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创作基础 播音创作理论基础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34691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播音创作基础 播音创作理论基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播音创作基础 播音创作理论基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播音创作基础 播音创作理论基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播音创作基础 播音创作理论基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播音创作基础 播音创作理论基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播音创作基础 播音创作理论基础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播音创作基础 播音创作理论基础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播音创作基础 播音创作理论基础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播音创作基础 播音创作理论基础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播音创作基础 播音创作理论基础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播音创作基础 播音创作理论基础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播音创作基础 播音创作理论基础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播音创作基础 播音创作理论基础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播音创作基础 播音创作理论基础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播音创作基础 播音创作理论基础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播音创作基础 播音创作理论基础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播音创作基础 播音创作理论基础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播音创作基础 播音创作理论基础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播音创作基础 播音创作理论基础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播音创作基础 播音创作理论基础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播音创作基础 播音创作理论基础教案.docx

《播音创作基础 播音创作理论基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播音创作基础 播音创作理论基础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播音创作基础 播音创作理论基础教案.docx

播音创作基础播音创作理论基础教案

课程编号:

02108

总学时:

51周学时:

3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

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方向

开课时间:

第二学年第一学期

使用教材:

播音创作理论基础

授课教师姓名:

李亚虹

f1A早节

第一章无稿播音的创作课时6

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学习提纲加资料的主持方式,学会摆脱稿件用口语表达思想,增强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及突出方法

教学重点:

无稿播音的创作特性以及学生无稿播音能力的培养。

突出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法,与学生互动及教师示范。

教学难点及

突破方法

教学难点:

无稿播音能力的培养。

突出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无稿播音练习。

相关

内容

素材

本教研至所编《播音创作练习册》中部分例句及文章

张颂主编:

《中国播音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严二九、李亚虹主编《播音创作理论基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第一章无稿播音创作

教学过程

无稿播音”的概念,是相对有稿播音”而言的,也被称为节目主持”是指创作主体在预先准备的基础上,根据现场情况即兴发挥,灵活应变的播音创作。

一、无稿播音的类型

1.忠于原稿的复述

2.提纲加资料的评述

3.即兴口语表达

4.对话播音

二、稿播音的创作特性

1.创作过程的特性有目的有意识的口语表达。

内部语言”与跨越式”思维

言语化过程

2.语言风格

与日常口语相比:

观点集中突出、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语言精炼、准确。

与有稿播音相比:

强调当下”现场”因而推敲用词的时间很少,一般总以质朴、平易

的语言风格面对受众,个性化是无稿播音最鲜明的语言特色。

三、无稿播音能力的培养

1.对语境中谈话参与者的特点的把握是言语运用的前提。

语境的定义

广播电视谈话节目的语境构成要素

2.言语生成过程训练动机

内部语言与图式

扩展性言语的生成

语言的外化

3.快速反应与择词能力训练

快问快答。

一语中的。

一语解困。

限时反驳。

反常合道。

舌战群儒。

4.不同口语表达方式的要求

复述

描述

学后记

这一章是在学生学习了播音发声全部理论并能够自如运用发声技巧的基础上讲授的,目的是克服由于长期有稿播音给

学生带来的放下稿子不会说话的消极影响,培养提高学生的口

语能力。

这一章的关键处是对学生的训练,在结合例证将理论讲透

之后、一定要保证学生训练的质与量。

特别是述评与1分钟描

述,而成语、诗歌接龙则应成为学生本学期每次课的短时训练项目。

所有训练应记录成绩,作为本课平时成绩,以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

f1A早节

第二章准备稿件的基本方法课时9

教学目的

备稿是播音创作的基础,要帮助学生学会对稿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理解。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备稿的基本方法,能够做到快速、科学备稿。

教学重点及突出方法

教学重点:

备稿的四个步骤及其应用

突出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法,与学生互动及教师示范。

教学难点及

突破方法

教学难点:

备稿过程中如何把握整体基调、如何把握语境及挖掘语句内在含义。

突破方法:

现身说法,引导学生切身体会。

相关

内容

素材

本教研至所编《播音创作练习册》中部分例句及文章

张颂主编:

《中国播音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严二九、李亚虹主编《播音创作理论基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第二章准本稿件的基本方法

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播出的每一篇稿件,主持的每一个节目,都有一定的宣传目的。

为了把握宣传目的,播音员、主持人必须认真备稿。

备稿是播音创作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次具体的播音创作活动的开始,是如何播好稿件的第一步。

备稿有广义的理解,指得是平时不断的学习和积累。

我们在这里学习的主要是狭义的背稿,即播出前对具体一篇稿件的准备。

我们把备稿的过程总结为四个步骤:

教学过程

一、概括主题,确定基调(要点)

主题:

即稿件的中心思想,是稿件中提出的主要问题,或作者通过具体人物、事件所反映出来的看法、主张、态度等。

对主题的概括要求准确、具体,同时也要言简意赅。

对主题的掌握,是播音员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进一步掌握稿件精神实质的基础,也

是激发播音员播讲愿望和确定播讲整体基调的前提。

基调:

是指稿件总的感情色彩和分量,播音时总的态度倾向,不是指某一句或某一段的感

情色彩和分量,也不是指播音时声音的高低。

任何稿件都是有一定的感情色彩的,播音员在播读稿件的时候也是有一定的态度倾向的。

基调确定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播音工作的成败。

注意:

稿件的基调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同一篇文章里面是会有所变化的。

举例:

《生日》

二、结构分析

搞清楚稿件的布局结构,有利于我们在形之于声的时候表达得清楚明白。

结构分析可分为两步:

1•段落组合。

段落组合就是以自然段为单位,把内在联系比较紧密的段落合并在一起成为一个层次,使播音员可以透过大于自然段的语言单位来掌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

举例:

《生日》中的段落组合及段意总结。

2•句群切分。

(要点)句群是在语意上有逻辑联系,在语法上有结构关系,在语流中衔接连贯的一群句子的组合,是介于句子和段落之间的,或者说大于句子、小于段落的语言表达单

位。

对一些文章中比较长的段落,通过句群切分把长的自然段划分成几个小的层次,这些小层次往往会反映出稿件的内容发展变化的细致层次和思想感情变化的层次。

三、研究语境

对稿件语境的研究,难点在于对稿件“潜在与语言之外的非语言的主客观情境”,也就是

社会环境的研究。

里面包括稿件的历史背景、写作背景,以及稿件的播出背景。

历史背景:

稿件所反映的时代,可以帮助播音员理解稿件内容

写作背景:

作者写作年代,可以帮助播音员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深入理解稿件。

播音背景:

播音室的具体背景。

可以帮助播音员明确播讲目的。

四、推导语句含义,细扣重点难点

学后记

f1A早节

第-章情景再现

课时

15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播首创作中感受的特点与关键性,学习并掌握播音创作中情景再现的展开步骤,在播音中做到情景再现。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播首感受、情景再现的展开步骤中分镜头本

的构思与现身说法。

突出方法

突出方法:

米用案例教学法,与学生互动及教师示范。

教学难占

教学难点:

播首创作中的感受与情景再现过程中应注意

/'宀八\、

的几个问题。

突破方法

突出方法:

反例示范,引起学生警惕。

相关

本教研至所编《播音创作练习册》中部分例句及文章

内容

张颂主编:

《中国播音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年

素材

第一版。

第二章情景再现

情景再现是播音学的一个重要术语。

感受是播音员情景再现的前提和基础。

一、播音创作中的感受

1•什么是播音感受

感觉与知觉

设问:

播音员感受与普通人感受的区别?

播音员的感受感知于外,受之于心。

感受,是播音员因语言(文字的、声音的)达于客观事物,从而接受其刺激并主动体验产生内心反映的过程。

例句:

锅里的水吱吱地响,老大娘里屋外屋地忙,烧完热水,又端饺子,又端鸡蛋,香味儿伴着腾腾的热气在屋里弥漫。

(要点)

设问:

此句中调动哪些感知觉?

