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的变化国旗下讲话.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22746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祖国的变化国旗下讲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祖国的变化国旗下讲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祖国的变化国旗下讲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祖国的变化国旗下讲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祖国的变化国旗下讲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祖国的变化国旗下讲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祖国的变化国旗下讲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祖国的变化国旗下讲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祖国的变化国旗下讲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祖国的变化国旗下讲话.docx

《祖国的变化国旗下讲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祖国的变化国旗下讲话.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祖国的变化国旗下讲话.docx

祖国的变化国旗下讲话

祖国的变化国旗下讲话

有了坚强的理由,一切顺风顺水,虚伪的懦弱,也会在真诚的诺言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无所适从。

所以,坚强也就成了你人生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守于国旗下讲话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40多年来,我经历了从票据到存折、从银行卡到手机支付的过程。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支付方式也越来越快捷方便。

我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感触很深。

20xx年隆冬,寒风凛冽,我爱人在县医院接受手术,急需输血。

我拿着主治医师开的处方,从住院部一路飞奔至门诊部,排队划价,又到交费窗口排队交费。

县医院每天病患爆满,狭小的门诊大厅人流如潮,收费窗口人头攒动,早已排起一字长蛇阵。

一个小时后,终于轮到我了。

我的存折是建设银行的,可县城的建行网点很少,只有挨着东门的菜场有一家,平时人还特别多。

要命的是,我还是个“老古董”,没有办理银行卡,取款只能到银行营业大厅柜台排队办理。

好在最后取到了钱,及时交上了医药费。

现在想来,那天真是好事多磨,为交几百块钱的医药费,磨破了嘴皮子,跑断了双腿,费时耗力不说,还差点儿误了大事。

时光匆匆,转眼到了20xx年。

我单位一同事,春节带了积攒一年的工资回家。

因为带的是现金,所以刚到车站就被小偷盯上了,最后被洗劫一空。

听说他的事情后,为了安全起见,我也办了张银行卡,平时很少在钱包里放“巨额”现金了。

要买菜,就去银行自动柜员机上取出100块钱;买其他东西,要么直接刷卡,要么如数取钱,这样方便又安全。

而现在,我连银行卡都很少用了,早已用上了方便快捷的移动支付方式。

去年,有一次匆匆忙忙打车去参加会议,忘了带钱包。

正在着急之际,经司机师傅的提醒,我让朋友帮我转了些钱过来,用手机支付了打车钱。

以前,因为我长期出门在外,每逢家里的亲朋好友家里有喜事,我都会提前托人捎去礼金,送上祝福。

如今,躺在床上,足不出户,用手机操作,就可以用微信发红包、用支付宝转账了,一键搞定。

移动支付,真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精彩。

今年是中华人民___成立70周年,我要为我的祖国点赞,因为她的强大,才让我们走上了信息高速路,才让我们开启了无现金使用时代,才让我们享受了移动支付的方便与快捷。

祝愿我的祖国越来越美好,祝愿我们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40多年前,我在苏北农村的一个破瓦房里出生。

如今,我已是海南省海口市的一名“棚改人”。

因工作出色,还被海南省委、___评为“百日大会战先进个人”,被海口市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小时候,在苏北那个贫穷的村子里,我们一家三代10口人住在3间破瓦房里,日子过得实在困难,家里便把年幼的我寄养在外婆家。

那时的我,虽然懵懵懂懂,但非常渴望能住上大一点儿、好一点儿的房子,因为那样我就不用和家人分开了。

而今,我作为一名“棚改人”,亲身参与了海口市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工作。

从20xx年起,海口市启动了新海、红城湖、龙歧、面前坡、坡博坡巷等17个棚户区(城中村)的改造,涉及征收土地面积x亩,房屋面积x万平方米,投入征收补偿资金x亿元,惠及x万户x万人。

随着一栋栋新建回迁安置房拔地而起、一个个城中村面貌日新月异,海口这座年轻的省会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青少年,

贫寒的家境及奋斗的我

小时候,在我的老家苏北农村,家家的日子都过得清苦。

我家又有4个孩子,更显得捉襟见肘了。

那时,我既要上学,还要做家务,放学回家很少做过作业。

初中时,由于学习成绩差,常常尴尬地“大红灯笼高高挂”。

为了给家里增加一些收入,全家人都做起了袜子加工。

而我也学会了绣袜子,绣1只袜子1毛钱,所以我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绣袜子上。

后来,家里经济状况逐渐好转,翻建了瓦房,住房条件有了改善。

考高中时,我名落孙山,望子成龙的父亲咬牙给我“买”了个高中让我读。

在父亲的期盼中,我第一次背井离乡,第一次乘坐汽车,第一次独自到外地求学。

现在想来,高中的生活对我以后的人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不仅学会了独立生活、增长了知识,还开阔了眼界、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但不幸的是,高三预考时,我还是以几分之差,失去了参加高考的机会。

