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63981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重庆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重庆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重庆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重庆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重庆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重庆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重庆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重庆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重庆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重庆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重庆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重庆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重庆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重庆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重庆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重庆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重庆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重庆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重庆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重庆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庆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重庆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重庆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本试卷共21题,共150分,共6页。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伪创新会毁了“互联网+”

一股喷薄的创业创新浪潮正在全国兴起。

其中,有积极、正能量的创新,也有充满投机和赌博性质的伪创新。

两创经济,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新引擎,但如果是伪创新、乱创新,以创新之名,图投机、炒作之实,那还不如不创新。

最近,我收到几个创业创新项目的邀请,都是希望得到投资、支持,融资方式都是众筹,都是希望我可以做领投人,并可以在社会和互联网圈转发一下,以便获得更多众筹投资。

我看了下项目,啼笑皆非……

一个是互联网保险套,商业模式是以保险套为载体,用自媒体+APP的方式,聚集注册用户成为社群,然后通过几轮融资,走向上市。

我问:

你们的保险套,品质怎样?

谁生产的?

创业者答:

别人代工生产。

我问:

怎么销售?

答:

免费送。

我问:

送给谁?

答:

高端人群。

我问:

免费,你们图什么?

钱从哪来?

答:

找投资嘛,A轮B轮C轮,烧别人的钱,直到上市。

我再问:

你们凭什么上市?

答:

我们要以保险套为载体,打造最具价值的社交体验,然后做最具价值的互联网社群。

我实在听不下去了,一股脑反问他们:

拿免费保险套的,能有高端人群吗?

保险套,能承载高端社交吗?

你们要做的,难道是色情产业?

有一个互联网地产众筹项目,口气很大,要做全球首家众筹地产的标杆和榜样。

我看了商业计划,他们连容积率、绿化率、建安成本这些基本的房地产常识都不懂。

所谓众筹,就是融资卖楼。

我一搜项目发现,花里胡哨的众筹背后,其实就是几年前一个定位失败的死项目,3年间现房一套也没卖得掉,现在导入众筹,就是希望趁社会的创业创新热潮,把烂尾楼卖出去。

还有一个要做互联网抗衰老辣椒酱的项目,计划先众筹,然后面对白领女性市场,以小米式的价格、苹果式创新,3年做到百亿收入、千亿市值。

我一算,全国白领女性,每人每年要吃1500瓶辣椒酱,还只能吃他们家的,这个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这些振振有词、煞有介事的互联网创新,频繁出没于国内各大论坛、峰会、自媒体上,会议公司无节操地炒作和自媒体泛滥的自由,为这种伪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如果全社会任由这些名为创新、实为炒作、变相投机的伪创新招摇过市,不仅无法落实经济新常态的目标,无法促进产业转型、提升实体经济活力、带动就业,还会有可能带来新的社会性欺诈,使公众利益受损。

互联网大幕拉开后,第一幕桌面互联网时代已经结束了,第二幕移动互联网现在正处在一个让人兴奋、能够看到很多高潮、也有很多不确定性的阶段。

“互联网+”也不是万能的,“互联网+”也并不是方法论,“互联网+”既不高大上也不高冷酷,只是当下很多互联网产品的一种形态表现而已。

“互联网+”实质上是创新下互联网发展的新形势、新业态。

它代表着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在社会实践中促进经济的发展。

“互联网+”的提法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出现在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是第一次。

众筹好,但无约束、伪创新的众筹,就是非法集资;创业好,但如果不能实现技术、服务、产品的价值提升,创业可能就是资源浪费的低水平重复;创新好,但如果创新都是为了一夜暴富而进行的投机炒作、混淆视听、煞有介事……那就是伪创新。

这样的创新还是不要的好。

(节选自《环球时报》,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下列对“互联网+”的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3分)

A.“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

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

B.“互联网+”并不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它蕴含创新思想,在创新的基础下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拉动国民就业,维护公众利益。

C.“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

D.充满互联网气息的行业热词“互联网+”被写入了总理政府工作报告,这推动了“互联网+”掀起一股创新创业浪潮,其中也促进了伪创新的蓬勃兴起。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一个“伪创新”的互联网保险套项目,以保险套作为商业活动的载体,在注册用户的聚集下通过别人代工生产,免费送给高端人群,并以此来打造最具价值的社交体验,然后做最具价值的互联网社群。

