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检测卷二专题二第1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58496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4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检测卷二专题二第1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专题检测卷二专题二第1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专题检测卷二专题二第1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专题检测卷二专题二第1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专题检测卷二专题二第1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专题检测卷二专题二第1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专题检测卷二专题二第1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专题检测卷二专题二第1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专题检测卷二专题二第1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专题检测卷二专题二第1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检测卷二专题二第1讲.docx

《专题检测卷二专题二第1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检测卷二专题二第1讲.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检测卷二专题二第1讲.docx

专题检测卷二专题二第1讲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专题检测卷

(二)

物质跨膜运输、酶和ATP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5分,共55分)

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所有酶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验都可以呈现紫色反应

B.酶催化的专一性表现在它对底物的选择具有专一性

C.酶催化反应速率与反应底物浓度大小无关

D.酶分子结构在高温、低温、过酸、过碱条件下均会受到破坏而使酶失去活性

2.(2013·绵阳模拟)ATP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下列有关ATP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  )

①人体成熟的红细胞、蛙的红细胞、鸡的红细胞中均能合成ATP

②若细胞内Na+浓度偏高,为维持Na+浓度的稳定,细胞消耗ATP的量增加

③ATP中的“A”与DNA、RNA中的碱基“A”不是同一物质

④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过程中不消耗ATP

⑤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

A.0项   B.1项   C.2项   D.3项

3.(2013·南充模拟)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葡萄糖分子进入所有真核细胞的方式均相同

B.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不再进行离子的跨膜运输

C.甘油进出细胞取决于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和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数量

D.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离子的速率与细胞呼吸强度呈正相关

4.(2013·宜宾模拟)图甲表示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图乙是将一定量的淀粉酶和足量的淀粉混合后,所测得麦芽糖的积累量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图甲中T0表示淀粉酶催化该反应的最适温度

B.图甲中在Ta、Tb时淀粉酶催化效率都很低,但对酶活性的影响有本质的区别

C.图乙中Tb和Tc的曲线表明随温度的升高,麦芽糖的积累量不再上升,酶的活性已达到最高

D.图乙中A点对应的温度为T0

5.(2013·北京高考)在细胞生命活动中,不可能发生的过程是 (  )

A.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分泌到胞外

B.mRNA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

C.老化受损的细胞器融入溶酶体中

D.O2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线粒体

6.(2013·黄山模拟)下列物质吸收方式中,符合如图两种曲线的是 (  )

A.肾小管吸收原尿中的葡萄糖

B.胃黏膜上皮细胞吸收食物中的乙醇

C.神经纤维受刺激时的Na+内流

D.肝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氨基酸

7.(2013·江苏高考改编)为了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  )

实验编号

探究课题

选用材料与试剂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过氧化氢溶液、新鲜的肝脏研磨液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蔗糖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斐林试剂

A.实验①  B.实验②  C.实验③  D.实验④

8.(2013·佛山模拟)图1为ATP的结构,图2为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式,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A.图1的A代表腺苷,b、c为高能磷酸键

B.图2中反应向右进行时,图1中的c键断裂并释放能量

C.ATP与ADP快速转化依赖于酶的高效性

D.酶1和酶2的作用机理都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9.(2013·广州模拟)下图示“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

有关分析合理的是 (  )

A.本实验的因变量是不同的催化剂

B.本实验的无关变量有温度和酶的用量等

C.1号与3号,1号与4号可分别构成对照实验

D.分析1号、2号试管的实验结果可知加热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10.(2013·西安模拟)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卢云峰做出一个纳米级小笼子,可把分解酒精的酶(化学本质不是RNA)装入其中,有了这身“防护服”,酶就不怕被消化液分解,可安心分解酒精分子。

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

A.该成果中用于分解酒精的酶可能是脂质

B.纳米级小笼子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被吸收进入血液

C.该酶进入人体后能分解人体内无氧呼吸的产物

D.“防护服”的主要功能是阻碍消化道内蛋白酶的作用

11.(能力挑战题)(2013·银川模拟)下列是有关某种淀粉酶的实验,处理方式及结果如下表及图所示。

根据结果判断,有关叙述合理的是 (  )

