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课本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17983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课本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课本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课本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课本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课本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课本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课本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课本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课本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课本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课本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课本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课本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课本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课本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课本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课本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课本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课本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课本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课本答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课本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课本答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课本答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课本答案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一节植物的生殖

观察与思考

1.这些植物生殖方式的共性是:

不通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子代。

这种生殖方

式就叫做无性生殖。

2.此题不要求学生在本节课讨论出统一答案。

可引导学生结合七年级上学期所学知识和生活

经验展开讨论,能提出一些合理的观点即可。

比如马铃薯、竹的无性繁殖,产生后代个体的

速度比较快(有性生殖所需时间一般比较长),有利于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短时间内繁殖出

大量个体,并且后代的性状较为一致。

有性生殖产生的种子、果实等,往往可以耐受不良环

境条件,也容易通过各种媒介传播到其他地方,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会不断加深,如有性生殖可以使后代具有父母双

方的基因,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更强,在进化上更有意义等。

练习

1.将马铃薯的块茎切成小块来种植时,每一小块都要带一个芽眼。

有一个健壮饱满的芽,才

是繁殖成功的关键。

芽可以成长为新的个体。

芽合成生长素旺盛;不仅促进植株生长,也使

植株的抗病能力增强,这也是繁殖成功的前提。

没有芽的马铃薯小块,在土壤中会很快腐烂,

很难实现繁殖的目的。

2.在种植菊花和芦荟的时候,一棵植株常常会变成一丛。

这是因为它们的萌蘖能力较强。

以将它们分株繁殖。

3.植物的无性生殖在农业生产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白薯是先育秧,然后再扦插。

蒜、姜、

藕、荸荠、芋头等也可以用地下茎繁殖。

山药不仅可用根状茎繁殖,还可用叶腋生长的“零

余子”(珠芽)繁殖。

进行无性生殖的植物,大多是具有有性生殖能力的。

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观察与思考

填空

1.

2.

形态特点生活习性

身体柔软,具有环节,在胸腹部

有8对足

主要以桑叶为食,有蜕皮现象。

化蛹前吐丝结茧

成有三对足,两对翅,体被白色鳞不取食,几乎不能飞行,雌雄交尾后,雄蛾死亡,雌

虫毛蛾产卵后也死亡

蛹体表光滑,体形呈椭圆柱状不食不动,羽化成蛾,破茧而出

讨论

1.这种生殖方式是由两性生殖细胞(如精子和卵)

结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3.

性生殖,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为完全变态。

4.

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

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是一首爱情诗,诗中的“丝”寓意思念

的“思”,诗人通过这首诗把恋绪离情写得感人肺腑。

但从家蚕的发育过程来分析,其中“春蚕到死丝方尽”不正确。

因为春蚕作茧后并没有死,

而是变成不食不动的蛹,蛹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将羽化成为蚕蛾。

因此,此句诗可改为“春

蚕化蛹丝方尽”,这样既符合家蚕的发育过程,又不失艺术性。

技能训练

从问题的具体、明确、可探究性的评价准则来分析,“昆虫的发育过程有蜕皮现象,这与他

们的身体结构有关吗?

”提得较好。

因为生长发育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既有遗传因素,

又受环境影响,并且是进化的结果,所以问题“为什么家蚕和蝗虫的发育过程都有几次蜕皮

现象”提出的不具体、不明确。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可引导学生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

如蚕吐丝的量与蚕的大小有关

吗?

只有雌性或雄性的成虫,蝗虫能进行有性生殖吗?

为什么说雌雄昆虫的相互识别与昆虫的

触角有关?

昆虫在蜕皮后,新皮变硬之前,抗干旱和抗虫害的能力如何?

等等。

练习

4.

相同点不同点

家有性生殖,发育为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

蚕变态发育性与成虫有显著不同,为完全变态发育

蝗有性生殖,发育为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幼虫与成虫的形态结构、生活

虫变态发育习性相似,为不完全变态发育

5.蝉的外壳(外骨骼)是坚硬的,不能随着蝉的生长而扩大。

当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蝉的

外骨骼限制了蝉的生长,蝉将原有的外骨骼脱去,这就是蝉蜕。

6.赤眼蜂将卵产在玉米螟、棉铃虫、松毛虫等害虫的卵内,赤眼蜂的卵将以这些虫卵中的营

养物质为营养,进行生长发育,使害虫的卵不能发育,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同时用赤眼蜂

