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考前指导.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56140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5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考前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届高考历史考前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届高考历史考前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届高考历史考前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届高考历史考前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届高考历史考前指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届高考历史考前指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届高考历史考前指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届高考历史考前指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届高考历史考前指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届高考历史考前指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届高考历史考前指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届高考历史考前指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届高考历史考前指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届高考历史考前指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届高考历史考前指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届高考历史考前指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届高考历史考前指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届高考历史考前指导.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届高考历史考前指导.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考前指导.docx

《届高考历史考前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考前指导.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考前指导.docx

届高考历史考前指导

2015届高三历史考前指导

第一部分应试指导

一、答卷时间安排:

选择题共安排20~30分钟,力求一次性做好,认真分析,相信第一感觉;如果有多余时间根据具体情况安排,防止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

如果没有填涂答题卡,当提醒还剩15分钟时,一定要停笔填涂答题卡。

多余时间一定要认真检查,但没有十分把握,千万不要修改已选的答案。

检查项目:

①选择题所选选项是否与自己要选的一致;②答题卡填涂题号是否对应正确; ③检查第一次做时没有把握的,有100%的把握后,可以修改;④ 检查材料题是否每一小问都做了,回答是否做到了材料与所学相结合。

二、答题规范

1.答题时按顺序做答,先做选择题后做材料题,选做题按顺序涂好选项框,注意先后顺序,不能颠倒

2.请注意题号顺序,请在答题卡各题位置作答,超出答题区答案无效。

考试时一旦答错地方,一定要告诉监考教师,填写考试异常答题登记表。

3.良好答题习惯的培养:

⑴要点化。

答题时尽可能打开思路,多角度列出要点。

关键性词句写在最前面,扩展性词句写在后面。

⑵序号化。

要善于使用序号,使答案要点分明,条理清楚。

⑶层次化。

在回答设问时尽量稍作引申,但不要引申太多,最好能一个要点一段,或一个层次一段,即使空间不够,也要尽量做到每个要点之间留2个字的间隔

⑷避免口语化。

避免错别字。

 三、高考出卷人及研究方向:

陈仲丹:

研究英国史、世界古代史

王宇博:

研究英国史、社会转型、现代化理论等问题。

马约生:

研究世界现当代史,西方史学史等

姚锦祥:

研究历史教育学、也擅长中国近代军事史

束鹏芳: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参与过“小高考”命题。

在《江苏教育研究》杂志上开展过《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一课的课堂实录的连载。

四、最容易考到的主题

1、法律与宪政相关主题(重点关注罗马法、《临时约法》、新中国宪法的内容、性质、意义)

2、古今中国对外贸易与改革开放相关主题(重点关注古代朝贡贸易、闭关锁国与新中国对外开放)

3、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相关主题(重点关注西学东渐历程及特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评价)

4、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相关主题(重点关注邓小平两次思想解放和主要理论的内容和背景)

5、中日关系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关主题(重点关注抗日战争原因、意义和现代政冷经热的根源)

6、国际金融体系、经济全球化(熟悉英美的不同时期的外贸政策、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利弊)

7、王安石变法、维新变法、秦始皇、唐太宗、华盛顿、甘地(熟背背诵讲义相关内容)

 

第二部分:

重点、热点专题

一、依法治国

(一)世界史:

1、罗马法(要求了解罗马法的分类与影响)

2、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制化进程(了解《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与意义)

(二)中国史:

1、中国古代法家思想(韩非子主张)

2、近代中国的法治进程

(1)太平天国《资政新篇》内容

(2)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的变法主张和评价)

(3)辛亥革命和《临时约法》(《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意义)

3、现代中国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

(1)从新民主主义法律到社会主义法律(比较《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

(2)新时期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成

二、中日关系:

(一)近代日本的崛起——明治维新

(二)二战后日本的崛起

(三)近代历史上的中日关系:

(特点:

侵略与反侵略战争不断。

1.甲午战争的背景、主要战争过程、《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

2.八国联军侵华的的主要背景、过程、《辛丑条约》内容及影响

3.十年对峙时期的日本侵华的事件及结果

4.日本全面侵华的主要事件及日本、国民党、共产党战略,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及意义。

(四)现代史上的中日关系:

1.1949—1972年,日本追随美国,敌视中国;

2.1972—现在,邦交正常化,但摩擦不断。

(五)中日关系的总结和教训

1.和则两利,和平共处才能共赢;斗则两伤,对立斗争必定两败。

2.国与国之间既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也要维护彼此和平友好的关系。

3.我们应该团结一心,坚决反对侵略战争,警惕军国主义复兴。

弱国无外交,中国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综合国力,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经济现代化

(一)主要国家的经济近代化

1.英国开创的工业化模式——自由主义

途径:

两次工业革命(要求掌握工业革命条件、重大发明、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

特点:

私人企业主导、轻工业开始、市场经济体制、自由主义政策

对待农民措施:

圈地运动,强行将农民从土地上赶走

2.日本开创的工业化模式——政府扶植(结合明治维新相关措施理解)

3.美国开创的经济发展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罗斯福新政(要求掌握背景、目的、措施、特点、实质、影响,尤其注意金融措施和农业措施)

4.苏联开创的的工业化模式——计划经济体制

途径:

制订五年计划、实施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特点:

单一的公有制;重工业优先;单一的计划经济;政府主导,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

对待农民措施:

农业集体化,农业为工业服务

5.中国近代和现代的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工业化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工业化的条件:

自然经济(掌握其解体的原因、表现)

工业化的开端:

洋务运动(要求掌握目的、内容、评价);

工业化的曲折历程: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掌握八个发展阶段原因及影响、特点、启示);

工业化的基础建立:

一五计划(要求掌握特点、成就、影响);

工业化的挫折:

三面红旗(要求掌握原因、特点、影响)

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

80年代以来国企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

(二)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启示

1.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和近代化前提。

2.对外开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思想文化,是实现近代化的保证。

明清闭关锁国,导致愚昧落后。

3.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

4.科教兴国,是实现近代化的科学决策。

英美等国的科技和教育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人才保障。

改革开放之前,教育的落后,严重制约中国近代化发展。

四、金融、贸易体系与中国对外开放

(一)中国历史上的货币和贸易问题

1.中国古代的货币和贸易问题(汉代丝绸之路、宋代纸币、明清朝贡贸易、闭关锁国)

2.中国近代的货币和贸易问题(鸦片贸易和白银外流;不平等条约和中外贸易)

(二)世界历史上的金融和贸易问题

1.地理大发现和贸易金融问题(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

2.经济危机时期的金融问题和贸易政策(货币贬值与贸易保护)

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贸易和金融体系)

(三)中国对外开放(了解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及特点以及其形成过程)

五、民生

(一)中国史

1.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1)生产力进步与耕作方式变化(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2)土地私有制确立与小农经济产生(私田到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3)政府重视促进与保护农业发展(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唐太宗存百姓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慎刑,劝课农桑,兴修水利)。

(4)古代思想家关注民生与和谐:

孔子仁、德、中庸;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墨子兼爱非攻。

2.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与民生关注

(1)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

1853《天朝田亩制度》核心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主张绝对平均主义,试图建立理想农业社会主义。

(2)资产阶级:

辛亥革命:

1905年阐发民生主义,通过核定地价达到国民共享,家给人足;1924年新三民主义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田。

(3)无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

十年对峙时期,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

3.现代中国对农村生产关系调整

(1)土地改革(1950-52)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剥削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2)农业合作社(1953-56)在自愿互利基础上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强调生产资料一大二公、一平二调。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调动农民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

(二)世界史

(1)英国圈地运动:

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2)俄国农奴制改革:

农民获得自由、获得一块份地

(3)日本明治维新:

废除禁止买卖土地禁令,确认土地私有。

(4)苏俄和苏联:

从余粮收集到粮食税再到农业集体化再到赫鲁晓夫农业改革。

(5)西方人文精神和理想社会构建:

从智者运动到启蒙运动。

(6)希腊和罗马对公平社会追求:

限制贵族特权、追求社会公平、公民法与万民法调节国内矛盾,维系国家长治久安。

(7)西方国家“福利国家”制度:

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平。

但也带来问题:

财政重负、社会惰性、挫伤积极、影响经济增长等。

六、史观与史学研究方法

(一)史观:

1、革命史观:

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2、近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

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

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

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

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其它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信息传播现代化、人口控制化、社会福利化等。

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两个主要内容。

3、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文明史观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

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

4、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5、社会史观:

社会史范式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

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

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它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其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

6、多元史观运用

典型例题:

对于下列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现象,运用何种史观会评价较高或较低?

并请说明理由。

评价较高

评价较低

通商口岸

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革命史观

“扶清灭洋”

革命史观

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

洋务运动

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

革命史观

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问题的认识:

从革命史观:

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

从现代化史观:

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

从整体史观:

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从文明史观:

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二)史学研究方法

1、史料的分类

(1)按表现形式:

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

(2)按史料价值:

第一手史料、第二手材料。

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的;文献史料中第二手的居多;口述史料均属第二手史料。

第一手史料价值最高,第二手史料也有史料价值,但价值较低。

2、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

(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4)时代的局限性等。

典型例题: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

“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

“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3、史学研究的步骤

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历史解释、评价

典型例题:

下列表格属于史学研究的

年代

商办

外国人办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资本所占比重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资本所占比重

第一时期1872~1894

53

4687

9.6%

103

28000

57.3%

笫二时期1895~1913

463

90810

41%

136

103153

46%

A.问题形成B.史料收集C.史料整理D.历史解释

4、在史料选择与研究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1)尽量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2)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考证史料的真实性)

(3)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研究

(4)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不取孤证

(5)对史料要合理利用,评价时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典型例题1:

齐国管仲说: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未作文之巧。

未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

该判断: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典型例题2:

材料: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

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12-07

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

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

(4分)

参考答案:

①缺陷:

是当事人陈述自己亲身参与的重大事件,容易加进主观色彩,影响历史真实。

(2分)②应注意:

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收集多方面的史料。

(2分)

 

七、周年大事专题

(一)中国史

1、1895年:

《马关条约》签订2、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阐释三民主义

3、1915年:

新文化运动,陈独秀发表《青年杂志》4、1935年:

遵义会议

5、1945年:

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日本投降6、1955年:

万隆第一届亚非会议

7、1965年: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中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8、1985年:

沿海经济开放区建立

(二)世界史

1、1765年: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785年:

瓦特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2、1895年:

电影诞生3、1905年:

爱因斯坦相对论提出

4、1945年:

雅尔塔会议召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联合国及WB、IMF成立5、1955年:

华约建立6、1995年:

WTO成立

八、江苏地方史专题

(一)古代江苏

1.南京: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2.苏州:

(1)明清时期,古代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明清两代在苏州设有官局,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丝织品。

(2)明清时期,苏州等江南地区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生产关系,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3)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毅然放弃科举,开始探索挽救国家危亡的途径。

他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

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扬州:

(1)唐朝时,扬州是东部的商业中心,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

繁华的夜市是当时扬州城的一个特点。

(2)清朝扬州画派的扬州八怪影响巨大,郑板桥的《墨兰图》是写意画中的精品。

(二)近代江苏

1.南京:

(1)1842年,《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3年,太平天国攻占南京改名天京,正式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最终酿成“天京变乱”,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

1864年清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国,各省代表齐聚南京,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

(4)1912年春,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该宪法体现行政、立法、司法权分立的原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5)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中国进入蒋家王朝统治时期。

(6)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7)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8)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于23日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2.徐州:

(1)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的徐州会战,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2)1948年11月,刘伯承、邓小平等指挥的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开始。

3.苏州、南通:

(1)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苏州被开放为通商口岸,列强侵略的触角深入到苏杭等中国最富庶的地区。

(2)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江苏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

(三)现代江苏

1984年,江苏的连云港、南通等被开辟为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国务院将长江角洲、珠江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第三部分:

典型例题

1.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是近代宪法的策源地,英国宪法常被人们誉为"近代宪法之母"……英国宪法不是把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原则系统地集中地规定在一个书面文件中,而是分别由许多宪法性法律、宪法性惯例和判例加以规定……因此,英国宪法被称为"不成文宪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外国法制史》第188页

(1)材料一指出,宪法性法律是不成文的英国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请介绍你最熟悉的一件英国宪法性法律,并作出简要评价。

(3分)

材料二美国宪法是人类法制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它的制定将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以来有关人类对理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使这些伟大的思想在政治实践中获得发扬光大。

——山东人民出版社《西方政括制度史》第74页

(2)材料二认为,美国宪法"将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以来有关对理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3分)

材料三"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务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请对材料三中的内容作出简要评价。

(3分)

(4)纵观以上各国宪法及其变化发展,你得到什么启示?

(2分)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

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

……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

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

……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三自1963年至1969年,日本贸促团体在中国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

……中国贸促会先后在东京和大阪、名古屋和北九洲,举办了两次综合性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

……互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

……这么多人的互相参观,实际上是一个友好大交流,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

——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

材料四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

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

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

……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材料五日本正在向政治大国迈进。

2005年9月,日本要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欲借联合国成立60周年实现政治大国梦。

日本利用对东盟国家的经济援助,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

但日本的军事发展和非自卫性战略,引起许多国家的不安和不满,也因此对其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资格提出了质疑。

材料六中日经济间相互依存:

2007年中日贸易额达到2300亿美元,依据日本的统计,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3分)

(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

(2分)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3分)

(4)材料四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依据材料三、四,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

(4分)

(5)根据材料五回答,“日本向政治大国迈进”凭借的条件是什么?

(2分)为什么日本至今也没有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

(2分)

(6)材料六表明中日之间存在怎样的经济关系?

(2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如果中日之间因钓鱼岛问题发生军事冲突,将给两国经济和世界带来什么影响?

(2分)

 

3.工业化进程是指从以农业占主导的社会经济向以工业占主导的社会经济转变,在近现代史上,实现工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世纪30年代,英国首先爆发了产业革命,这次工业化是从英国的纺织工业部门开始的。

自蒸汽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蒸汽机的时代,它改变了人类以人力、畜力、水力作为主要动力的历史,使各种机器有了巨大的动力,导致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技术革命。

为此,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示范。

——摘自《英国工业化的几个特点》

材料二1925年,列宁逝世后,苏联党内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多次发生争论。

对于工业化问题,斯大林认为,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必须高速度。

——摘自岳麓版(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三实现工业化,首先必须解决道路问题。

毛泽东以中国经济的落后性为前提,指出:

中国的工业化,既不能走欧美式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也不是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