B.众筹实质上是融资卖楼。

有一个互联网地产众筹项目,口气很大,要做全球首家众筹地产的标杆和榜样;他们的真实目的是希望趁社会的创业创新热潮,把烂尾楼卖出去。

C.一个要做互联网抗衰老辣椒酱的项目,计划先众筹,然后面对白领女性市场,以小米式的价格、苹果式创新,3年做到千亿市值。

实际上这个目标具有空想性,很难实现。

D.要想让创业发挥积极作用,就需要通过创业实现技术、服务、产品的价值提升,而不是打着创业的幌子来招摇撞骗。

3.结合全文,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缺乏约束的众筹,就是非法集资,就是伪创新。

为了一夜暴富而进行的投机炒作、混淆视听、煞有介事的伪创新我们不应提倡,而应摒弃。

B.全社会任由变相投机的伪创新招摇过市,不仅无法落实经济新常态的目标,还会有可能带来新的社会性欺诈,使公众利益严重受损。

C.频繁出没于国内各大论坛、峰会、自媒体上,会议公司无节操地炒作和自媒体泛滥的自由其实就是煞有介事的“互联网+”另外一种表现。

D.两创经济,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新引擎,而作者收到的创业创新项目其实是伪创新、乱创新,以创新之名,图投机、炒作之实。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14分)

女校长的刚烈

王开林

民国史上,作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师范大学女校长,杨荫榆是不可忽略的。

杨荫榆出身书香门第,1907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先入青山实践女子学校,嗣后转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化博物科学习。

1911年,杨荫榆毕业回国。

1913年,她担任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教务主任。

1914年,她担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学监。

1918年,教育部首次甄选教师赴欧美留学,她在获派之列,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专业。

1922年,杨荫榆获得硕士学位,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喝过洋墨水的女学究,受到章士钊的赏识。

两年后,她荣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

也许是不幸的婚姻遭遇破坏了杨荫榆的心境,这位被人咒为“老孤婆”“灭门妇”的女学究性格刻板,遇事较真,一点也不通融,总给人一种捉摸不透和格格不入的感觉,再加上她一次离婚、两次留洋的特殊经历,当时,一般男女都对她敬而远之。

身为大学校长,杨荫榆强调校风校纪,反对女生分心于功课之外,这并无大错。

但她昧于大势,不知权宜变通,办学手法欠缺灵活,独开招怨之门。

她撰文宣称,“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一时间这句话被女生当成笑谈,暗地里讥讽她为“国民之母之婆”。

1925年8月1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为了对付学生的“驱羊(杨)运动”,先是以校评议会的名义开除女师大学生自治会的几位干事(其中有刘和珍、许广平),然后招来军警,截断电话线,殴打女生,关闭伙房,强行解散预科甲、乙两部的4个班级。

北洋政府教育部更是火上浇油,命令停办女师大,以国立女子大学取而代之,此举彻底激怒了北京学界众多知名人士(鲁迅、马裕藻、沈尹默、李泰菜、钱玄同、沈兼士、周作人等)。

杨氏惹火烧身,成为头号“标靶”,遭到口诛笔伐。

北洋政府教育部扛不住强大的舆论压力,只好将杨荫榆当成替罪羊,免去她的教职,以息公愤。

平心而论,在安稳的时期,杨荫榆何尝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校长,可是她身处乱世,劲敌太多,政治上歧道纷出,尤其令她无所适从。

她不赞成学生上街游行,荒废学业,用心是好的,处理方法却是糟的,引警入校,使对抗骤然升级,尤为不妥。

鲁迅对杨荫榆的打击绝对具有毁灭性质,使她身败名裂,从此与“反动”一词有了洗脱不净的干系。

她羞愤出京,回苏州赋闲。

1927年,杨荫榆重出江湖,再作冯妇,赴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并在东吴大学兼授外语。

由于她声名狼藉,苏州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并不待见她,更谈不上应有的尊重。

当时《苏州日报》文艺副刊编辑是鲁迅的学生,多次在报纸上重提女师大旧事,指斥杨荫榆为“专制魔君”“女性压迫者”“教育界蟊贼”“反革命分子”,弄得杨荫榆在苏州的处境极为狼狈,整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探沸汤、如坐针毡。

