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考前练习.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029756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8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考前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考前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考前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考前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考前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考前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考前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考前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考前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考前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考前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考前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考前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考前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考前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考前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三历史考前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考前练习.docx

《高三历史考前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考前练习.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考前练习.docx

高三历史考前练习

高三关门考试卷

历史试题2016.5.30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包含单项选择题(第1题~第20题,共20题)、非选择题(第21题~第25题,共5题)两部分。

本次考试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卷上。

3.请认真核对答题卡表头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是否准确。

4.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谢维扬在《周代家庭形态》中说:

“(宗法制度)就是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施的管理和处置权,承认这种血缘团体是国家行政及司法的基本单位。

”他认为,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

A.强化国家管理B.提高族长权力

C.均衡权力分配D.维护贵族特权

2.右图是两汉孝廉之中家世可考知者的分类统计,据此可知

A.察举制是进入仕途唯一途径

B.社会阶层进一步固化

C.“农商皆本”思想初步萌发

D.官员的来源更趋广泛

3.据明朝万历《嘉定县志》记载“邑之民业,首藉棉布,纺织之勤奋,比户相属,家之租庸、服食、器用、交际、养生、送死之费,胥从此出。

”这说明嘉定

①棉纺织业发达②家庭开支依赖于织布收入

③小农经济瓦解④农业经济商品化态势显著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朱熹《朱子语类》中讲: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先已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直待有了君臣父子,却旋将这道理入在里面”。

以下解释忠实于材料原意的是

A.理是万物之源,存在于人的心中B.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与天地同理

C.格物致知是认识天理的必由之路D.天理与人心本质上没有根本区别

5.阅读下图《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

B.五口通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C.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列强的商品倾销

D.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占领了中国市场

6.有学者认为,通过本国金融体系及设立股份制公司等手段募集社会资金从而为工业化提供资金保障,是西方工业近代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中国的洋务运动偏偏这两条路都行不通,从而决定了它最终崩溃的命运。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办理洋务资金严重短缺    B.洋务运动背离近代化潮流

C.晚清经济管理体制落后     D.洋务派坚持“中体西用”

7.“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

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

”材料旨在说明甲午战争的失败

A.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B.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

C.促使现代化进程首次转移D.促进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

8.1916年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指出:

“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

”这主要表明陈独秀

A.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B.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C.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D.倡导第一次国共合作

9.右面为近代某一战争的形势图(局部)。

这一战争

A.体现新三民主义的革命成果

B.表明中共找到正确革命道路

C.成为敌后抗战中的光辉典范

D.推翻国民党政权的专制统治

 

10.下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

战役名

中方统计

日方统计

平型关战役

歼灭日军1000余人

亡167人,伤94人

武汉会战

毙伤日军20万余人

自身伤亡3万余人,因病减员6.7万余人

徐州会战

毙伤日军5万余人

伤亡3.2万余人

百团大战

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

亡302人,伤1719入,皇协军(伪军)伤亡失踪1202人

表格中数据充分说明

A.国民党成为抗日的主力    B.历史事实无法被认知

C.中国重视舆论宣传作用    D.报纸不具有史料价值

11.1962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农村十六条”指出:

“人民公社社员的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

它附属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它们的助手。

”这表明中央

A.承认家庭副业公有属性B.着力纠正“左”倾错误

C.开始改变人民公社体制D.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2.有学者认为:

“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

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

这说明“八二宪法”

A.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一致B.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

C.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D.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

13.1992年6月,蒋纬国的初中老师谈家桢参加祖国大陆第一批科学家代表访问台湾。

蒋纬国向其赠送

了钟控收音机及其题字的收音机盒。

收音机盒侧面镌刻:

“我们的基本立场——出发点:

海峡两边都自

认为是中国人,我们的愿望——国家战略目标:

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过好日子的机会!

国要受到全世

界的尊敬!

蒋纬国敬赠”。

他赠钟意在表达

A.坚决拥护大陆的“一国两制”方针B.台湾的电子工业水平远远领先大陆

C.铭记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D.中华

民族团结富强是两岸共同心声

14.“梭伦建议取消掉所有市民的所有债务,不光是市民所欠公债,也包括市民之间的私债,这样既能重新给已经成为奴隶的那些人自由,也让所有财主取消掉了他们之间的烂账。

”对材料评价准确的是

A.解放奴隶,基本铲除贵族特权B.取消烂账,彻底消除城邦矛盾

C.废除债奴制,有效缓和社会矛盾D.解放劳动力,加快资本主义发展

15.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

“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

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

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

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

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

”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B.获得精神自由和信仰的自主权

C.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D.沉重打击宗教神权和专制王权

16.美国1787年宪法以分权与制衡为出发点,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

这种分权制衡的机制体现在①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②联邦政府的立法、行政、司法之间③国会参众两院之间④总统与内阁之间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7.1926年苏共提出:

“合作社和国营商业的任何削弱,私人中间商、收购商和商人阵地的加强,都是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关系的统治领域的扩大。

因此扶助合作社,发展国营商业,使它们通过竞争来夺取私人商业资本的阵地,并使它们在经济上利用私人商业资本,就是党的经济政策中的首要任务。

”这表明苏联

A.科学利用市场规律B.强化公有制主导地位

C.提倡多种经济并存D.兼顾计划与市场手段

18.罗斯福说:

“它不仅有助于个人避免在今后被解雇时去依靠救济,而且通过维持购买力还将缓解一下经济困难的冲击。

”此评价针对的是

A.《社会保险法案》B.《紧急银行法》

C.《全国工业复兴法》D.《农业调整法》

19.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

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中提到,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

个社会……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

下列组织最能体现这种“越位”的是

ABCD

20.2015年12月1日凌晨举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议,一致投票通过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并以10.92%的权重超越日元和英镑(如下图),连同美元、欧元,组成新篮子五种货币中的一员。

这说明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开始走向衰落

B.发展中国家控制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经济快速发展使中国国际话语权扩大

D.会员国缴纳股金的份额与投票权脱钩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共计60分。

21.(13分)学者们通过各自的研究,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往往作出不同的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政府干预经济、管理市场古已有之,主要表现在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及贸易的参与方面。

其中,政府对市场的管理主要包括:

建立城镇市集,划分销售地区;规定贸易时间,限制夜市交易,推行抑商政策,加强商人管理;严查商品质量,不许伪劣入市;调控市场物价,严格物价管理;利用税收政策,调节社会经济……政府对贸易的参与主要表现在官营贸易及官吏经商两方面。

——丁长清《中国历史上政府干预市场问题的考察》

材料二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贡德•弗兰克认为,直到1800年,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政府干预市场的直接目的,并指出与此相对应的经济政策。

(3分)试对这一政策进行评价。

(3分)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对当时思想和文学的影响。

(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态势与西方的不同。

(2分)

 

22.(12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走向深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戊戌新党之思想为反对民族,轻视民权之思想。

……彼等思想中之“开明专制”不啻欲为异族君主立万世之基业。

故戊戌维新较同治维新(洋务运动)进步者,在觉悟徒恃西技不足以图强,而提出借鉴西教,易法更制之主张。

其仍蹈同治维新之故辄者,则迷信清廷之足与有为,欲籍保皇以救国。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夫西洋之民主主义乃以人民为主体,林肯所谓“由民而非为民”者是也。

所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所谓民为邦本,旨以君主之社稷——即君主祖遗之家产——为本位。

此等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皆自根本上取消国民之人格,而与以人民为主体,由民主义之民主政治,绝非一物。

——陈独秀《再质问〈东方杂志〉记者》(1919年2月)

材料三这些新知识分子都是转型时期的产物——他们都深深植根于中国古典文化,然而同时也深谙西方文明。

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实用主义、科学和民主给他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充当了中国文学和知识分子人格转换的发酵剂。

他们有关对“国粹”进行批判性重估与引介西方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呼吁,燃起了一场思想革命。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戊戌维新的进步主张。

材料一认为戊戌思想存在局限,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孙中山是如何从理论上解决这些局限的?

(4分)

 

(2)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对“民主”看法。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看法在当时出现的思想因素。

(4分)

 

(3)据材料三,归纳近代中国新知识分子具有的学术特点。

综合上述材料,评价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实践。

(4分)

 

23.(15分)一个国家(集团)的国际地位,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尼克松中心国家安全计划主任彼得•罗德曼撰文指出:

“看来美国人非常得意的单极阶段在其他地方并没有得到普遍的庆贺。

世界其他多数大国,甚至包括美国的友邦,都把抗衡美国势力作为对外政策的主题。

实际上,它们在这方面的努力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的一个主要趋势。

——《参考消息》(2000年7月25日)

材料二90年代美国的克林顿政府明确将“经济安全”列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三大支柱之首,在美国历史上首次把经济外交提到美国全球战略的高度,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强化美国的经济外交力度。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明确提出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在大国关系中积极拓宽和深化经济交流与合作。

——李长久《经济外交:

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三俄著名历史学博士阿列克谢•阿尔巴托夫在1998年撰文说“俄在21世纪不会起重大作用”,他分析五极的经济实力,认为五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

美占21%,欧盟占21%,日本占8%,中国占7%,俄只占1.7%。

——张中云《政治多极化发展的若干问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认为其国际地位是什么。

“其他多数大国”认为自己在当今国际中起何种作用?

(2分)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指出中美两国对外政策的目的。

这体现了什么原则?

