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衔接的研究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276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2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衔接的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衔接的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衔接的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衔接的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衔接的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小学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衔接的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小学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衔接的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小学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衔接的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小学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衔接的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小学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衔接的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小学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衔接的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衔接的研究结题报告.docx

《小学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衔接的研究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衔接的研究结题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衔接的研究结题报告.docx

小学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衔接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的颁布,使得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信息技术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大面积开设;同时伴随着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在衔接上产生了一个比较突的问题:

两个学段存在一些重复的模块;一些与当前社会发和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内容缺失;因此教师在各阶段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必须对教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一系列的调整,着力体现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实现小学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衔接。

二、课题的构思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本课题研究教材为目前慈溪市小学和初中所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

小学教材:

由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著,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12月第2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三年级下、四年级上、四年级下、五年级上、五年级下、六年级上、六年级下。

初中教材:

由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编著,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8月第2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七年级下,八年级上、八年级下、九年级。

(二)、课题研究内容

在《中小学信息课程指导纲要》的指导下,从慈溪市信息技术教学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在教材衔接方面和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对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使用和教学方法的提出建议。

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效率。

更好的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广泛收集、阅读、研究有关“小学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衔接”的教育教学文章和新课程的理论专著,并灵活地运用于课题研究之中,使研究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背景上。

2、调查研究法。

以问卷、访谈、听课等形式切实了解初中、小学学生和信息技术教师对目前所采用的信息技术教材的直观印象。

3、个案研究法

结合教学中某个实际问题的实践研究,实现重点突破,解决好教学中的衔接问题。

4、行动研究法

围绕课题,以课堂教学活动为载体,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研讨课,组织课题组成员集体讨论,探索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教材衔接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

(一)、梳理、对比分析两个学段的教材

梳理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主要知识点(附件一)和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主要知识点(附件二)。

通过对两个学段教材的研究有如下发现:

1、小学教材主要采用的是螺旋式编排的方式。

螺旋式编排方式主要指将学习内容按照其深浅程度、难易程度、可接受程度区分开来,将程度相近、相关的内同放在一起学习,完成后,下次再将同样的内容在更深的层次学习。

比如小学教材在处理文字处理软件word这一模块时,将它分散到四上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初识文字处理软件》;第三单元第11课《画龙点睛写标题》,第12课《图文并茂赞西湖》,第14课《灵活运用文本框》;六上第三单元第13课《数据处理和分析》;六下第一单元第2课《设计“房间”》。

2、初中教材整体上是以册为单位采用直线式的编排方式。

直线式又称为模块式,指将学习内同分类同一类学习内容集中一段时间学完,然后再集中学习别的内容。

比如八上的主要内容就是以Photoshop为主,而且以后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将不再出现这一内同。

3、综合分析小学和初中的信息技术教材整体是采用螺旋式的编排方式。

仍旧以文字处理软件word为例,出现在小学教材四上和六下两册多个单元出现之外,也出现在初中教材七上第六、七两课中。

4、在初中和小学两个学段中有部分知识点存着重复的现象。

通过对两个学段教材的比较和分析,发现初中教材重复出现小学教材已经出现过的知识点主要存在于七年级的教材上。

5、初中教材中一些与当前信息技术紧密相连又与我们生活实际关系紧密的内容缺失。

比如说目前已开始广泛使用的Windows8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

基于以上对两个学段的教材梳理、比较分析,课题组设计了一份针对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师的调查问卷。

(二)、教师问卷调查

课题组对全市89位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师做了问卷调查(问卷见附件三)。

发放问卷89份,收回有效问卷84份。

问卷统计结果如下:

1、您对目前所使用教材的总体评价

A、好B、一般C、不好

这一项问卷统计结果如下图:

调查显示,只有21.64%初中信息技术教师选择了好,对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比较认可,有78.36%教师对目前所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的评价不高。

2、您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会对教材内容的前后顺序进行调整

A、会B、不会

这一项问卷统计结果如下图:

调查结果非常明确的显示77.86%的七年级教师会对教材内容的前后顺序做出一些调整。

3、您是否会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删减

A、会B、不会

这一项问卷统计结果如下图:

调查结果显示,有76.17%的七年级教师会对现有教材进行删减。

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七年级教师对教材的删减主要集中在小学和初中两个学段重复度较高的内容,如word软件的学习与使用模块、网络应用当中的电子邮件模块等内容。

但由于七年级新生的信息素养高低不一,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强弱不一,对小学阶段的信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不一,一味的删减教材内容也带来了一个突出的问题,程度较差的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

4、你是否会增加一些合适的教学内容

A、会B、不会

这一项问卷统计结果如下图:

调查结果显示,82.65%的教师会适当增加一些教学内容。

在调查过冲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会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增加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

如当前兴起的云概念和物联网概念等内容。

5、你们学校是否有自己开发的信息技术校本教材

A、有B、没有

这一项问卷统计结果如下图:

调查结果显示,尽管有很多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师对目前七年级所是用的信息技术教材不是很满意,但仅有3.49%的教师在使用自己开发的校本教材。

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有3.49%的教师在使用自己开发的校本教材,但是这些教材几乎全是为了参加程序设计竞赛而自己编写的一套程序设计教程。

于普通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几乎无关。

6、您对中小学教材衔接的评价

A、好B、一般C、不好

这一项问卷统计结果如下图: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7.56%的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师对中小学教材的衔接持肯定态度。

根据课题组对两个学段教材的梳理、分析比较,结合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

我们课题组对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材做了改变前后顺序,删减部分内容和增加一些内容的调整,并且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上做了一些尝试。

而后,由课题组的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师负责在桥头初中2012届新七年级实施课题组建议的教学方法教学调整后的七年级教材。

在经过以一学年的教学后,在期末对学生做一次问卷调查。

(三)、对七年级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调整

1、将七上第一课《计算机的过去和未来》和第四课《负责的使用计算机》整合成一课。

由原本的4课时缩减至2课时。

因为这两课同小学六上第一课《走进计算机》、第二课《计算机的发展》、第三课的《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内容有比较多的重复。

部分七年级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识已经在小学学完。

同时考虑到这一模块知识在小学和初中两个学段呈螺旋上升方式。

因此课题组认为可以将七上这两课内容当中同小学内容重复部分删除,然后将删除后的剩余部分整合成一课。

附整合教案一份见附件四。

2、将七上第六课《太阳能热水器——文档的排版》和第七课《太阳能研究报告——查找与替换》整合。

由原本的4课时缩减至2课时。

这两课的教学内容同小学四下第十二课《节日文档制作》六下第一单元“学习好助手”中的第一课《制作电子小报》、第二课《设计“房间”》、第四课《撰写小论文》这四课的教学内容存在重复现象。

因此可以删减掉七年级第六、七两课同六下重复部分内容。

将删减掉后的剩余部分进行整合。

我们认为这样的合并是自然的,因为七上这两课是连续的而且都是在相同的情景下教授同一模块的内容。

3、将七上第十四课《认识地震

(一)——PowerPoint超级链接》删掉。

这课的教学内容和小学五下第十四课《灵活的超级链接》的教学内容高度重复,并且没有提高和加深。

4、将七下第三课《网上邮局》删掉。

因为这课内容同小学五上第二课《邮件传祝福》和第三课《网络快递员》这两课的内容高度重复且没有提高。

5、将七下第九课《运筹帷幄,技艺不凡》删掉。

这一课同小学五上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浏览数码图库》、第六课《精彩图片剪辑》、第七课《轻松调节图片》这三课的内容高度重复。

整体测算,整合和删减后每学期可以各空出4个课时。

考虑到九年级学生学业压力和九年级前三单元程序设计部分教材内容难度较大等因素。

课题组提出将九年级的第四单元“智慧生活”这一单元的4课提至七年级完成。

并且增加一些目前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缺失但又和学生现实生活关进紧密的内容。

新增内容的选择原则:

(1)、不与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教材内容重复

(2)、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3)、学生有学习新增内容的基础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课题组增加以下内容(见附件五):

(1)、智慧社区(1课时完成)

(2)、智慧出行(1课时完成)

(3)、智慧医疗(2课时完成)

(4)、智慧物流(2课时完成)

(5)、Windows8简介(2课时完成)

