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工业园区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25797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工业园区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工业园区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工业园区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工业园区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工业园区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工业园区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工业园区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工业园区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工业园区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工业园区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工业园区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工业园区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工业园区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工业园区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工业园区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工业园区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工业园区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工业园区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工业园区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工业园区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工业园区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docx

《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工业园区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工业园区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工业园区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docx

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工业园区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

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林业产业园区

建设项目建议书

0

1

9

21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

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林业产业园建设项目

项目性质:

新建

项目建设地点:

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

项目业主单位:

项目业主法人代表:

项目建设规模及总投资:

1、项目建设规模:

项目建设用地500亩,12万平方米生产厂房,1.5万平方米生产办公及配套用房,1.0万平方米辅助用房,12.0万平方米绿化用地,3.0万平方米道路,3.83万平方米原料储藏区。

2、项目总投资为36300万元,本项目建设资金由********自筹。

项目建议书编制单位:

********

项目建议书编制单位法人代表:

***

二、项目建议书编制依据

1、三都县林业工业园区总体规划;

2、三都县林业工业园区建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3、国家颁布的有关《项目建议书》编写规程、规定要求;

4、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技术规范、规程、标准;

5、业主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

三、*******概况

十多年来集团就森林资源、各项林产技术以及林产品深加工和森林文化进行巨额科研投资,取得并掌握了科学速生丰生种植技术;木材综合利用与加工技术;环保、生态、可循环再生木质房屋生产、建造技术。

集团所掌握的最新科技种植杉木的方法大大缩短了贵州杉木传统的种植周期,使其由20年降至6-8年。

实现了林农增收,创新林业发展短期、循环、可持续的运营模式。

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低碳绿色循环经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新兴林产工业发展模式,共同打造林产工业巨型项目,拟建设投资超过25亿人民币,以强大的资本为后盾全面介入中国西部林业产业发展。

*******正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坚持“林以载道,木以厚生”,让森林、人、木三者循环发展,使自然与人文互为助力,同享丰足,循环不息。

第二章项目背景

第一、黔南州三都县基本概况

1、黔南州三都县地理、人文概况

黔南州三都县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

三都县据黔南州府都匀市87公里,是全贵州省十个林业县之一,森林覆盖面积在60%以上,盛产送、杉、桦等多树种,

2、黔南州三都县气候条件

黔南州三都县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在14-19摄氏度之间,雨季明显,降水较多,年降雨量在1487.2毫米,日照年均约1200小时左右,无霜期长,每年为332天,北部地区无霜期平均为320天,农作物三熟潜力较大,北部普遍轮作两熟。

素有“森林之州”之称,矿产资源较为丰富。

主要矿产资源有金、汞、锰、锑、辛、硫磺、金刚石等10多种,特别硫铁矿占贵州省第一位,在贵州省首屈一指的,金矿和金刚石等矿产也极具优势。

3、黔南州三都县经济和建设环境

“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先后克服雪凝和特重大旱灾、洪灾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困难,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落实省、州的各项工作部署,积极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新阶段扶贫开发、扩大内需和“两快”过境等机遇,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各项主要目标任务。

全县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一、经济总量明显增加,产业总体结构进一步优化

“十一五”期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6.27亿元,为“十五”期末的1.2倍,年均增长13.53%(可比价),基本完成年均增长14%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其中第一产业5.76亿元,为“十五”期末的54.4%,年均增长6.74%,第二产业2.75亿元,为“十五”期末的4.2倍,年均增长33.68%,第三产业7.76亿元,为“十五”期末的1.47倍,年均增长14.77%。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416.4元,为规划目标的105.2%,超规划目标216.4元。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2005年的50.41:

7.17:

42.42调整为2010年的35.4:

16.9:

47.7,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个15.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9.7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个5.28个百分点。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全县各级各有关部门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州有关农业农村工作文件精神和各项惠农政策,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围绕“畜、菜、果、竹、茶”五大产业,积极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十一五”期末,全县农业总产值预计达到8.62亿元,为“十五”期末的167.1%,年均增长6.73%;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3467元,超规划目标967元。

