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22289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

 

1.结构主义:

狭义结构主义把世界经济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发达国家属于中心国

家,而发展中国家属于外围国家,二者的生产结构有很大差别。

国际贸易的收益更多由中心

国家获得。

外围发展中国家会陷入失业、外部不均衡和贸易条件的恶化的恶性循环。

广义的结构主义认为这个世界不像新古典理论所描述的那样可以灵活调整的,价格机制的作用是有限的,变迁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来实现,国家干预是有必要的。

2.新古典主义:

是与结构主义相对的一种世界观,它认为世界是灵活的,市场总是趋于均衡,价格机制可以良好地发挥作用。

市场机制是经济发展的最好机制。

3.贫困性循环:

在供给方面,一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低收入意味着人

们将要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很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了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低,低储

蓄能力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会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

'

低生产率造成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

入”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意味着低购买力和低消费能力,

低购买力导致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又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低资本形成使生产规模

难以扩大、生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这样,也形成了一个“低收入——

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

4.!

5.大“推进”理论:

认为,资本的供给是不可分的,交通、通讯、供水、电力、学校、

医院等等都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而且配套才能发挥作用。

这就要求投资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同时建成这些基础设施,工业化也因缺少基础设施条件而难以实现。

同时,企业规模过小,

企业间彼此提供的外部效应较小,企业的获利能力很低。

因此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应该采取整体“推进”的投资政策。

5.起“飞”理论:

罗斯托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为起飞创建前提、起飞、成熟、高额消费和追求生活质量这六个阶段。

其中起飞阶段是发展中国家向

发达国家过渡的起始阶段。

他认为,“起飞”就是要突破经济的传统停滞状态,实现在短时间内基本经济结构和生产方法的剧烈转变,使国民经济走向迅速发展的坦途。

6.&

7.临“界最小努力”理论:

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打破低收入与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根据其人口多且增长率高的特点,必须首先保证足够高的投资率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

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这个投资率水平即“临界最小努力”,没有这个最小努力就难以使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

7.资本形成:

资本形成即指社会不把其全部的生产活动用于直接消费品的生产,而以一部分用于工具、机器、交通器材、工厂及设备等各种可用来增加生产效能的物质资本的生产。

8.金融抑制:

造成“金融抑制”的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为了刺激投资,利用行政手段压低利率,抑制了储蓄的增长。

在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实际利率还可能是负值,导致人们追求实物形式的积累,最终使可用于投资的资本减少。

因此在发展中国家中,要么是利率被压低,要么是通货膨胀率较高,也可能是二者兼而有之,这就是所谓“金融抑制”。

 

9.金融深化:

所谓金融深化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资产存量规模大、品种多、期限种

类多的情况。

他是与金融浅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肖认为,推行金融深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

展。

因为在金融深化的经济中,随着金融资产存量的品种、范围和规模的扩大,金融资产与

物质资产之比不断上升;金融资产的积累将主要来自国内储蓄,从而减少了对财政收入和国

际资本的依赖;金融市场的扩展和多样化将增强投资者之间的竞争,为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

优化投资结构创造条件。

10.人口转变理论:

人口转变理论试图解释19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的人口变动情况。

据这一理论,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疗生活条件的变化,世界人口的增长大体经历了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并存、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仍维持较高水平和出生率与死亡率同时下降三阶段。

此,我们判断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的基本规律。

 

11.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

它是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指劳动力质量。

12,.可持续发展:

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

从其

产生的历史背景来看,可持续发展是作为对以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和面临的人口、能源、资源等一系列难题的反应而提出来的。

13,配第-克拉克定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

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

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将增加,这就是所谓“配第-克拉克定理”。

14.霍夫曼系数:

消费品工业净产值和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即所谓“霍夫曼系数”。

夫曼的结论是:

在工业化过程中,霍夫曼系数是不断下降的。

根据霍夫曼系数的数值范围,

工业化过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优势;第二阶段,说明资本品工业继续迅速发展,消费品工业优势地位渐趋下降;第三阶段,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平工业达到平衡;当霍夫曼系数下降到1以下时,工业化就进入了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要地位。

15.城市化:

所谓城市化,是指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长的过程,更确

切地说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

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计算,即:

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数/全国总人口数。

)通常以城

16.倒“U理”论:

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区域间不平等程度大体上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变化。

因此,尽管经济发展初期区域增长不平衡,区际人均收入水平差距扩大,但从长期看,区域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是趋于均衡的。

17:

两缺口模型:

两缺口模型是由钱纳里等人提出的用以说明外援对一国经济发展作用的理论。

其中心论点是,外部融资(贷款和赠与)在补充国内资源以解除储蓄和外汇短缺的困境方面可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18.进口替代战略:

内向型发展战略一般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初级内向,指经济上完

全自给自足,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不与外国进行贸易的封闭式经济发展战略;另一类是次

级内向,通常称为进口替代,指利用贸易保护政策,通过发展国内消费品生产来取代进口。

进口替代生产主要集中于食品加工、饮料、服装、鞋类、纺织工业等消费品工业。

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核心是通过保护性关税和进口配额对国内进口替代品生产企业实行保护。

19,出口替代战略:

“出口替代”一词最早是由拉尼斯提出来的,意指发展中国家用制成品替代初级产品作为主要的出口商品,以此加强本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

 

故又称为出口导向战略。

所谓外向发展战略,指的是以出口来带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换言之,外向发展战略,就是以出口鼓励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20边增长边分配:

政府通过政策调节,使经济增长为低收入阶层创造更多增加收人的机会,并为他们利用这些机会提供资源条件。

 

《发展经济学》课后问答题

 

第一章

 

1.什么是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有哪些基本特征

 

现代经济增长指的是指一个特殊的时代,

 

它是从

 

18世纪末开始,范围是经济发达国家

的经济增长。

它具有以下6个基本特征:

首先,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很高。

第二是生产率的快速增长。

第三,经济结构迅速转变化。

第四,与经济结构密切相关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也发生了迅速变化。

第五,由于技术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在瓜分世界。

19世纪末走向世界,

第六,现代经济增长的扩散,尽管有扩散到世界范围的倾向,但实际的扩散却是有限的,只局限于不到全世界1/3人口的范围内。

上述6个特征是互相联系的。

 

2.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

 

(一)低下的生活水平

(二)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三)人口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

(四)高水平的失业和低度就业

(五)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

(六)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七)不发达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本质特征

 

3.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各不相同的概念。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一

定时期产品和劳务的实际产量的增长。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

经济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生活质量提高、

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增长,二者密不可分。

 

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有经济增长不一定有发展.

第二章

 

3.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发展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落后国家或农业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实现经济起飞

和经济发展的学问。

就广义而言,凡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问题,都是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4.发展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概述各个阶段的主

 

要流派和观点。

 

发展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发展经济学的形成时期。

在这一阶段,结构主义学派是发展经济学的主

流。

发展经济学在这一阶段的基本论点有这样三个:

唯资本论、唯工业化论和唯计划化论。

(1)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第二阶段。

在这一阶段,新古典主义重新得势,但结构主义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同时,激进主义者也加人论战,与结构主义、新古典主义三分天下。

(1)、新古典主义的复兴

新古典主义的复兴首先表现为对经济计划化和市场作用的重新评价上。

(2)激进主义的兴起

在该阶段,激进主义发展理论形成一股令人注目的力量。

3、第三阶段是发展经济学的危机与重建阶段。

特点可以用两句话概括:

新古典主义一统天下,发展经济学死而不僵。

新古典主义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统一了发展研究,成为发展经济学的新正统。

第三章

 

1.什么是经济增长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

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

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来计算。

经济增长被

 

归结为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出现的增量,但广泛意义的经济增长可以理解为一个存在增量结果的长期持续过程,它包含着结构变迁。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可以区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

(1)直接因素是指资源投入数量和资源使用效率。

资源即生产要素,通常包括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

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物质资本特别是人力资本的匮乏,以及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在数量上和结构上的适应性,常常成为发展中国家面对的巨大难题。

自然资源的贫乏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约束作用,但对经济增长不起决定性作用,

劳动力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对经济增长具有直接的、重要的作用。

劳动力人口的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决定了一个社会潜在的国民收入的增长。

资源的使用效率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另一直接因素。

资源使用效率可以用全要素生产率

——即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来进行衡量。

(2)间接因素是指那些既影响资源的数量也影响资源的使用效率的各种因素。

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有两类:

一是技术,二是制度。

技术直接影响着资源使用效率,技术进步还提高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

 

3.你怎样理解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

 

罗斯托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六个阶段:

传统社会、作为起飞前提的阶段、起飞、成熟、大众高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

在罗斯托的六个阶段中,与当前发展中国家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前面三个,即传统社会、起飞的前提和起飞。

起飞是罗斯托模式的中心概念,是社会历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转变。

在这一阶段,生产性经济活动的规模达到一个关键水平,从而引起变化;这些变化导致经济和该经济所属的社会的大规模和累进式的结构性转变。

罗斯托认为,起飞阶段是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折点,对于发展中国家有着重要

作用,它强调了资本和技术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除此以外,它还特别强调了制度因素在经

济发展中的作用,甚至把制度作为决定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4.简述波特的竞争发展阶段理论

 

