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人才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2747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锡市人才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无锡市人才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无锡市人才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无锡市人才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无锡市人才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无锡市人才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无锡市人才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无锡市人才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无锡市人才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无锡市人才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无锡市人才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无锡市人才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无锡市人才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无锡市人才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无锡市人才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无锡市人才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无锡市人才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

《无锡市人才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锡市人才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无锡市人才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

目前,已建成科技创业园、区1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8家、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2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2家、部省属科研所11家,市属科研所28家,在锡高校17家,形成了富集各类人才、技术、项目的条件和环境。

确立了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服装、生物医药、新材料等5大支柱产业和环保、新能源、生物技术3大先导产业,拥有600多家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9600多家外资企业,世界500强企业中有64家落户无锡,形成了“日资高地”、“韩资板块”,无锡“硅谷”、“液晶谷”、“药谷”、“动漫产业基地”等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迅速成长,这些为集聚和培养各类优秀人才提供了事业载体,成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和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四)人才市场建设成绩喜人,集聚和配置人才资源的主渠道作用发挥明显。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快人才资源社会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的进程。

目前,全市共有人才市场10个,人才中介机构26家,形成了以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为主体,民营人才中介机构广泛参与的人才市场体系。

人才市场业务不断拓展,服务层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市人才服务中心已成为辐射全国、具有人才交流、培训、考试、评价、信息服务、人事代理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人才大市场。

2002年以来,仅市区接收毕业生74724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760人,本科生39000余人)。

引进其他各类人才11859人(其中柔性引进8281人),副高职称以上709人;

本科及中级职称以上人才3022人;

代理人事档案近60000份,人才市场集聚各类人才、配置人才资源的主渠道作用日益显现。

  (五)人才国际化扎实推进,领军人才龙头效应开始显现。

近年来,我市加快人才国际化步伐,大力引进海外留学人才和智力项目,全市共引进海外留学人才近500余名,引进国外智力70项。

大力开展国际化人才培训,成功举办780多期46951人次的党政人才培训,完成7期150人次的厂长经理后备人才经济研究班境外培训,本土人才的国际化素质有了明显增强。

目前,海外留学回国人员已成为无锡自主创新、科技创业的重要力量,一批海外留学创新创业先锋成为引领我市高技术产业的领军人才。

  从目前我市人才资源的总体水平上来分析,虽然具有了一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能够参与市场竞争的现有人才队伍,但是,面对新时期、新阶段人才激烈竞争的态势,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人才强市战略的要求相比,尤其是实现“两个率先”先导区、示范区的要求来衡量,还存在明显差距。

主要表现在:

高层次人才的总量不大,尖子不多;

人才结构不够优化,区域分布还不够合理;

人才工作的机制和体制还不够完善。

这些问题和矛盾,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重点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期间人才形势分析

  

(一)从国际形势看。

“十一五”期间,随着经济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世界经济正逐步实现以知识经济为主线的重大变革,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经济国际化必然要求人才配置和人才标准的国际化。

经济国际化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注重于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

竞争的焦点,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速崛起,推动了经济国际化的进程,使资源配置加速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人才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源,争夺战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不少跨国公司把研发机构办到中国境内,就地获取、使用我国的优秀人才。

国家人事部人事与人才研究所一项有关我国人才工作十大问题的研究显示,目前已有来自14个国家的4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华建立了研发机构,这实际上形成了外资企业争夺我国高层次人才的桥头堡。

  

(二)从国内形势看。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工作,把科学的发展观贯穿于人才工作的始终,使人才队伍建设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相协调。

人才资源已成为各省、各城市相互竞争的第一资源,已经成为决定区域综合竞争能力的根本。

由于人才的集聚效应,当前,人才资源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的经济中心城市,在长三角地区主要集中在上海、杭州、南京等大城市。

在未来五年内,随着长三角经济日益融合和竞争的日趋激烈,在人才向该地区进一步集聚的同时,如何抢抓经济要素和人才向长三角转移这一历史性机遇,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锡创业发展,是“十一五”期间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人才工作高度重视,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

制定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两个战略性文件,相继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加强人才工作,明确提出了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走人才强国之路。

这一系列重要决策,必将对我国人才领域和经济社会其他领域发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从区域经济竞争看。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在经济国际化基础上形成的,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市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既具有承接高新技术产业梯度转移的区位优势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带来的对优秀人才集聚的机遇,又受到全国范围内人才竞争的加剧、区域内人才争夺的直接影响和冲击。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周边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减弱了我市吸引人才的区位优势,使我市的人才建设面临新的挑战,遇到较大的压力和困难。

