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与灭火 课后练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10586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与灭火 课后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与灭火 课后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与灭火 课后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与灭火 课后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与灭火 课后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与灭火 课后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与灭火 课后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与灭火 课后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与灭火 课后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与灭火 课后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与灭火 课后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与灭火 课后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与灭火 课后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与灭火 课后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与灭火 课后练习.docx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与灭火 课后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与灭火 课后练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与灭火 课后练习.docx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与灭火课后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与灭火课后练习

一、单选题

1.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图,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只有左侧试管中的红磷能燃烧B.只有右侧试管中的白磷能燃烧

C.磷燃烧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D.烧碱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燃烧产物,减轻污染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温度三个条件,所以物质燃烧一定需要氧气②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其性质一定相同③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④一般情况下,合金的熔点和硬度都比组成合金的纯金属高⑤氢氧化钠固体潮解、变质与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有关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③⑤

3.小芳同学对部分化学知识总结整理如下,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生活中的化学

B安全常识

①自行车链条可采用涂油的方法防锈

②用生石灰吸附水中的异味

①酒精洒在实验台上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②为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在室内放一盆水

C化学规律

D物质的鉴别

①高锰酸钾加热后剩余固体的质量减少

③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都不变

①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②用观察颜色的方法鉴别铜丝和铁丝

A.AB.BC.CD.D

4.下列推理不正确的是

①燃烧过程中伴随着发光放热,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②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为纯净物,但纯净物不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

③单质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④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

⑤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A.①②③⑤B.①②⑤C.①③⑤D.①④⑤

5.已知蜡烛的着火点约为190℃,蜡烛的火焰由气态蜡燃烧形成,如图所示,在温度示数为280℃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其主要原因是

A.隔绝氧气B.气流带走可燃物C.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D.无法判断

6.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超过10%会使人死亡,是因为CO2有毒

B.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C.点燃氢气和氧气混合气体可能爆炸,但点燃一氧化碳与氧气的混合气体不可能爆炸

D.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则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7.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点燃H2和O2的混合物可能会发生爆炸,则点燃CH4和O2的混合物也可能发生爆炸

B.二氧化碳能产生温室效应,所以二氧化碳是空气污染物

C.金属能导电,所以能导电的物质一定是金属

D.化学变化会伴随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的现象,所以有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8.某无色气体可能含有H2、CO、CH4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下列实验(假设每一步反应或吸收均完全);①无色气体在氧气中充分燃烧;②燃烧生成的气体通过盛浓硫酸的洗气瓶,装置质量增加10.8g;③再将剩余气体通过盛NaOH溶液的洗气瓶,装置质量增加13.2g。

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该气体可能含有H2、CO、CH4B.该气体可能只含有CO和CH4

C.该气体可能只含有H2和COD.该气体可能只含有CH4

9.“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说法正确的是(  )

A.铁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的目的是降低油的着火点

B.高层建筑物起火立即乘电梯撤离

C.汽车发动机中的化油器将汽油喷成雾状态为了增大汽油与氧气的接触而积

D.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水来灭火

10.某混合气体中可能含有H2、H2O、CO、CO2,某学习小组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检验,观察到A、D装置中白色粉末变蓝,B、E装置中石灰水变浑浊,C装置中黑色粉末变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假设每步反应均完全)

①该实验方案缺少尾气处理装置;②装置B和E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不完全相同;

③装置C减少的质量等于装置D增加的质量;④该混合气体一定含有H2O、H2、CO2、CO;

⑤该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H2O、CO2、CO。

A.①②④B.①②⑤C.①③④D.①③⑤

11.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但推理必须科学、严谨。

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可燃物燃烧时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所以温度达到着火点时,可燃物就一定能燃烧

B.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因此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C.分子、原子可以构成物质,则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D.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则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12.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

  

选项

目的

方案

A

除去木炭粉中的少量氧化铜

在空气中充分灼烧

B

鉴别软水和硬水

取少量水样于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肥皂水,振荡

C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D

鉴别氢气和甲烷

点燃,火焰上罩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A.AB.BC.CD.D

13.除去以下四种物质中的少量杂质,可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

可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

A

N2

O2

通过灼热的炭粉

B

CO2

CO

点燃

C

Cu

Fe

加过量盐酸,过滤,洗涤,烘干

D

CaO

CaCO3

加水,过滤

A.AB.BC.CD.D

14.X、Y、Z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三种物质,其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X、Z元素组成相同且常温下均为液体,则转化③、④中,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

