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机原理论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60681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97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视机原理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电视机原理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电视机原理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电视机原理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电视机原理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电视机原理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电视机原理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电视机原理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电视机原理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电视机原理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电视机原理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电视机原理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电视机原理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电视机原理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电视机原理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电视机原理论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电视机原理论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电视机原理论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电视机原理论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电视机原理论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视机原理论文.docx

《电视机原理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视机原理论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视机原理论文.docx

电视机原理论文

 

电视机原理课程设计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系电子信息工程,南京210044

摘要:

“电视信号接收机”的通称。

用电的方法即时传送活动的视觉图像。

同电影相似,电视利用人眼的视觉残留效应显现一帧帧渐变的静止图像,形成视觉上的活动图像。

电视系统的发送端把景物的各个微细部分按亮度和色度转换为电信号后,顺序传送。

在接收端按相应的几何位置显现各微细部分的亮度和色度来重现整幅原始图像。

接收电视广播的装置由复杂的电子线路和喇叭、荧光屏等组成。

其作用是通过天线接收电视台发射的全电视信号,再通过电子线路分离出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分别通过荧光屏和喇叭还原为图像和声音。

有黑白电视机和彩色电视机两种。

彩色电视机还有还原色彩的功能。

关键词:

视觉、图像、信号

1引言

1883年,德国电气工程师尼普柯夫(PaulNipkow)用他发明的“尼普柯夫圆盘”使用机械扫描方法,作了首次发射图像的实验,每幅画面有24行线,且图像相当模糊。

“尼普柯夫圆盘”也成了电视的老祖宗。

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电视于1925年问世,英国发明家约翰·贝尔德(JohnBaird)在“尼普柯夫圆盘”的基础上,发明了机械扫描式电视摄像机和接收机,并首次在相距4英尺远的地方传送了一个“十”字影像,宣告了世界首台电视的诞生,贝尔德也因此被称为“电视之父”。

但机械电视存在着清晰度和灵敏度低下的致命缺陷,很快被随后出现的电子电视所取代。

1931年,美国科学家兹沃雷金(VladimirKosmaZworykin)制造出比较成熟的光电摄像管,即电视摄像机,并在一次试验中将一个由240条扫描线组成的图像传送给4英里以外的一台电视机,再利用镜子把9英寸显像管的图像反射到电视机前,完成了使电视摄像与显像完全电子化的过程。

随着电子技术在电视上的应用,电视开始走出实验室,进入公众生活之中,开始成为真正的信息传播媒介。

而阴极射线管(CathodeRayTube)也开始作为电视的核心部件,一直沿用至今,使用阴极射线管为显像部件的电视,被简称为CRT电视。

在当前,老百姓家中的电视较之前的老古董,不论是清晰度还是色彩,都有了巨大的飞跃,目前市场上主流的电视类型,除了已显老态的CRT电视在慢慢淡出市场外,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正迅速成为消费者所青睐的对象。

1888年,奥地利植物学家发现了一种白浊而有粘性的液体,后来德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这是一种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具有规则性分子排列的有机化合物,如果把它加热会呈现透明状的液体状态,把它冷却则会出现结晶颗粒的混浊固体状态,由此而取名为LiquidCrystal,即液晶。

液晶显示设备也就是LCD(LiquidCrystalDisplay)。

液晶电视的基本原理是对两面玻璃之间的液晶施加电压,从而控制分子的排列变化和曲折变化,屏幕通过电子群的冲撞,制造画面并通过外部光线的透视反射来形成图像。

世界上第一台液晶显示设备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时至今日,液晶电视已经占据了平板电视市场的最大份额。

1964年7月,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科学家们首次提出PDP等离子体显示的概念。

PDP全称是PlasmaDisplayPanel,即我们所说的等离子。

PDP是一种利用惰性气体电离放电发光的显示装置。

同LCD一样,PDP也属于矩阵模式显示设备,面板由一个个规则排列的像素单元构成,每个像素单元对应一个内部充有氖、氙混合气体的等离子管密封小室来作为发光元件。

当向等离子管电极间加上高压后,小室中的气体就会发生等离子体放电现象并产生紫外光,进而激发前面板内表面涂有的红、绿、蓝三基色荧光粉发出相应颜色的可见光来形成图像。

现代科技的发展速度超乎想象,未来电视会是什么样的呢?