1990年,波特在《各国的竞争优势》一书中,将各国“竞争发展阶段”划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要素推动的阶段,波特认为大多数国家目前仍停留在这一阶段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取得优势。

只是靠丰富

第二阶段是投资推动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以大规模投资为特征,由于规模经济的

作用,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物化为物质资本,分工和专业化

已高度发展。

随着闲暇和收入的增加,消费日益多样化,教育水平开始大幅度提高,信息积累速度加快,人口转变已经完成,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

工业化国家已进入了第二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创新推动的发展阶段。

按波特的判断,只有美国和前西德已进入这一阶

段。

在这一阶段,社会必须做出调整以提供创新的环境,个人价值受到尊重。

知识产权的保

 

护、学术交流和学术机构的运营、人力资本的高度积累、一般性爱智活动的普及、国民素质

的普遍提高和教育回报率的增加,所有这些因素都已具备。

波特似乎认为这是发展的最高阶段,

第四阶段是衰落阶段或财富推动的发展阶段。

财富积累到特定水平,人们从专注于生

产性投资转向非生产性活动,生产率下降,经济停滞,消费不能相应节制而引起长期通货膨胀。

波特认为,英国正处于这一阶段。

第四章

1.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因素。

(1)生产要素严重短缺。

(2)生产要素使用效率低下以及劳动生产率不高

(3)结构性弱点

(4)各国经济的相互影响

(5)制度因素

(6)其他外部因素

第五章

 

1.如何理解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资本形成有哪些来源

 

一、初始资本与资本形成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必须首先要解决其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基础设施的建设需大量的投资。

从理论上讲,投资来源于储蓄,但是,由于

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居民收人低下,有限的居民储蓄不足以满足投资需求,储蓄主要应该

 

来自生产剩余,而对于低收入国家来说,生产剩余主要来自农业。

所以农业剩余成为发展中国家初始资本的主要来源。

二、储蓄与资本形成

 

三、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虽然储蓄是资本的源泉,但是储蓄只是资本形成的必要条件,

并不是充分条件。

只有储蓄转化为投资,能够产生生产能力以后,储蓄才能够变成资本。

蓄向投资转化是通过金融机构进行的,可见,金融体系对于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8章

 

1.说明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经济增长可以由劳动力投入的增加、资本投入的增

加而实现,也可以由这些投人要素产出效率的提高而实现。

前者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后者是内涵的扩大再生产。

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投入要素是很重要的,但由于资源总是稀缺的,因而通过提高投入要素的产出效率来支持经济的持续增长是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的目

标。

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途径。

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在经济活动中总要按一定比例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而各种生产要素结合的比例及具体形式技术进步能节约一种或者几种要素或者改变要素结合的方式,

以某种具体形式结合在一起才,从根本上讲是由技术决定的。

从而节约资源,提高生产效率。

2.技术进步分为几种类型这种区分有什么意义

 

哈罗德关于中性技术进步的定义与希克斯是有区别的,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他

们都认为中性技术进步不会引起工资与利润在国民收入中份额的变化。

哈罗德的中性技术进

步实际上意味着,技术进步能够抵消利润率下降的趋势,从而,即使资本-产出比率不断提

高,资本不断深化,资本收入在总收入中的份额仍然保持不变。

这种技术进步并不影响资本

的边际生产力,只是使每单位劳动由于配备更多的资本而增加了它的效率。

 

3.简单介绍一下技术引进的必要性及其途径

 

必要性;通过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落后国家能够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经济跳跃式的发

展。

许多发达国家就是依靠技术引进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发展。

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和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

为了早日实现经济现代化,发展中国家都非

 

常重视技术引进工作。

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在任何一方面都领先与其他国家,即使是技术最

发达的美国,也要引进其他国家的技术。

因此各个国家之间应该相互学习,相互补充,这样

才能共同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引进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

一方面,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很大,据估计二者间的科技差距约为60~80年。

另一方面,

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科研资金不足、人才缺乏、制度不完善,这些困难都影响了发展中国

家进行研发。

发展中国家如果想只依靠本国的研发来获取技术进步,那么它与发达国家的差

距只会越来越大。

 

途径:

技术引进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向国外购买新设备、新产品并加以复制。

(2)从国外购买专利权或生产许可证,在国内进行生产;(3)接受外国政府和企业进行的技术援助。

4)通过引进外国公司投资。

 

4.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要注意哪些问题

 

长期依赖技术引进反而会使发展中国家在技术上始终处于不利地位。

这是因为发达国

家所转让的技术并不都是本国最先进的技术,例如美国政府就规定对外转让的技术要有一定

的时间差,甚至发展中国家引进的一些技术是发达国家已经淘汰的技术,这样,发展中国家

就必须不断购买更新的技术,在技术上逐渐成为发达国家附庸,无法超越发达国家。

因此,

发展中国家在引进技术的时候要加强鉴别,引进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引进缩小同发达国家的技

