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总复习私人整理版广东省汕头市中考历史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2841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3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总复习私人整理版广东省汕头市中考历史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私人整理版广东省汕头市中考历史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私人整理版广东省汕头市中考历史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私人整理版广东省汕头市中考历史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私人整理版广东省汕头市中考历史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私人整理版广东省汕头市中考历史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私人整理版广东省汕头市中考历史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私人整理版广东省汕头市中考历史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私人整理版广东省汕头市中考历史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私人整理版广东省汕头市中考历史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私人整理版广东省汕头市中考历史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私人整理版广东省汕头市中考历史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私人整理版广东省汕头市中考历史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私人整理版广东省汕头市中考历史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私人整理版广东省汕头市中考历史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私人整理版广东省汕头市中考历史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私人整理版广东省汕头市中考历史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私人整理版广东省汕头市中考历史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私人整理版广东省汕头市中考历史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私人整理版广东省汕头市中考历史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总复习私人整理版广东省汕头市中考历史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

《中考历史总复习私人整理版广东省汕头市中考历史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总复习私人整理版广东省汕头市中考历史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历史总复习私人整理版广东省汕头市中考历史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

除有关医药、占卜和有关医学的书籍外,其他书籍都要烧掉。

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

D严重影响:

①摧残了中国古代文化;

②嵌制了人们的思想感情;

③制约了活跃的学术思想)

5、军事上:

⑴北击匈奴,修筑长城(东起辽东,西至临洮);

⑵开发南疆,开凿灵渠。

三、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1)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混乱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2)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秦的统一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4)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评价秦始皇:

功:

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封建皇帝。

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过:

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

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巨大损失。

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考点3】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各族人民在中原和内地杂居、交往,民族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顺应历史潮流,主动采取措施,进行改革。

2、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1)迁都洛阳。

目的: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于494年将都城从平城(今大同)迁到洛阳。

(2)推行学习汉族先进经济文化政策。

社会生活: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②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政治制度:

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思想文化: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3、作用或影响: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

4、基本认识、启示

(1)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民族大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对大唐的开放繁盛奠定了基础。

(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们要树立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

(4)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

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有作为的封建皇帝,是一位有胆有识的改革家。

(5)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要发展则必须要改革,只有改革才能使社会发展。

5、评价:

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锐意改革,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6、学习:

孝文帝勇于改革,具有创新的开拓进取精神。

【考点4】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产生(隋朝):

(1)背景:

①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②许多出生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2)目的:

为封建统治网罗人才

(3)过程:

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选拔人才,科举制正式诞生。

(4)作用:

(1)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

(2)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2、完善(唐朝):

(1)考试科目:

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

(2)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

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内容。

3、科举考试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打破门第限制,将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扩大了统治基础。

(2)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4)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考点5】清朝加强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

1、设置驻藏大臣(西藏)

(1)目的:

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2)时间:

雍正五年(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

(3)作用:

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协助地方政府处理政务。

这使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进一步加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新疆)

乾隆时,天山以南的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祸

及当地人民。

清政府招降不成,调兵平定了叛乱。

(2)措施:

平定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

(3)取得胜利原因:

①大小和卓的分裂活动,残杀虐待维吾尔族人民,丧失民心,违背历史的发展趋势,维吾尔等族人民因此支持清军的斗争。

②清政府的平叛策略正确,只杀叛乱首领,不杀无辜民众,顺应民心,捍卫了国家的统一。

3、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蒙古)

4、清朝的疆域:

5、清朝统一的意义:

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6、基本认识、启示

(1)清朝前期的统治者为加强边疆的管理,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西藏地区:

册封制度及设驻藏大臣;

新疆地区: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

(2)历史证明,统一必然促使国泰民安,分裂必将导致国运衰退。

维护国家统一,打击民族分裂势力,是任何一个国家统治者的重大治国谋略。

(3)历代对边疆地区的开拓与管辖,充满着艰辛。

今天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局面来之不易,我们应倍加珍惜今天的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定的局面。

