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册邓稼先第2课时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2774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一册邓稼先第2课时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一册邓稼先第2课时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一册邓稼先第2课时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一册邓稼先第2课时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一册邓稼先第2课时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一册邓稼先第2课时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一册邓稼先第2课时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一册邓稼先第2课时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一册邓稼先第2课时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一册邓稼先第2课时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一册邓稼先第2课时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一册邓稼先第2课时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一册邓稼先第2课时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一册邓稼先第2课时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一册邓稼先第2课时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一册邓稼先第2课时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一册邓稼先第2课时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一册邓稼先第2课时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第一册邓稼先第2课时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一册邓稼先第2课时文档格式.docx

《高中语文第一册邓稼先第2课时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一册邓稼先第2课时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一册邓稼先第2课时文档格式.docx

问号意在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思考,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4)小组讨论找出文中用到的修辞方法,归纳语言特色。

引用:

第五部分中的《吊古战场文》及五四歌曲。

歌词和诗文都是整齐规章的语句,读来朗朗上口。

对比: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

本文语言多处用到修辞方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此外,运用长句和短句的配合,读来朗朗上口,整齐紧凑,有音乐的跳跃感,蕴含着深厚的感情,如“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理想的党员。

”一长一短,一唱一和,赞扬了邓稼先为人忠诚,甘于奉献,为党工作,无怨无悔的精神。

再如“邓稼先的—生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

没有彷徨,没有矛盾”,短句与短句配合,上下句语言形式相同,词语变化读来节奏明快,使人感到对邓稼先的赞美如长河流水,绵延不断,又如长江巨浪,汹涌澎湃。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传记,运用了如此富于变化的语言,不同于一般传记客观平淡的语言,作者是有目的的,作者借语言的变化,表达深厚的感情,告诉读者,这不是一般的传记,是功臣的赞歌。

(四)总结、扩展

总结:

我们用两节课时间研讨了这篇回忆性传记。

作者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生动而真实地记录了邓稼先一生的典型事迹。

文章构思巧妙,逻辑严密,将零散的事件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共同体现了邓稼先为国家科研献身的伟大主题,表达作者融爱国情与悼友情于一体的深厚情感。

作者虽非作家,却写出了一篇文辞工整,语言别致的“华文”,句式的多变,不露痕迹的雕琢,都体现了作者对邓稼先深沉的情感。

文章记录的是一位伟大的英魂,我们的新中国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有他不朽的贡献,国家现在国防科技的飞跃发展有他的功绩,他的献身精神,他的高风亮节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同学们,我们的国家还不算最强大,我们的国防还有待进一步地发展,中国人热爱和平,但不怕强权,让我们树立起远大理想,为世界和平和人类的进步努力学习,奋斗不息!

扩展:

同学们,我们中国早就拥有了核武器,为什么不向周邻的小国显耀一番,以武力打开市场,向列强侵略我们那样为国家创造财富呢?

对,我们有核武器,但我们的目的是维护和平,决不是制造战争。

我们要用自己的军事力量保护自己,帮助弱小,对抗强权,让和平鸽飞翔在五湖四海,让为国家科研献身的英魂欣慰安息。

那么,借学习此文的机会,我想请每一位同学以中国青年一代的名义给联合国秘书长或美国总统写一封信,表明中国对战争的立场,表达我们对和平的呼吁,好吗?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三题。

答案:

一、一百年屈辱历史一段,是从中国历史的广阔背景下引出邓稼先的生平,从而衬托出邓稼先对中国所作贡献的巨大价值;

把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对比来写,借奥本海默的尖钻拔扈来衬托邓稼先的忠厚诚实,正直淳朴,使其性格更鲜明。

二、答案见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三、同学可不拘一格,可联系自身生活,写出自己独到的体会。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一册鸿门宴

学习目标

一、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正确评价相关人物。

二、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三、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掌握“因”、“如”、“意”、“举”、“谢”等文言知识。

四、诵读课文,进一步提高文言疏通能力。

教学设想

一、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可以作为写人的记叙文进行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

二、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课前预习提示:

1.通读课文,课后自由讨论并借助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标出课文中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搜集“楚汉相争”的历史,了解刘、项斗争的经过,了解项羽这一人物的历史功过。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出风雨起苍皇,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

这里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

那么,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行为又是如何呢?

