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保护工作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54191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泊保护工作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湖泊保护工作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湖泊保护工作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湖泊保护工作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湖泊保护工作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湖泊保护工作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湖泊保护工作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湖泊保护工作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湖泊保护工作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湖泊保护工作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湖泊保护工作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湖泊保护工作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湖泊保护工作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湖泊保护工作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湖泊保护工作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湖泊保护工作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湖泊保护工作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泊保护工作总结.docx

《湖泊保护工作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泊保护工作总结.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泊保护工作总结.docx

湖泊保护工作总结

  

  篇一:

《加强湖泊管理保护促进湖泊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加强湖泊管理保护促进湖泊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陈雷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湖泊是水资源的重要载体,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蓄洪水、提供水源、交通航运、美化景观、休闲娱乐、鱼类繁衍、水产养殖以及提供生物栖息地、维护生态多样性、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加强湖泊管理保护,维护湖泊健康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流域居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到区域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是水利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我国湖泊管理保护的成效和问题

  我国是一个多湖泊国家,也是世界上湖泊类型最多的国家之一。

据统计,全国现有湖面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2939个,总面积41万平方公里,湖泊淡水资源量约占全国水资源量的5%。

其中湖面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湖泊635个,总面积72万平方公里,总储水量7425亿立方米。

湖面面积5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型和特大型湖泊26个,面积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48%。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湖泊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保护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湖区泛滥成灾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转。

整修、加固重点湖泊堤防,修建了大量涵闸、排涝泵站,对部分湖泊进行疏浚,极大地提高了湖区防御洪水能力。

治太骨干工程体系全面建成,发挥了巨大防洪减灾效益。

在洞庭湖、鄱阳湖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平垸行洪、移民建镇、退田还湖”,实现了千百年来从围湖造田、与湖争地到大规模退田还湖、给洪水以出路的历史性转变。

  二是湖泊资源科学开发利用取得巨大效益。

通过对平原湖泊的综合治理,湖区及周边地区城乡供水和农业灌溉用水得到保障,许多平原湖区已经成为农副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合理利用水能资源丰富的高原、山区湖泊发展水电,改善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此外,湖泊水产、航运、旅游等重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是湖泊水资源管理保护迈出重要步伐。

开展湖泊水功能区划,依法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为控制水污染、保护水资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制定了湖泊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实行严格的取水许可管理。

不断加大对太湖、巢湖、滇池等重点湖泊的水污染防治力度。

以湖泊水源地保护为重点,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四是部分河湖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和改善。

对塔里木河、黑河进行生态治理和修复,使塔里木河下游的台特马湖碧流复归,黑河下游的东居延海生机重现。

在湖北武汉、江苏无锡、吉林松原等城市开展湖泊及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试点,为城市湖泊生态保护积累了宝贵经验。

对太湖多次实施“引江济太”,累计引水近200亿立方米,入太湖近90亿立方米,向下游增加供水148亿立方米,有效提高了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

对南四湖、向海、白洋淀、衡水湖、扎龙等湖泊湿地实施应急生态补水,显著改善了生态环境。

  五是湖泊依法管理保护工作不断强化。

国家先后出台了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涉及湖泊的法律法规。

《太湖流域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开创了我国流域性综合立法的先河。

江苏、武汉、南昌、昆明等湖泊较多的省市先后颁布实施了湖泊开发、保护的专门法规。

水利部和各地组织编制了流域综合规划以及岸线利用、河道采砂、湖泊保护等一系列专业规划。

加强河湖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加大对非法侵占河湖水域岸线和非法采砂等行为的打击力度。

  六是湖泊管理保护能力逐步增强。

在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中,对河湖开发治理保护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并首次对青海湖、纳木错、艾比湖等西部重要湖泊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容积测量,填补了历史资料空白。

一些湖泊成立了跨部门和地区的管理保护联席会议制度,一些湖泊建立了综合性管理机构,重点湖泊水质水量监测站网进一步完善。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湖泊管理和保护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湖泊萎缩退化形势严峻。

