耳(前庭、耳蜗、半规管)。

其中,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

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

(双耳效应)

7、频率:

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

赫兹(Hz)

8、声音的三要素:

(音调不可以改变,响度可以改变)

音调:

声音的高低。

音调与频率有关:

频率越大,音调越大;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响度:

声音的强弱(声音大小的单位:

分贝dB)。

响度与距离、振幅有关:

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振幅越小、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音色:

分辨不同的声音。

10、防止噪音的途径:

防止噪音的产生、阻断传播途径、防止进入耳朵。

11、光源:

正在发光的物体,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光线(光通过的路线和方向):

带箭头的直线表示

12、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空气、水、玻璃里都沿直线传播),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

3х105千米/秒。

光年(距离单位)表示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

太阳光(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可见光)等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还有红外线、紫外线为不可见光。

13、物体的颜色:

由物体表面反射(不透明物质)或透射(透明物质)的色光来决定。

判断依据:

白色能够反射所有色光,物体反射与它相同的色光,吸收与它不相同的色光,若物体不反射任一色光,则物体呈黑色——注意:

物体的颜色在不同的光线下颜色不同!

14、光的反射:

一束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一部分光会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反射回来的现象,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它们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光的反射定律:

光发生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意:

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所以,应该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反射角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光路是可逆的。

15、光的折射定律:

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空气中角度最大)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当光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16、平面镜成像特点:

虚象(虚线表示);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方向相反。

——以镜面为对称。

平面镜的应用:

可以成虚像;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潜望镜)。

17、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性质及光路图——区别:

凸面镜(发散)和凹面镜(会聚)。

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有两个焦点(F1、F2),焦点到透镜中心距离叫焦距(f);

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有两个虚焦点(F1、F2),焦点到透镜中心距离叫焦距(f)。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

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应用(P24)

倒立或正立

实像或虚象

放大或缩小

U>2f

f

倒立

实像

缩小

照相机

U=2f

V=2f

倒立

实像

等大

/

f

V>2f

倒立

实像

放大

幻灯机、投影机

U=f

/

U

/

正立

虚象

放大

放大镜

18、眼球由眼球壁(角膜、巩膜、虹膜、视网膜)和内容物(晶状体、玻璃体)组成。

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构成眼的折光系统(相当于凸透镜)。

19、视觉的形成:

物体反射的光经折光系统,在视网膜上形成像,经视神经传入大脑,形成视觉。

20、眼疾:

近视(戴凹透镜)、远视(戴凸透镜)、色盲。

21、电磁波包括:

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

22、人们获取、处理信息的途径:

外界事物→感觉器官(感应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大脑)→传出神经→效应器。

 

第三章复习提纲

1、运动的多种形式

(1)机械运动:

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这种运动称为机械运动。

(2)比机械运动更复杂的运动:

热运动、声运动、电运动、光运动

例子:

闪电是云与云、云与地之间的火花放电现象,闪电内部的温度极高,它会使闪电通过的气柱发生骤然变热、膨胀而发出雷声。

闪电甚至会使树木燃烧。

所以,雷电交加时除了声运动、光运动外,还有电运动和热运动。

(3)生命运动:

生物能够生长繁殖,这是生命运动,生命运动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运动形式。

2、能的多种形式:

能也称能量,跟物体的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1)动能: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能,这种能叫做动能。

气体、液体也会运动,也具有动能。

动能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系,一个物体,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快,那么它所具有的动能也就越大。

(2)势能:

物体由于举高或是发生形变而具有的能。

物体被举得越高,形变越厉害,它的势能就越大。

注意:

动能和势能我们统称为机械能。

(3)化学能:

物体自身所存于的能量。

例如:

食物,汽油、木材、天然气等燃料。

(4)其他能:

电能、风能、光能、太阳能等。

(5)不同形式的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比如燃料燃烧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

上抛的物体,动能转化为势能。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3、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4、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5、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注意参照物)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机械运动的分类:

按运动路线分: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现在只研究直线运动)

按运动快慢是否变化分: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6、匀速直线运动:

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

v=s/t

变形t=s/v,s=vt。

(注意:

在计算时,各个量的单位一定要统一)

速度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单位大。

(会换算)

匀速运动的物体速度v是个恒量与路程s时间t没关系。

7、变速运动(不一定是直线,速度包含大小和方向,方向变化也代表速度变化):

定义:

运动速度变化(大小变化或方向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8、平均速度的测量:

当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由公式V=(S1+S2+…+SN)/(t1+t2+…+tN)算出来的速度。

(关键找总路程和总时间)

 方法:

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常识:

人步行速度1.1m/s;自行车速度5m/s;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客运火车速度140km/h;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光速和无线电波3×108m/s。

9、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A对B施加一个力,同时B也对A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在这两个力中,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的。

10、力产生的条件:

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不一定接触,比如电磁力,重力)。

11、力的性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12、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发生形变)。

说明:

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指:

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力的作用效果由力的三要素共同决定!