这个话题不但具有挑战,更带有一丝神秘。

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未来电视肯定会满足各类人士的不同需求:

可能是智能的、便携的、超大的……想像是无穷无尽的,什么样的要求也不显过分。

而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里,电视将继续向着超大化、便携化、轻薄化、节能环保化等几个方向发展。

目前非常有希望成为下一代显示标准的技术,当属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splay),即有机发光二极管。

OLED属于主动发光,其正极是一个薄而透明的铟锡氧化物(ITO),阴极为金属组合物,而将有机材料层(包括电洞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等)包夹在其中,形成一个“三明治”。

接通电流,正极的电洞与阴极的电荷就会在发光层中结合,产生光亮。

根据包夹在其中的有机材料的不同,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OLED电视具有厚度薄、对比度高、色彩丰富、分辨率高、视角宽广等特点。

正文:

2、黑自电视系统组成原理

2.1图像分解与顺序传送

语言广播基于声电转换原理。

各种声音作用于人耳的声强是时间的单值函数,故声音电信号是关于时间的一维函数,即V=f(t)。

这种电信号容易传送。

而图象信号则不然,景物各点的亮度不同,是随空间位置变化的,且每一点的亮度又随时间而变化,故景物之亮度B是空间坐标xyz和时间t的思维函数,

B=f(x,y,z,t)

上式为黑白立体图象信号表达式。

对平面图象而言有

B=(x,y,t)

因此,即使传遂平面图象信号也不容易,因任一平面均为无穷个点之集合,对于任一时刻to,B=,(x,y,to)拥有无限大的信息量。

仿“传真”技术,将平面图象分解成若干个小面积之和。

当这些小面积小于一定程度时,由于人眼分辩黑白细节能力是有限的,故它在人眼看来是一个点。

它们是组成图象的基本元素。

用这些象素的亮度变化,代替整幅平面图象的亮度变化,这实质是对图象信号的空间抽样,将静止图象的信息从无限变成有限。

按我国的电视制式计算,一幅静止电视图象约包含48万个象素,传送这些象素的

方法有两种:

其一是同时传送,即采用48万个信道,对各象素的亮度分别进行传

送,这在实际中显然是办不到的。

其二是顺序传送,如下图所示系统。

 

将平面图象各象素的亮度按一定顺序转变成电信号,一个接一个地传送出去,在接收端按相同顺序在同幅型比之平面上恢复发端图象。

当其传送速度快到一定程度时,由于视觉惰性和发光材料的余辉特性,我们将会感到整幅图象是同时发光而无顺序感,这就完成了一幅平面静止图象的传送。

对于活动图象,任一瞬间都有一幅对应的静止图象,在任一有限时间内将包含无穷多幅图象。

利用视觉的惰性,电影技术每秒钟只传送24幅连续静止图象便可以获得活动图象,故广播电视每秒也只传送25帧(幅)或30帧图象,亦可得到活动的电视图象。

这种方法可以看作是对活动图象信号的时间抽样。

对图象信息的空间抽样和时间抽样极大地压缩了被传送的图象信息,使之从无限变成有限,从而达到技术可以传送的程度。

图上所示开关Ki和K2是一种同步控制开关,当Ki和K2按相同顺序依次接通收发两端对应象素时,发端图象的亮度分布就传送到收端并重现于显示平面上。

实际顺序传送系统中的开关是由电子束扫描来实现的,其扫描顺序如看书的视线一样,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一行行,一页页地扫过。

在电视中,从左至右的扫描称为行扫描,从上至下的扫描称为场扫描。

使收发两端的扫描按照相同的规律进行称为同步。

显而易见,同步乃是顺序传送的关键,一旦失去同步,收端就无法正确重现发端的图象。

从数学的角度看,扫描就是把空间坐标x和y换成时间t的函数

X=fx(t)

Y=fy(t)

将上式代入上式中,平面图象信号能转化成时间的一维函数,即

B=fB(t)

光电转换原理

电视技术传送图象基于光电转换原理。

在发端利用摄象器件将景物的亮度变成电信号,在收端采用显象器件将电信号还原成图象亮度。

摄象和显象器件都有直空器件和固体器件之分。

本节仅以真空器件(摄象管和显象管)为例来说明光电转换原理。

摄象管

 

 