部分湖泊水位持续下降,集水面积和蓄水量不断减少,有的甚至完全干涸。

二是湖泊污染和富营养化严重。

全国被污染湖泊面积居高不下,污染范围从城市小湖泊发展到大中型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严重,水华暴发、水体缺氧等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湖泊生态功能严重退化。

由于过多的人类活动,包括围垦、围网、围堤、乱修乱建、滥捕滥捞等,破坏湖泊生态系统平衡,导致湖泊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损害,生态功能严重退化。

四是湖区防洪减灾能力偏低。

受河道淤积、城镇及圩区面积扩大、河湖面积减少等因素影响,湖区防洪减灾的难度进一步增加。

  二、加强湖泊管理保护的意义重大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

贯彻落实中央重要决策部署,加强湖泊管理保护,促进湖泊的健康发展和湖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第一,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看。

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湖泊管理保护工作,有效改善湖泊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切实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保障改善民生看。

加强湖泊管理保护,尽快改善当前不当开发和环

  境污染对湖泊生态的破坏,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从优化水资源配置、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看。

加强湖泊的管理保护工作,对优化水资源配置、增强水资源时空调控能力十分关键、非常重要。

第四,从完善防洪减灾综合体系、保障防洪安全看。

加强湖泊管理和保护,完善湖泊综合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对保障湖区乃至整个流域防洪安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五,从改善湖泊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看。

这是生态文明理念在水环境保护领域中的集中体现,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六,从实施流域综合管理、推进依法治水管水看。

水资源的不可分割性决定了必须以流域为单元,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逐步实现湖泊流域综合管理,加大依法治水和湖泊综合管理力度,推进湖泊管理保护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三、全面推进湖泊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湖泊管理保护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理念,以维护湖泊生命健康和可持续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坚持预防保护、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相结合,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湖泊资源,依法严格规范和约束人类不合理活动,坚决遏制湖泊萎缩和退化趋势,全面改善湖泊生态系统,让湖泊休养生息、恢复生机,永续为人类造福。

  湖泊管理和保护要做到“六个更加注重”一是更加注重人水和谐。

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关系,牢牢把握开发利用的底线,确保湖区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以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是更加注重源头控制。

在实施湖泊综合治理的同时,积极推动流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建立有利于保护水环境和水生态的产业体系和生产消费模式。

三是更加注重流域统筹。

在遵循流域整体规划与统一布局的前提下,统筹考虑湖泊治理与开发的实

  际需要,努力实现流域与湖泊发展的良性互动。

四是更加注重因湖制宜。

坚持“一湖一策”,制定综合治理措施和具体解决方案,积极构建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五是更加注重政策支持。

加大政府主导和政策扶持力度,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多渠道增加投入,调动全社会参与湖泊治理与保护的积极性。

六是更加注重团结协作。

妥善处理好流域与区域、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关系,落实责任和分工,密切沟通和协调,形成团结治湖、团结治水的合力。

  要科学制定湖泊分类管理和保护对策。

城市湖泊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巨大,要加强管理保护立法,尽快制定水域岸线控制规划,划分湖泊岸线的功能分区,保护湖泊水域岸线的稳定和水面不被侵占,同时,强化入湖排污口管理,严格控制入湖污染物;开展湖泊水生态修复工作,恢复河湖的流动性。

内陆湖泊大多位于河流的中下游,湖泊与流域的水循环关系极为密切,湖泊水体及其生态系统完全依靠流域水系的水量补给,要维持湖泊的水量平衡。

江河中下游平原湖泊受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影响,湖泊水量过程改变、水质下降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要合理开发利用湖泊资源,促进水质和水生态的持续改善。

湿地湖泊要抓紧制定湖泊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尽快开展流域水量调度工作,特别是枯水季节的水量调度工作,同时,加快建立自然保护区,控制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湖泊水面面积。

高原湖泊生态系统比较脆弱,要以有效保护为重点,避免因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湖泊生态系统退化,对湖泊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污染较严重的流域,要抓紧进行全面治理。

  为此,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坚持科学规划,明确湖泊管理保护目标任务。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治湖理念,统筹保护与开发、协调生态与发展、平衡流域与区域、兼顾当前与长远,全面构建湖泊管理和保护规划体系,科学确定湖泊治理开发与管理