B.若X、Z元素组成相同且常温下均为液体,则气体Y具有可燃性

C.若Y、Z元素组成相同且常温下均为气体,转化③、④可通过化合反应实现

D.若Y、Z元素组成相同且常温下均为气体,则Y不一定具有还原性

二、填空题

15.质疑和反思精神是重要的科学精神。

(1)郭子仪同学在研究燃烧条件时候,某些参考资料上讲:

吹灭蜡烛的灭火原理是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他对此表示怀疑,就试着用电吹风的热风去吹蜡烛,结果蜡烛也熄灭了,于是他认为吹灭蜡烛时候,灭火原理主要是_____,而不是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2)郭子仪同学学习方程式的意义知道:

的意义有:

①每2个水分子反应生成了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

②每36份质量的水反应生成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

可以得出每32份质量的氧气中如果有N个氧分子,那么36份质量的水中就有_____个水分子,每4份质量的氢气中就有_____个氢分子。

这样就实现了宏观质量和微观微粒数量的有机统一。

16.一种混合气体可能由

四种气体中的一种或几种气体组成.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

粉末后,粉末由黑色变成红色;试管壁上有水珠;把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迪.原混合气体中一定有______,可能有______,一定没有______.

17.2008年我区部分居民用上了燃气公司提供的天然气,代替原来使用的煤或液化石油气,对我市的环境起了一定的改善作用。

回答下列问题:

(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2)某小区原来使用的管道燃气是液化石油气(主要成分C3H8),煤气公司给小区的炉灶进行了改装,如果改装进空气口,应将进口直径_______(变大或变小)。

(3)列举一条天然气取代煤作为燃料的优点:

____________________。

(4)合格公民都应具有节能意识,请你提出一条具体的节能建议___________。

(5)按要求完成以下化学方程式:

肼(N2H4)和一氧化氮(NO)燃烧反应产生的能量可以作为火箭发射的动力,反应后生成两种物质,其中一种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另一种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18.

综合分析下列实验。

(1)实验一的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实验一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①A处将稀盐酸换为稀硫酸,B、C处也一定能观察到同样的实验现象

②B处紫色石蕊变为红色,因为CO2能与水反应

③C处蜡烛从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CO2密度大于空气

(3)实验一中的蜡烛熄灭,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实验二中对比_______(填字母)两处现象可证明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

(4)为减少污染,并同时探究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某化学兴趣小组创新设计了实验三。

①当针筒将适量的空气压入瓶中时,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填序号)。

a.红磷燃烧b.燃烧匙中白磷不燃c.燃烧匙中白磷燃烧

d.瓶底白磷不燃e.集气瓶中液面下降f.量筒中液面下降

②你认为瓶底白磷是否必需?

________(填“是”或“否”)。

19.面粉加工厂的车间里悬浮着较多的面粉粉尘,遇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右图是模拟粉尘爆炸的一个实验:

在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迅速鼓入大量空气,不久,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上的塑料盖掀起。

试问:

(1)在上述实验中,鼓入空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情况下,可能不会发生爆炸的是_______(填序号)。

①金属筒不加盖时②塑料筒中装的是煤粉时

(3)面粉厂为了避免爆炸事故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有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20.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请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立即盖上锅盖,其灭火原理为_________________;

(2)学校图书档案着火宜用_________________来灭火;

(3)将家用燃气(主要CO)的液化气灶改成烧天然气后,空气进气管的直径应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21.按表中要求收集四瓶氢气和空气混合气,并点火实验,结果列于表中。

2:

8

4:

6

6:

4

8:

2

点火处理

爆炸

爆炸

爆炸

不爆炸

(1)如何收集混合气[以

为例]?

将集气瓶中盛入_____体积的水,盖上玻璃片,倒置放入水槽中。

当导气管口_____时,移去玻璃片,把导管口伸入集气瓶里,等瓶里的水排完以后,在水下盖上玻璃片,从水中取出倒置放在桌面上。

(2)由此点火实验的结果可知,氢气在空气混合气中爆炸范围的上限在_____%(体积,下同)到_____%之间。

(3)由上述实验结果评价:

“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保持试管倒置移近火焰,如果只发出轻的‘噗声’,表示收集的

已纯”说法的真正含义是_____。

22.如图为某同学设计的简易的泡沫灭火器.请回答:

(1)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2)请用理化知识解释产生上述观察到的现象的原因_____.

