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59页.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10173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59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59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59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59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59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59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59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59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59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59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59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59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59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59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59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59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59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59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59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59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59页.docx

《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59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59页.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59页.docx

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59页

九年级(下)语文导学案

课题:

1、《我爱这土地》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一、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1——作者简介:

艾青和《我爱这土地》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

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链接材料】2——写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 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1、填空《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

最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2、请用“\”和“•”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3、《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诗人写到“假如我是一只鸟”,“鸟”的形象与作者要歌颂的“土地”有什么联系?

二、探究展示: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

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

 

4、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5、“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6、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

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三、练习反馈:

 阅读《善良的心》,完成后面习题。

善良的心

王建兰

①开春,他把自己像种子一样随意撒在一个海参养殖场。

多次求职碰壁,无奈只能像现在这样以一个民工的身份被雇用。

尽管他的专业就是海水养殖,可是一个三流大学的毕业生,谁能相信他,敢把动辄百万元的海参养殖池交给他?

②秋天,突然接到了母亲因脑出血要做开颅手术的电话,他惊得魂飞魄散。

独自把他和弟弟抚养成人,又殚精竭虑供养他上大学的母亲,是他生命的全部。

他忐忑不安地站在老板面前,卑微得像根草。

他想支走半年的工钱,又嗫嚅着,乞求老板能借给他几千元钱,只要能救母亲的命,他自当竭尽全力为老板打工抵债。

出乎意料,老板似乎没有半点迟疑,为他筹措了一万元钱。

他怀揣着这份温暖,一刻也不敢停留,甚至没有留下任何凭据。

临上火车,他对驱车来送他的老板递上欠条,不料被老板挡了回来:

一百个欠条和誓言也抵不过一颗善良的心。

他听了,心动如潮。

他把那张欠条藏在贴身的内衣中,同时收藏起的还有一份感动和厚重的情谊。

③半年过去了,再也没见到他的踪影。

年终工友们领工资时有人提起了他,言语里除了对他的不屑,更多的是对老板过分善良的感喟。

直到这时,老板才恍然想起,他的确是好长时间没有一个电话了。

④年关逼近,打工的人还在回家的途中,不料这时候他回来了,带着成年的弟弟,背着半身不遂的母亲。

他告诉老板,母亲的病刚稳定,知道现在这里正是缺人手的时候,就急急地赶来。

他一家人执意要住在海边的一所简陋的屋子里,说晚上可以顺便守棚看护,多双眼睛,会少些不必要的损失。

⑤就在这一年的元宵节,当人们还沉浸在欢庆的气氛中的时候,四十年一遇的风暴潮轻而易举地把养殖户多年经营的梦想和希望打得支离破碎。

天刚放亮,一宿未眠的老板踏着厚厚的大雪跌跌撞撞赶往场里去,对于海中围堰的养参大池,老板不抱什么幻想,只奢望着老天能留给他一线生机,保住海岸边的育苗大棚。

大棚里有越冬的参苗,倘若大棚被风吹走,参苗将全部被冻死。

⑥蓦地,老板在一片歪七竖八的大棚周围,看到一个还倔强地站立的大棚,仔细辨认,那分明就是自己的大棚啊。

他狂奔过去,近看才明白:

不是老天保佑他,而是人在助他。

加固在大棚上的一道道绳索,堆放在周围的一袋袋沙包,都是那兄弟俩所为。

那价值几十万的财产,硬是被兄弟俩舍命保护下来了。

他想象不出那兄弟俩在暴风雪中干了多长时间,更不敢想那样恶劣的气候,即使出再多的钱,又有谁会不惜冒着塌棚的危险来守候加固?

⑦老板急于找到那兄弟俩。

劫后的海滩,一片狼藉。

许多人在奔跑着,整篮子地捡拾被浪卷上来的海参。

想到那兄弟俩近水楼台会拾到许多海参,也算是对他们冒死守住大棚的一种补偿吧,老板心里稍感宽慰。

转身走进大棚,老板惊住了,那兄弟俩正在棚里为苗池换水。

“怎么不去捡海参?

别人都捡发了。

⑧他说:

“池里盐度太低,并且缺氧,不赶紧换水,参苗会大批死亡,损失的就不是捡几千元海参的价钱了!

对了,最好赶紧投放一些光合细菌……”老板诧异地看着他:

一个民工能说出这些专业术语来?