13、力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测量:

⑴测力计:

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

弹簧测力计。

 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的长度(不是弹簧的长度)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14、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15、力的表示法:

A:

力的图示(精确表示):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

从力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使线段的长度与力的大小成正比,并在线段的末端标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B:

力的示意图(粗略表示):

只关心力的方向,不关心大小,即在物体力的方向上画一个箭头表示力。

16、弹力: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即弹力。

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属于弹力。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产生的弹力与弹簧伸长量成正比。

即在弹性限度内,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弹力的方向和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

 

17、物体为什么下落原因:

物体下落的原因是因为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即重力作用。

18、重力:

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受到的力,即重力,简称物重,用符号G表示。

注意:

重力不等于地球的吸引力。

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G=mg,g为常数(重力加速度)=9.8N/Kg,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受的重力是9.8N.重力大小还和位置(如纬度,星球,海拔)有关系。

重力方向:

唯一,竖直向下,与水平面垂直。

重力作用点:

重力的作用点称为物体的重心。

重心是一种模型,不是实际的点。

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

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形状不规则的物体:

可以用悬挂法找。

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可能在物体外,比如空心球。

一般分析中,把物体的重心画在近似几何中心。

19、摩擦力(f):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friction)。

摩擦力的形式:

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摩擦力普遍性:

气体,液体,固体之间都会产生摩擦力。

方向:

与物体相对运动(动摩擦)或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方向相反!

可能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也可能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既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

大小:

动摩擦力与接触面之间的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动摩擦力越大;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越大,动摩擦力越大!

滚动摩擦小于滑动摩擦!

20、增大或较小摩擦的方法

(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a.使接触面更粗糙b.增大压力c.滑动代替滚动

(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a.使接触面光滑b.减小压力c.滚动代替滑动d.使相互接触的物体彼此分离:

气垫船,磁悬浮列车,润滑油等。

21、斜面实验(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

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

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不同的原因:

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同,摩擦力越大,运动的距离就越短,速度减小得越快,运动的时间就越短。

若水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速度减小越慢;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则小车滑下来的速度将保持不变,将作匀速直线运动。

⑷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

(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2、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

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3、惯性:

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24、惯性与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

答:

利用:

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

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25、二力平衡:

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称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条件:

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二力平衡条件用四词概括“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26、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重点):

相同点:

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

不同点:

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27、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

 

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平衡状态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

受非平衡力

合力不为0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第四章复习提纲

1、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做旋转运动,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做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做顺时针方向旋转。

地球的自转周期约一天,也就是大约24小时。

2、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由于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

昼夜现象(由于地球是自身不发光和不透明)

昼夜交替现象(由于地球自转)

3、晨昏线: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构成。

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是日出之处。

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是日落之处。

4、地方时:

指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

时区的划分:

把全球分为24个经度宽15度的地区,每个地区叫做一个时区以中时区为标准向东、向西各划分12个时区,其中东十二区与西十二区重合,全球划分为24时区

区时:

每个时区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统一的时间,即区时,也叫标准时。

区时的计算原则:

所求地区是等于已知地点区时加或减时区差。

东加西减(东边总是比西边来的早)。

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5、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北京的时间:

北京位于东经116度,北京的时间是指东经116度处地方时。

北京时间:

中国把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作为全国除新疆外统一使用的时间,称为北京时间。

北京时间实际上是指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度经线的地方时。

6、日界线:

国际上规定,把180度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它是弯曲的,为了方便通过的国家和地区处于统一日期。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时刻是相同的,但日期相差一天。

日界线的西侧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从西十二区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就要减少一天。

7、太阳光线和地平面的夹角叫太阳高度角。

正午时,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最大,称正午太阳高度。

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在同一天里,纬度不同,正午太阳高度也不同。

在同一天不同时间,太阳高度也不同。

8、地球的公转:

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公转轨道面与地轴成66.5度的夹角,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约365天,即一年。

公转产生的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昼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