试管编号

试管Ⅰ

试管Ⅱ

试管Ⅲ

pH

8

8

7

温度

60℃

40℃

40℃

淀粉酶

1mL

1mL

1mL

淀粉

1mL

1mL

1mL

A.物质甲是淀粉酶抑制剂

B.此种淀粉酶较适合在40℃的环境下起作用

C.此种淀粉酶在中性环境中的催化效率比在碱性环境中的高

D.由曲线Ⅱ可知试管Ⅱ中的淀粉酶在40min左右会被消耗完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5分)

12.(21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拟对“低温是否会使物质的跨膜运输速率降低”这一问题进行探究,他们选择合适的材料用具设计了相关实验。

假如你是该研究小组的成员,请作出你的假设、完善实验方案并回答问题:

(1)你的假设是:

 。

(2)实验步骤:

①取两个相同的带刻度的长颈漏斗,在漏斗口外密封上一层玻璃纸,将漏斗分别倒扣在两个相同的大烧杯中,并分别编号为A、B。

②在A、B两组装置的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清水,在长颈漏斗中分别加入等量的适宜浓度的蔗糖溶液,并保持长颈漏斗管内外液面高度相等。

③对A、B两组装置进行不同处理:

A组放在室温条件下(25℃),B组              。

④两组装置同时开始实验,几分钟后观察记录 

 。

(3)根据你的假设和设计的实验方案,预期的实验现象是 

 。

(4)可能的实验现象及评价:

① ;

② 。

13.(24分)酶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其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请回答下列问题:

某同学将马铃薯磨碎、过滤得到提取液进行以下实验:

在温度为30℃的条件下,取等量提取液分别加到4支盛有等量过氧化氢溶液,pH分别为3、5、7、9的试管中,结果发现每支试管都产生气体。

然后又将4支试管中的马铃薯提取液的量减半,重复实验过程,分别测定两次实验中过氧化氢在相同时间的含量变化,绘制成如图所示曲线。

请回答:

(1)该实验的课题是:

 。

(2)该实验中的自变量是 。

(3)各实验组均在30℃下进行的原因是:

① ;

② 。

(4)曲线A和B中,过氧化氢的含量的最低点位于横坐标同一位置的原因是 。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

化学本质为蛋白质的酶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验都可以呈现紫色反应,但小部分酶是RNA,不会呈现紫色反应;酶催化作用的专一性是指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即对底物的选择具有专一性;酶催化反应速率与反应底物浓度大小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酶分子结构在高温、过酸、过碱条件下均会受到破坏而使酶失去活性,在低温时只是降低了活性但并未失活。

2.【解析】选A。

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因此只要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细胞就能合成ATP,如人体成熟的红细胞通过无氧呼吸产生ATP等。

细胞内过多的Na+需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排到细胞外,细胞消耗ATP的量增加。

ATP中的A表示腺苷,而DNA、RNA中的碱基A指的是腺嘌呤。

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利用的是细胞渗透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不消耗ATP。

光合作用中,光能可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细胞呼吸过程中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可转化为ATP中的能量,ATP中的能量也可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如萤火虫发光等。

3.【解析】选D。

葡萄糖进入一般组织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而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故A错误;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表现为K+外流,故B错误;甘油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只与膜内外的浓度差有关,故C错误;细胞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能量与细胞呼吸强度呈正相关,故D正确。

4.【解析】选C。

温度为T0时淀粉酶的活性最高,因此T0为该酶的最适温度,A项正确;Ta时酶活性较低,Tb时酶已变性失活,B项正确;图乙中温度达到Tb后麦芽糖的积累量不再上升是因为高温已导致淀粉酶变性失活,C项错误;图乙中A点麦芽糖的产生速率最快,说明此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D项正确。

5.【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胞吐、跨膜运输、细胞衰老等过程的理解。

A项,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将其分泌到胞外,故正确;B项,mRNA通过核孔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故正确;C项,老化受损的细胞器融入溶酶体中被分解消化,故正确;D项,O2是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跨膜的,故错误。

6.【解析】选C。

由于图中曲线有饱和值,故需要载体蛋白,但其不受O2浓度的影响,说明不消耗能量,则该物质的吸收方式为协助扩散。

肾小管吸收原尿中的葡萄糖和肝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氨基酸都是主动运输;胃黏膜上皮细胞则是通过自由扩散吸收食物中的乙醇;神经纤维受刺激时的Na+内流是通过协助扩散实现的。

【误区警示】离子并不都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

在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K+外流和Na+内流都是由高浓度到低浓度且通过离子通道,为协助扩散而非主动运输。