让我们一起进入这一课《鸿门宴》的学习。

二、先找同学叙述,然后教师简要介绍作者: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武帝时期夏阳人。

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生长在一个世代做史官的家庭里,父亲司马谈做了30年的太史令。

20岁以前,司马迁在其父的指导下专心学习,广览群书。

28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42岁时正式动笔写他的不朽巨著《史记》,这期间,司马迁曾因替汉将李陵辩护而受宫刑,之后,他更加发奋写作《史记》,“究天下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到55岁终于完成了《史记》的著述。

三、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相关文体知识: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叙述了上自黄帝,下自武帝太初(前104~101)年间三千年来的历史。

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12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30世家(主要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70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10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8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鲁迅曾评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补充我国史书体例

①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

如《左传》。

②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

如《国语》¸

《战国策》。

③纪传体: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如《史记》;

我国著名的《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史书。

①通史:

不间断的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

如《史记》。

②断代史:

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如《汉书》。

四、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课文背景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

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

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

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

这时义帝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

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

“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

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

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巨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

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

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就很顺利地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

于是派兵守关,想做关中王,驻军于霸上。

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军队。

就在这样的剑拔弩张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五、研习课文一段:

1.正音:

①“王(wà

ng)关中”②“说(shuì

)关羽”③“好(hà

o)美姬(jī)”④“为(wè

)击破沛公军”

2.解释重点字词:

①“军霸上”、“王关中”(加点词为名词作动词用,读第四声)。

②“成五采”、“为(wé

i)龙虎”,“成”、“为”都有“变成”、“化作”的意思,“龙虎”是龙虎的形状。

3.问题探讨:

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

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

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

曹无伤是沛公的左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矛盾挑开,故事“开端”。

第二件事“范增进言”,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

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六、作业:

①要求学生整理第一段的文言知识。

②课后预习讨论后三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段文言知识的整理情况。

二、研习第二段:

1.学生当堂讨论,注意课文中特殊的字词与句式:

古今异义:

①“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盗”,窃贼;

“非常”,指意外事故。

②“公岂敢入乎?

”“敢”,能够。

③“固不如也。

”“固”,本来。

通假字:

①“具以事告。

”“具”通“俱”,全部。

②“要项伯”。

“要”通“邀”,约请。

③“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

“内”,通“纳”,接纳,准于入内。

④“不敢倍德”,“倍”通“背”,违反。

⑤“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词类活用:

①“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用,意为与……交好(友善)。

②“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

③“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④“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用,编造名册。

⑤“不义也”,“义”,名词作动词用,合于义。

特殊句式:

①“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状语后置。

②“与俱去”、“毋从俱死也”,介词“与”、“从”后面的宾语省略。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疑问句,主语“为大王为此计者”与谓语“(是)谁”倒置。

也可以说不是主谓倒置,那么“者”就是语气助词。

④“孰与君少长?

”疑问句,宾语疑问代词前置。

⑤“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判断句,特殊指示代词“所”、“者”构成“所……者”式名词短语充当主语,作说明、解释的对象。

2.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

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第一件事“项伯夜访”。

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

第二件事“张良献策”。

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

“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3.教师总结:

课文一、二两段记述了“鸿门宴”前发生的几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由项羽的“大怒”到项伯之言产生效果,故事情节逐步展开,井为后来事态的演变作了必要的铺垫,留下了伏笔。

三、研习课文第三段:

1.学生当堂讨论,可找一名同学起来表演樊哙这一粗中有细的形象。

2.疏通课文字词:

给加点的字注音:

樊哙目眦按剑而跽卮酒彘肩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从百余骑(从:

使……从;

骑:

一人一马。

②数目项王(目:

以眼示意,名词作动词用。

③且为所虏(且:

将;

为所:

为……所,“为”后省略行为主动者。

④客何为者(何为:

为何,干什么;

者,代词,“何为”前面省略了判断词。

找同学试译下列句子: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③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④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⑤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⑥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1)用小标题的形式概述内容。

第一件事“刘邦谢罪”,第二件事“项王设宴”,第三件事“范增举玦”,第四件事“项庄舞剑”。

(2)提问:

“项庄舞剑”在情节展开上有什么作用?

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一个成语?

项王留饮,情节已缓和,“舞剑”发生,形势再度紧张,从而引出”樊哙闯帐“,故事推相高潮。

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们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四、作业

①要求学生整理第二、三段的文言知识。

②课后预习讨论最后一段。

第三课时

一、检查第二、三段文言知识的整理情况。

二、研习第四段:

1.学生当堂讨论,提出问题,老师解决并快速点讲这一段:

2.字词梳理:

①“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②“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何辞为?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③“道芷阳间行。

”(间,从小路道,音jià

n)

④“沛公不胜柄杓。

”(“不胜梧杓”,指酒醉,以“柄杓”借代酒水。

⑤“再拜献大王足下。

”(再拜,两次行礼,表示敬重;

“足下”,古代敬词,用来指称对方。

⑥“竖子不足与谋。

”(“竖子”,古代骂人的话,小子,没出息的东西。

3.问题探讨:

(1)提问:

刘邦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

“置车骑”是什么意思?

是几个人一道走的?

为什么这样?