无奈,我只能背起行囊回到家乡。

父亲什么也没说,只是无奈地摇了摇头。

我知道,是我打碎了他望子成龙的梦想。

之后,我自己找了一家工厂上班。

冬季征兵开始,身为村委会主任的父亲希望我去深造。

就这样,我踏进了军营,成了一名海军后勤兵,后来又幸运地考上了军校。

进入军校后,我家的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翻建了4间两层的楼房,终于圆了一家人的安居梦。

在20xx年,我通过自己的努力,从战士到排长到指导员,一直升到了中校副团级。

同时,还获得了优秀青年工作干部”、“优秀函授学员”、“学雷锋先进个人”、“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四会政治教员”、“十佳优秀机关干部”、“优秀党员”等称号。

还因新闻报道工作突出,被荣记三等功。

中年,

我是骄傲的“棚改人”

20xx年前,我从安徽的一所军校被分配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海南省海口市的工作。

记得第一脚踏上海南的土地时,便被海天一色、椰影婆娑的南国风情吸引住了,一下子让我爱上了这里。

为了融入这里的生活,我经常一个人坐着公交车满城转悠,转遍了海口大街小巷的角角落落。

在我沉醉于海南的风土人情和美景时,也为海口房地产经济泡沫导致的满城半拉子建筑深感痛惜。

20xx年,我从转业,很多亲朋好友都劝我回老家江苏发展,但我还是决定留在海口,因为我已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城市,爱上了这里的一切。

带着对这座城市的眷恋和挚爱,我转业到海口市政府住房和城乡___门,负责全市棚改项目和市政房屋征收项目的概算审核工作。

动辄几千万元、几亿元甚至是几十亿元的资金,时间要求紧,金额要求准,标准要求严,容不得半点马虎。

工作压力之大,可以想见。

为了干好这份工作,我始终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20xx年,海口市推进东西双港驱动战略,加快推进美兰国际机场二期项目和海口新海港项目建设。

同时,继续深入推进“双创”工作,棚改和市政征收项目很多,任务很重。

有一段时间,工作特别繁重,开会、审项目、下工地检查几乎是家常便饭

20xx年国庆前夕,主管市领导要到别的城市考察,我手上的项目急于审批,为了赶在领导出发前签批成功,我自己跑到市领导办公室等候,并跟秘书保持联系,终于在领导出发前签批完成。

接着,我又跟踪办公厅发文,一直忙到晚上10点多才将批复发回区里。

这时,我这才舒了一口气。

20xx年4月13日,海南被批准建设自贸试验区。

为加快建设,20xx年5月8日,我陪同市领导去杭州考察,上午去晚上回,在杭州马不停蹄看了3个项目,并与杭州市政府相关人员进行了座谈。

我既要对接杭州市政府工作人员,又要全程协调考察活动,连口水都没顾上喝。

在回海口的飞机上,我渴得连喝了3杯水。

晚上两点回到家,又连夜赶写考察报告。

第二天上午,准时将考察报告交到了局领导手中。

这件事让我亲身感受到了建设自贸试验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而这更需要大家一起“勇当先锋、做好表率”,发扬特区精神和“一天当三天用”的工作作风,肩负起建设自贸区的重任,把这件大事干成,干得漂漂亮亮的,不辜负xxxx和___的厚望。

我知道我的余生就在海南岛这块热土上度过了,我虽然微不足道,但我要发挥每一份光每一份热,把她建设得更加美丽更加美好!

今年是中华人民___成立70周年,回首自己46年来走过的路发现,祖国在不断强大,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也日渐美好。

此时,我的心中涌动着一份感恩与感动,只想大声说:

“我爱你,祖国!

1942年,我出生在革命老区——坐落在牙山北麓山沟沟里的山东省栖霞县(现为栖霞市)庙后镇的草格夼村。

这么多年来,记忆中的打麦场,时常在我的梦里浮现,散落一地故乡泥土的芳香。

农业合作化时期,全村200多亩地生产的麦子都要在这里碾轧、晾晒。

打麦场就是全村人的盼头和希望。

每到麦熟开镰时,田地里便人潮涌动、热火朝天。

有的头戴草帽,有的肩搭毛巾,有的粗布衫勒在腰间,大家都弯着腰,对着金黄色的麦秆,一下一下地挥舞着锋利的镰刀。

收割后,生产队就要开始组织男人们挑麦了。

这挑麦可是个力气活儿,一百五六十斤的麦捆压在肩上,无论路有多远、路况有多么凹凸不平,麦捆都不许下肩,右肩累了、痛了换到左肩,左肩累了、痛了换到右肩,反复重复着这个动作。