(3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二战后的相关史实就“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关系”进行论证。

(10分)(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变法前)豪强蓄贾,乘时贱收,而拙业之人,旋致罄竭。

水旱则积,伏而不出,须其翔踊,以牟厚利。

而农民贵籴,九谷散于穰岁,百姓困于凶年,虽劝课官家至日见,亦奚益于事哉。

——《九朝纪事本末》

材料二青苗钱委诸路转运、开封府界提点提举司,每年相度留钱谷,以备非时赈济出粜外……(熙宁五年二月壬子)赐两浙转运司常平谷十万石,赈济浙西水灾州军,仍募贫民兴修水利。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王介甫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

方其未得志也,为《兼并》之诗……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民无贫富,而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诗病五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述王安石变法前北宋的社会经济状况。

(2分)

 

(2)据材料二,指出政府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4分)

 

(3)据材料三,分析苏辙为何认为王安石是“小丈夫”?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对现实改革的启示。

(1分)

 

2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涌现出了两位杰出的民族主义者——孙中山和甘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推翻满洲政府,从驱逐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

”(1905年)

“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1904年)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则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1912年)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

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1924年)——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并不是不列颠人民统治印度,而是近代文明利用铁路、电报、电话以及差不多每一件被成为文明的胜利的发明在统治着印度……印度只有忘却它在以往五十年左右所学到的东西,才能得救。

铁路、电报、医院、律师、医生以及这一类的东西都必须取消。

——南布迪里巴德著(何新译)《圣雄甘地与甘地主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演变过程。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提出民族主义目的。

(4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甘地民族主义的内涵。

(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和甘地民族主义的异同(3分)

 

县(市、区)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生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

...........................................装...........................................订...........................................线...........................................

2016届塘桥高级中学高三关门考试卷历史答题卷

21、

(1)

 

(2)

 

(3)

 

22、

(1)

 

(2)

 

(3)

 

23、

(1)

 

(2)

 

(3)

24、

(1)

(2)

 

(3)

 

(4)

 

25、

(1)

 

(2)

 

(3)

2016届塘桥高级中学高三关门考试卷历史试题答案

21、(13分)

(1)目的:

抑制商业发展;维持市场秩序。

(2分)

政策:

重农抑商。

(1分)

评价:

这一政策实行早期,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但明清以后,这一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3分)

(2)态势:

明清时期中国经济是不断发展的,经济总量、增长速度超过欧洲。

(2分)

影响:

传统儒学受到冲击和批判;小说创作蓬勃发展。

(2分)

(3)中国农业文明高度发达,西方工业文明蓬勃兴起。

(2分)

22、

(1)主张:

学习西方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2分)

阐述:

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分)

(2)看法:

西方以人民为主体的民主是真正的民主;传统民本主义以维护君主统治为本位。

(2分)

因素:

知识分子受到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洗礼;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2分)

(3)特点:

贯通中西;批判继承与引介相结合。

(2分)

评价:

学习西方不断走向深入;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认识走向理性、科学。

(2分)

23、

(1)地位:

世界霸主。

(1分)

作用:

可以抗衡美国。

(1分)

(2)目的:

中国:

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1分)

美国:

开拓海外市场。

(1分)

原则:

外交政策为经济建设服务。

(外交政策维护国家利益)(1分)

(3)①国家的国际地位取决于经济实力(综合国力)(1分)。

二战后,美苏经济、军事实力膨胀,成为两极(分别成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霸主);

1967年,欧共体成立后,经济实力增强,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对外用一个声音说话,加强在政治上的联合);

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提出谋求政治大国的目标;

1993年,欧盟成立后,随着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内经济不断好转,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

(任答2点,每点史实1分,评价1分,共4分。

只有史实,没有观点,最高不超过2分)

②国际地位提高有利于经济发展(1分)

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建立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使美国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改革开放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加入世贸组织,在大国关系中积极拓宽和深化经济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每点史实1分,评价1分,共4分。

只有史实,没有观点,最高不超过2分)

24.(10分)

(1)状况:

豪强囤积居奇;农民生活贫困;农业政策收效甚微。

(任答两点2分)

(2)措施:

实施青苗法;赈济百姓;招募贫民兴修水利。

(任答两点2分)

影响:

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农业发展。

(2分)

(3)原因:

嫉富惠贫;打击富民;言行不一;用人不当。

(任答三点3分)

(4)启示:

关注民生;统筹各方利益。

(言之有理1分)

25.(10分)

(1)过程:

从革命反满的大汉族主义到五族共和再到中华民族独立和各民族平等。

(3分)

目的:

民族独立,建立现代民主政治国家。

(1分)

(2)抵制西方物质文明;恢复印度传统的民族经济;实现印度自治。

(3分)

(3)异:

孙中山学习西方文明;甘地抵制西方文明。

(2分)

同:

反对西方侵略,实现民族独立。

(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