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18297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5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docx

《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docx

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

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

刘磊

2013-1-2014:

59:

32  来源:

《情报资料工作》2010年05期

  【英文标题】AComparisonStudyof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ModeofRegionalLibraries

  (DongGuanLibrary,Guangdong,523071)

  【作者简介】刘磊,男,1982年生,东莞图书馆新馆馆员。

东莞图书馆广东523071

  【内容提要】文章首先对国内外区域图书馆协同发展的现状进行了类比,并归纳了区域图书馆协同发展的三种模式及其共性和实现基础,分析了三种模式的利弊,提出我国图书馆行业为实现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所面临的工作任务。

  Thisarticleanalysesthepresentsituationsofthewholeregionallibraries'coordinateddevelopmentfirstly,thensummarizesthreedevelopmentmodels,thecommoncharacteristicsandthebasisoftherealizationofregionallibraries'coordinateddevelopment.Itproposesthetasksofachievingthewholeregionallibraries'coordinateddevelopmentforChinesepubliclibraries.

  【关键词】区域图书馆/协同发展/总分馆/比较研究regionallibrary/coordinateddevelopment/main-branchlibrary/comparativeresearch

  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国家、地区、城市的文化中心和智慧集散地,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推进,规模逐渐扩大,视野逐渐开阔,不断增加协作的兴趣,积极融入馆际交流、合作以及推动当地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当中。

作为“合作或伙伴关系”的“协作”概念已成为图书馆管理的一条原则,通常称之为“合作”、“联合”、“协作”、“联盟”、“体系”或“系统”等[1],其合作模式一般是由大型协作机构发起并着重研究技术支持与系统实现,小型协作机构主要研究为用户提供服务以及日常问题;合作目标一般是共享、改善资源、服务和减少开支。

最早产生公共图书馆机构的英国、美国同样也是较早出现图书馆协作的国家。

1886年,图书馆学家麦维尔·杜威在LibraryJournal发表了一篇名为《图书馆合作》的文章[2];美国国会图书馆最早的图书馆合作是将自己的卡片目录批量印制,发送给共享书目的成员馆;最早的大学图书馆联盟是1933年由北卡罗琳纳州的四所大学图书馆成立的“三角地研究图书馆网络”(TriangleResearchLibrariesNetwork)[3]。

图书馆进行馆际合作以来的100多年里,“网络”、“联盟”、“体系”、“组织”、“系统”等形容图书馆相互关系的名词层出不穷,印证了公益性为主体的图书馆领域和其他领域一样需要从单一向整体发展的大趋势。

进入21世纪,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国内正在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图书馆协作发展趋势,即区域图书馆协同发展趋势,这种趋势对未来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将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

  1区域图书馆协同发展现状

  目前,图书馆合作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四个主要的问题:

一是用户信息环境从现实到虚拟转型,二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层次不高,三是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和标准化程度不足,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是管理机制对区域图书馆协同发展的束缚。

部分发达国家、地区和城市通过大力发展集中管理模式下的总分馆制,整合区域图书馆人事、财政、文献等,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随着我国图书馆界对外交流的增多,受国外和港澳城市图书馆先进管理模式的启发,逐渐探索突破国内行政管理体制束缚的途径,“各种形式的中国式总分馆”模式开始浮出水面[4]。

从用户信息服务角度看,借助网络管理软件,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模式提供与集中管理模式下的总分馆制同等效果的优质服务。

  1.1高度集中管理模式下的总分馆制

  集中管理模式下的图书馆总分馆制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既设有总馆又设有分馆的图书馆体制,分馆是总馆派出的分支机构,或与总馆一起隶属于同一个主管部门,在业务上接受总馆管理[5]。

图书馆的这一发展体制在20世纪欧美和亚洲一些发达国家及我国的港澳台地区得到蓬勃发展,成为现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领航者。

例如,加拿大多伦多市的公共图书馆系统由图书馆理事会负责管理,包括位于央街789号的“多伦多图书馆”和位于全市各个角落的99家分馆以及2部图书流动车作为补充,总馆藏量约1100万[6]。

理事会自1998年正式成立以来,平均每年要开10次左右的会议,讨论图书馆相关事宜。

纽约的皇后区公共图书馆同样由图书馆理事会负责管理,其中中央图书馆负责整个系统文献的采购,由采访部门和其他各相关部门(如青少年服务部、参考咨询部等)共同协商确定,分馆还可根据各自的实际需求采购其他资料。