具体新增教材内容见附件五

(四)、教材有教学内容调节后的教学实施

根据课题组的建议,由课题组中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新一届的七年级新生班级中采用“班内分层教学”法教授调整后的教材内容。

(五)、教材和教学方法调整后七年级学生问卷

课题组对桥头初中2012届的157位七年级学生在七年级期末做了一次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175份,收回有效问卷174份。

问卷见附件六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1、请你整体评价你的信息技术老师的教学方法

A、好B、一般C、不好

这一项问卷统计结果如下图:

2、你在课堂上完成练习任务的情况

A、有容易了,自己顺利完成

B、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学习或互相帮助完成

C、太难,无法完成

这一项问卷统计结果如下图:

3、老师课本外增加的知识你觉得有用吗?

A、有用B、没用

这一项问卷统计结果如下图:

4、你对七年级一年的信息技术课的整体评价

A、好B、一般C、不好

这一项问卷统计结果如下图:

通过对以上四项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我们欣喜的发现,近90%的学生对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材调整持肯定态度。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1、对七年级教材进行调整

详细见三(三)

2、在七年级段教师采用班内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

在七年级段,在同一个班内学生在小学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和实践操作水平参差不齐。

加上我们对教材的调整比较大,很容易在七年级的信息技术课堂上经常出现:

“吃不饱,吃不好,吃不了”的现象。

如何在现有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使层次不一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有所提高,真正使信息技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我课题组中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借鉴分层次教学的相关理论实践成果摸索了一套适合七年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方法——“班内分层教学”。

(1)、学生分层

对学生恰当的分层是“班内分层教学”的前提。

在对班内学生进行分层工作中,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调查工作,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综合各种信息将学生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学生知识基础薄弱,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

第二层次,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对windows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能进行一般的操作,有一定的上进心,学习自觉。

第三层次,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扎实,操作熟练,接受能力较强。

要注意的是:

由于是班内分层,因此教师要对每位同学所处的层次做到“心中有数”并且这三个层次的学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往较高层次发展。

(2)、备课分层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合理清晰,富有层次的教学目标能对教学起导向和调控作用。

要实现“班内分层教学”首先必须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因此分层备课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条件。

分层备课就是要做到根据教材知识结构和学生目前所处的层次制定富有层次的教学目标做到深有限度,浅有分寸。

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跳一跳”摘到不同高度的“果子”,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为充分、自由的发展。

(3)、授课分层

在信息技术“班内分层次教学”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关键是要从学生现有的水平出发应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对三个层次的学生不能偏废其一。

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才能真正达到人人学有收获,学有发展的目的。

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上第十课《太阳能能源统计——数据统计、排序、筛选》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以任务驱动法为指导,面向全体学生提出本课的基本任务和拓展任务。

基本任务是:

要求全体学生都要掌握数据的自动筛选。

而更高拓展任务是:

要求学生对表格的数据进行高级删选。

这样能够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增加,并且在一段时间后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一定的任务。

基本任务的完成使各层次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而拓展任务的提出则给学生留下了更大的创作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展示有创意的作品。

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相互激励。

一个阶段后总结,反馈。

使全班同学都能参与教学活动,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动手,动脑,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发展和提高。

(4)、评价分层

成功的评价、反馈是对学生的最高褒奖,是激励学生有效手段。

对不同的层次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

对第一层次的学生采用表扬性评价,发掘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

对第二层次的学生采用激励性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

对第三层次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

促使他们更加谦虚、谨慎,不断超越自我。

“班内分层教学”能最大限度的考虑到各层次学生的差异,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能始终让各个层次学生的思维均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第一层次的学生由于起点较低,容易入手操作,他们根据自己的水平去完成基本任务并且随时都可以过度到更高的拓展任务。

这样有利于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利于调节和改善学生的学习心态。

在实施“班内分层教学”过程中矫正了学生的自卑或自满心理,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这样课堂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各个层次的学生相互激励、启发,共同进步、提高,有效的提高课堂效

五、对课题的思考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衔接问题研究的价值,我们的研究仅仅初步解决了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教材衔接不顺的问题,也仅仅摸索出了一种适合七年级学生的教学方法。

此外,还有很多的衔接问题值得我们课题组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

但由于受课题组教师理论水平不高,教学任务重等因素的影响,课题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我们课题组成员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和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