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虫害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16926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虫害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虫害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虫害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虫害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虫害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虫害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虫害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虫害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虫害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虫害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虫害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虫害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虫害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虫害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虫害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虫害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虫害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虫害篇.docx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虫害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虫害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虫害篇.docx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虫害篇

第一节昆虫概述昆虫学:

变态:

昆虫从卵孵化出来以后,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历一系列显著的内部和外部体态上的变化,才能够转变成性成熟的成虫,这种体态上的变化叫做变态。

腹足:

长翅目、鳞翅目和部分膜翅目昆虫的幼虫腹部具有用于行走的附肢。

(一)昆虫的特征:

(1)体躯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3体段。

(2)头部有口器和1对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和单眼,是感觉和取食中心。

(3)胸部有3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是运动中心。

(4)腹部含有大部分的内脏和生殖系统,是代谢和生殖中心。

(5)外骨骼动物(6)变态

(二)昆虫的特点:

种类多、繁殖快、分布广、数量大第二节昆虫的外部形态

一、昆虫的头部

(一)昆虫的头部形式下口式(蝗虫):

适合啃食植物叶片、茎干等前口式(步甲):

具有咀嚼式口器的捕食性昆虫、钻蛀性昆虫。

后口式(蝉、叶蝉):

具有刺吸式口器的昆虫,为在不取食时保护长喙而形成。

(二)触角昆虫头部的一对附肢,大多数有。

1触角的基本构造:

柄节、梗节、鞭节

2触角的类型

A.丝状(螽蟖、天牛)B.念珠状(、褐蛉)C.锯齿状(部分叩甲、芫菁雄虫)D.双栉状/羽状()E.膝状或肘状(、蜜蜂、象甲类)F.棒状()G.锤状(郭公甲)H.鳃叶状(金龟子)I.环毛状(雄蚊)J.具芒状(蝇类)K.刚毛状(蜻蜓、叶蝉)蝴蝶和蛾的区别:

栉齿状与锯齿状的区别:

栉齿状:

鞭节各亚节向一侧显著突出,状如梳栉,如豆象雄虫;锯齿状:

鞭节各亚节的端部呈锯齿状向一边突出,如金针虫

3触角的功能在觅食、聚集、求偶和寻找适当产卵场所时起嗅觉、触觉和听觉作用。

蝗虫和蚂蚁的触角触觉作用;雄蚊的触角听觉作用

(三)眼

1.复眼位于昆虫头部的侧上方,常圆形,由许多小眼集合而成,用来辨别物体,特别是运动的物体,是最重要的视觉器官。

2单眼单眼只能感受光的强弱与方向

(四)昆虫口器

A咀嚼式口器(蝗虫),B刺吸式口器(蝉、蚊子),C锉吸式口器(蓟马),D虹吸式口器(蝶蛾类),E嚼吸式口器(蜜蜂)和F舐吸式口器(家蝇)。

学习口器类型的意义

1.确定昆虫的类别:

鳞翅目成虫-虹吸式;双翅目的蝇类-舐吸式。

2.指导害虫防治:

胃毒剂、触杀剂、内吸剂、薰蒸剂;液体毒饵。

1咀嚼式口器直翅目、大部分脉翅目、部分鞘翅目和部分膜翅目成虫,很多幼虫特点:

具坚硬发达的上颚以咬碎固体食物。

2刺吸式口器

为同翅目、半翅目、蚤目和部分双翅目特有。

特点:

上颚和下颚特化成细长的口针

3虹吸式口器蝶蛾类特有特点:

上颚消失,由下颚的1对外颚叶特化成1条卷曲能伸展的喙,适于吮吸花蜜。

4锉吸式口器蓟马类特有特点:

取食时用口针将寄主组织刮破,吸取寄主流出的汁液。

二、昆虫的胸部胸部是昆虫的第2体段,是运动中心。

胸部由前胸、中胸和后胸3节构成。

每一胸节各有胸足1对,分别称前足、中足和后足。

多数昆虫在中胸和后胸上还各有翅1对,分别称前翅和后翅。

(1)昆虫的足

1.胸足基本构造成虫的胸足从基部向端部常分为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共6

2胸足的常见类型步行足(A):