7.【解析】选B。

本题考查实验的设计。

过氧化氢受热会分解,所以不适合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在不同温度下,根据蓝色的深浅或是否变蓝,来确定淀粉在淀粉酶作用下的分解速率。

淀粉不能被蔗糖酶分解,故实验③不能鉴定pH对酶活性的影响。

酸性环境会破坏斐林试剂,因此斐林试剂不适合用于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实验的鉴定试剂。

8.【解析】选A。

图1的A代表腺嘌呤,b、c为高能磷酸键;图2中反应向右进行时,图1中的c键断裂并释放能量;ATP与ADP快速转化依赖于酶的高效性,而且酶1和酶2的作用机理都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9.【解析】选C。

本实验的因变量是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通过气泡的多少来衡量;本实验中温度和催化剂的种类是自变量,酶的用量和过氧化氢的用量等是无关变量;1号与3号,1号与4号可分别构成对照实验;分析1号、2号试管的实验结果可知加热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10.【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要明确:

(1)关键信息“分解酒精的酶(化学本质不是RNA)”隐藏的含义。

(2)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解析】选D。

由题干中的“分解酒精的酶(化学本质不是RNA)”知该酶不会是脂质而是蛋白质;又由题干中的“纳米级小笼子,可把分解酒精的酶(化学本质不是RNA)装入其中”知纳米级小笼子是大分子物质,应该通过胞吞的方式被吸收进入血液;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其不会被分解酒精的酶分解;“防护服”的主要功能是阻碍消化道内蛋白酶的作用。

11.【解析】选B。

注意表格中有pH和温度两个变量,试管Ⅰ和试管Ⅱ相比自变量是温度,试管Ⅱ和试管Ⅲ相比自变量是pH。

如果物质甲是淀粉酶抑制剂,则Ⅱ、Ⅲ试管的淀粉不会被分解,因此其不是淀粉酶抑制剂;试管Ⅰ和试管Ⅱ相比,

40℃更适合酶促反应;从试管Ⅱ、Ⅲ单一变量pH来看,Ⅱ试管分解更快,因此在碱性环境中的催化效率比在中性环境中的高;试管中的淀粉酶不会被消耗,反应前后无变化。

12.【解析】

(1)实验探究“低温是否会使物质的跨膜运输速率降低”,低温可能会升高物质跨膜运输速率,也可能会降低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还可能不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

(2)实验中不同装置的温度是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为漏斗内液面上升的速度快慢。

(3)A组装置温度高,漏斗液面上升速度比B组快,则说明低温使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降低,假设成立。

如果A组装置中漏斗液面的升高速度比B组慢或相同,说明假设不成立。

答案:

(1)低温使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降低

(2)③在烧杯外加冰块降温

④A、B装置中漏斗液面的升高速度

(3)A组装置中漏斗液面的升高速度比B组快

(4)①A组装置中漏斗液面的升高速度比B组快,说明假设成立

②A组装置中漏斗液面的升高速度比B组慢或相同,说明假设不成立

13.【解析】第

(1)和

(2)小题,分析实验过程,不难理解实验的自变量是pH,因变量为酶的活性,以反应产生的气泡量作为观察指标,可见实验课题为: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第(3)小题应明确答题方向,均在30℃条件下进行实验是因为

30℃是过氧化氢酶的最适温度,各实验组均在30℃下进行是为了控制无关变量,避免温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不同酶浓度时,过氧化氢含量的最低点位于横坐标同一位置,此时的pH为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不会由于酶浓度的不同而改变。

答案:

(1)探究不同pH对酶活性的影响

(2)pH

(3)①30℃是过氧化氢酶的最适温度

②排除温度变化(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同一种酶的最适pH是一定的,不会由于酶浓度的不同而改变

【方法技巧】信息给予类题目的解题技巧

这类试题利用题干设计好的表格、坐标曲线、新科技材料的文字叙述等手段给出有效信息,让补充完成相关问题。

解答时应仔细审题,获取有用解题信息最为重要;审题时要关注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什么量不同,这个量就是实验变量,可根据实验变量推测出实验目的。

此外,与酶相关的实验设计与探究中,对实验结果的预测,需根据酶的作用机理及温度、pH、激活剂、抑制剂对酶的影响原理和影响程度等作出有关的判断。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