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一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一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

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

(从小路走,目的也在此。

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

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

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

不仅把玉斗“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

三、人物形象讨论分析:

1.学生讨论分析刘邦和项羽这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归纳):

刘邦:

深通人情世故,遇事多谋善断。

多谋机诈,很讲策略。

见风使舵、能屈能伸、善于玩弄手腕。

虚伪、善于推诿。

果断。

项羽:

缺乏政治远见,沽名钓誉,为人不忍,刚愎自用,不畏强暴,不用阴谋。

2.作者是如何刻划人物形象的?

要点:

(1)在矛盾斗争中刻划人物。

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围绕着是否对刘邦发动进攻,是否在席间杀死刘邦,对樊哙的越礼行为采取什么态度,对刘邦逃席又采取什么态度展开。

(2)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

刘邦和项羽的矛盾是鸿门宴中最尖锐的矛盾,因此作者将这两个人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如刘邦的虚伪狡诈,项羽的直率粗犷。

3.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如何?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峰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母之中,三年,将遂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项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矣。

自矜功伐,奋起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史记•项羽本纪

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及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自高自大导致了他的悲剧。

4.对手(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如何?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善于用人,所以他成功了。

而项羽正是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够,所以他失败了。

可见能否善用人才对一个领袖人物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

5.项羽本人又是怎样认识的呢?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垓下歌》

四、课文小结:

小结1:

课文一、二两段记述了“鸿门宴”前发生的几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由项羽的“大怒”到项伯之言产生效果,故事情节逐步展开,并为后来事态的演变作了必要的铺垫,留下了必要的伏笔。

小结2:

课文三、四段记述宴会上刘、项的斗争。

刘邦谢罪,矛盾缓解,范增举珏,危机四伏,项庄舞剑,险象环生,樊哙闯帐,达到高潮。

项羽惟恐担“不义”名,损其“威”,伤其“信”,不用范计,终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课后作业:

1.整理这一课的文言知识。

2.课后查找资料,进一步分析后人对项羽的评价。

3.完成课后相关的练习。

附录一:

一、背景介绍

大事年表

前209年7月陈涉起义。

9月项羽、刘邦起事。

前208年12月陈涉死。

6月立楚怀王为共主。

9月怀王遣项羽北救赵,遣刘邦西击秦。

前207年10月秦将章邯破邯郸。

11月项羽渡河,12月以5万大破秦军40余万,章邯投降项羽。

前206年10月秦子婴投降刘邦。

12月刘、项会于鸿门。

4月戏下之会,会后刘邦迁南郑。

前205年4月刘邦合诸侯兵伐项羽至彭城,项羽以3万兵破汉兵56万。

前204年4月项羽围刘邦于荣阳,刘邦逃离。

前203年9月刘、项讲和,划鸿沟为界,以东归楚,以西归汉。

前202年10月用张良、陈平计追项羽,大败。

12月韩信、彭越来援,项羽兵败垓下。

附录二:

文言现象:

1、具告以事。

具通“俱”

2、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内通“纳”

3、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6、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隔阂、嫌怨

7、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8、沛公不胜桮杓。

桮通“杯”,杓通“勺”,酒器

9、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采通“彩”

10、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

(一)名词用作状语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在晚上

2、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

3、头发上指向上

4、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翅膀一样

5、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6、间至军中暗中

(二)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

1、沛公军霸上驻军

2、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3、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

4、籍吏民,封府库造官吏名册或登记

5、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6、道芷阳间行取道

7、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8、好美姬喜好

(三)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

1、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

2、此其志不在小小的方面

3、沛公今事有急危急的事

4、大行不顾细谨细枝末节

(四)动词作名词

此亡秦之续耳续:

后续者

(五)使动用法

1、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救

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止步,使……停止,阻止

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随,跟从,率领

4、拔剑撞而破之使……破裂,击碎

5、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之为王

一词多义:

①因

1、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毛遂自荐》依靠、凭借

2、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顺着、根据

3、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乘机

4、后因伐木,始见此山《梦溪笔谈•雁荡山》因为、由于

5、因合纳斗盆《促织》于是、就

6、陈陈相因成语沿袭

7、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原因、理由

②如

1、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如同、像

2、天时不如地利《得道多助》比、及

3、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指南录〉后序》到、往、去

4、万事如意成语顺、随

5、如其离违,宜别图之《赤壁之战》如果、假如

6、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过秦论》好象

7、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子路、曾……侍坐》或、或者

8、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子路、曾……侍坐》至于

9、空空如也成语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③意

1、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促织》意图、意愿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意思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意态、神情

4、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意料

5、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史记•张仪列传》怀疑、猜疑

④举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举起、抬起

2、举其一不计其十,究竟旧不图其新《屈原》提出、举出

3、举兵伐徐,逐灭之《韩非子•五蠧》发起、发动

4、戌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攻下、占领

5、举贤任能成语推荐

6、有儒生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