他不好意思地笑了,说自己学的就是这个专业。

⑨在那场风暴潮中幸存的育苗大棚成了老板最骄傲的资本和财富。

老板逢人便夸他的仁义和忠厚,称他是少见的好人,是难得的人才。

那棚里的参苗成了抢手货,早已被高价预订一空。

还有养殖户打他的主意,悄悄地“递高价”想挖老板的墙脚,却被他断然拒绝了。

他说,不是自己有多么高尚,只不过是“人心换人心,黄土变成金”啊。

⑩这是个真事,老板是我哥,每遇别人有求之事,哥总是倾力相助,还现身说法告诫我要与人为善,他说:

“做生意,有投入不一定会有回报,唯有善举和爱,可以循环,无论投入多少,冥冥之中总会有回报,要么是平安如意,要么是逢凶化吉。

即便没有奇迹出现,也会收获快乐,得到愉悦和心安。

”(选自《青年文摘》2007年8月,有改动)

1.本文既写了一个年轻大学生在工作之初经历的几件事,也写了他当时的心理。

阅读第①至⑧段,填写下面的表格。

时间

事件

心理

春天

多次求职碰壁,以民工身份被雇用

秋天

感动

逼近年关

带着母亲和弟弟返回养殖场

元宵节

感恩

2.阅读第⑦段,揣摩老板“宽慰”和“惊住”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1)宽慰:

(2)惊住:

3.结合全文,从老板和大学生两方面谈谈你对文章题目的理解,以及本文带给你的启示。

(限150字以内)

 

九年级(下)语文高效导学案

课题:

1、《乡愁》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3.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一、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

湖南衡阳人。

现居台湾。

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

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

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

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检查学生读诗(注意节奏和重音)。

 

二、探究展示: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

 

2、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

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意在抓住这首诗的四个中心物象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3、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4、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效果?

 

5、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你有什么感受?

 

6、“乡愁”的含义(练习一/2)

 

7、以“读__________”(余诗中的句子),我联想到_____________。

(课外诗词曲均可)”为例造句,请说说余光中《乡愁》让你想起了什么?

 

8、请学生依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

 

三、练习反馈:

 天窗

江南月

①老屋的玻璃天窗,小巧晶莹,开设在光线不足的卧房。

对于我们小孩来说,天窗不仅为我们平添光亮,更让我们感受到许多无法言喻的美妙。

②夏夜,蝉还在院落里高大的梧桐树上鸣唱,田野里的蛙声就此起彼伏地欢快起来。

穿着母亲缝制的方领衫,枕在她的怀里,仰起小脸,有时可以看到明月高悬,透过天窗,泻下轻轻柔柔的月光。

一束束,盈盈的,如水似乳,漫过母亲的衣橱,在青砖地上画成一团银亮的光斑。

一颗两颗美丽的星星,也赶热闹似的隔着天窗向我和母亲温柔地眨眼,低低地絮语。

那一方窄窄的小小天窗,足以把稚嫩的视线放大,把美丽的想象撑起,星空的神秘和趣味便注满了我幼年幻想的心域。

③因有这一扇天窗,卧房里便舞动着游丝般的轻柔和温馨。

母亲手摇蒲扇,缓缓地扇着,凉风便一丝丝地滑过肌体,惬意极了。

她一边借着丝丝缕缕的亮光给我扇风,一边给我猜各样的谜语:

“开嘛开白花,结嘛结四牛角。

”我答是母亲在池塘里采的红菱,母亲便夸我聪颖。

这还不够,母亲总是拗不过我的撒娇和对故事的喜爱。

每每此时,她会不由自主地抬头凝望天窗外一颗两颗水晶般的星子。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便娓娓地在我心间摇曳出莲花般的清润和痴醉。

常常,母亲的声音融着天窗下的那片亮光,如小溪的流水潺潺地抚遍我的全身,溢进我的心坎。

④江南多雨,尤其是阴雨绵绵的梅雨季节。

因为有了这扇天窗,更让我感受到万般雨意千般诗情。

天窗外,夜色冥茫。

月亮躲起来了,星星躲起来了。

唯有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细雨,如烟般笼着鳞鳞的瓦片和一扇玲珑的天窗。

童稚的心灵,透过那一方小小的天窗,遐想着偌大的夜宇舞起了巨幅绸缎,若是裁剪一匹让母亲为我做新衣裳,那有多好呀。

想着想着,雨滴水润润,湿漉漉,仿佛倏的一下钻进我的心里蔓延开来。

⑤仲夏,多雷阵雨。

屋内,昏黄的灯苗闪闪烁烁的,把灯光里缝制衣服的母亲的影子在墙上拉得好长。

雨点如一名来自天界的乐师,水乡泽国便奏起了铿锵有力的天籁,哗啦哗啦的。

听久了,听熟了,就能辨出,雨声如泉水般叮叮咚咚的,是奏响在玻璃天窗上的乐音;粗犷一点的,是敲打在瓦楞上的鼓点。

雨点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也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泛漾起细细的波纹。

迄今为止,我一直认为这是我所听过的最美的纯天然的交响乐呢!