音像资料的采购更为严格,由中央图书馆和分馆馆员组成音像资料挑选委员会,每月集中一次讨论决定采购清单。

该区公共图书馆形成了含有1个中央图书馆、62个分馆、7个成人教育中心和2个家庭扫盲中心的系统,馆藏总数680万件[7]。

英国莱斯特郡公共图书馆系统是根据图书馆法设立的由莱斯特郡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郡政府委员会负责统一建设和管理图书馆的一切事务,总部设在郡政厅,下设57个图书馆和8部图书流动车,共有104个停靠点。

日本大阪市的公共图书馆系统除大阪市中央图书馆外,还包括23个分馆及2部图书流动车[8]。

中央图书馆和地区分馆统一财政、统一运营、联合采购,在中央馆统一编制目录数据,统一加工,装备完毕后分送各分馆。

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公共图书馆系统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统一管理,至2008年,香港公共图书馆系统共包括76家图书馆(66所图书馆及10所流动图书馆),总馆藏量达1211万册[9],共同为香港18个分区的市民提供图书馆服务。

  除上述国家和城市外,德国、芬兰、丹麦、智利等国家及其城市图书馆也实行总分馆制。

建立于1860年的赫尔辛基城市图书馆是芬兰最大的公共图书馆,目前共有38个分馆、2个流动图书馆(流动图书馆设36个服务点)、12所机关图书馆[10];丹麦的公共图书馆经过若干年政府投入和公众的广泛参与,在世界范围内也堪称一流,公共图书馆数量总数为742个,其中主要图书馆227个,分馆467个,移动图书馆48个[11];智利的市政府是全国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负责辖区内所有公共图书馆的建设[12]。

  1.2中国化的总分馆模式

  中国化的总分馆模式在管理层面可以通过不同方式、不同组织形态来实现区域内各级各类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因此导致了国内各地图书馆出现的众多发展模式名称,如总分馆、集群、联合图书馆、中心图书馆等。

该模式是指一定区域内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图书馆(包括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等)通过网络联系在一起,形成联系紧密、组织有序、功能清晰、管理规范的图书馆资源共享与服务的有机体系,其结构具有多层次性(主从结构、平等对称结构、混合结构)。

下面我们看一下区域图书馆协同发展走在前列的国内各地图书馆是如何利用集群化管理来提升服务能力的。

  以首都图书馆为中心的北京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通过建设“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实现了全市各级图书馆的联合采编、联合检索、馆际互借、资源共享和“一卡通”服务,其组织形态是由首都图书馆、各区(县)图书馆、街道/乡镇图书馆构成的三级服务网络。

“上海中心图书馆”在不改变参与馆行政隶属、人事和财政关系的情况下,以上海图书馆为总馆,其他区县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等参与馆为分馆,以网络和通讯技术为基础,在公共图书馆系统中实现“一卡通借通还”,促进区县图书馆人才培养和基础业务建设,全面推进城市信息化的发展[13]。

目前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体系已建成1个中心馆,19个区县的21分馆,93个街道服务点,1家专业分馆,15个院校分馆,共131个服务网点。

深圳的“图书馆之城”经过5年多的建设,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网络,3个市级图书馆达到省一级水平,6个区级图书馆达到地市一级水平,47个街道图书馆中有24个达到或接近县级图书馆水平,建成529个社区图书室,社区图书室建设率超过85%。

佛山市图书馆2004年6月提出《佛山市联合图书馆实施方案》,其内容包括两部分:

一是公共图书馆之间实现“统一标识、统一平台、统一资源、统一管理”,形成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二是公共图书馆与各系统、各类型图书馆形成联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服务,至2008年10月,联合图书馆成员已建成12家,包括1个市图书馆、禅城区6家图书馆、南海区2家、3家学校图书馆。

嘉兴市2005年开始实施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最终目标是“构建以市、县级图书馆为中心,以图书馆乡镇分馆为骨干,以村(社区)图书室和图书流动车为基础,以企业、学校、部队等行业系统图书馆联合加盟为补充,覆盖全市、城乡一体、功能完善、资源共享、管理规范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至2008年底,嘉兴市已建成余新、王江泾、大桥、洪合、新塍、七星、王店、油车港8个街道/乡镇分馆,新丰镇分馆、凤桥镇分馆也进入装修阶段,于2009年向广大读者开放。

东莞市于2004年正式提出“图书馆集群化管理模式”,并以东莞图书馆新馆为总馆,以镇街图书馆为分馆,以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图书馆为补充着手建设总分馆体系。

经过试点运行和逐步推广,至2008年底,形成了以东莞图书馆为总馆,以镇(街道)、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等40家图书馆为分馆的图书馆总分馆服务网络。