  篇二:

《南洞庭湖湿地保护利用工作汇报》

  南洞庭湖湿地保护与利用情况汇报

  沅江市人民政府

  (2011年10月17日)

  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地处长江南岸,它的东、南是我省湘江和资水的出口。

该保护区是以独特而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与珍稀水禽为保护主体的综合性保护区。

其前身是1991年经沅江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万子湖、漉湖湿地水禽保护区。

1997年7月14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7年3月5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复对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规划进行了调整。

它位于洞庭湖西南、沅江市境内,地跨东径112°18′15″至112°56′15″,北纬28°113′30″至29°3′45″。

保护区内有30万人口,总面积7万公顷。

  一、南洞庭湖湿地自然条件和资源特点。

  

(一)自然条件。

  地貌该区属长江中下游洞庭平原堆积而成的沼泽地貌。

境内河岔纵横,湖泊星罗棋布。

全区由118个湖洲和18个湖泊组成。

土壤主要为潮土、沼泽土和沼泽化草甸土。

水质洞庭湖属过水性湖泊,湖水更换周期最长为19天。

据检测,水质属国家标准Ⅱ类。

气候南洞庭湖区属华中地区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其特点是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日照和无霜期都比较长。

  

(二)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

本区为雪峰古陆的一部分,自然历史悠久,植物种类丰富。

据统计,该区有植物154科,475属,863种,其中栽培植物150余种。

  鸟类资源。

南洞庭湖水域草洲辽阔,湖汊交错,盛产鱼、虾、蚌,水草丰盛,气候适宜,是多种鸟类生活、栖息的场所。

特别是冬季,湖水

  枯落,湖洲浅滩外露,为各种鸟类特别是冬候鸟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场所,“鸟飞遮住半边天,鸟落占去半边湖”,是对洞庭湖多鸟的写照。

据调查记录,本区有鸟类16目43科164种,其中鸭科30种,占19%,鹬科19种,占12%,鹭科14种,占9%。

  鸟类资源特点一是水禽资源丰富。

在记录到的160种鸟类中,水禽108种,占66%。

水禽中以鸭科和鹬科为优势种,分别为30种和19种。

二是候鸟占优势。

共有候鸟140种,占84%。

其中冬候鸟91种,占56%;夏候鸟49种,占30%;留鸟和旅鸟仅24种,占14%。

三是非繁殖鸟比重大。

分布于区内的160种鸟类中,在本区繁殖的鸟类有54种,占33%,非繁殖鸟110种,占67%。

四是鸟类区系成份复杂。

在54种繁殖鸟中,东洋鸟31种,占57%;广布种21种,占34%;古北种2种,占4%。

这些鸟类中,属于东洋种的鸟类所占比例远远超过古北鸟类所占的比重。

  鸟类分布状况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各种鸟类形成各自的适应性,从而占据相应的生态位。

本区鸟类分布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区域类型一是草滩沼泽。

本区草滩沼泽密布,面积9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3%。

草滩植被有苦草、苔草、莎草、荻草等,是大鸨、鸿雁、白额雁、灰雁、小白额雁、赤麻鸭等雁鸭的觅食栖息地。

二是浅水域。

这类区域是越冬鸟类的主要觅食和栖息场所,面积约2万颂,占总面积的19%。

水深一般为0.3—2m,水生生物极为丰富,是雀类、鹭类、鹳类、鸭类、鹬类、鹈鹕等鸟类重要的觅食地。

三是芦苇地。

面积给4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3%,由于冬季是芦苇收割季节,人为活动较多,鸟类栖居量较少。