这些汉子在路上,你追我赶不甘示弱,不时还要吆喝几声,为自己也为同伴们加油鼓劲,那阵势好不威风。

六七天过后,打麦场便立起了一排排金灿灿的圆柱形麦垛,煞是庄重、美观、喜庆。

待到辗轧时,乡亲们先用锄头在麦场上仔细地刮上一遍,铲平地面,然后挑来水,用瓢均匀地洒到地上,再套上毛驴或骡子,拉上石碾,一圈一圈地细碾慢轧,直到将场面碾实碾平。

起场,压麦,扬麦,乡亲们一件接着一件地干,那时空气中总是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新麦味和幽幽的麦草芳香。

大家都十分喜欢这种味道,因为这种味道能让他们忘记烈日烘烤,忘记收割时的腰酸背痛,忘记挑麦时的“骨头散架”,也能忘记贫困饥饿时的窘迫。

除夏至前后打麦场碾轧、脱粒、晾晒小麦外,到了秋天,打麦场还要将金黄色的谷子、玉米、大豆及红彤彤的高粱等五谷杂粮进行脱粒、晾晒。

这些粮食在打麦场扬净、晾干后,乡亲们总要挑选出最优质的按计划数量要求足额或超额卖给国家,这就叫“爱国粮”。

剩下的留足种子和储备粮后,再按人口分给农民。

虽然这些农作物的收成极其有限,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壮大了集体经济,丰富了乡亲们的生活。

时光荏苒,我慢慢长大了,之后又参军入伍,后又转业回到地方工作,离开了故土。

这期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政策纷纷出台,各家各户的打麦场都建在了各家各户的田边地头或房前屋后,既方便又省力。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出台一系列的惠农政策,让农村机械化变成了现实。

尤其是党的xx大以来,各式各样的现代化设备相继研发出来,一次性完成收割和脱粒已不再是梦,既快捷又省力。

如今,故乡的打麦场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它。

因为,是它碾走了曾经艰苦贫困的岁月、抚平了游子思乡的愁绪、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它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更加热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更加感恩伟大可爱的祖国。

我出生70年代初,睁开眼的时候看到的是两家共住一个土草房,共用一个厨房,一间卧室前后两铺炕,晚上用布幔子一隔就成了两个家庭7口人睡觉的地方。

吃的是小米、高梁米、玉米面、玉米渣子等,一年到头偶尔在过年时吃点小麦面。

照明用煤油灯,记事时起就时常念着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理想社会入睡。

七八岁时,就和大人一样扛着锄头进行铲地,拿着镰刀进行割地,每年小麦丰收时即喜悦又有些畏惧,喜悦的是可以吃上几顿白面馍馍,畏惧的是收获小麦时正值天气最热的时候,一弯腰一身汗,可怕的是小麦麦芒扎在身上痛痛的,加上汗水浑身不舒服。

当时的理想就是什么时候都有收获机收获,不用人收割就好了。

8岁上学了,上学时正赶上当时纸张紧张,一张纸要写的密密码码,没有作业本就惓包装纸订成本子。

课桌是一张长条板子放在两摞坯上,凳子是从家里带的小板凳,黑板是用水泥在墙上抹上一层用油墨涮上去一层,一周基本上都要涮一次。

老师一在黑板上写字,坐在前排的学生头上都是粉笔灰。

父母每年往复地在刀耕火种中反复循环,生活没有多少改观,白发渐渐染满双鬓。

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农场工作。

虽然只有10多年的变化,小时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而且收获全部是机械化,一个人就可以耕种几百亩、甚至上千亩土地。

学校的的设施,和自己上小学时变化不是很大。

我也由一名学生成长为一名教师。

刚踏入教师队伍,凭的是热情,没有多少经验。

当时,学校微机室只有几台电脑,会使用电脑的只有微机老师。

当时为单身一枚,每天除了了单位就是宿舍,也没有什么爱好。

当刚老师只能是靠勤奋,晚上下班后吃过晚饭,办公室时从阅览室里借一些书,一看到半夜。

直到打经的老大爷提醒应该睡觉了,才回宿舍休息。

周而得失,一直到3年后成家。

只要有时间,就看看教育理论书籍,偶尔也写写心得随笔。

当时年青,领导就把一些大大小小的材料交给我写。

有时材料多,加班是常事。

有时也写点新闻、文学作品等。

要想当好老师确实不容易,不光要有理论,同时也要不断地汲取教育前沿的东西,还要掌握现代的教育技术。

当时,为了学好电脑,孩子小,学校电脑少,孩子中午在托儿所不回家,没有办法中午在外边吃一口,回来学习电脑。

随着社会发展在20xx年的时候,学校为每个教师配备了一台笔记本电脑,教室使用上了实物投影,基本上实现了声光电有机结合,班班接通了互联网,实现了班班通。

学生再也不用吃粉笔灰了。

我也成为了中级教师,从一名教师成长为学校的一名中层领导。

每年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以及,笔耕不断,在全国报纸、网络发表作品20xx多篇。