同时,还拥有1辆图书流动车,为全市32个镇街的102个服务站定时定点流动服务,并承担通借通还图书物流递送的职能。

此外,苏州、哈尔滨等城市也都分别基于本地实际对“总馆——基层社区分馆”的图书馆事业协同发展途径进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对以上案例进行简单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图书馆集群管理模式对区域图书馆发展带来的好处有三:

一是为区域图书馆带来协同效应;二是降低基层图书馆成本,提高效益;三是提升图书馆行业的社会认知度。

尽管各地的称谓和发展进度不尽相同,但部分是从本地区各级各类图书馆的整体出发,力求通过建设图书馆服务网络将其联系在一起,追求区域范围内图书馆向社会整体输出的最大效益,形成联系紧密、组织有序、功能清晰、管理规范的图书馆资源共享与服务的有机服务体系。

  1.3自组织系统

  1.3.1区域图书馆联盟

  图书馆联盟是由2个以上图书馆(包括各级各类图书馆)以参与共同活动或以达成共同成果而共享彼此资源为目标所组成的专业团体。

联盟的形成一般是基于成员权利与义务的契约,通常是行业为实现自身发展自发形成的非营利性组织。

这种通过契约形成的专业团体,不受地域限制,因此在某一区域范围内的图书馆、文献中心等机构本着利益互惠的原则联合在一起,便形成了资源和服务共享的“区域图书馆联盟”。

各种类型书馆联盟的发展历程和相关研究给我们探索区域图书馆协同发展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首先,区域图书馆联盟起源于高校。

1933年,位于美国北部北卡罗琳纳州的4所大学图书馆因经济因素和科技发展决定成立“三角地研究图书馆网络”(TriangleResearchLibrariesNetwork),是迄今最早的大学图书馆联盟。

其次,区域图书馆联盟从专业研究领域向公共领域逐渐扩大协作范围。

美国的俄亥俄州立大学图书馆和信息网络(OhioLINK)被世界同行视为图书馆合作、集中投资和提供有效服务的典范,该网络源于区域图书馆联盟,由院校图书馆和州立图书馆等88家共同组成,通过管理委员会进行协调管理[14]。

此外,美国著名的区域图书馆联盟还有得克萨斯州大学图书馆之间的合作组织“TexShare”、犹他州大学图书馆联盟(简称UALC)、伊利诺伊州大学及研究图书馆联盟(CARLI)、位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8所主要高校图书馆组成的“美国华盛顿研究图书馆联盟”(简称WRLC)、由加州大学的22个校区组成的CSU和乔治亚洲全州性质的图书馆联盟GALILEO等。

目前,几乎美国的每个州都有自己的图书馆联盟。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国外图书馆联盟的影响,我国的图书馆联盟开始形成并逐渐发展成熟。

如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中国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中国数字图书馆联盟等。

区域性的图书馆联盟比较有特色的有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上海教育网络图书馆、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JALIS)、河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HBADL)、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中心等[15]。

此外,由杭州图书馆牵头实施的“一证通工程”,从合作方式及发展历程看,属于公共图书馆领域的区域图书馆联盟的典范。

该工程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利用互联网,达到信息互补和共享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目前已建有123个服务点,覆盖市区和7个区县。

  1.3.2区域图书馆网络

  美国也有学者将1970年计算机网络出现之前的图书馆合作组织称为图书馆联盟,计算机和通信网络出现后,这一组织则应称为图书馆网络而不是图书馆联盟。

但从目前的发展实际来看,网络的出现极大地加强了图书馆联盟的紧密程度,但却不是图书馆联盟形成的必要条件。

我们认为,联盟的组织和目的性要强得多,更为紧密,而图书馆网络则可以相对松散。

借用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可以这样描述图书馆网络:

它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网络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独立的多个图书馆或图书馆群连接起来,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是传统图书馆之间进行的合作,是图书馆事业社会化的一种组织形式,包括除联盟、集群和总分馆模式等联系相对紧密之外的所有简单合作模式。

如现阶段的长三角“图书馆联盟”、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联合参考咨询网等,都可视为图书馆网络。

  总的来说,图书馆协同发展的模式之间是相互联系、渗透和过渡的,区域图书馆协同发展模式的形成依赖于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和行政管理体制。

加拿大、美国、英国、澳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城市和我国的港澳地区城市的图书馆协同发展走在世界前列,基本上形成了效益发挥较为完善、符合各地发展需求的区域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

我国各城市区域的图书馆,随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升级,图书馆之间的合作范围扩大、交互程度深化、关联密度变大,逐渐从简单的合作形成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表现形式也具有多样性。