主要有白尾鹞、小苇升鸟、紫背苇升鸟、黄斑苇升鸟、栗苇升鸟、苍鹭等鸟类为该生境的代表种,占4%左右。

四是垸圩丘陵区。

总面积1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3%,鸟类种类和数量较多。

其优势种有白鹭、池鹭、牛背鹭、夜鹭、雀鹰、游隼、雉鸡、花田鸡、珠颈斑鸠、大杜鹃、普通夜鹰、蚁裂、喜鹊、灰喜鹊、麻雀、金腰燕等16种。

另有黑枕黄鹂、三道草眉巫鸟、大山雀等20种为代表

  的普通种。

优势种和普通种共36种,为全区鸟类种数的23%。

  珍稀鸟类已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6种,白鹤、白头鹤、白鹳、黑鹳、大鸨、中华秋沙鸭。

国家二级保护的鸟类26种,列为地方保护的33种,大多数重点保护鸟类与其他经济鸟类混群。

近两年还观测到了白尾海雕和黑冠鹃隼等鸟种。

  其他资源。

南洞庭湖有鱼类12目23科114种,此外,还有虾类4科9种,贝类9科48种,兽类13科23种,爬行类8科29种。

  (三)湿地资源。

  本区湿地属内陆湿地永久性淡水湖泊类型,按国际湿地公约确定的湿地概念,总面积16万公顷。

本区湿地资源具如下特点一是地理位臵特殊。

南洞庭湖地处亚非大陆北续20°--30°之间,东部一片汪洋,西去是世界屋脊再便是世界最大的沙漠,除洞庭湖、鄱阳二湖外,再也找不出如此优越的湿地作为冬候鸟越冬栖息之所。

二是南洞庭湖具有特殊的湿地地貌,全湖并非水域洲湖分别,而是被100多个子湖和溢洪道切割成118个湖洲,水涨为湖,水落为洲,枯水时最深外为4米以下,极适合水禽嬉戏、觅食。

三是南洞庭湖有特殊的湿地生态系统,集山丘、江河于一体,属冲积而成的混合型湿地生态系统,土壤肥沃,水草丰盛,鱼虾成群。

四是南洞庭湖湿地有丰富的动、植物群落,其分布有垂直性,从水下到湖洲湿地直至丘岗可生存的生物群落都有分布。

  本区湿地夏相为单一水地貌,冬相则可分为明水、芦苇沼泽、苔草沼泽、泥炭沼泽和沙滩五种地貌。

  二、南洞庭湖湿地保护与利用工作情况。

  

(一)开展了生物多样性的本底调查。

从90年代开始,沅江市人民政府牵头组织林业水利、水文、环保、水产、鸟类等方面的技术人员百余人次,对南洞庭湖湖盆变迁、社会经济、植被、鸟类、水产、水体水质、水文气象等方面进行了认真调查与研究,收集了大量数据资料,先后编写了

  《沅江市南洞庭湖湖泊湿地资源调查报告》、《沅江市南洞庭湖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论证报告》、《湖南省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等技术资料。

从2000年起,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每年组织鸟类学专家前来南洞庭湖进行一年一度的冬候鸟调查,不断完善有关数据资料。

从2007年起,按照湖南省林业厅野生动物保护处的要求,保护区在全市建立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网络和野生动物及鸟类伤病救护机制。

  

(二)进行了广泛宣传。

湿地保护区成立以来,沅江市人民政府先后在全市发布《关于保护洞庭湖鸟类资源的通告》、《关于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通告》、《关于禁止非法捕杀、经营受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通告》《关于禁止在核心区植树造林的通知》。

每年积极开展“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的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墙报、标语等多种形式进行爱鸟、护鸟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宣传活动。

1997年4月1日至4月7日由市政府牵头,市林业局、省洞庭监测站、市环保局、工商局、教育局、共青团沅江市委、市政府法制办在洞庭博物馆联合举办了为期一周的鸟类标本展,展出标本215件,参观人数近3万人。

在1999年的5月还编印了《关于野生动物经营单位规范经营管理的通知》3000份送至各宾馆、饭店、招待所和农贸市场。

为了扩大宣传,于1999年还制作了30块不锈钢永久性标牌树立在集贸市场、港口、交通要道和保护区的重要地点,宣传有关野生动物保护法和保护区的有关规定。

进入2000年以来,湿地管理中心与北京林大、湖南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师大生命科学院、湖南城市学院等高校的绿色环保志愿者和科研团体合作,围绕湿地的动植物资源和水文气象等方面开展了多次科研活动。