(一)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基本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目标。

“十一五”期末,粮食总播面36.5万亩,总产量11.65万吨,完成规划目标91.25%、105.91%;油菜播种面积75195亩,油菜籽产量7144吨完成规划目标125.33%、119%;商品蔬菜种植面积10.16万亩,完成规划目标156.3%,产量17.40万吨,产值26714.83万元,完成规划205.49%;粮、经、饲作物种植比重由48∶18∶34调整为40:

30∶30;建成沼气池1.2万口,完成建池规划目标120%,覆盖农村总户数的15%(农村户数79826户);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38%,完成规划目标126.67%。

建成大河镇早熟蔬菜、交梨乡水晶葡萄、九阡镇九阡李、都江镇椪柑四个现代农业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总核心面积达4000多亩,良种覆盖率达100%,完成任务的800%。

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任务均超额完成规划目标任务。

(二)林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效益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县林业工作以建设绿色生态三都为目标,坚持改革活林、科技兴林、依法治林,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使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有了较快发展。

五年来,全县累计完成造林面积10.18万亩,其中:

退耕还林3.79万亩,珠防造林5.02万亩,其他造林完成1.37万亩。

造林质量稳步提高,平均成活率达91.2%,保存率达到89.7%以上。

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218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82.41%,其中:

用材林136.4万亩、防护林65.72万亩、特用林7万亩、经济林5万亩、薪炭林3.9万亩。

无立木林地2.95万亩,疏林地0.4万亩,宜林地13万亩。

活立木总蓄积7902977.69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7853736.96立方米,四旁树蓄积19011.42立方米,散生木蓄积30229.32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61.28%。

实现了林业“三个”同步增长,生态林业体系建设初具规模,林业的生态防护效益显着。

(三)生态畜牧业县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

“十一五”期间,我县按照“突破禽、做强猪、发展牛羊”的思路,积极推进畜牧养殖业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调整畜牧产业布局和结构,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发展生态畜牧业为突破口,加快畜牧产业化经营,努力促进畜牧养殖业又好又快发展。

通过实施科技兴牧战略,畜牧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畜禽良种推广成效明显。

(四)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

“十一五”以来,我县农机投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取得新突破,农业机械装备和作业水平有新进步。

三、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招商引资工作稳步推进

1、工业经济发展较快,总量得到一定程度扩张。

“十一五”以来,我县工业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重点,以不断壮大工业经济总量为目标,加快工业经济发展。

全县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规模工业企业运行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活力日益增强,发展态势良好。

“十一五”期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4.7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273%,年均增长24.7%,实现工业增加值1.4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302.8%,年均增长24.5%。

“十一五”时期,全县工业开工建设项目有63个,竣工54个,其中矿产品开发项目26个,建材项目22个,食品加工项目5个,水电项目4个,其他项目6个。

建成的重点工业项目有年产100万吨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项目、鑫源铅锌选矿厂、钟南实业有限公司硫铁矿厂、苗龙金矿开发、甲照电站、年产15吨“活性甜茶精糖”生产线扩建项目、年产5000立方米室内结构材生产线项目;完成周覃电站和大河电站技改工程。

规模工业企业从“十五”期末的11户增加到2010年的22户,新增11户。

5年来,全县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0.6亿元,并初步形成以建筑材料、木材加工、矿产和水电开发为重点,结构逐渐趋于合理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为全县工业经济的加快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

2、招商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引资到位资金较好。

为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十一五”期间,先后出台了《三都水族自治县关于招商引资政策的若干规定》和《三都水族自治县关于投资软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并认真落实,形成了推动招商引资工作的有效机制,全县各级增强服务意识,落实服务承诺,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得到提高,项目库建设取得新突破,引资规模逐步扩大,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年均占全县固定资产投入总额的30%以上。

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有明显改善

“十一五”期末,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4.83亿元,比“十五”期末的1.81亿元增加43.02亿元,年均增长90.1%(其中: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亿元,跨地区投资38.33亿元),为“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年均增长21%超69.1个百分点。

五、以交通、水电基础设施建设

(一)交通设施取重大突破

“十一五”期间,我县积极抢抓机遇,采取多渠道向上争取交通项目建设资金,加大对以公路为重点的交通建设力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厦蓉高速公路三都段建成通车,贵广快速铁路开工建设,我县交通区位优势凸显。

完成水各至扬拱、都江至羊福四级油路改造,目前除巫不乡公路因高速公路建设待铺油外,全县已基本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

全县共修建(含新、改建和维修项目)公路总里程1264.5公里,其中村道1085公里村公路建设.