雨势来得急也去得快,往往一首乐曲作罢,衣服上便留下了母亲细细密密的针脚。

⑥记忆中,老屋的天窗总是与母亲的身影相伴;现在,它时常浮现于我的脑海,一些细节还那么清晰。

也许生命早期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根吧!

⑦“一窍仰穿,天光下射。

”走在时光的深处,生命难免也会有阴暗的死角。

那么就让我们常常提醒自己,不论何时、何地、何境,都别忘了开一扇心灵的天窗,让皎洁的月光,让灿烂的星辉,让诗意的雨声,让婉转的鸟鸣……都一一洒进心房。

(选自《都市文萃》2010年第4期,有删改)

1.文章围绕“天窗”,写了哪些体现母爱的事情?

2.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

(1)赏析下面句子。

雨点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也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泛漾起细细的波纹。

(2)解释下面句子的含义。

也许生命早期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根吧!

3.说说文章以“天窗”为题的作用。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老屋的那一方小小的天窗伴随着母亲的身影,让“我”感受到许多无法言喻的美妙。

B.第②节选取蝉的鸣唱、蛙声的欢快和星月的柔美,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迷人的夏夜图。

C.第③节“凉风便一丝丝地滑过肌体”中,“滑”字既写出风的轻柔,又表现母爱的温馨。

D.文章情景交融,通过雨景和月景的对比描写,抒发了“我”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感伤。

5.文章结尾写“生命难免也会有阴暗的死角……不论何时、何地、何境,都别忘了开一扇心灵的天窗”,下列名著中就有能表现这一哲理的事例,请简要叙述一例。

(3分)

《童年》《名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名著:

《》

事例:

 

九年级(下)语文高效导学案

课题:

2、《我用残损的手掌》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提高学生诗歌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一、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1——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3、5-1950、2、28)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

生于浙江抗州。

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

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译魏尔伦的诗。

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

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

1935年春回国。

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

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

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

1941年底被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

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

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

不久在北京病逝。

【链接材料】2——写作背景:

抗日战争的炮火震动了诗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戴望舒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

1938年他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

194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

次年,他被日军逮捕,投入狱中,备受摧残,得了严重的哮喘病。

但监狱的铁窗可以禁锢他的躯体,却禁锢不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

他所处的“物理场”受到限制,但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他的“心理场”却变得广阔了。

他的心飞出了铁窗,飞到了祖国蒙难的土地,飞到了志士流血的战场。

正是这铁窗关不住的爱国之情,使他眼前浮现了一幅中国地图的意象,这幅地图又成为他投射主观情思的对应物:

地图是祖国母亲的象征,“残损的手掌”则是身陷囹圄的诗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对祖国的炽热的爱的写照。

1.掌握下列字词。

灰烬jìn     蝼蚁láu yǐ   锦幛(zhàng)荇藻(xìngzǎo)蓬蒿(Pénghāo)憔悴(qiáocuì):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yī):

“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理清思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的最艰苦年代。

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民族处于危亡关头。

在诗中,作者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

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

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

“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文章层次如下:

第一层:

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总起下文。

第二层:

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沦陷区。

感情色彩是消极的,冷色调的。

第三层:

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解放区。

感情色彩是积极的,暖色调的。

文章结构图:

              沦陷区      灰色    憔悴   阴暗

我用残损的手掌  抚摸

               解放区      太阳    蓬勃   温暖

二、探究展示: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

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找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3、分别说明诗中运用暗示、烘托、对照手法的语句有何表达作用。

 

4、课文中的重要语句如何理解?

 

5、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6、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下。

 

7、诗歌史上,戴望舒在探索新诗的音乐性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叶圣陶曾称赞他的成名作《雨巷》,说它为新诗的音节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

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语言更加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请说出这首诗用韵的特点?

 

三、练习反馈:

 母亲的病友名单

朱成玉

母亲在肿瘤医院住院期间,认识了一些老姐妹,慢慢地,她们建立了一种相依为命的情感。

回家那天,眼神不好的母亲,让我把她们相互留的电话号码工工整整地抄下来。

长长的一排,算上母亲自己,一共12个危在旦夕的生命。

从此,家里的电话忙得不可开交,几乎每天都有母亲的病友打来电话,她们互相询问病情,嘘寒问暖,相互鼓励,俨然成了天底下最知心的莫逆之交。

母亲每天都会守着电话,害怕错过每一个病友的问候。

我们特地为母亲买了个手机,让她可以随时随地接听病友的电话。

我把那11个人的号码挨个儿存进了母亲手机的通讯录里,仿佛存进去一笔巨额财产。

那是一群在死亡线上挣扎着的人,她们共同筑起了一道生命的墙。

不仅是母亲,她们每个人都有一本通讯录,那是她们要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生命名单,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要拯救的对象。