(4)台湾、西藏、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7、民族融合的意义:

①提高了民族素质;

②促进了国家大统一、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③增强了整个民族的凝聚力;

④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二、中国近代史

【考点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的侵华罪行

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根本原因:

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参战国家:

英、法联军为主凶。

美、俄为帮凶

(3)主要经过:

1856年10月英、法发动,1860年,英、法军队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

2、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趁火打劫,共割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时间

不平等条约名称

割占领土范围

割占领土面积

1858年

中俄《瑷珲条约》

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60多万平方公里

1860年

中俄《北京条约》

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

约40万平方公里

1864年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44万多平方公里

19世纪

80年代

中俄《改订条约》以及

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

中国西北部

7万多平方公里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1)政治上;

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

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它们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2)经济上。

外车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它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的冲击。

【考点2】左宗棠收复新疆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自公元前60年起,西汉政府就在包括今新疆地区的西域设立了管辖西域的西域都护府,自那之后,新疆成为我国的领土,唐朝,唐太宗和武则天分别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今新疆地区,新疆是我国神圣领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以后历代中央政府从没有放弃对新疆的管理。

为了粉碎英、俄利用阿古柏分裂新疆的阴谋,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进军新疆。

2、过程:

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除沙俄强占的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

3、收复伊犁:

19世纪80年代,中俄签约,中国收回伊犁。

(曾纪泽)

4、新疆行省的设立: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对西北的管理和防务。

5、收复新疆的意义:

粉碎英俄分裂西北领土的阴谋,维护国家的统一,对巩固西北边疆,开发边疆有积极意义。

【考点3】邓世昌和《马关条约》(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甲午中日战争:

1、日本发起战争的目的:

为了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2、经过:

1894年,日本占领朝鲜,侵略中国,在黄海战役中,邓世昌英勇抗敌,以身殉国,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4、中日《马关条约》:

时间:

1895年4月地点:

日本马关

(1)《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危害: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三千万两。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

清政府大借外债,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允许在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增设通商口岸。

(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2)影响: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5、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清政府:

①避战求和②极端腐败③军事装备落后④一些将领的贪生怕死

日本:

日本实力强大(制度、军事等)且蓄谋已久

列强:

默许或纵容

教训:

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落后就要挨打。

6、对日本的影响:

促进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成为军国主义强国,增强了侵略扩张实力。

对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影响:

①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②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更加激烈。

7、台湾人民反抗殖民统治:

1895年,日军在台湾基隆登陆。

台湾巡抚逃往厦门。

台湾人民组织义军同防守台南的黑旗军刘永福互相配合,共同战斗。

先在彰化、嘉义等地重创日军。

日军少将山根在察看地形时击毙。

后日军收买奸细,彰化城陷落,不久台湾全部沦丧。

8、我们要学习邓世昌以民族大义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屈服于强寇,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考点4】洋务派为“自强”“求富”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使清政府内外交困。

2、主张:

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

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3、运动时间: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

4、代表人物(统治阶级):

中央:

奕;

地方: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5、洋务运动内容:

口号:

前期:

自强;

后期:

求富

①前期:

自强—军事工业。

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②后期:

求富—民用工业。

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③筹建海军:

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④创办新式学堂。

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它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为宗旨。

6、结果:

没有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7、失败的标志: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8、失败的原因:

外因:

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

内因:

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

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根本原因: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只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没有从根本上改革封建制度。

9、性质:

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

10、积极作用(重点掌握):

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具体表现在:

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②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

③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④:

对外国经济势力的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11、教训:

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必须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国家富强必须以民族独立为前提。

【考点5】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1)兴中会——中国第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894年檀香山)

(2)中国同盟会——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05年日本东京)

①机关报是:

《民报》

②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③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辛亥革命

(1)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爆发,史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2)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2年1月1号(即中华民国元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意义:

标志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达到高潮,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

(3)辛亥革命的结果:

清政府统治被推翻;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3、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失败教训:

(评价)

(1)性质: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功绩:

①推翻清朝统治,结束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失败(局限性):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袁世凯建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失败了。

(4)启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考点6】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

(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

袁世凯“尊孔复古”)

2、开始标志: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

3、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4、宣传阵地:

《新青年》

5、旗帜:

“民主”与“科学”【“德先生”指的是“Democracy”(民主),“赛先生”指的是“Science”(科学)】。

6、主要内容:

前期——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等;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7、 

“新世纪曙光”:

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李大钊是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1918年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8、评价: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2)积极性:

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条件,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

(3)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如何对待西方文明?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学习西方优秀的先进文化,不能全盘西化,也不能全盘否定。

近代屈辱的历史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的道理。

“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坚持党的领导,勤奋学习,发奋图强,振兴中华,复兴中华;

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将来为国家的强大,中华民族的振兴贡献力量。

近代化探索的启示、认识:

(1)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永远不会向外国侵略势力低头;

(2)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可能改变中国的命运,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3)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才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4)我们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发展中国经济,增强中国国力,抵御外侮,报效祖国。

(5)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6)要善于学习他国经验,依据国情,批判地吸收与继承;

【考点7】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五四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导火线: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领导人:

陈独秀、李大钊。

3、斗争口号: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

4、经过:

第一阶段:

1919年5月4日—6月初:

主力是学生,中心在北京;

第二阶段:

1919年6月3日以后,主力由学生转向无产阶级,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

5、结果:

取得初步胜利(表现在①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

②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

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5、历史意义: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6、性质:

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7、意义:

在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表现出伟大的力量。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起到了领导作用。

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8、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以天下为己任)

9、五四精神:

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勇于斗争的精神。

(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五四精神对我们现代社会有何借鉴意义?

青少年如何发扬五四精神?

爱国主义是青年运动的旗帜,要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精神,就要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坚定信念,认识到只有把个人的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前途紧密结合起来,个人奋斗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

【考点8】魏源、严复的主要思想——要改变现状,必须学习西方的长处。

1、魏源——《海国图志》

(1)作者:

魏源,生活在鸦片战争时期。

(2)主张:

设立工厂,制造轮船、枪炮,兴办民用工业;

学习西方练兵方法,用新式武器装备军队,批判闭关锁国

(3)写书目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

学习外国的长处用来抵制外国侵略。

(4)内容:

系统介绍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

2、严复——译著《天演论》

严复,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

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推行维新变法。

(3)进步观点:

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4)意义:

在当时的中国,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也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考点9】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1、洋务运动时期,创立了新式学堂,揭开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

2、戊戌变法时期,建立京师大学堂,这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它的创办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

(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

3、清政府1905年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它根据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几个阶段的划分,对学校教育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

它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的重大影响。

4、1905年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清政府宣布废除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

三、中国现代史

【考点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背景(原因):

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不如印度。

2、目的: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

3、条件:

建国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4、基本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5、时间:

从1953年到1957年

6、建设成就:

(1)工业:

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三大工程、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解放牌)、第一个飞机制造厂——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产

(2)交通运输业:

武汉长江大桥、宝成铁路,鹰夏铁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

(3)工业基地:

形成东北工业基地、加强沿海工业基地、新建华北西北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考点2】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真理与标准问题大讨论(1978年)

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

引起了全国上下的不满,进而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2)结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意义:

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

1978年,北京

(1)主要内容:

思想上:

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政治上: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组织上: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2)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四、世界古代史

【考点1】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上古人文明)

1、雅典城邦的兴起:

公元前8世纪,雅典是当时最重要的城邦之一。

公元前6世纪,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2、伯利克里时代

(1)时间:

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

(2)内容:

扩大公民的权利,全体成年男性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并鼓励学术研究;

发展文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