机遇方面主要体现在:

一是国际范围制造业的重新分工和转移,无锡的区位优势和硬件建设具备了承接转移的基本条件。

二是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将推动上海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无疑将给近邻的“上海后花园”无锡带来较多的机会,而且强劲的“世博经济”效应能使无锡的相关产业直接受益。

三是省委省政府确立了沿江开发战略,为具备良好岸线资源的无锡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竞争压力方面主要包括:

无锡所处的长三角地区产业分工以水平形态为主,地区间产业同构度高,即使是一些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也无法形成极化效应;

近两年无锡生产和商务成本上升过快,生产生活要素“盆地”效应已不复存在,对部分产业的吸引力有所下降;

随着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硬环境和政策、服务等软环境的改善,苏州、宁波、杭州、南通等城市后发优势明显,不可避免地对无锡产业与人才的整体发展造成冲击。

  (四)从我市“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看。

《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十一五”乃至以后一个时期,从增强城市实力、彰显城市魅力两个方面,重点发展“五大支柱”产业和“三大”先导产业,建设五个中心、打造五个名城。

建设五个中心即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现代创意设计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旅游度假休闲中心、职业教育培训中心。

打造五个名城即着力打造最适宜生活居住的山水名城、最适宜投资创业的工商名城、最适宜创新创造的设计名城、最适宜旅游度假的休闲名城和最具有人文特质的历史文化名城。

“十一五”末我市要率先建设创新型城市、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实现这些发展目标,都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这就要求必须把各类人才聚集到率先发展的旗帜下,真正以人才的优势来促进并确保我市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如期实现。

  三、“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使人才总量增加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适应,人才素质提高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适应,人才结构调整与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机制同各类人才成长的特点相适应,为我市实现“两个率先”先导区、示范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协调发展原则。

根据无锡未来重点支柱产业、先导产业的发展和建设“五个中心”、“五个名城”的实际,把人才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人才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以最大程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做到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在人才开发的方法和途径上不断改革创新,努力提高人才质量,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重点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育名家、大家和各行业领军人才。

  3、坚持优化结构原则。

适应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继续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和科学配置,使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

  4、坚持优先投入原则。

把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放在优先位置,立足长远,放眼未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不断增加人才资本投入力度,构筑人才载体,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充分保证各类人才干事有舞台、创业有保障。

  5、坚持政策创新原则。

树立并强化“构建人才活力之城”的人才强市战略理念,以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建设为先导,以人才开发、人才管理、人才培训等内容为基础,全面推进无锡人才发展战略升级,力争经过五年,使无锡的人才环境具有集聚效应、人才机制具有活力效应、人才政策具有创新效应,进一步打造无锡区域性人才高地。

  四、“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的目标体系与任务

  

(一)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无锡人才工作要通过增强对外招贤纳才的吸引力、对内留住人才的凝聚力、人才科技创新的竞争力、人才施展才华的活力和人才总量、质量规模的整体实力,来造就和吸引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高效开发现有人才资源,逐步实施国际化人才开发战略,努力把我市建设成“环境一流、机制灵活、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产出高效”的人才强市城市。

  具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到2007年,专业技术人员达到49万人,年均增长7.5%,“双高人才”达到6万,人才规模、人才层次、人才结构、人才活力、人才效益等指标在省内领先。

第二步到2010年,人才总量达到90万人,比“十五”期末净增18万人,年均增加3.6万人,年均增长7%。

每万人口拥有人才达到2000人左右,每万社会劳动者拥有人才达到4000人左右,比“十五”期末分别净增500人与900人左右。

基本实现人才资源开发的法制化、市场化、信息化,人才数量、人才素质、人才结构有新的提高。

第三步,到2015年,人才总量预计将达到110万人,年均增加4万人,年均增长7%。

每万人口拥有人才达到2500人左右,每万社会劳动者拥有人才达到5000人左右。

一产人才拥有量占1.5%,二产人才拥有量占33.5%,三产人才拥有量占65%。

人才中本科以上学历达到30%左右,具有高级职称人才达到8%左右,具有中级职称人才达到35%左右。

初步建成与无锡确立的经济中心城市、区域性交通枢纽和国内外著名旅游胜地地位相适应的优秀人才集聚的中心之一。

  

(二)主要目标

  ——在人才层次上,要形成一支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能够适应国际国内竞争的一流人才队伍。