多次被评为宣传报道先进个、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安全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每过两三天,我总要和住在城里不习惯、执意要住在乡下老家的母亲用手机视频一次。

虽然我们相隔近千里,但每次和母亲说起话来,我就像在她的身边一样。

放在几十年前,这是想也不敢想的。

小的时候,父亲是村(那时叫大队)干部,加之我家又在村中心,为了联络方便,村里的手摇电话机就放在了我家。

那时没有电视,虽说有广播,可大山里信号不好,一下雨线路就坏,有时一坏就是几个月,就算好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太清楚。

报纸几乎没有,偶尔送些报纸来,新闻早已变成了旧闻。

所以,听到___、___的“声音”的惟一渠道就是这部电话机了,只要它一响,就一定是有相当重要的方针政策要学习传达。

一旦接到这样的重要通知,村里的电话员就马上把通知送到各小队和其他村干部手里。

要是村里有重要或紧急的事情向公社汇报,也要用电话。

改革开放、农村土地承包等重大改革政策,村里都是通过电话得到的消息。

当时,这部电话机用的是两节硫酸电池,电池用久了,打电话时就要狠狠地用劲儿摇,然后必须拖着很长的“喂”音,对方才听得见。

尽管这样,村里的小伙伴也十分羡慕我。

有人接、打电话时,小伙伴们就会趴在我家的窗户上看。

有时父亲不在家,我也会把小伙伴们带到家里来,让他们围着电话机看,特别有优越感。

那时公社有个电影放映队,每过一两个月,村里就能轮到放一次电影,这时,放映队就会通过电话通知。

所以,村里的小孩子们特别希望能经常接到这样的电话,只要电话机一响,他们就会问是不是放映队打来的。

后来,我离开了村子去外地上学。

村里有了办公的地方后,那部电话机就搬走了。

听说,它继续“服役”了很长时间,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有了拨号电话后,才完成光荣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

参加工作后来到城里,再没见过这种电话机。

单位里用的都是拨号、数字按键电话机。

但这只有单位的办公室里才有,除了领导外,几乎没有人可以自己独占一部。

那时就算有钱,也不是想安电话就能安的。

慢慢地,有了程控电话后,电话就不再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也可以托人装电话,要20xx元左右。

但大家都感觉这钱花得值,因为有了电话,印名片时就可以印上,给别人名片时,还特意交代:

“那上面有我家电话号码。

”这不仅是一种优越感,更多的是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

电话的飞跃发展应该是BP机(传呼机)、“大哥大”出现之后。

BP机出现后,电话就渐渐成了一种大众消费品。

很多人买了BP机后,还会专门配个小皮套,将其小心翼翼地装进皮套挂在腰间,偶尔听到电子提示音,还要急匆匆地到处找公用电话回复。

我那时也买了一个BP机挂在腰间,只不过设置了振动提示。

有一次开会,正在聚精会神地听领导讲话,突然腰间振动起来,吓了我一跳,以为是小老鼠或爬虫之类的东西钻进了腰间。

晚上和妻子说起这事,她说:

“那你就别挂了,等条件好点儿买个‘大哥大’吧,反正传呼机也不能接打电话。

”虽然BP机不太方便,但我依然感觉,它的出现是电话普及化、大众化时代到来的标志。

“大哥大”在当时可是有钱和有身份的象征。

一些持有“大哥大”的人,常常把它带到街上,不仅不嫌弃它的笨重,还专门要找人多的地方上演“通话大戏”。

随着这些“通话大戏”的增多,手机的知识也在很短的时间内普及了,并将模糊的概念和实物实现了无缝对接,大大缩短了现代电话的宣传周期,也为电子产品商节省了大量的广告费用。

随着“大哥大”的笨重、价格高等缺点的显现,它像传呼机一样,逐渐被一些功率小、轻质美观的手机替代了。

再看今天的电话功能,多得已经无法用词语来概括了。

过去的电话仅仅有传递声音的单一功能,如今的电话又增加了购物、看书、炒股、看电影、看电视、看视频等各种以前难以想像的功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电话变迁的过程,也是我们的伟大祖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备感自豪和荣幸!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