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周测6古代中国经.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11847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周测6古代中国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周测6古代中国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周测6古代中国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周测6古代中国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周测6古代中国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周测6古代中国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周测6古代中国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周测6古代中国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周测6古代中国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周测6古代中国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周测6古代中国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周测6古代中国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周测6古代中国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周测6古代中国经.docx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周测6古代中国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周测6古代中国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周测6古代中国经.docx

《试吧》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周测6古代中国经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2017·绵阳诊断)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  )

①我国南方粮食种植比北方发达,且早于北方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种植,南北地域特色明显 ③南北地域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是世界古代农业种植的发祥地之一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D.②③④

2.(2017·济南一模)下图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据此推断,空缺方框a、b中最可能填写(  )

A.铁犁牛耕、家庭农业B.奴隶制经济、封建农业

C.集体劳作、自然经济D.集体劳作、铁犁牛耕

3.秦统一六国后,检括户口、清理地籍、整顿田赋制度,并规定“百姓当家则力农工”“节事以时,诸产繁殖”。

材料体现出秦朝的经济政策是(  )

A.发展农业,抑制商业B.农工商诸业共同发展

C.把经济重心转向农业D.制定并完善土地管理制度

4.元代王祯在《农书》中这样描述曲辕犁:

“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阔狭不等,一犁用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

”这说明(  )

A.曲辕犁在元朝开始用于农业B.曲辕犁只适用于南方水田生产

C.传统耕作技术更加成熟D.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变革

5.(2017·扬州高三期中考试)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

“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小农经济(  )

A.具有稳定性B.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非常脆弱D.只需简单的劳动工具

6.829年,日本《太政府符》记载:

“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

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宜下仰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

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

”该记载(  )

A.说明日本效法唐朝改革政治制度B.证实唐代水车灌溉技术传入日本

C.显示中日之间经济文化水平相当D.体现出唐代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

7.西汉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为:

“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

”据此分析,下列关于盐铁官营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政府可获取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B.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

C.以垄断经营排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

8.CCTV-1《鉴宝》栏目深受人们喜爱,一收藏者的藏品是北宋哥窑的冰裂纹瓷(如下图)。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种冰裂纹瓷应当属于瓷器分类中的(  )

A.白瓷系列B.青瓷系列

C.青花瓷系列D.珐琅瓷系列

9.(2017·吉林质检)唐代,尚书省之下设有工部,“掌天下百工、屯田、山泽之政令”。

工部之下又设有工部司,“掌经营兴造之众务,凡城池之修浚、土木之缮葺、工匠之程式,咸经度之”。

由此可见在唐代(  )

A.尚书省是三省之中最重要的部门

B.官营手工业在手工业中处于垄断地位

C.手工业行业和种类已经非常繁杂

D.尚书省是官营手工业的最高政务部门

10.(2017·合肥一模)隋唐时期每个行业的行会有共同的行规和行神。

行会的首要任务是协调与其他行业尤其是与官府之间的关系,如缴纳税收、组织应役等,行会不限制行内成员的经营方式。

材料说明行会的主要作用是(  )

A.限制了行业内部存在的不良竞争

B.推动了政府抑制工商业政策的实施

C.确保本行业在手工业中的领先地位

D.发挥了政府管理私营手工业的职能

11.(2017·沈阳三测)战国时期,为了满足军队日用的需要,军队驻扎的地方往往成为商人逐利之场,逐渐形成了一种小的市聚,谓之“军市”,由军方设令进行管理并对商人收取租税。

这反映了(  )

A.军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B.商人具有充分自由,并从中获得了最大利益

C.军市解决了军队的经济问题

D.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12.以下是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变化表(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它反映出汉代以后(  )

朝代地区

西汉(公元2年)

唐朝(752年)

南宋(1210年)

黄河中下游地区

42.8

32.3

53.2

江淮地区

15.2

23.4

45.6

西南地区

3.9

7.1

9.2

A.北方政治经济地位下降B.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C.经济重心逐步南移D.南北统一局面得到加强

13.(2017·安徽合肥二模)《史记·货殖列传》记载: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作者认为,汉初商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统一B.鼓励开发

C.盐铁官营D.抑制豪强

14.(2017·庐山模拟)史书记载:

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

”材料中没有反映出(  )

A.长安城商业发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

B.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住宅区

D.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

15.(2017·衡水四调)清初地理学家刘献廷在其《广阳杂记》中说:

“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

”据此可知清初(  )

A.已形成统一国内市场 B.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C.工商业市镇繁荣发展 D.苏州是江南经济中心

16.(2017·榆林期末)唐代经济学家陆贷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

他主张:

“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出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因不立矣。

”下列历史现象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

A.秦汉推行“重农抑商” B.北魏至唐推行均田制

C.明代出现“计日受值” D.明清实行“田赋征银”

17.(2017·广州二模)汉武帝时期,改变了过去郡国贡赋各自为政的办法,统一派遣官吏将所要征收的贡赋,折成当地出产的土特产品进行征收,一部分运往京师供应朝廷,另一部分运往需要这些物品的地区转手获利。