杀灭害虫可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课文中的问题提示

判断“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是导致两栖类分布范围较小,种类也较

少的重要原因之一”的说法是否正确。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其目的一是训练学生分析问题,敢于发表见解的能力;二是训练学

生对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善于提出佐证,从而训练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师在组

织学生解答此问题时,重点不仅在于让学生对该问题做出结论,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

思考,学会用充分的证据来论证自己的见解。

根据资料分析和科学家的研究,已经证明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而成体则需在陆

地上生活。

这样就使大多数两栖动物只能分布在水域附近的潮湿的地区。

环境变迁也是影响

两栖动物分布的重要因素,随着池塘、河流、湖泊等水域环境的缩小,两栖动物的分布范围

也愈来愈小。

资料分析

5.环境变迁破坏了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所需的环境,使两栖动物不能正常地进行生殖活动,

同时环境变迁还影响了两栖动物正常的发育,最终导致两栖动物繁衍后代的能力下降,种群

的数量和种类减少。

6.畸形蛙可能是由于水环境污染而造成的,这种水中有影响蛙正常发育的物质。

练习

7.此题意在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求答案。

图中三位同学所提问题的参考答案如下:

蚪在发育的过程中,随着四肢的逐渐长出,尾部也逐渐消失。

经科学家研究发现,蝌蚪的这

种发育现象是受基因(遗传物质)控制的,就好像是按照编好的“程序”使蝌蚪尾部细胞死

亡消失,因此科学家将此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刚孵出的小蝌蚪不会取食,经常吸附在卵壳或水草上,靠残存的卵黄获得营养,2~3天后

才开始吃藻类和水蚤等。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析,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在蛙的个体发

育的过程中,蝌蚪生活在水中,具有外形像鱼、用鳃呼吸等特点,说明生物在个体发育的过

程中,还保留着水栖祖先在水中生活的特点。

8.

比较早期蝌蚪成蛙

外形特征

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部,没有

四肢

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四肢,没有尾

头部感觉器官不发达,头后两侧有鳃

视觉、听觉敏锐,无鳃(有肺),适于陆地上

生活

躯干、四通过躯干和尾部的摆动产生运后肢强大,前肢短小,适于陆地上跳跃。

后肢

肢、尾动,适于在水中游动趾间有蹼,适于在水中游泳

9.

(1)蛙卵发育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充足的氧气等条件,所以,培育蛙卵的水环境应是水质

清澈,向阳温暖,水中最好放有一些水草(如金鱼藻)。

(2)蛙卵发育成蝌蚪后,应用一些碎饭粒或碎菠菜饲喂蝌蚪。

还应饲喂煮熟的蛋黄和水蚤

等动物性饲料。

还应注意经常换水,保持水质的清洁。

(3)当蝌蚪长出四肢时,应在水中放置一块石块或木板,以便蛙能登陆到陆上生活。

第四节鸟的生殖和发育

课文中的问题提示

3.孵化出的雏鸟有早成鸟和晚成鸟。

早成鸟雏鸟孵出时即已充分发育,被有密绒

羽,眼已经睁开,腿脚有力,图2早成鸟(左)

和晚成鸟(右)在绒羽干后,可随亲鸟觅食。

多数地栖鸟类(如鸡)和游禽类(鸭)属于早成鸟(图2)。

晚成鸟出壳时雏鸟尚未发育充分,体表光滑或微具稀疏小绒,眼不能睁开,全仰亲鸟的喂

食。

待在巢内完成发育后才能独立生活,如麻雀等。

还有一些躯体大而凶猛的鸟也属于晚成

鸟。

7.鸟类只有在繁殖期间,才到鸟巢中产卵、孵卵、育雏,鸟巢并不是鸟的家,当过了繁殖期

后,它们就离开巢穴,有的鸟在下一年的繁殖期,可能再来此进行繁殖。

8.只有受精的鸡蛋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孵出雏鸡。

养鸡场的产蛋鸡群,无论是单独散养还是

笼养,所产的蛋均为未受精卵,不能用于孵化。

为获取种蛋,必须在饲养的母鸡群中配以一

定数量的公鸡。

受精后鸡卵的胚盘较大、色深(呈白色),辨别方法可用照蛋灯来识别。

在照蛋灯的照射下,蛋中有不透光的黑色斑点,表明该鸡蛋是受精的鸡卵,不透光的斑点为

胚胎发育的部位。

观察与思考

10.卵壳和卵膜对卵起保护作用,在卵壳上有许多气孔可以透气,以确保卵进行气体交换。

白对胚有营养和保护作用。

卵黄是卵细胞的主要营养部分,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在卵黄外

面包裹着卵黄膜。

11.受精卵的胚盘将发育成雏鸡。

胚盘是鸡卵受精后开始发育形成的初始胚胎,在适宜的条件

下胚胎发育成雏鸡。

技能训练

本技能训练的主要意图是,以实际问题为背景,训练学生从多角度、多因素来分析问题,并

通过量化选择最佳的配制鸡饲料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解读图表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答此问题时,首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题干明确影响鸡产蛋率的两个因素:

(1)鸡的产蛋率与鸡从食物中获取能量的多少和蛋白质量有关;

(2)当鸡取得足够能量时,则停止取食,影响鸡对蛋白质的取食量,从而影响鸡的产蛋率。

第1小问的具体解答过程如下。

6

首先弄清已知的条件:

(1)从题干中可知饲料能量水平为11.9×10焦/千克;

(2)通过

解读曲线图可知,要达到90%的产蛋率,鸡对蛋白质的采食量应为21.5克/只·日;对饲料

的采食量应为111克/只·日。

然后分析求解。

设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水平为X。

列式求出当采食111克的饲料时,蛋白质

的含量为多少才能满足鸡取食蛋白质的量为21.5克/只·日。

X×111克/只·日=21.5克/只·日;

即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为19.4%时,鸡的产蛋率可达到90%。

第2小问的解答过程。

已知条件:

(1)由题干中可知,饲料的蛋白质含量为15%;能量水平为11.7×106焦/千克;

取食量为101克/只·日。

(2)由

(1)可推知鸡对蛋白质取食量为15.2(15%×101克/只·日),通过查曲线图可知

在此采食蛋白质量的基础上,鸡的产蛋率约为50%。

(3)由

(1)提供的已知条件,通过查表可知鸡的产蛋率约为60%,但要达到这样的产蛋率,

饲料蛋白质含量还需提高。

得出结论,即从每日采食蛋白质量预测鸡的产蛋率应为50%。

练习

9.提示:

本句诗来自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全诗内容是“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

脚底;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也作春)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这首诗反映诗人在西湖白沙堤看到的生机勃勃的早春

景象。

在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反映鸟筑巢时的占区行为。

莺类栖息在树枝上,常常将巢筑于树

上或树洞中,早春气候还冷,莺为筑巢而争占暖树(向阳的树枝)。

“谁家新燕啄春泥”反映燕子的筑巢行为。

燕子在选定好筑巢的地点后,用喙衔泥、草秆和

草根,混合以自己的唾液,在屋檐下筑成半个碗形的巢。

10.提示: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训练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可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提出思

路、设计实验。

下面的实验方案可供参考。

将蛋壳用针扎一个小眼,在小眼处插入注射器的针头,注意小眼和针头间的缝隙,应尽量密

实。

然后用注射器从这个小眼向里缓缓打气,使蛋壳里的压力增大。

过一段时间后,可见蛋

壳表面就出现一点一点的液珠,由此说明蛋壳上有小孔。

也可将鲜蛋浸没在40℃~50℃的温水中,看蛋壳上有小气泡发生。

11.根据生活经验可知表中列出的鸟卵是依次增大,如鸭蛋比鸡蛋大,鸡蛋比鸽蛋大,鸵鸟蛋

的大小大约是其他鸟蛋的数倍甚至十几倍。

而从表格中列出的各种鸟卵的孵化时间也是逐渐

增长,由此可以推测鸟卵孵化的时间长短与卵的大小有关。

12.

生物种

生殖方式发育方式

昆虫

有性生殖、体内受精、卵

完全变态或不完全变态

两栖动有性生殖、体外受精、卵

多为变态发育。

在变态发育中,幼体离不开水

物生

有性生殖、体内受精、卵受精卵经过孵化发育成雏鸟,雏鸟发育为成鸟,没有变鸟类

生态发育

昆虫的变态发育,使昆虫一生中不同发育阶段,适应不同的食物和生活环境。

两栖动物的受

精过程和幼体发育的特征,只适于在有水的环境中生活。

鸟卵的结构复杂,胚胎的发育受到

良好的保护。

此外,鸟类能营巢、孵卵、育雏,这都提高了鸟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13.有的鸟不筑巢、不孵卵、不育雏,如杜鹃。