  (三)加大了查处和打击违法行为的力度。

自1991年建立万子湖鸟类自然保护区至今已有18年时间。

1995年森林派出所未成立以前,每年由市政府法制办牵头,会同森保、环保、工商、公安等部门于冬季冬候鸟活动的季节在全市各大农贸市场及遍布在全市的乡镇小型集贸场进行2—3次大

  型清理行动,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森林派出所成立以后,加大了查处力度,除经常性的对各农贸市场、宾馆、饭店清理外,还在每年冬候鸟活动最频繁的季节租船深入洞庭湖腹地搜捕盗猎者。

10余年来,共处理破坏湿地和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的案件140余起,处理违法犯罪人员185人次,收缴野生动物9500公斤,其中查处了几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案。

1996年在湘北市场一次性查处非法收购野鸭及各种珍贵鸟类近500公斤。

1997年在白沙渡口查处非法猎捕国家二级野生动物草号鸟5只及其它鸟类20公斤,没收枪支5支。

1998年在泗湖山外洲查处非法捕杀贩卖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苇干干鸟幼鸟20只。

2001年2月,森林派出所与森保站的同志在保护区核心区巡逻执法时,当场抓捕非法盗猎者4人,没收枪支10支。

近几年以来,由于湿地保护宣传和执法的不断深入,湿地区域的人民群众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涉及湿地的偷猎偷捕等违法现象逐年呈下降趋势,湿地保护工作逐步迈入了生活和谐、生态文明的轨道。

  (四)健全了管理机构。

为了加强对南洞庭湖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力度,经湖南省南洞庭湖水禽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同意,沅江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设立了沅江市南洞庭湖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中心管理站,核定事业编制6名。

主要从事贯彻执行有关南洞庭湖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的政策、法规与制定本市相应规章制度,负责组织实施南洞庭湖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发展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承办相关项目申报手续;负责南洞庭湖湿地野生动植物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利用;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鸟类环志与鸟类资源调查工作。

目前,站务人员已全部到位,在南洞庭湖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注重了科学技术研究与学术交流。

为了把湿地保护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南洞庭湖保护区注重了科学技术研究工作。

洞庭湖湿地生态监测站在坚持生态监测的同时,积累了大量有重要科学价值的数据,目前正

  篇三:

《湖北省治理湖泊的实践与思考》

  湖北省治理湖泊的实践与思考

  郭倡民

  2010年第10期——社会建设

  2009年11月,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在武汉召开。

这次会议选址“千湖之省”——湖北,应该说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大会对湖北近年来治理湖泊的做法和经验给予了高度评价。

笔者意图通过简要回顾省察湖北的探索与实践,为破解湖泊治理这个世界难题提供一些参考。

  湖泊今昔

  湖北因湖扬名。

众所周知,湖北因位于洞庭湖北面而得名。

上世纪五十年代,全省大于0.1平方公里的湖泊达1106个,湖泊总面积达7149平方公里,成就“千湖之省”的美名。

闻名全国的洪湖是全省第一大湖泊,中国第七大淡水湖。

武汉东湖的面积7倍于杭州西湖,是我国最大的城中湖;世界知名的人工湖——三峡水库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大部分水域也在湖北境内。

  湖北因湖得利。

在众多湖泊的滋润下,湖北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自古就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赞誉。

湖北淡水产品产量多年列全国第一,水稻、油菜籽等产量一直位居前茅。

湖泊还在全省供水、航运、旅游、防洪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湖北因湖而美。

大大小小的湖泊如同镶嵌在荆楚大地的颗颗明珠,熠熠生辉。

“四季野鸭和菱藕,秋收满畈稻谷香。

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是对洪湖等水乡风光的真实写照。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湖泊主要遭遇了三次磨难。

一是“文革”前后的大规模围湖造田,导致大片湖泊被蚕食。

二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的快速发展,加上围网养殖泛滥,导致湖

  泊污染日趋严重。

三是新世纪以来城镇化进程加快,房地产急剧扩张,湖泊周边人口日益密集,湖泊生存状况进一步恶化。

  湖泊面积锐减。

据统计,全省现有大于0.1平方公里的湖泊958个,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减少了148个;湖泊总面积锐减至2436平方公里,仅有上世纪50年代的34%。