  2区域图书馆协同发展三种模式的共性和实现基础

  2.1环境特征——具备区域图书馆协同发展的一般环境特征

  所谓一般环境,是指对组织运行与绩效起着潜在影响的外部机构或力量[16]。

图书馆协同发展的一般环境,即指对区域范围内的图书馆事业起着潜在影响的外部机构或力量,包括社会体制的变革、社会经济、人文环境、技术环境和法律环境等。

尽管图书馆发展存在的一般环境极具复杂性,但区域图书馆向整体协同方向发展的主导因素及这些因素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首先,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城市变化、政府提议、行政部门重组和法律环境等一般环境特征是图书馆总分馆制形成的重要推动因素。

1998年多伦多大都会的7个图书理事会随着城市的合并而合并[17]。

1901年,皇后区被划归纽约市管辖之后,纽约市政府提议合并皇后区所有的图书馆,形成了皇后区公共图书馆系统的雏形。

而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原来拥有两个不同隶属的公共图书馆系统,在文化职能部门重组后,图书馆系统得以合二为一。

由于这些城市在此之前也都具有总分馆制模式的雏形,加上城市和行政环境的变格,无疑巩固和扩大了总分馆制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法律环境则是英国莱斯特郡、日本大阪府等城市总分馆制确立的直接动因,通过立法,将图书馆网点建设作为政府重要职能工作之一,直接导致了两个城市总分馆网络的形成。

其次,社会需求决定了图书馆由单一走向合作的趋势。

区域图书馆联盟和区域图书馆网络是因社会需求导致的行业自组织行为,目的是通过资源共享、共同研发等获得更好的社会服务效果。

第三,图书馆集群模式是行业自律与政府行为相结合而产生的新的图书馆合作形式。

国外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图书馆由于行政架构不同,实现了统一行政管理体制的总分馆模式,而我国因体制、经济等一般环境影响,正处于探索符合国情的区域图书馆网络、区域图书馆联盟等自组织系统、图书馆集群等协同发展模式的阶段。

  2.2技术手段——计算机通讯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区域图书馆协同发展最有效的手段

  计算机和通讯网络的出现促进了全球图书馆之间的互联互通,使区域图书馆网络的形成变得简单易行。

无论任何一种协同发展模式,无不受益于计算机通讯网络的应用。

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图书馆的业务管理系统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业务管理系统从最初的单机系统、联机系统、网络系统、集成系统、C/S阶段发展到现在的基于互联网的B/S阶段,使各级各类图书馆之间能够轻松实现共建共享数据库,使用共同的WebOPAC公共目录检索系统。

图书馆总分馆制和图书馆集群实现了图书馆之间业务系统的统一,而区域图书馆联盟和网络受发展特点和历程的影响,在形成协同发展趋势之前可能已经分别应用了不同的自动化管理系统,但在形成联盟或网络后,如何建立这些不同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更好的合作和发展,往往成为重要议题之一。

网络和信息技术不是实现区域图书馆系统发展的必要手段,但却是最有效的手段,它为实现区域图书馆协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理支撑。

  2.3运行方式——具有切实可行的运行方式和合作规则

  集中管理的总分馆模式下的区域图书馆具有统一的管理机构,这种机构可以是政府主办或授权的部门或图书馆理事会等,图书馆一馆多地分布于区域内,彼此之间根据建设和服务标准对外提供相应的服务。

图书馆集群、自组织系统都具有相对完善的章程或协议,通过章程、协议等对馆际协作、文献共享及传递、读者服务进行约定,保证了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应有的权利和义务、相应的职责和行为等[18]。

这种合作的规则可以是协议、章程、政策文件或图书馆立法,约束力也随之逐渐强化,保障了区域图书馆协同发展有章可循,持续发展。

  2.4合作目标——资源分布和服务效益较单馆更为突出和集约

  无论是城市规划、政府提议还是行业自发的图书馆间的合作,其合作目标一般是共享、改善资源和减少开支。

在各个国家和地区一般环境允许的范围内如何最大化这种协同效益,是区域图书馆协同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

建立区域图书馆协同发展模式,不是单馆之间的简单叠加,而是基于文献信息资源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和政策环境下对图书馆各种要素的整合和提高,包括工作人员素质、经费投入比例、文献体系建设和图书馆发展目标及建馆理念等内容的重新定义。

集中管理的总分馆制在读者服务上取得了无可争议的成就。

香港公共图书馆系统是世界上最为繁忙的公共图书馆系统;其次是多伦多公共图书馆系统,平均每年的流通量超过2800万册[19];2007年皇后区图书馆全年的资源流通量为2100万件,是美国流通量最高的图书馆[20];2007年大阪公共图书馆系统年外借量超过1157.2万册(件),借阅率高达340%[21]。