起初,母亲是悲观的,治疗上不太配合,我们用尽了各种办法使她振作,可都无济于事……

后来,我们发现只要母亲和那些病友通过电话之后,就变得开朗了许多,心情舒畅。

我们为母亲的手机多备了几块电池,保证母亲的手机一天24小时开着。

杨姨是12个人中最乐观的一个,其实也是病情最严重的一个。

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了全身。

但每次母亲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打电话过去,杨姨都会兴高采烈地给母亲讲一些她的“奋斗”经历。

通过电话后,母亲都会开心好一阵子,因为生命又有了新的希望。

又一个阴雨天,母亲疼得厉害,心情变得很坏。

我们赶紧替她拨通了杨姨的手机,杨姨爽朗的声音很快传了过来:

“喂,老姐妹好啊。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昨天去医院复查,医生说我的癌细胞控制住了,活个十年八年的不成问题。

我现在忙着打太极呢,不和你说了,改天再聊吧!

”杨姨的话像连珠炮一样,没等母亲问什么,那边就挂断了。

虽然母亲没说什么话,但知道自己的病友又一次胜利了,心里顿时敞亮了很多,感觉身体也不那么疼了。

直到有一天,母亲打电话给杨姨,这次换成一个年轻人接电话:

“我妈去世已经半年了,她临终前几天让我们替她在手机里录制了几段录音。

告诉我们不能关机,免得你们打不进来电话。

”说到这些,年轻人有些哽咽,“阿姨,我不能再瞒您了,这半年来,你们听到的,都是我妈妈的电话录音……”

挂了电话,母亲的手开始抖了起来。

她拿过那本通讯录,用笔轻轻地把杨姨的名字圈了起来。

那一堵生命的墙,忽然就裂开了一个缺口。

我听到母亲喃喃地说着:

“他杨姨啊,你先走了,等些日子,我去陪你。

我们的心跟着凉了。

母亲一直依赖的希望没有了,她的心会不会就此沉进谷底呢?

结果完全相反,母亲的做法让我们所有人都感到惊讶。

一辈子没跳过舞的母亲,让我们替她报名参加秧歌队!

穿着大红大绿的母亲,样子很滑稽,扭起的秧歌也很生硬,但不管在晨曦里,还是夕阳下,我看到的母亲都是最美丽的。

我知道,母亲不仅仅是为她自己活着,也为她的亲人们活着,更为那些病友名单上的病友们活着,就像杨姨一样。

近来,躺在病床上的母亲虚弱得很,额头上沁着大颗的汗珠。

有一天,母亲的手机响了,她颤巍巍地接过手机,看了看那个电话号码,马上示意我们静下来,然后清了清嗓子,用比平常高了八度的声音对着电话欢快地喊道:

“喂,老姐姐,你好吗?

我好着呢,刚刚扭完秧歌,你看把我累的,气喘吁吁啦……”

我们含着眼泪听着母亲撒谎。

我们知道,杨姨走了之后,母亲终于成了那堵生命的墙上,那一块最坚强的砖。

(摘自《青年文摘》2010年8月下,有改动)

1.从全文看,母亲随着病情的发展变化,心情不一样,请根据方框中的提示,在横线上分别补出体现母亲心情的一个词语。

2.揣摩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句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她颤巍巍地接过手机,……“喂,老姐姐,你好吗?

(2)我把那11个人的号码挨个儿存进了母亲手机的通讯录里,仿佛存进去一笔巨额财产。

3.在描绘文中两个主要人物杨姨和母亲时,作者运用了照应的方法,请从文中找出前后相照应的一组句子,并结合内容说说表达作用。

照应句子:

表达作用:

4.常言道:

做人要诚实。

文中杨姨和母亲面对病友,都说了假话,对此,你赞同她们的做法吗?

请说明理由。

5.结合文意,说说母亲为什么值得崇敬,再从你的角度谈谈对困难的认识。

九年级(下)语文高效导学案

课题: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新诗朦胧诗的特点;

2.学习诗歌的欣赏技巧之一:

朗读。

3.理解诗中意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4.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一、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1——作者简介: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

祖籍晋江泉州。

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

1980年,调福建文联。

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

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

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

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不定期的执情释出来的执情化验室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链接材料】2——朦胧诗的定义:

所谓朦胧诗,实际上是指成长于“文革”时期,备受生活的冷落与嘲弄的青年诗人创作的诗歌。

他们多强调主体的真实,追求象征和意象化,蕴含着伤感情调和反叛精神。

代表人物:

北岛、舒婷、顾城。

朦胧诗的特点:

㈠、构思上,强调内在思维。

㈡、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往往象征、暗示、通感等并用,将生活扭曲变形,借以表现诗人“心滤”的现实。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干瘪()驳船()蜗行()胚芽()迷惘()

隧洞()绯红()淤滩()纤绳()

 2、词语积累。

  疲惫 熏黑 摸索 簇新 笑涡 胚芽 迷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