(二)水利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

“十一五”期间,我县水利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建设项目涉及农业灌溉、城市防洪、农村农田防洪、城镇污水处理、水土保持、城镇供水及农村饮水安全和水电站开发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电网建设步伐加快,电力设施有明显改善

“十一五”期间,完成一、二期农网工程建设工作任务。

先后完成10kV罗家山开闭所工程、10kV合江开闭所工程、35kV大河变输变电工程、35kV响水浪变电站、110kV周覃变电站、35kV中和变电站增容等工程建设,供电质量明显提高。

六、城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十一五”以来,我县围绕“扩张规模,增强功能,提高品位,优化环境,加大融资,突出特色,严格规划”的工作思路,加快城建步伐,全县城建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全县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5.32平方公里,比2005年增加0.5平方公里,城镇总人口9.68万人,比2005年增加3.74万人,城镇人口密度为2116人/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为28.5%,比2005年增长3.5%。

县城人口达到5万人,比2005年增加1.5万人,县城道路为“六纵五横”粗状,道路硬化率9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亮灯率100%。

完成了《三都水族自治县县城总体规划(2007—2025)》修编和县城老城片区、中南片区及猴场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评审工作,完成了县城修建性详细规划(风貌规划)编制并通过终期评审;完成县城城市路网规划编制和周覃、九阡、中和、都江、合江、大河、普安、丰乐等乡(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及拉揽乡、羊福乡总体规划,为城乡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七、旅游业发展迈出新步伐

积极实施“旅游兴县”和“民族文化塑县”战略,旅游业取得了新的突破。

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加强旅游宣传推介。

一是多次组团参加贵州南部综合旅游区联合宣传促销小组到北京、贵阳、广西、杭州、上海等地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和旅游联谊推介会,成功推出了大型原生态水族歌舞史诗《远古走来的贵族》和《贵州三都中国水族文化之旅》精装画册编制,在活动期间同时发放各种旅游宣传画册、宣传光碟,提高了三都的知名度和对外形象。

成功举办了县庆50周年和黔南州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扩大了“神秘水族、魅力三都”知名度,对推动我县旅游业加快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项目提出背景

工业是社会分工发展的产物,经过、机器大工业、现代工业几个发展阶段。

在,手工业只是农业的,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工业是指采集原料,并把它们在工厂中生产成产品的工作和过程。

工业园区是工业企业相对聚集、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较高效齐全配套服务体系的工业制造生产区域。

我国的工业园区包括各种类型的开发区,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以及省级各类工业园区等。

目前,我国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0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69家。

多年来,各类国家级开发区经济快速发展,GDP、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税收、进出口、吸收外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度增长,远远高于全国和所在地区的增长水平。

据有关资料,2007年,中国54个(不包括2009年批复的两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每平方公里GDP产出已超过9亿元,工业增加值超过11亿元,每平方公里土地税收达1.5亿元,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仅相当于全国水平的23%。

2004年,国家高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实现工业产值31.9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7.8亿元,出口创汇1.2亿美元,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国家级开发区的建设带动了全国各地各级开发区的迅猛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开发区历经起步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当前一些起步较早的开发区发展速度渐渐放缓,已进入发展优化调整阶段。

经过20多年艰苦创业,我国的开发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外资利用的集中区,成为我国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制造业基地和产品出口基地。

但目前开发区的建设,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例如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问题、管理机制的创新问题、土地资源的节约化利用问题、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问题等。

面对新的形势,许多开发区提出了“二次创业”的战略没想。

而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作为一种新的工业园区发展模式成为一些开发区一次创业、解决土地和自然资源制约的优先途径。