术差距,最终实现技术上的独立开发和创新

 

第十章

2.农业在经济发展中有哪些作用

答:

(1)产品贡献。

(2)市场贡献。

农民购买服装、家具、日用品及建筑材料等消费品和化肥、农药、农机及其他农业投入品,扩大了对工业品的需求,刺激了工业生产的扩张。

这样,农民作为工业品的需求者,对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做出了贡献。

(3)要素贡献。

农业的产品贡献来源于农业生产,农业的市场贡献来源于农业和其他

部门的交换,农业的要素贡献则来源于农业资源向其他部门的转移。

按资源的种类,农业的要素贡献又可细分为资本贡献和劳动贡献。

(4)外汇贡献。

在工业化进程中,外汇短缺是一个长期问题。

在这方面,农产品的出口可以为发展中国家获得十分宝贵的外汇。

特别是在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工业很不发达,

农产品和其他初级产品的出口可以说是许多国家获得外汇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来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外汇贡献的重要性不可避免地要下降,但可以认为,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农业的外汇贡献仍是不可忽视的。

3.改造传统农业有哪些基本途径

答:

传统农业的改造主要有两条途径:

制度创新

业生产技术的变革)。

(土地占有方式的变革

)和技术创新

(农

 

(1)土地占有方式包括:

大规模现代耕作或养殖、种植园农业、大庄园、家庭农场独立农业者、租佃制、分成制、不在地主、公社制、集体化农业等。

因此,土地占有制度的改革

也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形式。

例如,租佃合同的改革保障了佃农的使用权,依法签订限制地

主驱逐佃农的权利的长期合同,会使佃农更愿意投资于土地,而且也会给佃农的家庭生活带

来一定的稳定性。

再如减租,包括规定地主吸取的地租占农作物份额的上限,佃农家庭可因

此拥有更多剩余进行消费和投资。

还有,以有偿转让的方式使土地归于耕作者。

这种改革本

身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政府可以颁布法律规定个人能够拥有土地数量的上限,迫使个人出

售限额外的土地。

或者,法律可以规定除了耕作土地的人拥有的土地外,其余必须全部出售。

以无偿方式实现耕者有其田,其激进程度仅次于集体化的改革措施,除耕者拥有的土地外一律没收。

(2)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

对农业来说,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最好的技术,所有农业技术都必须针对当地土壤、气候条件和当地要素禀赋状况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在地多人少的国家,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用有限的劳动力生产出最大的产

量。

在地少人多的国家,虽然也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土地生产率的提高是更重要的因素。

例如,美国和日本实行的农业发展战略有实质性的不同。

在美国,劳动生产率非常高,但每

公顷土地的产量却远比许多国家要低,甚至还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

日本农业的劳动生产率

仅仅是美国的1/10,但每公顷土地产量却接近美国的10倍。

不同的发展战略要求采用不同的技术。

这些不同的技术可分成两大系列,即机械(技术)

系列和生物系列。

机械系列是指用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其他形式的机器替代劳动。

生物系

列是指使用杂交玉米或由建于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所培育的新型稻种等改良的作物

品种而提高产量。

由于采用了这些新品种,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这种现象经常被称为“绿

色革命”。

第十一章

 

1.什么是工业化历史上的工业化模式有哪些特点

 

答:

(1)较窄的定义,认为工业化是指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

另一类定义较为

宽泛,中国经济学家把“工业化”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

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

(2)历史上的工业化模式

我们所谓“历史上的工业化模式”是指欧美发达国家历史上经历过的工业化模式。

这些国

家的工业化模式的共同特征为:

首先,这些国家的工业化都以建立在城市的大规模工业企业为载体。

其次,在这些国家中,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化是民间发动的。

第三,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大多是消费品导向的;

概括地说,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模式是追随市场的模式,表现为自发的进化过程,政府干预造成的扭曲较少,资源配置较为合理,但这一过程往往十分漫长。

 

2.概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答:

(1)所谓城市化,是指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长的过程,更确切地

说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计算。

(2)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一方面,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

工业化本

身要求资本、人口和劳动力等资源集中到一定程度,这种集中过程就表现为通常所说的城市化。

工业化水平高的国家,其城市化水平也高。

另一方面,城市化又推动了工业化。

这是由

城市化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所决定的。

城市的主要特征是集中,集中能产生聚集经济效益。

3.简述托达罗模型的主要内容。

答: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为此,托达罗提出了一个解释框架。

(2)城市工业部门存在大量失业;(

城市失业不断上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