这一措施(  )

A.解决了封国对中央的威胁B.改变了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

C.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D.抬高了部分地区的商品价格

18.(2017·长沙一模)宋代太湖平原盛产粮食,古谚云“苏湖熟,天下足”,但到了明清时期,江汉平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而太湖平原则出现了粮食不能自给的情况。

太湖平原的这一变化是由于(  )

A.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B.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

C.农业生产关系的改变D.农业生产人口的增加

19.(2017·咸阳一模)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他国家,城市人口比重越来越高,也越来越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市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小农经济的发展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新航路开辟的影响D.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20.明代陕西行省包括甘肃地区,不仅地域辽阔,几乎囊括了明代长城“九边”的西段,而且关中八百里秦川又盛产粮食,陕西商人便有了“输粮换(盐)引”的地理和资源优势……明政府开放“茶马互市”的边境贸易。

这种现象(  )

A.促进了明清城镇商业的繁荣B.促使重农抑商观念的瓦解

C.推动了商帮势力的发展D.使粮食、食盐等开始成为商品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8分,第22题20分,第23题12分,共50分)

21.(2017·潍坊调研)社会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潘岳《中国发展面临着深重的危机与难逢的机遇》

材料二 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

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

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佣制度。

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概况》

材料三 康乾盛世就有如千年古国的回光返照,康乾之后,朝代的中国江河日下,一日千里,逝者如斯。

——梁泉《我们只有一个中国》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

(6分)

(2)据材料二,分析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6分)

(3)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中的观点。

(6分)

22.(2017·合肥一模)学者们通过各自的研究,对明清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往往作出不同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

……苏州城阊门外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

……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

……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

——据《熙朝新语》等整理

材料二 (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三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

贡德·弗兰克认为,直到1800年,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

——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

(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4分)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策因素。

(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评论。

(10分)(要求:

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表述成文,富有逻辑;不超过250字)

 

23.(2017·沈阳市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家庭结构是指以父母、子女、亲属等为代表的家庭成员间的组成状况。

下面是《宋朝家庭身份权利状况研究》一文中唐代和宋代的主流家庭结构图。

比较图一、图二两个家庭结构图,指出家庭结构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12分,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周测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

材料中叙述的“稻谷遗存”属于考古发现,考古发现会因为历史变迁而不能展现全貌,因此不能说南方粮食种植比北方发达,①错误;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南北地域特色明显,但存在交流,②③正确;从材料时间和考古发现分析,④正确,故选D项。

2.D 题干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

生产工具方面,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一脉相承,是生产力进步的表现。

组织方式方面,西周均田制下的集体劳作到战国时期男耕女织的个体劳作,是生产关系进步的表现。

故D项正确。

3.B 题干材料中“检括户口”是为了加强管理,“清理地籍、整顿田赋制度”即管理农业生产及赋税,“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和“诸产繁殖”体现了秦朝重视社会各行各业(农工商诸业)的发展,以推动经济的发展,故答案为B项。

4.C 曲辕犁是在隋唐时期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故A项错误;曲辕犁虽然最早出现于长江下游一带,但其具有普遍适用性,B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由材料“一犁用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可以看出,农业耕作技术更加成熟,故C项正确;曲辕犁并没有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故D项错误。

5.B 小农经济的稳定性一般是指其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特点,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A项错误;“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反映了小农经济生命力的顽强,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是指其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比较差,很容易破产,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C项错误;简单的劳动工具只是小农经济组织生产的最基本的需求,但小农经济并非仅仅需要简单工具,故D项错误。

6.B 材料涉及的是农业灌溉工具——水车,没有涉及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日本史料记载了唐代农业灌溉工具水车的用途,证明唐代水车灌溉技术传入日本,故B项正确;日本学习唐朝,说明唐朝经济水平高于日本,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灌溉工具,没有体现自给自足,故D项错误。

7.A 本题考查官营手工业。

根据材料总结出盐铁官营的目的“建国用”“排富商”“齐黎民”“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可见其目的是为建设国家、打击富商、济民生、增加政府收入、解决军费问题、减轻百姓赋税负担,故选A项。

B、C、D三项说法与材料观点不符。

8.B 哥窑在浙江龙泉,属于南方。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制瓷的“南青北白”对宋代有一定影响,排除A项,故选B项。

C项的青花瓷是元代开始出现的,D项则出现于清代,均与时代不符合。

9.D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

根据材料信息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工部为当时掌管各项工程的中央机关,而工部又是尚书省的下属部门;唐代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地位平等,分工明确,各尽其责,A项说法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显示官营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的比较,无从得知官营手工业在手工业中是否处于垄断地位,排除B项。

所以答案选D项。

10.D 由材料“行会的首要任务是协调与其他行业尤其是与官府之间的关系,如缴纳税收、组织应役等,行会不限制行内成员的经营方式”可知,行会的主要作用是发挥了政府管理私营手工业的职能,故选D项。