最常见开掘足(B):

腿节或胫节有齿,适合挖土开掘。

如蝼蛄跳跃足(C):

腿节特别发达,胫节细长。

如蝗虫后足捕捉足(D):

腿节和胫节上有刺,形成捕捉机构。

如螳螂携粉足(E):

多毛,第一跗节膨大,内侧刺毛形成花粉刷。

如蜜蜂的后足。

抱握足(F):

粗短,跗节特别膨大,具吸盘状构造,交配时挟持雌虫,如龙虱雄虫的前足。

攀握足(G):

各节粗短,钳状构造,如虱类的足。

游泳足(H):

扁平似桨状,有较密缘毛,适于划水,如龙虱后足。

(2)昆虫的翅

1.翅的基本构造常近三角形,有3缘(前缘、内缘、外缘)和3角(肩角、顶角、臀角)。

斜纹夜蛾环状纹和肾状纹之间有3条斜纹

2脉序:

又称脉相,是指翅脉在翅面上的排布形式。

命名系统:

康—尼系统3翅的常见类型

根据翅的形状、质地与功能,分8类

A膜翅:

翅膜质,薄而透明。

蜻蜓、蜂类的前后翅,蝗虫、甲虫、蝽类的后翅。

B缨翅:

膜质,透明,翅缘有长缨毛,如蓟马

C毛翅:

膜质,被很多毛。

D鳞翅:

密被鳞片,如蛾、蝶

G鞘翅:

全部骨化,坚硬,如甲虫

H棒翅:

呈棍棒状,起感觉和平衡身体的作用,如蚊、蝇(双翅目:

一对翅膀)

E覆翅:

革质,多不透明或者半透明,如蝗虫、螳螂的前翅

F半鞘翅:

基部革质,端部膜质,如蝽类

翅室:

翅脉把翅面划分的小区

闭室:

翅室的各边均被翅脉包围。

如姬蜂。

开室:

有一边没有翅脉而达翅缘

三昆虫的腹部

昆虫的腹部是体躯的第3体段,是代谢和生殖中心。

1.腹部的节数:

9-11节

2.腹部的分区

生殖前节:

又叫脏节,有大部分内脏器官。

生殖节:

着生有昆虫的交配及产卵器官。

雌成虫的第8、第9两节和雄成虫的第9节与其他各节很不相同,特称生殖节

生殖后节:

第10、11节

3.外生殖器:

昆虫用以交配、授精和产卵的器官统称,主要由生殖节上的附肢特化而成。

1)产卵器:

雌性外生殖器,常为管状构造,由3对产卵瓣组成。

土中产卵的常为锥状,如蝗虫。

植物组织产卵的常具有刺破或锯破寄主植物的构造,如蝉。

寄生性的昆虫常具有细长的产卵器,如姬蜂。

有些特化为自卫或者攻击猎物的蛰针,如蜜蜂。

2)交配器:

雄性外生殖器,主要由阳茎和抱握器组成。

4昆虫的非生殖性附肢

尾须主要功能为感觉中尾丝不是附肢

四昆虫的体壁

1.功能:

a防止体内水分蒸发,防止外来物质如病原体侵袭。

b外骨骼保持昆虫体形;内骨骼用以附着肌肉。

c在昆虫饥饿和脱皮过程中,体壁内贮存的营养物质可以被消化和利用。

d体壁可特化成各种感觉器和腺体。

e体壁内陷形成一部分器官,如气管系统。

2.构造:

体壁由底膜、皮细胞层、表皮层构成,表皮层分上表皮(保水)、外表皮(最硬)、内表皮(最厚)。

体壁与杀虫剂的关系:

触杀性杀虫剂主要通过昆虫体壁渗透进去发挥药效。

在杀虫剂中加入脂溶性化合物,杀虫效果大大提高。

低龄幼虫体壁薄,药效容易渗透,高龄则相反,所以防治害虫要抓住低龄期,要“治早治小”。

灭幼脲使昆虫不能形成新表皮而死亡。

(二)体壁衍生物:

由皮细胞和表皮发生的特化构造

a向外突出形成各种外长物,如刚毛

b体壁内陷形成内骨骼和各种腺体

第四节昆虫的生物学特征

昆虫生物学:

研究昆虫个体发育中生命特性的科学,主要包括昆虫的生殖、生长发育、生命周期、各发育阶段的习性和行为、某一段时间内的发生特点等方面。

一、昆虫的生殖方法

1)两性生殖:

要经过雌雄两性交配,精子与卵子结合后才能正常发育成新个体。

2)孤雌生殖:

卵不经受精也能正常发育成新个体。

如蚜虫。

a偶发性孤雌生殖偶尔出现⋯⋯现象,如家蚕。

b永久性孤雌生殖几乎或完全进行孤雌生殖,如粉虱。

c周期性孤雌生殖(异态交替):

某些昆虫的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随季节变迁而交替进行。

如蚜虫。

意义:

利于昆虫的分布;更能充分地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具有复杂的生活史,异态交替现象能使昆虫更好地发挥两种生殖方式的优势。

3)多胚生殖:

1粒卵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

膜翅目昆虫(如姬蜂科)。

使寄生性昆虫一旦找到理想的寄主便能产生较多后代。

二、昆虫的个体发育和变态

1昆虫的个体发育

胚胎发育:

昆虫在卵内的发育过程,从受精卵开始到幼虫破卵壳孵化为止。

胚后发育:

幼虫从卵中孵出到成虫性成熟为止的发育阶段。

1昆虫的变态

1.1不完全变态只经过卵期、幼期和成虫期3个阶段。

主要特点:

幼体与成虫在体形、习性及栖息环境等方面非常相似。

仅在体型大小、性器官发育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

1.2完全变态主要特点:

个体发育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

幼虫在外部形态、内部构造、栖息环境、取食行为上与成虫差异很大。

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

三、昆虫各虫期的特点

(一)卵期

2大多数卵长1.5-2.5mm间,一般为卵圆形或肾形,也有瓶形等

3昆虫的产卵方式与适应性散产(菜粉蝶、玉带凤蝶)、聚产(斜纹夜蛾)方便觅食:

如植食性昆虫。

预防天敌和同类侵害:

如螳螂的卵。

(二)幼虫期

1脱皮:

昆虫自卵内孵化出来后,随着虫体的生长,经过一定时间,就要脱去旧表皮并重新形成新表皮的过程。

脱下的旧表皮称为蜕。

脱皮次数一般4~12次。

第1龄幼虫:

从孵化至第1次脱皮前的幼虫或若虫注:

幼体(统称)分稚虫(蜻蜓等,幼虫期水生)、幼虫(完全变态的昆虫幼体)、若虫(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幼体)龄期:

相邻两次脱皮之间经历的时间。

戴氏定律:

鳞翅目幼虫头壳宽度按几何级数增长,即前后两龄幼虫头壳宽度比为常数。

2孵化:

胚胎发育完成后,幼体脱卵而出的过程。

初孵幼虫:

从卵内孵出后到取食之前的幼虫。

一些鳞翅目的初孵幼虫常有取食卵壳或同类卵的习性。

3蛹化或化蛹:

全变态昆虫的幼虫在获取足够营养后,从一个自由活动的虫态变为一个不食不动的虫态的过程。

4羽化:

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脱皮而出的过程。

1离蛹:

又称裸蛹,翅和附肢不贴附于蛹体上,可以活动,同时腹部各节间也能扭动。

鞘翅目、膜翅目的蛹。

2被蛹:

翅和附肢都贴附于蛹体上,不能活动,大多数腹节或全部腹节不能扭动。

鳞翅目的蛹

3围蛹:

蛹体来说是离蛹,只是蛹体被最后两龄幼虫的蜕共同构成的蛹壳包围。

如蝇类

(四)成虫期

1性成熟

大多数昆虫,如蛾、蝶等,需经过一段时间取食才能达到性成熟,称为补充营养。

2雌雄二型现象:

同种的雌、雄个体除生殖器官的结构差异和第2性征的不同外,在大小、颜色、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