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林业产业园建设项目包括生产厂房,配套用房和辅助用房为一体,林产业生产加工、环保、综合利用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为,工业园区是聚集若干工业企业区域,它是有开发面积较大,拥有多个工厂以及各种公共设施,对入主公司、土地利用率和建筑物类型实施限制,对园区环境规定了执行标准和限制条件;对制定园区长期发展政策与计划提供必要的管理条件等特征。

工业园区的出现,加快了地区工业化进程,起到了工业发展平台、项目落地载体和民营经济孵化器的作用。

工业园区是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助推器。

不管是从国外的还是从国内看,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并能有效推进制造业特别是产业集群的发展,推动整个区域的工业化社会的转变,进而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同时,由于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应,有效地节约用地,减少政府对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方便了企业运作,降低了企业创业成本。

有资料表明,一个合理布局的工业园区一般可以节约城市用地10%—20%,工业管网减少10%—20%,交通运输线缩短20%—40%。

工业园区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动力。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城市化又反作用于工业化。

没有高质量的工业化,就没有高质量的城市化。

在城市化过程中,通过工业园区建设不仅可以减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提高基础设施投入效益,加快城市人口的集聚,增强城市的产业支撑,而且可以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充分利用园区基础设施齐全的优势,以项目带开发,以开发促发展,进而使工业园区成为城市的副中心,并最终成为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个经济发展极。

而且工业园区建设还可以将大量滞留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上去,逐步减少农村人口,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效益,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工业园区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工业化进程中必须解决工业发展同资源有限,工业为人类带来文明与进步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之间矛盾,实现工业园区化,可以充分发挥土地、资金、水、电、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集聚效益,集约利用各种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突破资源有限性的制约,使资源发挥更大效益。

同时,工业园区可以通过集中联片生产、对污水等“三废”进行统一综合治理、降低了治理成本,促进园区及整个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工业园区更适于目前提倡的循环经济做法。

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方向。

积极推进以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小城镇,联动发展的战略,基本形成了省、市、区、县四个层面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在这种形势下,三都县凭借优越的区位和产业优势,迎来了加快发展地方经济,全面提升城镇建设品位的新机遇。

1、建设工业园区的优势

三都县是云南及贵州两省通往江浙一带等地的交通要道,交通较为便利。

、株六铁路复线,贵新高等级公路和四通八达的国道省道县道,以及、扩能改造的黔桂铁路和、都柳江航运等,构成了快速便捷的立体交通网,形成西南“借船出海”的黄金通道,使黔南具有近海、近边的相对区位优势。

2、工业园区建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建设工业区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农村城镇化发展,富余劳动力增多,而近年来三都县国家级工程项目占地较多,农民可耕种土地减少,今后经济发展的唯一出路就是大力发展工业企业,来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事业繁荣,社会和谐。

(1)、可以更充分的发挥土地利用价值。

农民可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土地征收、流转、入股、利润分享等)参与园区建设,可大大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

农民现有土地年产出值平均不超过1000元,每亩土地年纯收入在300-500元左右,而土地投入园区建设后,农民不用出工出力,即可坐享固定收入,同时可腾出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其他产业。

(2)、可以更多的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

园区建成后,园区内企业可提供就业岗位近万个。

可以很好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当地村民就近做工创造了便利条件,增加工资性收入。

(3)、可以更多的提高村民的收入。

园区建成后,将会需要大量的相关配套服务,比如出租房屋、餐饮、商贸等,这也为村民提供了新的从业机会,增加收入。

(4)、可以更多的整合村庄集体土地,集约利用。

园区的建设,可以吸引村庄现有企业入园,提高管理和经营档次。

同时节约出来的土地,村集体可进行重新规划使用,提高集体收入,增加对农民福利补贴。

(5)、可以更多的提高村集体房屋和土地的价值。

园区的建设,可以大大提升周边环境的品味,打造经济发展的态势,迅速提高村庄整体的土地价值,为村集体进行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