11.A 结合题中关键信息“商人逐利之场”“军市”“收取租税”可知,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军市”这一贸易场所,故答案为A项。

12.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至南宋,南方经济逐渐发展,但汉唐时期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故A项错误;表格中显示西汉、唐朝和南宋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直是人口密集区域,西南地区人口一直稀疏,显然人口分布不均衡,故B项错误;表格显示江淮地区人口密度在南宋时期增大,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故C项正确;1210年,南宋处于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时期,南北并不统一,故D项错误。

13.A 根据“汉兴,海内为一”可知司马迁认为,国家统一促进了汉初商业的发展。

选A项。

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14.D “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从材料中的描述可以看出A、B、C三项说法都是正确的。

D项,材料中体现不出来,而且联系其名称此处应为居住区域而非商业区。

15.B 从材料中“天下有四聚”可分析出A项“统一”说法有误;“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说法当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B项正确;C、D两项材料中无体现。

16.B 材料所提示的是国家要稳固必须要先养人,即稳定民心,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

北魏至唐所施行的均田制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经济措施。

17.C 材料描述的是政府的商业政策,A项不符合题意。

当时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税,没有发生变化,B项错误。

政府参与商业活动,实际上挤压了商贾的利润空间,也起到了抑商的效果,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出抬高商品的价格,D项不符合题意。

18.A 由于商品经济发达,明清时期太湖平原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变化——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如棉花和蚕桑等,粮食种植面积减少,由此可知,A项正确。

宋以后中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不大,且材料无从体现,B项可以排除;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主要存在于手工业中,C项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可以排除。

19.D 材料信息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城市的变化,小农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无关,故A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新航路的开辟都不是明清时期城市规模缩小的原因,故B、C两项错误;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出现明显发展,主要体现在工商业市镇的兴起,这使传统城市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故D项正确。

20.C 题干材料反映了“输粮换(盐)引”、“茶马互市”促进了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并推动了地域性商人群体势力的发展,故答案为C项。

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B、D两项说法错误。

21.

(1)说明:

铁器广泛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逐步确立;分封制崩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百家争鸣,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6分)

(2)因素:

土地兼并严重,土地买卖频繁;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佃农人身依附关系减弱;雇佣制度的实行,促进了手工业发展,也减轻了对工匠的人身束缚。

(6分)

(3)观点:

清朝前期盛世局面的背后已潜伏着危机。

论证:

封建经济虽然发展,但自然经济占主导,封闭落后;统治阶级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君主专制强化,封建统治腐朽;程朱理学合理化。

(6分)

解析:

(1)问,“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涵盖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逐一阐述即可。

(2)问,据材料信息“田制不立”“不抑兼并”“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雇佣制度”“商业革命”等解答。

第(3)问,据材料信息“康乾盛世就有如千年古国的回光返照”“江河日下,一日千里”提取观点,加以论证,论证时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2.

(1)区域间长途贩运业发展较快,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商帮出现。

(任答两点,4分)

(2)社会现象:

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子女读书。

(4分)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

(2分)

(3)观点一: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是不断发展的。

(2分)论据:

农业:

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大大增加;手工业产品种类更加丰富。

商业:

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货币(白银)作用越来越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商帮(徽商和晋商)。

(8分)

观点二: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2分)论据:

农业: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

手工业:

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生产手段没有重大突破。

商业:

商业资本积累不足(商人大多用财富购房置地,供应子女读书);海外市场拓展不够(“海禁”等政策使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8分)

解析:

(1)问,对材料信息“俱到此上市”“黄家巷……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等进行概括即可。

(2)问,材料二讲述的核心问题是商人资本的流向问题,即商人将钱财用于买房置地,或供应下一代参与科举,求取功名。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因素很多,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是重要原因。

第(3)问,材料三中作者提出了明清之际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停滞还是发展的问题,可选择任意一种观点进行评论。

23.变化:

①家庭核心发生变化,唐型家庭以祖父母(父母)为核心;而宋型家庭则以壮年夫妇为核心,上赡养父母,下抚养子女。

②血缘关系由直系旁系并存转变为直系血缘关系。

宋型家庭的结构更稳定。

家庭结构由松散到紧密。

③家庭结构小型化(家庭人口由多到少或家庭结构由大到小)。

原因:

①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使门阀士族阶层垄断仕途的局面被打破(科举制的发展为家庭结构的变化创造了政治条件)。

②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不抑土地兼并;租佃制的发展使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在经济和政治上平民有了一定的独立性。

③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迅速,家庭的经济结构也日趋多样化,为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奠定了基础(工商业发展迅速或商品经济发展,家庭收入增多;重农抑商政策弱化,对外贸易发展,经济结构和择业多元化)。

④轻商观念的改变,重利观念的盛行,使得宋朝人不再单纯地追求累世同居的“虚荣”(拜金逐利思想盛行,传统的重农思想发生改变)。

(1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唐宋时期家庭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第一小问主要从家庭核心、家庭稳定程度、家庭成员数量等角度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