无锡高层次人才(在职)总量达到9万人,高技能人才要达到9万人,分别比“十五”期末各净增5万人。

  ——在人才结构上,人才职称比例进一步趋向合理,高、中、初级职称人才比例调整为7:

37:

56;

人才的产业分布结构进一步调整,一、二、三产业人才比重调整为1.5:

35:

63.5,同“十五”期末比,一产、二产分别下降0.5和3个百分点,三产增加3.5个百分点;

人才的年龄结构进一步改善,45周岁以下人才比重达到80%以上。

  ——在人才效益上,提高“知识生产率”,力争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

到2010年,每万人口中人才数将达到2000人左右,从业人员中人才比重将占40%以上。

  ——人才培养目标。

本市各类大中专院校培养人才总量达到10万人左右。

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达到8000人以上,大专学历以下人员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比例达到85%以上。

  ——人才引进目标。

平均每年引进毕业生2万人以上,年均增长10%;

平均每年引进高学历或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紧缺人才1200名以上,实现跨越式增长。

  ——人才国际化目标。

“十一五”期间引进海外留学回国人才数累计达到1500人以上;

具有国际化能力和素质、胜任国际交流的各类人才占人才总量的30%以上,赴境外参加各类培训人才数累计达到3000名左右。

  (三)主要任务

  1、加强重点人才工程建设。

以党政人才、专技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能型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五支队伍为重点,加紧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党政领导人才队伍。

围绕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的要求,努力培养造就一支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优秀企业家队伍。

培养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较高、服务意识较强、善于组织重大科研项目、掌握科技发展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管理专家队伍。

培养一大批懂技术能攻关的技能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

  2、加强高层次人才工程建设。

以高层次人才工程建设带动全市整体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集聚一大批高层次人才、高科技人才和优秀青年创新人才。

要以创新体系为动力,瞄准国家战略和国际科技前沿,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升级过程中,集聚高层次人才。

  3、加强紧缺人才工程建设。

依据《无锡争创全省“两个率先”先导区示范区行动纲要》,“十一五”期间无锡紧缺人才需求趋势主要有14个类型:

各类综合性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机械制造业类人才;

电子信息产业类人才;

高新技术人才;

金融保险和证券类人才;

对外贸易及涉外服务类人才;

城市规划类人才;

生物医药类人才;

教育卫生保健类人才;

商贸流通类人才;

各类涉外专业人才;

文化宣传类人才;

高技能人才;

农业科技人才。

  4、加强国际化人才工程建设。

根据我市经济国际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具体目标和要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开辟吸引、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渠道。

运用国外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发国际化人才,使本土人才具有国际化人才所必备的能力和素质。

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提高人才开发国际化水平,大力实施“530”计划,即在5年内引进30名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

  5、加强人才市场工程建设。

加大市场建设力度,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市场化进程,发挥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进一步加大人才市场投入,在全市形成若干个不同层次的人才聚集中心,构建大人才市场体系。

  五、“十一五”期间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快吸引国际国内优秀人才步伐

  1、设立紧缺人才开发目录。

按照“立足当前、适度超前、有效指导”的原则,采取综合调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调研方法,深入分析我市人才队伍的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我市首次人才普查成果,编制紧缺人才开发目录,每年向社会发布急需人才的重点产业、行业、专业、单位和岗位需求等,切实加强对人才引进和人才开发工作的指导。

  2、制定完善人才引进政策。

加紧实施以智力交流为特征的“人才柔性流动”办法,使之成为本市引进人才的主要方式之一。

根据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各类引才政策,对“柔性流动”来锡的高层次人才,给予“无锡市民待遇”,探索建立“特聘、兼职、项目合作与攻关”等“柔性流动”的可操作性办法,研究解决“柔性流动”人才的工作条件、生活环境等相关政策,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

  3、加大对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力度。

探索建立“猎头”方式引进留学人员为国服务手段,采取任期聘任、项目承包、人才租赁等多种形式的留学人员回国服务,优化留学人员来锡创业的服务保障体系。

在市人才发展资金中设立专项,用于海外留学人才的引进,吸引留学人员来锡创业,切实解决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和生活上的实际问题。

  

(二)着力调整人才资源分布结构

  在第一产业方面,在充实和稳定人才队伍的基础上,加大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大力支持农林、水利、畜牧系统对高层次人才的开发培养、引进,重点是开发、培养、引进掌握高新技术,有能力推动精品、生态、旅游、观光、节水等现代农业发展的高层次农业人才。