如雌蛾触角为丝状,雄蛾触角为羽状;短额负蝗雌性个体显著大于雄性个体。

3多型现象:

同种昆虫同一性别个体间在大小、颜色、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如蚂蚁。

四、昆虫的生活史

1生命周期(一个世代):

昆虫的新个体自离开母体发育到性成熟产生后代为止的全部发育过程。

2.生活史:

昆虫在一定阶段的发育史。

年生活史:

昆虫在1年中的发育史。

1)化性:

昆虫,特别是具有滞育特性的昆虫在1年内发生的固定代数。

2)世代重叠:

五、昆虫的行为和习性

(一)休眠与滞育根据引起和解除滞育的条件,将生命停滞现象分为休眠与滞育。

a休眠:

是由不利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暂时性生长发育停滞的现象,当不利环境条件消除时能立即恢复生长发育。

引起休眠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如温带或寒带地区秋冬季节的气温下降、食物枯竭,或热带地区的高温干旱,都可引起一些昆虫的休眠。

b滞育:

昆虫在光周期和温度变化等外界因子的诱导下,通过体内生理编码过程控制的发

育停滞现象。

(二)昆虫的趋性

趋性:

对某种刺激具有定向的活动的现象趋光性:

蛾子、金龟子等在夜晚对紫外光趋性很强,可以利用黑光灯诱集;蚜虫对黄色光趋性很强,可以利用黄板诱集。

趋化性:

利用食饵诱杀、性诱杀、驱避等方法防治害虫。

(三)假死:

昆虫在受到突然刺激时,身体卷缩,静止不动或从原来停留处突然跌落下来呈“死亡”之状,稍停片刻又恢复常态而离去的现象。

如天牛、金龟子、象甲、叶甲、松毛虫等。

(四)群集性:

同种昆虫的大量个体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的习性。

临时性群集:

马铃薯瓢虫;永久性群集:

社会性昆虫,如蜜蜂

第五节园林昆虫的分类与识别

一、1物种:

自然界能够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并与其它种群存在生殖隔离的群体。

如狮虎兽和骡子

3根据是否原生无翅,昆虫纲分为无翅亚纲和有翅亚纲有翅亚纲

1、外翅部(不全变态类)

10)等翅目白蚁

11)直翅目*蝗虫、蚱蜢、螽蟖、蟋蟀、蝼蛄

22)同翅目*蚜虫、叶蝉、飞虱

23)半翅目*椿象(即臭屁虫)

2、内翅部(全变态类)

27)鞘翅目甲虫(天牛、瓢虫、叩甲、叶甲)

30)双翅目蚊、蝇

33)鳞翅目蛾、蝶

34)膜翅目蚂蚁、*蜂类二、园林昆虫重要类群识别

(一)直翅目前后翅的纵脉直,蝗虫、蚱蜢、螽蟖、蟋蟀、蝼蛄形态学特征:

口器咀嚼式;前胸背板发达,呈马鞍型;翅脉直;后足多为跳跃式;雄虫多有发音器。

生物学特性:

渐变态,以卵越冬,大多植食性,是重要农林害虫。

1)螽蟖科产卵器刀片状;多数雄虫为鸣虫。

2)蝼蛄科前足开掘式。

生活在潮湿的土中蛀道,杂食性,春秋两季危害严重,咬食种子或靠近地面的嫩茎,主要地下害虫之一。

3)蝗科体大,前胸背板短。

如短额负蝗

(二)等翅目

形态学特征:

工蚁无翅,触角念珠状,咀嚼式口器;兵蚁头大;繁殖蚁一类无

翅或仅有翅芽;另一种为蚁王和蚁后,翅发育完全,口器咀嚼式,两对翅透明,大小、形状相似。

白蚁与蚂蚁的区别:

白蚁不完全变态蚂蚁完全变态

生物学特征:

真正的社会性昆虫,分生殖蚁(蚁王和蚁后)、兵蚁、工蚁等不同等级。

繁殖蚁能活6-20年,一生产卵数百万粒。

白蚁消化道内有大量细菌、真菌,能分泌消化酶消化纤维素。

土栖型白蚁:

筑巢穴于土中或地面,部分种类危害堤坝。

木栖型白蚁:

取食木材等,危害房屋建筑。

(三)同翅目形态特征:

头后口式;前翅休息时呈屋脊状置于体背;雌虫产卵器发达生物学特征:

渐变态,蚜虫、叶蝉和飞虱为最重要的传毒昆虫;雌雄二型现象明显。

紫胶、五倍子等都是重要的工业昆虫。

4)蝉科雄蝉有发音器;若虫生活在土壤中,吸食植物根部汁液。

5)叶蝉科后足胫节棱脊上有刺状毛取食叶片,传播病毒,是重要农业害虫。

7)蚜科喙从前足基节间伸出。

一年发生10-30代,春夏孤雌生殖,秋后两性生殖,是农业重要害虫,如棉蚜。

(四)半翅目蝽象,俗称臭屁虫形态特征:

刺吸式口器,中胸小盾片发达,前翅为半鞘翅,身体腹面有臭腺。

臭腺:

由体壁内陷形成。

生物学特征:

渐变态,取食植物汁液,是重要农业害虫。

多为捕食性。

3)蝽科

8)网蝽科头胸背面、翅上等处有许多网状花纹,如梨网蝽。

(七)鞘翅目前翅为鞘翅,通称甲虫形态学特征:

咀嚼式口器,前翅为鞘翅,后翅膜质,平时折叠于鞘翅下,前胸背板发达,中胸有小盾片。

生物学特征:

完全变态,多数以成虫越冬,植食性,具有假死性。

1)金龟科体型多卵圆形;触角鳃叶状。

多数腐食性。

2)叩甲科体型多狭长,前胸背板形成弹跳和叩头关节。

幼虫圆柱形,体壁光滑坚韧,称为金针虫。

在土中取食植物根、块茎和种子等,是重要地下害虫之一。

瓢虫科体型多为半球形;触角棒状。

捕食性,重要的天敌昆虫之一。

3)天牛科复眼发达,触角线状。

天牛均为植食性,是树木、花卉的重要害虫。

如松墨天牛。

13)叶甲科触角短于体长的一半。

植食性,是农业重要害虫之一。

14)象甲科喙明显,触角膝状,某端膨大呈棒状。

植食性。

(八)鳞翅目

形态学特征:

密被鳞片,虹吸式口器。

完全变态。

幼虫咀嚼式口器,腹足一般5对。

生物学特征:

完全变态,多以幼虫取食危害,低龄抗药性差,是防治关键时期;蛾蛹通常褐色,相对光滑,而蝶蛹颜色多变,常有瘤突或刻纹;蛾类夜出性,有趋光性,蝴蝶昼出性;很多蛾类有远距离迁飞习性。

1)刺蛾科长有毛瘤或枝刺

2)螟蛾科喙发达,如鸟嘴。

3)尺蛾科体细长

4)枯叶蛾科中到大,多被毛;静止时形似枯叶。

5)舟蛾科幼虫臀足特化为细突起状构造,又称舟形毛虫。

6)夜蛾科典型夜出性,趋光性强;鳞翅目最大的科。

7)凤蝶科体大,后翅延长成尾突。

(九)双翅目后翅特化为平衡棒,只有1对翅,蚊、蝇等,是农林重要害虫和传病媒介。

形态学特征:

后翅特化为平衡棒;完全变态。

生物学特征:

完全变态,多数腐食性。

1)食蚜蝇科幼虫捕食蚜虫。

2)潜蝇科体小,幼虫潜叶危害。

(十)膜翅目

前后翅均为膜质,大多数为捕食性或寄生性,是重要的天敌和传粉昆虫。

主要形态学特征:

翅膜质、透明,雌虫产卵器发达,锯状或针状,特化为螯针1)赤眼蜂科全为卵寄生,为重要天敌昆虫

2)姬蜂科腹部长度长于头胸部之和。

最常见的寄生性昆虫。

4)茧蜂科腹部长度等于头胸部之和。

螨类1.与昆虫区别:

体分节不明显,无翅;无复眼,有足4对

2.习性及经济意义:

俗称“红蜘蛛”;螨类食性复杂,有刺吸叶、芽、果实汁液;有危害植物组织,形成虫瘿;有为重要的仓库害虫;也有危害动物和人。

第二章害虫治理原理与方法

第一节1.害虫综合治理:

有机地协调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充分发挥生态系统中有利因素的作用,有效地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之下。

2.综合治理策略:

发挥自然因子控制作用;坚持科学的害虫防治标准;协调使用各种防治措施;保护环境

第二节植物检疫:

为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传播蔓延,保护农林业生产,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在重要交通口岸、车站设立专门机构,禁止危险性病虫、杂草侵入或传出。

检疫对象:

如红棕象甲、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苗木和植株的农药处理:

使用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等杀死有害生物,用于种子、无性繁殖材料、运输工具和贮运场所。

种子处理:

拌种法、浸种法;无性繁殖材料:

浸渍处理;花卉:

喷洒80%敌敌畏500倍液并用塑料薄膜密闭5h。

第三节园林技术措施

a选育抗虫品种

b合理搭配树种与布局:

乔灌草结合;针阔混交c实行轮栽或更换树种

d加强林木管理:

整形修剪,冬耕深翻,清除落叶,树干涂白

第四节物理防治

a捕杀:

如天牛、蛾类幼虫,可直接用手捕捉。

b诱杀:

灯光诱杀、色板诱杀、食饵诱杀、潜所诱杀(树干束草诱集美国白蛾等越冬)

c温湿度控制:

晴热天气闷棚升温

d阻隔:

树干绑扎防虫网等

第五节化学防治法

一、特点农药:

用来防治植物病、虫、杂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剂。

优点:

收效快,杀虫谱广,生产运输、使用贮藏方便缺点:

抗药性产生,杀死天敌,环境污染二、杀虫剂的种类

1)按成分分为:

无机杀虫剂氟化钠等;有机杀虫剂有机磷等;生物农药阿维菌素、甲维盐

2)按用途分:

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除螨剂、杀线虫剂、杀鼠剂、杀软体动物剂、植物生长调节剂

2)按作用方式分为:

胃毒剂触杀剂内吸剂熏蒸剂忌避剂不育剂抗食剂性引诱剂昆虫生长调节剂助剂:

在农药加工过程中,与原药混合,可以改善农药的理化性状、提高药效或扩大使用范围的物质。

填充剂、湿润剂、溶剂(溶解原药的液体)、乳化剂(使原来互不相容的两相液体如油和水,其中的一相液体以极小的液珠均匀分散在另一相液体中形成稳定的乳状液体)、粘着剂(增加农药对固体表面粘着性能,减少雨水冲刷流失)

四、农药的主要剂型

粉剂由原药和填充剂组成,喷粉或拌种、土壤处理;可湿性粉剂增强附着力,注意搅拌;乳油;颗粒剂控制释放速度;四、常用杀虫剂

1.有机磷杀虫剂高效、广谱、以胃毒和触杀为主。

杀螟硫磷用于钻蛀性害虫,如天牛

乐果蚜虫、蓟马等

辛硫磷用于地下害虫,如地老虎

毒死蜱防治多种咀嚼式和刺吸式口器害虫,替代高毒有机磷。

防治地下害虫有特效,如白蚁。

2.氨基酸甲酸脂用于对有机磷产生抗性的害虫,但对螨类效果差,对蜜蜂高毒。

3.沙蚕毒素类用于对有机磷产生抗性的害虫,对鳞翅目特效,对家蚕高毒。

4.拟除虫菊酯氯氰菊酯蚊、蝇等传病媒介昆虫均有良效。

5.苯甲酰脲类灭幼脲阻碍新表皮形成,对鳞翅目幼虫有特效。

对人,畜毒性低。

对蚕有剧毒

6.微生物源农药阿维菌素对鳞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和螨类有特效。

超高效,低毒,低残留,无公害。

胃毒兼触杀。

树宝有效成分:

甲维盐等。

施药方式:

注干剂高效低毒,可随植物蒸腾作用传导到植物各个部位,药液不外泄。

用于防治刺吸性、食叶性和钻蛀性害虫。

防治地下害虫:

锐劲特、毒死蜱

1.农药的合理使用a禁止使用剧毒农药:

如甲胺磷、六六六

b时间、方法初孵幼虫期用药

c药量规定浓度和药量

d合理轮换药剂,避免抗药性产生正确选药、适时施药、适量施药、轮换用药、混合用药

合理混用:

可以增效或兼治多种病虫害,节省劳力,有机磷和菊酯类等杀虫剂常用混剂类型:

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混用,如阿维菌素与菊酯类:

杀卵剂与杀幼虫剂混用;不同防治对象杀幼虫剂混用

注意:

碱性条件下失效的农药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混合后产生植物药害的;混合后造成沉淀和结絮的

防止人畜中毒的措施:

a健全农药保管措施。

加锁保管,不能与食物混放。

b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施药时穿工作服、戴口罩和手套,一次连续施药不超过6h,不要逆风施药;避免中午高温施药;施药后洗净手脸,更换衣服;人口密集的地区,尽量安排在夜间施药。

c控制剧毒和高残留农药的滥用。

合理施药避免伤害天敌:

a选择对天敌伤害小的农药;b采取隐蔽施药,减少对天敌伤害,如种子处理;c喷雾要选择低容量;d避免喷粉、喷粗雾和泼浇法

第六节生物防治

1.合理利用天敌昆虫a捕食性天敌:

螳螂、瓢虫等b寄生性天敌:

寄生蜂和寄生蝇类。

如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

2.应用生物农药防治害虫真菌,如白僵菌;细菌,如苏云金杆菌对鳞翅目幼虫;病毒

3.其他有益生物的利用鸟类、青蛙、蜘蛛等

4.其他生物技术的应用培育转基因抗虫植物(如棉花)等

优点:

害虫不产生抗性,不杀伤天敌,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安全缺点:

见效慢;杀虫谱单一,对环境要求高,费工

第三章植物害虫防治技术害虫:

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直翅目、等翅目、同翅目、半翅目外来有害生物:

松材线虫病、红棕象甲、日本松干蚧杨树上的杨扇舟蛾,樟树上的樟萤叶甲、樟巢螟,木麻黄星天牛等危害猖獗,造成林带林网不完整,缺株断带较多,影响生态景观、防护功能的正常发挥。

第一节食叶性害虫鳞翅目的刺蛾、夜蛾、尺蛾等,鞘翅目的叶甲,膜翅目的叶蜂危害特点:

以成、幼虫危害植物叶片,导致其衰弱,为天牛等蛀干害虫侵入提适宜条件;繁殖量大,易暴发成灾,主动扩散力强。

如美国白蛾、斜纹夜蛾、樟巢螟、樟萤叶甲等

食叶性害虫综合防治

a栽培管理与调控(清园、修剪、除茧)

b药剂防治(灭幼脲、阿维菌素等)

c生物防治(捕食性或寄生性生物、白僵菌)第二节钻蛀性害虫

毁灭性害虫,天牛、小蠹虫、象甲、木蠹蛾等

危害特点:

以幼虫钻蛀树干,危害严重,易造成死亡。

隐蔽性强,防治困难,天敌种类较少且寄生率低,种群稳定。

危害树势衰弱或濒临死亡的植物。

钻蛀性害虫综合防治

1.加强林间的养护管理:

种植抗性树种;剪除产卵枝条;砍伐衰弱树木

2.药剂防治:

选用一定内渗性的保松灵涂干,可杀死产卵深度不大的初孵幼虫药堵幼虫虫道,磷化铝片剂。

注干防治注射树宝等。

3.生物防治:

白僵菌防治天牛;鸟类防治;肿腿蜂-松墨天牛

4.引诱剂防治第三节刺吸式害虫同翅目的蚜虫、蜡蝉、叶蝉、粉虱,缨翅目的蓟马,半翅目的蝽类和蛛形纲的螨

危害特点:

以成、幼虫群集刺吸寄主汁液,使受害部分褪色、发黄等;排泄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