杜鹃将卵产在其他鸟类(如画眉、鸦雀、寿带

鸟和柳莺)的鸟巢内,让这些鸟为其孵卵、育雏。

无论各种鸟的生殖和发育有何特点,在生殖和发育的过程中,鸟必须具有求偶、交配、产卵

等行为。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观察与思考

14.凭肉眼的观察或简单的测量,并不能知道自己的所有性状。

肉眼仅能观察到某些形态结构、

行为特征,而无法观察到生物的生理特征等。

15.性状(character):

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统称

为性状。

12.不是。

比如,麦田中水肥充足的地方,麦苗比正常的要粗壮,这一性状差异是由于环境条

件的变化引起的变异,并未涉及到遗传物质的改变,是不可遗传的。

资料分析

4.这项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鼠的个体大小。

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

5.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6.传递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练习

2.

(1)(3)不对。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比如,人的双眼皮

与单眼皮、玫瑰花的红色与粉色等等。

(2)对。

(4)对。

受基因控制的性状可遗传。

(5)

不对。

环境条件的不同可使性状发生差异,比如,玉米中有些隐性基因(如其中一对为aa)

使叶内不能形成叶绿体,造成白化苗,它的显性基因A控制叶绿体形成。

基因为AA的种子,

如果在不见光的暗处发芽,长成的幼苗也是白化的;而光照下发芽,长成的幼苗就成绿色。

由此可见,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在不同条件下可发育成不同的表现型。

3.原理同第1题的第(5)小题。

设计方案略。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观察与思考

1.23对。

因为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

2.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3.不同颜色的区段表示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

不断把长绳螺旋缩短变粗,就能把长绳处理成

短棒状的染色体样子。

练习

2.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不成对存在。

体细胞精子卵细胞

玉米201010

水稻241212

马643232

3.无性生殖过程都不涉及性别,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参与,也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新

生的个体是由母体直接产生的。

通过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只具备母体的遗传特性,所以,

无性生殖的后代能够较稳定地保持母体的遗传性状,个体之间十分相像,与染色体和基因在

亲子代间的传递状况无关。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练习

16.当惯用右手是显性性状时,孩子的细胞内有控制惯用左手的基因。

当惯用左手是显性性状

时,孩子的细胞内没有控制惯用左手的基因。

17.不能,决定无酒窝的基因为隐性基因d,所以无酒窝的夫妇决定有无酒窝的基因型都为dd,

当亲代形成生殖细胞时只能将d传递给子代而不会出现显性基因D,所以,其子女是无酒窝

的。

18.不合适。

宝玉和黛玉是表兄妹,属于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按我国现行婚姻法规定是不能

结婚的。

如果近亲结婚,其后代有害基因纯合的机会比随机婚配的后代要高许多倍。

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

观察与思考

13.最后一对染色体是性染色体。

14.左图为男性体细胞的染色体,右图为女性体细胞的染色体。

15.Y染色体与X染色体在形态上有很明显的区别:

X染色体较大,Y染色体较小。

16.男性的精子与女性的卵细胞中,都只有1条性染色体。

男性有2种精子,分别含X、Y性

染色体;女性只有一种卵细胞,含X性染色体。

练习

7.不科学。

女性的性染色体为X和X,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和Y。

女性产生的卵细胞仅含X,

男性产生的精子含X或Y基因,当卵细胞X与精子Y结合的受精卵为XY时,受精卵发育为

男孩;当卵细胞X与精子X结合的受精卵为XX时,该受精卵发育为女孩。

受精时精子与卵

细胞的结合是随机的,所以这种说法不科学。

8.含X的精子和含Y的精子,哪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是随机的,一个母亲如果生一个孩子,

生男生女的机会各占50%。

如果统计众多的母亲所生的孩子,男女比例会接近1∶1。

所以,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中,男女整体比例大致为1∶1。

但如果只生一个孩子,或是男孩

或是女孩,不可能1∶1,同样道理,一个家庭有几个孩子,出现男女比例不是1∶1是不奇

怪的。

9.这种做法不对。

如果人们单纯追求男孩或女孩,将会打破生育的自然规律,导致人类社会

性别比例失调,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探究

4.大花生的种子种在贫瘠的土地上,其果实将会变小;小花生的种子种在肥沃的土壤中,其

果实会长大。

因为环境的变化影响生物性状的表现。

5.不一定,要看控制花生大小这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组成来确定。

假设A为显性基因控制性

状“大”,а为隐性基因控制性状“小”。

大花生的基因型可能是AA或Aа,如果是AA,

其后代均表现为大;如果是Aа,其后代就有大和小两种可能。

也可回答:

不一定。

如果大花生的大小是一种数量性状,则大花生中一粒饱满粒大的种子种

下去,所收获的种子有大有小,但平均值仍和原大花生品种相近(若不考虑环境因素的话)。

练习

4.“南橘北枳”是说南方的橘子移栽到北方之后其味道、色泽等品质都发生变化,不能称为

橘,只能称为枳的现象。

原因:

二者基因型虽然相同,但环境条件的改变可使性状发生改变。

19.这种变异能够遗传。

由遗传物质基础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

染色体属于遗

传的物质基础。

使用化学试剂使亲代细胞内的染色体加倍,当亲代细胞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生

殖细胞时,生殖细胞内的染色体数也会比正常的增加一倍,产生可遗传变异。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资料分析

17.现在的大气成分中有氧气,而原始大气的成分中没有氧气。

18.原始地球上不存在生命。

因为原始地球上没有生命存在的环境条件。

19.根据米勒以及其他学者的实验结果可以推测,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

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因此,生命的起源从无机物生成有机物,这一阶段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20.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的事实,可以推测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能够从地球

以外形成并被带到地球。

练习

10.在现在的地球环境条件下,地球上不会再形成原始的生命。

因为不存在原始生命形成时所

需要的环境条件,如原始大气、高温、持续不断的雷电等。

另外,现在的海洋的成分也发生

了改变。

11.对这一问题的答案取决于对老子原话的理解。

如果理解为“天下的任何事物都是从

“有”,即现在已经存在的事物中产生的,而这些事物又是从“无”,即目前不存在的事物,

而是从别的事物中产生的”,则与现代生物学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观点不谋而合。

如果理解为

“有生于无中的‘无’,是虚无,是不存在的、什么都没有的状态”,则与现代生物学中关

于生命起源的观点大相径庭(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练习辩证地思维,不必刻意求得统一答

案)。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资料分析

6.在资料1中,科学家采用了比较化石的研究方法,即比较不同类型动物的化石在地层中

出现的顺序,从而判断动物的进化顺序的方法。

在资料2中,采用了比较动物的形态和解剖

特征的方法,通过对始祖鸟与现代鸟和爬行动物的形态和解剖特征的比较,说明鸟类是由始

祖鸟进化而来的,始祖鸟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

在资料3中,利用组成生

物体的一些重要物质的差异性,来比较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

7.3个资料中,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问题时都采用了比较的方法。

8.3个资料,对生物进化的历程可以作出如下的推测:

生物是不断进化的,而且

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资料1表明,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的进化顺序为: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资料2表明,鸟类是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始祖鸟是爬行动物

向鸟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资料3表明,人与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马次之,果蝇和向

日葵则较远。

技能训练

支持假说A的证据有:

1、2、3,其中证据1的支持力度最大。

支持假说B的证据有:

4、5、6、7,其中证据5的支持力度最大。

练习

20.有的化石人类还未发现;有的生物没有留下化石;地壳或环境的变化导致一些化石的毁灭

等等。

21.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我们不能简单地回答,因为任何生物都是不断进化发展的,进化的历

程是漫长的,而且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

在由爬行动物进化到鸟类的过程中,不断地发

生变异,并经自然选择将这种变异保存和遗传下来。

从进化的角度看,鸡这一物种形成时,

鸡和鸡蛋同时形成。

从基因水平看,鸡和鸡蛋具有同样的遗传物质基础,二者在地球上的出

现也是无所谓先后的。

22.这些非常简单、低等的生物由于能够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所以没有灭绝,而且分布还非

常广泛。

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

练习

21.治理环境,减少工厂排出的煤烟,使曼彻斯特地区的自然环境尽量恢复正常并得到保护。

22.这是因为人工选择的结果,与自然选择相比,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有目的的选择可

以加快生物演变的历程,缩短生物演变的时间。

23.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由于这些海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有翅能飞但翅膀不够强大的昆虫,

就常常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少。

而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由于不能

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多。

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选择

之后,岛上无翅的昆虫就特别多。

24.在青霉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

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

青霉素的特性,不能被青霉素杀死而生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

因此,下一代

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青霉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其的影响了。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资料分析

12.流行性感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空气传播。

当流感病人在咳嗽、打喷嚏时,会将大量

的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散布于空气中,如果这些带有飞沫的空气被周围的人吸入后就有可能

患流感。

因此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捂住口鼻,以免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