同时,培养大批扎根于农业第一线的实用人才和乡土人才,形成以农业科技人才为骨干,以实用人才、乡土人才为主体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

  在第二产业方面,一方面通过定向培养、调整重组、竞争择优等方式,改善优化产业内部人才结构,另一方面通过政策扶持、转岗培训、开辟就业渠道、创办领办新的企业实体等方式,调整、引导富余人才进入第三产业。

研究制定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引进计划,重点培养、引进微电子与电子信息技术、新医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光电子与机光电一体化技术、新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环境保护和环境生态技术等领域的专业人才。

企业自身应根据发展需要,研究制定具体开发、培养、引进高新技术人才的措施,在经费安排、设备配置、成果转化、提供深造机会等方面给予支持。

  在第三产业方面,大力开发、培养、引进教育、科技、卫生、传媒、环保、物流、城市管理、现代服务业等各类人才。

在教育领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制定相关措施,从政策上保障高校引进“特聘教授”和急需人才,根据中、小学生生源变化和对教育标准的提高,普遍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加大名师工程、蓝青工程等教育工程建设;

在科研领域,重点培养掌握科技前沿技术、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人才,积极推动科技人才向企业转移,壮大企业研发人才力量;

在医疗卫生领域进一步加大“三名战略”实施力度,充分挖掘人才潜力,引导一部分人才充实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发展社区医疗事业,同时积极培养和引进发展我市卫生事业急需的高层次优秀专业人才,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在商业、服务业领域,开发、培养精通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规范的高层次人才,大量吸引从其他领域转移的人才,推动商业、社会服务事业兴旺繁荣;

发展城市交通,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促进文化、旅游事业健康发展,加紧培养更多懂得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环境保护方面的高层次人才,不断发展壮大新闻出版、文学艺术、旅游服务等方面的人才队伍。

  (三)大力营造和培育人才载体优势

  1、设立重点产业发展园区“人才特区”。

大力培育项目、站点、园区高层次人才载体。

即以项目引进开发为纽带构建高层次人才载体;

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纽带构建高层次人才载体;

以高新技术开发区、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园、工业设计园、国际科技合作园等园区为纽带构建高层次人才载体。

  2、发展重点人才载体优势。

重点扶持我市电子信息、新材料、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高档纺织5大支柱产业和环保、新能源、生物技术3大先导产业等人才载体。

通过招研引智、招校引才等手段,促进我市优势产业群体的形成和发展,最终形成我市人才载体优势。

  3、推进其他各类人才载体建设。

大力发展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职教园区和民营企业的人才载体建设。

使产业群体和产业链、人才群体和人才链、产学研产生互动效应,使各类人才真正具有事业发展的空间和施展才能的舞台。

  (四)加快推进人才国际化进程

  1、加大对实施人才国际化战略的理论研究。

通过理论先导,统一对实施人才国际化战略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拓宽探索开发、培养、引进、使用、管理国际化人才的途径和办法;

通过新闻媒体,加大对实施人才国际化战略的宣传力度,推进我市人才国际化进程。

  2、推进人才培训国际化,提升“本土人才”国际化素质。

继续办好每年一期厂长经理后备人才经济研究班,进一步改进国内培训和国外培训课目,同时将在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开辟其他国(境)外培训渠道,使培训逐步向多元化、实用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打造人才培训国际化品牌。

  3、推进人才开发国际化,确立全新的人才开发理念。

研究发达国家人才开发的手段和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开发技术,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发挥人才开发的国际化效应,逐步建立符合国际惯例具有我市特点的人才开发机制。

  4、推进人才市场国际化,加快人才市场建设。

人才市场要摆脱传统的管理模式,着重研究用人单位在人才规划、人才招聘、职位设置、薪酬福利、绩效考核、生涯设计、培训和发展诸方面的需求,采用先进技术和手段与国际接轨;

要发展国际互认的专业技术职业资格制度,制订体现海外留学人才价值的薪酬机制等。

  (五)建立健全各类人才开发机制

  1、建立科学规范的人才评价机制。

制定不同领域不同人才认可标准,把学历、职称的认定与实际业绩结合起来;

确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基本导向的评价标准,从规范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入手,建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把能力、业绩、品德、知识等要素结合起来,并针对不同的行业特点、不同的职位和职业要求,制定出分类分层次的人才评价序列。

改革人才评价方式,提高人才测评的科学性,提倡人才评价的多元化、社会化,开发应用各种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并在人才评价过程中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保证评价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