23.某同学设计了如下气体制取与性质验证的组合实验,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若B中白磷不燃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E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3)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4)选择F收集气体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24.24.点燃不纯的可燃性气体可能发生爆炸。

下图是某同学的改进装置,请回答:

(1)上图是A是可燃性气体的洗气改进装置,检查它的气密性的方法是:

向导管a处________,若______________,则气密性好;若在导管a处通入可燃性气体,在导管b处连上尖嘴管并松开止水夹,点燃,即使气体不纯也不会爆炸,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上图B尖嘴管导出可燃性气体并点燃,也不会使管中气体爆炸,其原理是铜丝或水可以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应用题

25.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它通常与空气中氧气有关。

某校甲、乙两个化学兴趣小组围绕燃烧展开探究。

(1)甲组:

探究可燃物异常燃烧的原因

大烧杯中盛有一只燃着的蜡烛和一团包有过氧化钠的棉花,将一瓶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蜡烛慢慢的熄灭,然后棉花突然剧烈的燃烧起来,这出乎意料的现象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请参与同学们的讨论和探究。

提出问题:

棉花为什么会燃烧呢?

推理:

棉花燃烧所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

猜想与假设:

①可能蜡烛燃烧引燃了棉花②可能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③可能_____。

实验验证:

验证内容

操作

现象

结论

猜想①

取上图甲中烧杯进行实验,点燃蜡烛,放置稍长时间(不倒入二氧化碳)

棉球不燃烧

猜想①不成立

猜想②

向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撒入足量过氧化钠粉末,充分振荡后,将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猜想②成立

猜想③

向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撒入足量过氧化钠,充分振荡后,用手触摸瓶壁

________;

猜想③成立

(2)乙组:

探究某可燃物的组成

将含碳氢元素的气态燃料1.6g放入足量氧气中燃烧,并使生成的气体全部通入如下图装置(忽略所有影响因素),实验中测得有关数据如下:

(提示:

干燥剂用于吸收水分)

实验前

实验后

装置Ⅰ总质量

105.0g

106.8g

装置Ⅱ总质量

286.1g

288.3g

①验结束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g;

②请通过计算确定该燃料中﹙______﹚﹙填是还是否﹚含有氧元素(写出计算过程,下同);

③根据二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推算,理论上Ⅱ中能得到碳酸钙质量是﹙_______﹚克

【参考答案】

1.A2.D3.C4.C5.B6.D7.A8.B9.C10.B11.D12.A13.C14.B

15.清除可燃物2N2N

16.

(或

,或

17.CH4+2O2

CO2+2H2O变小运输或使用方便,或不会产生二氧化硫造成空气污染节约用电,使用节能电器等N2H4+2NO

2N2+2H2O

18.CaCO3+2HCl═CaCl2+H2O+CO2↑②③与空气(或O2)接触a、bc、d、e否

19.使面粉充满整个金属筒,与空气混合均匀①严禁烟火(或其他合理答案)

20.隔绝空气(或氧气)液态CO2灭火器增大

21.20%(或1/5)有气泡连续、均匀地产生6080这种说法只能表明收集的

的体积分数

,而不是纯

22.溶液(或A)中产生大量气泡,B(或导管口)处有大量泡沫喷出(或气体带液体喷出),火焰熄灭浓盐酸与Na2CO3(快速)反应,生成大量CO2气体(Na2CO3+2HCl=2NaCl+H2O+CO2↑),使瓶内压强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在压强差作用下,泡沫(或气体和液体)从B管口溢出,喷在可燃物上,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火焰熄灭。

23.温度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石蕊试液变红CaCO3+2HCl=CaCl2+CO2↑+H2OCO2的密度比空气大

24.通入气体(或吹气)水从中间玻璃导管上升(或冒出)中间导管可以起到调节压强的作用。

(注:

若气体不纯,点燃时发生反应压强增大,将装置中水压入中间导管内,此时便降低了装置内压强,即可防止爆炸。

)吸热,将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5.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该反应放热棉球不燃烧将带火星木条伸入瓶中木条复燃2.2g是5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