(6)、可以彻底改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工业园区的建设迫使农民彻底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从落后的土地耕作中解脱出来,有时间、有机会、有岗位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从事新行业,特别是为年轻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工业园区建设不仅会带来镇域和村域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为本地区未来发展商贸、旅游、居住和生态园区建设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将彻底摆脱传统的身份,真正实现“安居、乐业、有保障。

第三章项目目标

为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积极推进以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小城镇,联动发展的战略,基本形成了省、市、区、县四个层面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在这种形势下,三都县凭借优越的区位和产业优势,迎来了加快发展地方经济,全面提升城镇建设品位的新机遇。

为更充分的发挥土地利用价值、更多的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更多的提高村民的收入、更多的整合村庄集体土地,集约利用、更多的提高村集体房屋和土地的价值、彻底改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根据国家相关建设标准,以满足黔南州三都县社会经济自身发展需要、三都县城市规划要求,实事求是、统筹兼顾,考虑现实工作发展需要和地方财力可能,合理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及水平建设本项目。

第四章项目建设内容

本项目的建设内容为项目建设用地500亩,12万平方米生产厂房,1.5万平方米生产办公及配套用房,1.0万平方米辅助用房,12.0万平方米绿化用地,3.0万平方米道路,3.83万平方米原料储藏区。

第五章项目的组织管理及运行机制

一、项目的组织管理

工程建设将严格执行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施工合同制、工程质量终身负责等建设管理制度。

建设过程中将重视和加强对工程组织、资金、投资、进度和质量的管理,确保工程顺利建成。

1、组织管理

实行以工程项目经理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建立相应的工程组织机构,对工程建设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项目安排责任心强、工作能力突出的人员专职负责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作,项目代表对工程建设负总责。

2、资金管理

工程建设按照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建立基本建设帐薄,并在金融机构开设专用账户,对建设资金实行专人、专户、专帐管理。

严格执行财经纪律,严禁挪用、挤占建设资金,确保专款专用。

工程款支付按照合同规定,根据项目现场代表和监理人员签字后的支付证书付款。

3、投资管理

财政、发改等部门要按时下达投资计划,经严格审查后,按进度及时拨付建设资金。

项目要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确保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加强对工程投资的控制和管理,避免出现设计变更、工期延长、管理不善等原因而追加投资的情况。

工程竣工后及时按照财政部财建[2002]394号文《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办理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并委托审计部门对工程进行竣工决算审计。

4、进度管理

通过制定具体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与施工单位签订按时完工合同,实行提前完工进行奖励,延迟完工进行惩罚等措施,由监理、项目、现场代表对施工方的工程进度进行监督,确保工程按时完工。

5、质量管理

委托具有资质的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

工程建设过程中,要求施工单位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和检验措施,每一施工环节完工后,必须经质监部门或现场监理人员、项目现场代表、设计单位相关人员检验并在检验记录上签字后,方可进入下一环节施工。

工程竣工后必须经质监部门验收备案,工程质量必须达到设计要求和国家相关质量验收标准。

二、项目的运行机制

该工程规模大、投资多、技术要求较高,系统较复杂,计划实施难度较大,参加工程实施的单位多,工程的顺利实施需要各单位在时间上、空间上协调一致。

为使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不受到干扰或中断,所以对他们必须有严格的控制。

1、管理和监督工程实施

实施控制的首要任务是监督。

工程实施控制过程,监督工作必须保证实时性,必须立足现场,通过经常性的监督以保证整个工程和各工程活动按照计划和合同(预定的质量要求,预计的支出,预定的工期)有效地和经济地实施,达到预定的目标。

2、跟踪工程实施过程

通过对实施工程过程的监督获得反映工程实施情况的资料和对现场情况的了解,将这些资源经过信息处理,管理者可以获得工程实施状况的报告,将它与工程的目标,项目的计划相比较,可以确定实际与计划的差距,认识哪方面出偏差,并在实施过程中采用动态控制的方法,阶段性地检查实际值与计划目标值的差异,采取措施纠正偏差,制定新的计划目标值,使工程的实施结果逐步向最终目标逼近。

3、工程监理

本工程必须严格执行监理制,将整个工程管理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