1935年,杨荫榆辞去教职,但她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丝毫未减。

不久,她自掏腰包,利用私宅,在苏州盘门小新桥巷11号创办女子补习学校——二乐女子学术社,自任社长,招收女生。

1937年,日军侵占苏州,奸淫掳掠,恶行累累。

当时,杨荫榆居住的盘门,四邻的小户人家饱受日军蹂躏,她开办的二乐女子学术社是女学生集中的地方,自然也无法幸免。

杨荫榆忍无可忍,跑去日本军营,递交用日文撰写的抗议书,并当面斥责日本军官纵容部下奸淫掳掠,肆意违反国际公法。

日本军官见杨荫榆气度不凡,日语讲得十分流利,估计她是地方上有名有数的人物,就勒令部下退还了他们从杨荫榆四邻抢走的财物。

如此一来,街坊上那些被日本兽兵视为“花姑娘”的妇女都将二乐女子学术社视为首选的安全庇护所,杨荫榆出于正义感和邻里之谊,对她们来者不拒,悉数收留,为此她拿出积蓄,扩建房舍。

这种情形显然不是敌酋所乐见的,于是他们想出毒招,征用杨荫榆的住宅。

杨荫榆怎肯搬家,于是双方形成激烈对抗的局面。

1938年元旦,两个日本兵来到杨荫榆家中,用一番鬼话哄她出门。

在吴门桥上,一名兽兵突然朝她后背开枪,另一名兽兵则猛然将她踹入冰冷的河水里。

他们发现杨荫榆落水后还在继续扑腾,又连发数枪,直到河水泛红,这才扬长而去。

一个为杨荫榆造房子的木工将她从河里打捞上岸,装殓遗体时,棺木太薄,不敷所用,只好在棺外仓促加钉一层厚厚的木板,既没刨光,也没上漆。

杨绛认为:

“那具棺材,好像象征了三姑母坎坷别扭的一辈子。

抗战期间,在前线杀敌与在危城斥敌,同是英勇壮烈的举动,何况杨荫榆一介妇人毫无惧色,为了争取自己正当的居住权而据理力争,正气凛然地痛斥气焰万丈的日本兽兵,丝毫也不逊色于任何一名热血男儿。

她晚节无亏,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也值得敬佩。

当代作家陈群写过一篇文章《杨荫榆之死》,里面有这样一句话:

“抗日,有各种方式,有拿枪的,有徒手的,有杀敌的,有斥敌的,杨荫榆的行为,不愧是抗日英雄的行为。

”听闻此言,在九泉之下受屈多年的杨荫榆应该可以略感欣慰了。

(选自《读者》,有删改)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不幸的婚姻对杨荫榆的影响很大,她被人咒为“老孤婆”“灭门妇”,再加上她有两次留洋的特殊经历,一般男女都不愿意和她打交道。

B.杨荫榆曾经撰文称“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这在一时被当成笑谈,这体现了她“专制魔君”的一面。

C.在女师大,杨荫榆的做法激怒了北京学界包括鲁迅在内的知名人士,遭到口诛笔伐,北洋教育部虽然力保杨荫榆,但还是没有使她保住校长一职。

D.本文撷取杨荫榆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投身教育事业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

5.作为民国史上首位师范大学女校长,杨荫榆曾经身败名裂,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杨荫榆性格刚烈体现在哪些地方?

请简要说明。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材料一:

(本报记者徐瑞哲)从新文化运动算起,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已走过百年。

“百年语文”走到当下,有什么教得太多了,又有什么教得太少了?

昨天,上海市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主办的首届语文教育论坛在华东师大落幕,不少名家一针见血、针砭时弊。

语文,是语言,也是文学,但绝不同于美术课。

有时,借助视图的“帮助”,反而限制了学生对语文文本本身的理解,无助于语言文字能力培养。

如今,中小学语文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频率与其他科目一样多。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表示,滥用多媒体已成为语文教学的“毒药”。

他发现,有些中学语文课堂已经不用黑板,只靠多媒体屏幕上课。

比如教曹操的《观沧海》,作者介绍、作品背景、字词注释、思想意义、艺术手法等,全是下载拼凑而成的。

他认为,这样虽然很直观,文本解读却被切割得零碎了,学生阅读兴趣与经验也被挤压了,对文字的感受与想象被干扰了,语文课非常看重的语感也被放逐了。

另一方面,语文课少了一个重要的口语教育功能。

与外语课相比,语文课几乎与口语表达训练没什么关系,在“听说读写”中嘴巴似乎最用不上。

在新一轮高考改革过程中,上海等地的外语科目考试都加入了听说测试。

而语文科目考试从来都是笔试,“既然高考不考,就几乎没人关注语文也应当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表示,眼下很多政府官员、企业家、明星等“头面人物”,在公开场合露面时,似乎离开讲稿就不会讲话。

