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课程纲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57150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数学课程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三年级数学课程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三年级数学课程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三年级数学课程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三年级数学课程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三年级数学课程纲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三年级数学课程纲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三年级数学课程纲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三年级数学课程纲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三年级数学课程纲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三年级数学课程纲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数学课程纲要.docx

《三年级数学课程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课程纲要.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数学课程纲要.docx

三年级数学课程纲要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期学期《课程纲要》

学校:

郑上路第二小学

课程类型:

基础性课程

设计教师:

马慧丽、陈文梅

设计日期:

2011-9

适用年级:

小学三年级

课程名称: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课时:

数与代数43课时

空间与图形14课时

统计与概率5课时

综合实践4课时

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

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技巧,具备初步的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尚缺少主动与同学交流的习惯。

外来务工子女学生,由于学习环境不稳定、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生活贫困等种种原因,造成了这部分学生数学素质相对低下,学习习惯较差,学习不够自觉等状况。

本期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继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测量、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

(二),四边形,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可能性,数学广角等。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

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

同样,多位数乘一位数也是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不论因数是几位数,在计算过程中都要分解成用几个多位数乘一位数。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学习的继续,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四边形一单元,这是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

同时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的是认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秒。

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质量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可能性。

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实际活动,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课程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口算的分阶段要求初步拟订如下:

有余数的除法6%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8题4%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10题。

二、课程内容

周次

单元序号

及专题

单元目标

教学内容

课时

安排

1

1.

测量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

2、学会单位名称间的换算。

3、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1、毫米、分米的认识

2、千米的认识

3、吨的认识

7

2

3

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1.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1、加法

2、减法

3、加减法的验算

4、整理和复习

9

4

5

6

3.

四边形

1.认识四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平行四边形。

2.了解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通过对长度和周长的估计,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1、四边形、平行四边形

2、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3、估计

7

假期

4.

有余数的除法

1.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能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除法。

3.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1、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

2、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及余数的含义;

3、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

4、解决问题。

7

8

9

10

11

12

5.

时、分、秒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会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

3.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1、秒的认识;

2、时间的计算:

(1)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2)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5

13

14

6.

多位数乘一位数

1.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2.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4.会运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口算乘法:

整十整百书乘一位数、估算;

2、笔算乘法:

不连续进位、连续进位、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

15

15

7.

分数的初步认识

1.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

3.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1、分数的初步认识:

(1)几分之一;

(2)几分之几。

2、分数的简单计算:

(1)同分母分数的简单加减法;

(2)1减去几分之几。

7

16

8.

可能性

1.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学会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比较。

1、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2、可能性的大小

5

17

9.

数学广角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学生能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1、服装搭配;

2、简单的排列;

3、简单的组合。

4

 

三、课程实施:

1、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

2、加强导优辅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3、设计一些探索性操作活动,培养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4、结合课题,在课堂交流和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做些调查、分析,进行一些尝试。

5、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及时进行课堂教学的总结反思。

6、注意将数学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创设生活化课堂情境,将教学内容中的数学问题生活化。

7、注意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8、严格抓好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

9、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重视培养问题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可以结合当时学生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替换材料内容,以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师还应加强指导,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10、在处理教材时,注意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

不要随意拔高和降低难度。

四、课程评价:

(一)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评价

1.课堂评价:

(1)上课坐姿端正、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的学生随即加分,依照评比方案加在评比栏中满10分升1格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时,由组长负责,组内互评。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然后由小组汇报结果,这些活动老师不可能观察得很仔细、全面周到,可能导致片面、独断。

评价的权力放给学生,同学之间互相了解,这时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可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负责,同学互评完成,这样的评价针对性强,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自己,从而互相启发,不断完善自我。

2.作业评价:

每天作业进行一次评价,一周一总评。

评价结果作为期末评价的重要依据。

评价等级:

4-5个笑脸为优A为优,3个优B以上为良,1-2个为合格,其余为努力。

3.课堂提示语:

结合学校开展的班级课堂文化方案,课堂上能主动使用课堂提示语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将进行加分,由组长记录并汇总,加在评比栏中,以此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

注重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数与代数的评价

1、计算的评价方式可分为平时的练习评价和竞赛式的评价,评价既要有横向的比较,也要看个人纵向的发展。

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进步。

2、其他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基本体现在练习中:

包括课堂练习与课后练习、平时测验等。

3、在期末的纸笔测验中,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

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对基本技能的应用等。

总之,对数与代数的评价,应结合具体情境,考察儿童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对于口算、解决问题、课堂提问等多采用表现性评价,利用班级文化版面,不仅有张贴、公示等形式,更注重开展活动:

如计算比赛、解决问题比赛、实践操作比赛等,以活动促成长,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信心和数学综合素养。

图形与几何的评价:

对空间与图形的评价要结合只管素材和生活情境评价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1、通过认一认、说一说、画一画等多种形式评价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2、通过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对测量的掌握。

3、通过纸笔测验,了解学生的全方面的学习水平:

包括对图形的认识、估量、测量、计算等。

统计与概率的评价:

结合生活情境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在于同学的讨论交流中评价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对现实生活的认识。

综合与实践的评价:

1、在具体的生活活动中,发现数学、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评价学生能否把握数学与生活的简单联系。

2、在小组的合作交流中,评价学生是否具有自主探索和协作的能力,是否学会初步用数学来思考。

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应该分为很多方面:

学习兴趣及状态的评价、学习自主性的评价、操作实践活动的评价、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指平时的考察和期末的测试)等;评价的方式也应是多种评价相结合:

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操作、实践活动等。

口算和笔算、综合实践性学习的考察可以在平时进行,期末测试可以包括计算、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空间与图形、解决问题等几项内容,建议测试可以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平时表现相结合,用定性描述的方式呈现评价结果,关注学生的纵向发展。

五、所需条件

本册教科书有多种辅助教材。

包括教师教学用书、导学案、多媒体课件、班班通教学媒体等教学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