武汉市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湖泊面积减少了229平方公里。

洪湖经三次大的围垦后,面积由1950年的706平方公里,下降到342平方公里。

  湖泊水质堪忧。

据2007年对全省29个主要湖泊进行的水体质量评价显示,在29个湖泊中,水质为Ⅰ-Ⅱ类的3个,Ⅲ类的10个,Ⅳ类的6个,Ⅴ类的5个,劣于V类的5个。

名扬天下的洪湖因过度围网养殖,水质一度降至劣V类。

2007年,武汉市40个城中湖中过半水质劣于五类。

  湖泊功能衰退。

由于围垦及城市建设、交通建设等原因,过去一些通江达海的湖泊被人为阻断,处于封闭状态,丧失了自净能力;全省大多数湖泊通航、蓄洪、灌溉功能减弱;位于城区的湖水基本不能饮用,一些湖区群众甚至陷入饮水难的窘境;生物多样性也受到影响。

洪湖在上世纪50年代江湖阻隔前,鱼类不少于90种。

江湖阻隔后,1995年只记录到57种。

湖泊的现状让湖北人由优转忧。

怎样保护湖泊,让湖泊休养生息,成为摆在湖北人面前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治湖之策

  进入新世纪以来,湖泊治理逐步摆上了湖北省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

特别是近几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湖北省把湖泊治理作为建设“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治湖方略,因湖施策,综合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

  截污清淤、源头治湖。

扬汤止沸,莫如釜底抽薪。

针对城中湖主要受工业废水、生活污

  水污染和淤积严重的状况,只有截污控源,实现清水入湖,才能有效控制污染。

湖北的一些城市已投入巨资,开展大规模的截污治污工程建设。

武汉市共截断排污口211个,修建管网130多公里,建设了一批污水处理厂。

40个城中湖基本完成截污工程,收集污水进行集中处理。

目前全市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已达到88%,而今年这个数字将会上升到96%。

对面积较小的城中湖,采取排水清淤、机械清淤等措施,清除了外沙湖等7个湖泊的污染底泥。

荆州、黄石、鄂州等城市也对城中湖进行了截污清淤,改善城中湖的水质。

  江湖连通、引水治湖。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湖泊水系通畅、水体自净能力强,是保持水质良好的重要因素。

根据国家发改委批复的方案,武汉市启动了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建设,预估总投资达159亿元。

该工程的核心是“引江济湖”,即在对污水进行截污处理的基础上,将东湖、沙湖等6个主要湖泊与长江连通,使大东湖水系重现自然生态。

五年后,大东湖区域将形成一个436平方公里的湖泊生态湿地群,在国内绝无仅有。

此前。

武汉市实施了汉阳地区的龙阳湖、三角湖等与汉江连通的“六湖连通”工程,并配套实施了“清水入湖”截污工程。

至2006年,汉阳工程成功进行了调水试验,初步形成动态水网,恢复和重构江湖的联系。

  禁围限渔、封闭治湖。

2003年,湖北省投资近3亿元,启动洪湖湿地保护与恢复示范工程,在给予补偿和妥善安置渔民的基础上,禁止围网养鱼,禁止猎杀野禽,限期拆除围网,实行季节性封湖禁渔,展开生态修复建设。

经过几年治理,洪湖水质从劣五类恢复到目前的三类,候鸟由2003年前不足一万只增加到5万多只,水生植物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多年未见的天鹅、白鹳等珍稀鸟类重返栖息。

洪湖经验受到普遍关注,被世界湖泊大会授予“最佳保护实践奖”,洪湖市作为全国唯一县级城市代表作了大会交流。

  关停迁改、减排治湖。

为减少工业“三废”污染,湖北省在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发展“两型”产业的同时,痛下决心,对严重排污企业进行整治。

“十一五”以来,全省共关

  闭“九小”企业(生产线)600多家,对一批污染企业进行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