摄象管有好多种,现以光电导摄象管为例说明光到电的转换过程。

光电导摄象管的结构如上图所示,它主要由光电靶和电子枪两部分组成。

光电靶是由光敏半导体材料制成的,这种材料具有在光作用下电导率增加的特性。

需要传送的景物通过光学系统(镜头)在摄象管的光电靶上成象,由于光象各部分的亮度不同靶上各部分(各单元)的电导率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与较亮象素对应的靶单元的电导较大,与较暗象对应的靶单元的电导较小,于是景物各象素的亮度不同变成了靶面上各单元电导的不同,“光象”变成了“电象”。

电子枪的任务是发射电子束,聚焦线圈与偏转线圈产生的磁场,使电子束以聚焦状态按一定规律(即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一行一行地)扫描靶上各点。

当电子束接触到靶面某点时,电子枪(阴极)与信号板、负载R1的电源E尤构成一个回路,在负载RL中就有电流流过,电流的大小取决于光电靶上该点电导率的大小。

因此,当电子束按一定规律在靶面上扫描时,便在负载上集资得到与景物各点亮度相对应的电信号(称为图象信号)。

从而完成了将图象分解为象素以及把各象素亮度按顺序转变成为相应电信号的光电转换过程,这一过程又称为图象的摄取过程。

2.2显象管

在收端是依靠显象管完成电到光的转换。

显象管主要由电子枪和荧光屏两部分构成,如图所示。

显象管的电一光转换是应用荧光效应。

荧光物如硫化锌在电子束的冲击下会发光,其发光强度取决于发射电子的数量与速度,只要用代表图象的电信号去控制电子束的强弱,再控电视摄象管中相同的规律来扫描荧光屏,便能完成由电到光的转换,重现电视图象。

2.2.1电视扫描与同步

电视图象的摄取与重现实质上是一种光电转换过程,它分别是由摄象管和显象管来完成的。

顺序传送系统在发送端将平面图象分解成若干象素顺序传送出去,在接收端再将这种信号复合成完整的图象,这种图象的分解与复合是靠

扫描来完成的

2.2.2逐行扫描与隔行扫描

当水平和垂直偏转线圈中同时加入锯齿波电流时,电子束既作水平扫描又作垂直扫描,而形成直线扫描光栅,这称为直线扫描。

它分为逐行扫描和隔行扫描两种方式。

逐行扫描是一行紧跟一行的扫描。

隔行扫描是将一帧画面分成两场扫描,一场扫奇数行,称为奇数场;另一场扫偶数行,称为偶数场。

奇、偶两场光栅均匀相嵌,构成一帧完整的画面。

由于隔行扫描优于逐行扫描,所以广播电视中都采用隔行扫描方式。

扫描同步原理

一、同步的必要性

同步是指收发两端在同一时刻,必须扫描在几何位置上相对应的象素点。

为此,必须要求收、发两端行、场扫描都同步。

行同步的条件是行扫描同频率及每行起始和终止时刻相同;场同步的条件是场扫描同频率且每场起始和终止时刻相同。

简言之,只有行、场扫描同频同相,收发才能同步;否则,就会失步。

下面举例说明。

1.若收发场同步,但收端行扫描频率比发端偏高。

就会出现向右下方倾斜的黑白相间带状图象,如图所示。

其原因解释如下:

假定收发都从第一行起点开始扫描,因收端行频偏高,发端第一行的内容未播完时,收端已经开始第二行的扫描了,故它把第一行消隐信号部分或全部移到第二行的正程,使第二行左边开始位置出现黑道。

当发端第二行未播完时,收端第三行扫描更早地开始,于是把第二行的消隐信号,甚至某些图象内容又移到第三行,使第三行出现黑道。

与第二行的黑道相比,向右推移了一段距离,……这样不断地向下向右推移下去,就出现向右下方倾科的黑白相同的带状图象。

反之,当收端行频偏低时,会出现向左正文倾斜的黑白相间的带状图象,如图所示。

2.若收发场同步,行扫描同频但不同相,假设相差半行时间。

此时图象虽然可以稳定,但是出现图象左右割裂的现象,如图所示。

3.若收发行同步,但收端场扫描频率比发端高,就会出现向下滚动的图象,如图上图所示。

其原因是:

因收端场频偏高,发端第一场未播完,收端已开始第二场扫描,这样发端第一场下部的内容和场消隐信号移到收端第二场的上方,而将发端第二场的内容顺序向荧光屏下方推移。

依次类推,出现整幅图象和一水平黑条(场消隐信号形成)向下滚动的现象;并且接收机场频越高,图象向下滚动越快。

反之,收端的场频低于发端时,图象将向上滚动,如图所示

4.若收发行同步,场扫描同频,但不同相,假设相差半场时间,此时图象虽然可以稳定,但是出现图象上下割裂现象,如图所示。

综上所述,扫描的同步在电视中是极其重要的,否则收端根本无法正确重现原景物的图象。

在实际的电视系统中,收发两端相对应的象素并非在同一时刻扫描,收端总有一些延时,只要所有象素延时时间相等,图象还是同步的,不会产生失真。

严格地讲,为了确保精确的同步,除了要求收发行场扫描同频同相外,还需要行、场扫描正程线性良好和具有相同的幅型比,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扫描象素在几何位置上一一对应,图象才不会出现失真。

在电视中为了保证扫描的同步,通常在发送端有一同步机产生行、场同步信号。

它们同时控制摄象管和显象管的行、场扫描,使两者保持同频同相。

因此,摄象管和显象管的电子束就能在同一时刻扫描相对应的象素点。

此外,同步机还产生行、场消隐信号,将行、场扫描回扫线消掉。

复合同步信号

要使摄象管和显象管的扫描同步,同步机每一行都产生一个行同步脉冲,用它的上升沿分别去控制摄象管和显象管行扫描电流的回程起点,如上图所示。

回程起点为一个行周期的开始。

由于收、发两端每一行的起点对准于于行同步的前沿,故行扫描频率相同,扫描的起始和终止时刻也相同,从而实现行扫描同步。

与此相似,同步机每一场都产生一个场同步脉冲,使收、发两端每场回程起点都对准于场同步的前沿,从而达到场扫描同频同相的目的。

为了用一个通道传送,所以在发送端将行、场同步信号结合在一起。

如下图所示。

行、场同步信号分别规定这频率和脉宽各异的矩形脉冲。

我国电视规

定:

行频为15625Hz,行同步脉宽为4.7us;场频为50Hz,场同步脉宽为:

2.5H-2.5×64=160us。

行、场同步信号结合在一起的信号称为复合同步信号。

在电视接收机中,用积分电路可以从复合同步信号中分离出场同步信号。

因为行脉冲和窄干扰脉站积分后的幅度较小,而场同步脉冲较宽,积分后的幅度较大,可以达到场扫描电路触发转换工作状态的电平,如上图所示。

所以积分电路分离场同步时,抗干扰性能较强。

另外,复俣同步信号经过微分电路,并用限幅器切除负脉冲,保留正脉冲作为行同步信号,如上图所示。

用积分电路和微分电路分离行、场同步信号的方法称为“频率分离法”。

2.3黑白全电视信号的组成

电视为了重现图象,必须传送图象信号;为了消去行、场扫描的回扫线,使其不干扰正常的图象,必须传送行、场消隐信号;为了保证扫描的同上,必须传送复合同步信号。

为了让这三种信号能用一个通道传送,并在接收端可以方便地将它们分开,必须在发端按一定规律将这三种信号组合起来,这个合成信号称为黑白

全电视信号。

一、图象信号

图象信号是携带着一行行、一场场景物信息的电信号,通常它是由摄象管产生的。

怎样画出某些特殊图象的信号波形呢?

依据有两点:

①摄象管经电子束扫描将一幅图象的亮度分布进行象素分解,使之转变成按逐行逐场时间顺序排列的电信号。

②摄象管某时刻输出的电流信号正比于该时刻电子束所扫描象素的亮度大小。

例如电视台每天播发的一幅八条从白到黑宽度相等的垂直条图象,如下图所示,其特点是:

只有水平方向变化,而无垂直方向变化,所以它是按行周期变化的。

按照信号幅度正比于亮度

大小的原则画出一行的信号波形如图(b)所示。

由于图(a)所示的只有垂直方向变化,而无水平方向变化,显然它是按场周期变化的。

采用类似方法画出一场的信号波形如图(b)所示。

由上两例可见,因为图象亮度只有正值而无负值,所以图象信号也是单极性的。

黑色的信号电平对应为零,灰色和白色的信号电平都是正值而无负值。

图象信号的极性在电路传送与处理过程中是经常变化的,如电路某处为正极性,经过一次放大倒相后,就变成负极性的了。

为了方便起见,有如下规定:

若图象越亮,信号电平越高,则称为正极性图象信号。

反之若信号电平随着图象亮度的增加而降低,则称为负极性图象信号。

上述两例所对应的负极性图象信号分别如图

(c)和图(c)所示。

2.4电视图象的基本参量

在最理想的情况下,显象管荧光屏上重现图象应该和原景物一样。

就是说它的几何形状,相对大小、细节的清晰程度、亮度分布及物体运动的连续感等,都要与直接看景物一样。

实际上要做到完全一样是不可能的。

对于黑白电视来说,电视

图象主要有以下几个参量。

2.4.1图像的几何特性

根据人眼视觉特性,视觉最清楚的范围是在垂直视角约15。

、水平视角约20。

的矩形面积之内。

根据这一特点,目前各国电视机屏幕都采用矩形,宽高比为4:

3;但有些显象管为了节约扫描功率,采用5:

4的宽高比。

在高清晰度电视中,普遍认为幅型比取5:

3更为适宜。

屏幕的大小常用对角线尺寸来衡量,并习惯于用英寸表示,如9英寸(23cm)、12英寸(31cm)、16英寸(40cm)、19英寸(47cm)等。

另外,电视屏幕上重现图象的形状、大小、相对位置应该与原来景物相似。

几何形状的不一致叫图象畸变,畸变程度可用棋盘图形来测定。

图(a)的电视测试信号发生器发出的棋盘格图形,收端如果正确重现这个图形,则电视系统没有图象畸变。

可是,由于行、场扫描锯齿波电流线性不良,如图(d)、(e)所示,将会产生图象非线性畸变,如图(b)和(c)所示。

2.4.1图像的亮度,对比度与灰度

一、电视图象的亮度

这里是指图象的平均亮度。

根据人眼视觉特性,并不要求电视图象恢复原来景物的亮度,这就给确定电视图象的亮度较大的自由度;但是不同的环境亮度要求电视图象具有不同的平均亮度,以保证重显必需的对比度和亮度层次(灰度),使人们长时间观看时不致于过分疲劳。

根据实际要求,电视图象的平均亮度应不小于30尼特,最大亮度应大于60~150尼特。

二、电视图象的对比度与灰度

图象中最亮处的亮度(Bmax)和最暗处亮度(Bmin)之比称为对比度(C),即:

C-Bma_/Bmin。

当计及环境亮度Bo时的对比度

 

因此,观看电视时外界的杂散光线照射到屏幕上,就会使屏幕暗处的亮度增加而造成对比度下降。

3彩色电视

3.1彩色电视计参量

3.1.1可见光与彩色三要素

可见光本质上是电磁波,不过,只有当电磁波的波长在380nm~780nm(nm——毫微米,也称为纳米,即10–9米)的范围时人眼才能感觉得到。

人眼的彩色感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

对中间的波长(大约为555nm的黄绿色),人眼的敏感程度最高。

在可见光波长的两端,人眼的亮度敏感程度逐渐下降到接近于零。

要唯一地确定一个彩色,需要确定三个量:

即亮度、色调和色饱和度(简称饱和度)。

3.1.2彩色光的复合与分解

如果把束太阳光投射到三棱镜上,由于不同波长折射率不同,太阳光便被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彩色带。

这说明太阳光是由多种不同波长成分的光复合而成的。

给人的综合颜色是白光。

3.1.3.三基色原理

人们在实践中发现,自然界绝大多数颜色都可以由三种基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得到.反之,任意一种彩色都可以分解为三种基色。

在彩色电视系统中.比较恰当的是在红色、绿色和蓝色光谱区域内选择三个基色,这是因为人眼的三种色敏细胞分别对红光、绿光和蓝光最敏感,由它们配得的颜色也较广。

通过混色实验,可以得到如下的基本混色式:

红+绿=黄红+蓝=品红绿+蓝=青红+绿+蓝=白

3.2兼容制彩色电视原理

3.2.1全电视信号

1.黑白全电视信号包括图像信号、复合同步信号和复合消隐信号三部分.图像信号是电视系统传送的图像信息,在场扫描正程期间和行扫描正程期间传送。

复合同步信号和复合消隐信号是电视系统传送的辅助信息,在行、场扫描逆程期间传送。

其中,复合同步信号是为了确保电视机重现黑种人图像与电视台发送图像严格同步,复合消隐信号用于消除行、场回扫期的扫描痕迹。

我国采用负极性信号制,图像越暗,信号幅值越大.并规定:

全电视信号幅值的75%为黑电平,10%为白电平,100%为同步电平。

全电视信号是由图像信号及六种辅助信号(行同步、场同步、行消隐、场消隐、槽脉冲与均衡脉冲信号)组成的。

全电视信号中各辅助信号参数如下:

行消隐脉宽:

12µs行同步脉宽:

4.7µs

场消隐脉宽:

1612µs场同步脉宽:

160µs

槽脉冲宽:

4.7µs均衡脉冲宽:

2.35µs

黑白全电视信号波形

2.图像信号有两个主要特点如下。

(1)图像信号的相关性

图像信号是25帧每秒的扫描速度使得相邻两场之间的图像信号差别很小。

同理,相邻两行之间的差别更是微乎其微。

因此,在帧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对于静止图像,则具有行重复性和帧重复性。

(2)图像信号的单极性

图像信号电平总在零值以上或零值以下的一定电平范围内变化,也就是所谓的单极性。

在传输中,可以隔断直流只传输交流信号,但在图像重现前必须恢复直流以呈现背景亮度,避免图像失真。

3.、辅助信号及其特征

辅助信号包括复合消隐信号和复合同步信号,所有辅助信号均在行或场逆程期间传送。

(1)复合消隐信号

消隐信号分为行消隐信号和场消隐信号。

行消隐信号是用来消除行回扫线,在行扫描逆程期间发出宽度为12μs,周期为64μs的脉冲信号。

场消隐信号是用来消除场回扫线,在场扫描逆程期间发出宽度25TH=1600μs,周期为20ms的脉冲信号。

为了使扫描电子束截止,消隐电平设置为75%(黑电平)。

行、场消隐信号合在一起称为复合消隐信号。

行、场消隐信号示意图

(2)复合同步信号

复合同步信号包括行同步脉冲、场同步脉冲、开槽脉冲和前后均衡脉冲。

a、同步的概念

要正确地传送和重现图像,接收端与发送端的扫描必须同步.这里的同步是指接收端与发送端的扫描点应有—一对应的几何位置.即收端与发端对应的像素应在同一时刻被扫描,也就是说,每一个像素都要同步。

具体到电视系统就是指收、发两端扫描必须同频、同相。

b.同步原理

同步原理图

C、行、场同步脉冲信号

行同步脉冲是在电视信号每行的逆程期都安插一个。

即使在场逆程期也不例外。

以保证在整个电视信号期间都维持有行同步脉冲。

图中在行正程期结束,逆程期开始后,并不立即安插行同步脉冲,而是预留1.3µS的时间,这段时间称为前肩宽度。

这是为了防止当电视信号从正程期转向逆程期时,可能会从高电平突变到低电平(当被摄图像较亮时),这必将有一个过渡过程,即电平不能立即达到消隐电平,无法安插行同步脉冲。

行同步脉冲本身的宽度为4.7µS。

行同步过后,逆程期还要持续一段时间,称为后肩。

因整个行逆程期为12µS,故后肩宽度为6µS。

d、开槽脉冲与前后均衡脉冲信号

上图所示的场同步脉冲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即在场同步期间,没有行同步脉冲。

这将使得显像端的行振荡器在场同步脉冲这一段时间内因为没有行同步脉冲而失控,即由受迫振荡回到自由振荡状态。

直到场同步脉冲过去后才可能得到行同步脉冲,这时行振荡器重新回到受迫振荡状态。

但是,行振荡器由自由振荡状态到与行同步脉冲完全同步,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称为整步过程。

如果这个整步过程在场逆程期结束就已经完成,则对图像倒没有影响(因为场逆程期光栅是被消隐的)。

而如果整步过程持续到场正程期开始后的一段时间,则这段时间内因行不同步,将使得图像顶部发生倾斜。

为了在场同步期间保留行同步信息,同时,也为了使得两场的场同步脉冲相同,故在场同步期间开了五个槽,称为槽脉冲,或齿脉冲。

利用凹槽的后沿(上升沿)作为行同步信号的前沿,槽脉冲的宽度与行同步宽度一样,也为4.7µS,其间隔为TH/2。

场同步脉冲的脉冲宽度比行同步宽的多(尽管场同步期间开了槽)。

槽脉冲信号

场同步脉冲的后面也放置了五个均衡脉冲。

这是因为电视接收机中,用场同步脉冲控制场扫描锯齿波产生电路时,既可采用前沿触发,也可采用后沿触发。

而如果采用后沿触法,则需两场的场同步脉冲的后沿波形也相同,故在场同步脉冲的后面同样也放置五个均衡脉冲。

均衡后的场同步脉冲信号

 

3.2.2彩色电视

在各国电视发展史上都是先有黑白后有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