专家认为,这种现象其实与语文课过于单一的书面语教育不无关系;同时,这也与学生过多依赖多媒体网络有关,其口头交际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2014年12月22日《解放日报》07版)

材料二:

3月28日上午,美国教育联合会驻华代表处主任孙连成为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小学部的老师、部分家长做了一场关于中美教育的报告。

当天的报告会上,一直致力于中美基础教育领域交流工作的孙连成一再强调母语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国,母语教育就是语文,我们的语文课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不过相信在2017年高考改革后这一状况将得到改观。

”孙连成说。

孙连成介绍说,美国很重视母语教育,“美国高考考三科,第一科大家知道肯定是数学,第二科是什么呢?

大家可能说是语文,对,那第三科呢?

我告诉你还是语文。

美国高考有三科:

数学、阅读和写作。

数学多少分呢?

800分,那两科呢?

每一门也是800分。

再看看美国小学的课程表。

相当于我们语文课的英文课,一年级每天的教学时间大概190分钟,二年级150分钟,其他年级和二年级都一样。

“我曾做过统计,美国人对母语教学的时间一周是950分钟,我们多少?

拿非常重视母语教育的清华附小来说是320分钟。

”孙连成认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应该排在各科之首,“因为无论你走到人生的哪一个阶段,你有再多的思想也没有用,你需要语言的表达。

”他说。

孙连成分析说,起始于2017年高考的这轮改革方案,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强了语文的重要性,语文的分值增加几乎已成定局。

“我们这次高考改革不是学习美国,而是借鉴了西方教育的一些方法。

比如对母语的重视,比如强调语文教学与音乐、美术、思品等的融合教学。

”孙连成说,在中国,学校不能给学生们更多的空间,因为有些课程体系课表是由教育部门决定的。

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补回这些东西。

数学很重要,但孩子的语文一定要重视。

他介绍,美国学校的课程种类少,但注重演讲和辩论以及小组学习,尤其强调细致观察。

老师会经常让学生仔细观察一幅图或者一个画面,然后说自己观察到什么,再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

(长春广播2015年3月29日,有改动)

材料三:

中考总分相同,优先比较语文成绩。

日前,北京市教委详细解读中考招生政策,这一条特别引人关注。

往年单科成绩参考录取顺序是数学、语文、外语,今年则将语文调到首位。

从“更注重数学成绩”调整为“更注重语文成绩”的导向,值得点赞。

人是传播的动物,语言是人类传播活动的工具,语文是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科学的基础。

对学生来说,学好语文的确重要。

因为,无论学习什么都需要借助语文的力量,在语文上多下点功夫没有亏吃。

从这些意义上说希望中小学生、家长和学校都能重视语文,采取多种措施强化语文素养,加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这样做不但在中考时不吃亏,更有益长远。

(摘自2015年3月25日《北京日报》)

材料四:

何怀宏说自己曾做过一次试验,让孩子朗读一个学期的语文课本,结果40多分钟就读完了。

“作为母语的中文,整整一个学期在学校学一本课本,每天几堂语文课,回来还有课后作业,就翻来覆去学这点东西,考试还不怎样,真是觉得太奇怪了。

”何怀宏说,他认为只有大量阅读好书和勤于写作才是培养好的语言能力的关键,而好的语言能力则又是好的思考乃至好的创意的关键。

(摘自2015年4月1日腾讯教育)

7.新闻材料就我国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所发表的看法,下列对其有关名家观点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语文,是语言,也是文学,不同于美术课,借助视图“帮助”,限制了学生对语文文本本身的理解,无助于语言文字能力培养。

B.中小学语文课堂滥用多媒体而不用黑板上课,虽然很直观,文本解读却被切割得零碎了,学生阅读兴趣与经验也被挤压了,对文字的感受与想象被干扰了,重要的语感也被放弃了。

C.语文教育专家认为,语文课过于单一的书面语教育和学生过多依赖多媒体网络,使其口头交际需求受到很大程度抑制。

D.美国很重视母语教育,美国高考考三科,数学、阅读和写作,每科是800分。

美国人把母语教学排在各科之首。

E.我们这次高考改革不是学习美国,而是借鉴了西方教育对母语的重视,强调语文教学与音乐、美术、思品等的融合教学,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补回这些东西。

8.针对材料中提到的当前我国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予以解决?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魏学曾字惟贯,泾阳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