  3区域图书馆协同发展三种模式的利弊分析

  现阶段,管理方式的集中程度对区域图书馆协同发展的协同程度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自组织系统下的区域图书馆网络和区域图书馆联盟属于分层管理方式。

尽管有些联盟根据章程组成了相应的领导机构或委员会,但依然不能改变网络或联盟成员的行政隶属关系。

分层管理方式是图书馆事业从单一向协同发展的初始模式。

各图书馆之间为实现区域合作,在隶属关系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开展联合编目、通借通还(或部分通借、通还等)、资源共建共享等。

分层管理方式受诸多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区别:

在自动化管理系统上,由于区域内图书馆之间使用的管理系统不同或者对区域合作的支持能力达不到要求,只能实现联合编目或局部资源共享等;在业务管理上,由于隶属不同,随中心图书馆(总馆)的统筹力度,业务合作关系可以紧密,也可能松散;在读者服务上,可以是一卡通或一证通,活动资源即时共享或分布服务等。

这种管理模式存在以下优点:

(1)分散投入,缓解图书馆经费压力。

由于管理的主体不同,其建设经费、办公经费和文献采购经费向各自的管理机构申请,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压力。

如果这笔经费由统一的单位划拨,随着区域图书馆协同的发展,必然逐年增加财政负担,不利于现阶段我国图书馆事业的长期发展;

(2)方便沟通,开展读者服务。

由于图书馆和其他单位同属于一定区域管理机构辖属的事业单位或部门,这就有利于图书馆和隶属管理部门及其他部门的沟通联系,联合区域内各行业、单位开展服务。

同时,分层管理方式也有较大弊端,比如不利于资源统筹建设,不利于较好地保证分工协作,不利于提供整齐划一的服务等。

  国外和港澳地区高度集中的图书馆总分馆制属于集中管理方式。

这种方式从区域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以战略发展的高度统筹协调区域人口、区域面积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网络布局必然更加适合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资源共享上,集中管理方式不存在资产所有权不同的问题,可以轻松地实现“一馆多地”的同质服务,实现文献资源的通借通还和“大流通”,根据区域内的不同片区的阅读需求,较好地集聚资源。

在专业化分工上,不再强调区域中的每个图书馆都具备较强的技术支撑、专业支撑。

但集中管理的实现存在一定的难度,如需要以坚实的经济基础建设图书馆或者具有较好的图书馆发展基础,配合强有力的行政支撑。

在行政分割的前提下实行集中管理方式,也不利于图书馆行业与其他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合作。

即假如只是图书馆行业采用了集中管理方式,而行政架构保持不变,只是保证了图书馆行业的服务通畅,但同时割裂了图书馆与其他行政事业单位的联系,在某种情况下会影响图书馆特别是基层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经费上虽然解决了基层图书馆建设和发展所需的资金,但由统一的财政拨款,势必造成较大的经费压力等。

  中国化的总分馆管理模式属于复合管理方式。

复合管理方式的表现形式有两种:

一种纯粹是分层管理方式和集中管理方式的叠加,即在一定区域内的图书馆协同发展时既有分层管理方式又有集中管理方式;另一种是将图书馆的相关管理工作分解,一部分保持原有隶属不变,一部分集中管理,如隶属关系保持不变、建设投入主体基本不变,工作人员要求统一、图书加工标准统一、图书馆标识统一等,属于复合管理方式的第二种表现形式。

这种分解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复合管理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

既充分利用了分层管理的优势,又能够在图书馆服务上取得统一;既缓解了财政压力,又统筹了区域资源;既有利于将行政分割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又有利于站在读者角度,实现整齐划一的服务,达到区域图书馆协同发展的目的。

但由于管理权的分割有一定的难度,对图书馆内外部因素要求虽然不如集中管理高,但需要“面面俱到”,如需要建设者有较高的视野和先进的管理理念,需要一定的行政支持如文件、考评,有能够支撑图书馆协同发展的自动化系统,需要有一定的财政扶持等。

  表1区域图书馆协同发展模式利弊分析

  复合管理方式下的图书馆集群和集中管理方式的总分馆一样,基层图书馆可以在图书馆建设和运行上获得中心馆/总馆的支持,可以大幅度节省基层图书馆的运行成本和可利用资源量。

如苏州图书馆在建设金阊图书馆时,金阊图书馆单独运行人员支出预算在40多万/年,但成为分馆后,只需向苏州图书馆支付人员经费8万元/年。

再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