除户部主事,迁郎中。

中官为商人请支刍粮银巨万,学曾持不可,乃已。

寻擢光禄少卿,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隆庆初,土蛮大入永平。

学曾入驻山海,檄诸将王治道等追击至义院口,大捷。

进右副都御史。

学曾乃易置将吏,厘屯田二千余顷,数破敌,被赏赉。

以疾去。

起兵部右侍郎,提督神枢营。

旋改吏部,转左侍郎。

穆宗崩,大学士高拱欲去冯保,属言官论劾。

学曾遗书大学士张居正曰:

“外人皆言公与保有谋,遗诏亦出公手。

今日之事,不宜复护此阁。

”居正怒。

及拱被逐,举朝失色,学曾独大言曰:

“上践祚伊始,辄逐顾命大臣,且诏出何人,不可不明示百官。

”要诸大臣诣居正邸争之。

诸大臣多不往,居正亦辞以疾。

自是益忤。

出为南京右都御史。

未上,给事中宗弘暹希居正指劾之。

诏以故官候调,学曾遂归。

居正殁逾年,起南京户部右侍郎,寻以南京户部尚书致仕。

万历十九年春,阁臣王锡爵荐学曾。

起兵部尚书,总督陕西、延、宁、甘肃军务。

明年,哱拜反,遂煽诸部为乱。

全陕皆震动。

学曾檄副总兵李昫率游击吴显趋灵州,别遣游击赵武趋鸣沙州,沿河扼贼南渡。

翼日,贼胁庆王上东城,乞暂罢兵,诡言愿献首恶。

会官军粮尽,乃引次花马池,学曾日夜趣刍饷,调榆林兵。

六月复攻城,连战不下。

初,学曾欲招东旸、朝,令杀拜父子赎罪。

东旸射书城外,约内应,夜半举火。

外兵不至,贼杀其党五十人。

七月,学曾与梦熊、国桢定计,决黄河大坝水灌之,水抵城下。

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

朝命以梦熊代,梦熊遂成功。

学曾任事劳勚。

灌城招降之策,本其所建。

及宣捷,尚书(石)星以下多白学曾无罪。

如松言:

“学曾被逮时,三军雨泣。

”梦熊亦推功学曾。

帝不听,居家数年卒。

(摘编自《明史》)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

B.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

C.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

D.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

B.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告,著名的如骆宾王的《讨武瞾檄》。

在本文中是指用檄文晓谕的意思。

C.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

君主即位也可叫“登基”“御极”。

D.卒,“死”的一种说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对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曰“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穆宗皇帝去世后,高拱想排挤冯保,嘱咐御史弹劾他。

魏学曾写信给张居正,说朝廷官吏都说他与冯保有图谋,先帝遗诏也是出自他手,他不应该庇护冯保。

魏学曾因此得罪了张居正。

B.魏学曾被贬为南京右都御史。

还没有上任的时候,给事中宗弘暹受张居正指使弹劾他。

但是朝廷下诏让他以过去的官职等候调遣,魏学曾于是回到家乡。

C.魏学曾想招降刘东旸、许朝,命令他们杀死哱拜父子。

刘东旸用箭将一信射到城外,相约为内应,半夜点火为信号。

但是点火后,城外的官军未到,结果刘东旸、许朝他们都被叛贼杀死了。

D.魏学曾任事勤劳。

灌城招降的计策,本来就是魏学曾先提出的建议。

等到宣报大捷之后,多数官员说魏学曾无罪。

但是皇帝没有听从,魏学曾最终还是在家乡死去。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居正殁逾年,起南京户部右侍郎,寻以南京户部尚书致仕。

翻译:

(2)会官军粮尽,乃引次花马池,学曾日夜趣刍饷,调榆林兵。

翻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

秋夜二首(其一)

孔文仲①

孤枕夜何永,破窗秋已寒。

雨声冲梦断,霜气袭衣单。

利剑摧锋锷,苍鹯缩羽翰②。

平生冲斗气,变作泪汍澜③。

[注] ①孔文仲生性狷直,为官廉洁,但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因而被罢官。

此诗写于被罢官后。

②苍鹯(zhàn):

一种猛禽。

羽翰:

翅膀。

③汍澜:

流泪的样子。

1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句诘问夜晚为何如此漫长,诗人以反问的语气强烈表达出内心之愁绪。

B.首联以季节、时间和居所的环境来作衬托,突出了诗人清贫的生活状况以及孤寂的心绪。

C.“雨声冲梦断”承“孤枕夜何永”而来,极写诗人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