2.感受对播音创作的意义

感受是理解通向表达的桥梁,是进入创作阶段的关键。

(要点)

3.感受的分类

形象感受与逻辑感受

例句: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设问:

此句中怎样调动逻辑感受与形象感受?

二、情景再现

情景再现是指稿件中的人物、事件、场面在播音员的脑海中形成连续的活动的画面,并产生相应的态度、感情的过程。

情景再现展开的步骤:

分镜头本的构思。

(要点)

举例:

《麻雀》

设问:

以前三段为例说说分镜头本是怎样的?

角度、景别、镜头技术。

设身处地。

举例同上。

触景生情。

举例同上。

现身说法。

(要点)

举例同上。

设问:

重点段怎样运用技巧表达感受?

三、情景再现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案例教学法在这节课中的重要性应予以充分重视。

播音课的教学特色是师徒认知式教育,这节课的教学如果只讲

理论不做示范(包括正面与反面例子),就等于没上,因此,

精心选择典型例句、例文是重中之重。

教师的示范同样重要。

教学实践表明,这一方法行之有效。

其次,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也是这一章学习的关键。

生自己就是老师,让他们自己先读句子与文章,老师讲解,他们再读,这样学到的播音技巧才能印象深刻,学以致用。

第三,在教学环节的把握上,不能操之过急。

感受这一节

一定要讲透、让学生学会才能进入情景再现步骤的讲解。

最后,在教学效果方面,只要理论讲透,示范做好,这一

章在全课程理论教学课上应该是最出彩的,也应该力争给学生

留下深刻印象。

f1A早节

第四章内在语课时6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准确分析和表达语句的内在含义。

教学重点及突出方法

教学重点:

内在语的分类与表达

突出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法,与学生互动及教师示范。

教学难点及

突破方法

教学难点:

内在语的表达

突出方法:

正反例对比示范,引导学生自主练习。

相关

内容

素材

本教研至所编《播音创作练习册》中部分例句及文章

张颂主编:

《中国播音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严二九、李亚虹主编《播音创作理论基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第四章内在语

第一节内在语的含义

一、什么是内在语

播音的内在语,就是指那些在稿件文字语言所不变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显露出来

的语句关系和语句本质的表达。

二、内在语的作用

1.起语言链条的承续作用

2.是语句目的的集中体现

3.是确定语气的依据

4.是播音创作性和播音员创作个性的一个重要标志

5.是播音真实性的重要保证

教学过程

第二节内在语的分类

一、发语性内在语

二、寓意性内在语

三、关联性内在语

四、提示性内在语

1.设问呼应

2.提醒关注

3.表现情态

4.展示过程

5.感叹强调

五、回味性内在语

1.寓意式回味

2.反问式回味

3.意境式回味

4.线索式回味

六、反语性内在语

1.对立型反语内在语

2.反问型反语内在语

3.双关型反语内在语

4.非对立型反语内在语

第三节内在语的表达

一、内在语的挖掘和把握

1.内在语是对稿件理解和感受的集中概括

2.内在语包含着具体的思想感情

3.要注意语句本质的差异

4.在稿件的重点和难点上下功夫

二、内在语的表达

1.默念

2.通过表达技巧表现内在语

三、应注意的问题

f1A早节

第五章对象感课时3

教学目的

学习对象感的表达和把握。

要求学生在播首时能够在眼前无人的情况下,做到心中有人,使播首具有较强针对性。

教学重点及突出方法

教学重点:

获得对象感的途径及对于对象感的把握突出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法,与学生互动及教师示范。

教学难点及

突破方法

教学难点:

对象感本身是一种抽象的存在,无法具体摆出来让学生看到,只能是靠教师引导学生去自行领悟。

突破方法:

有、无对象感的两种表达方式对照,加深学生理解。

相关

内容

素材

本教研至所编《播音创作练习册》中部分例句及文章

张颂主编:

《中国播音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严二九、李亚虹主编《播音创作理论基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第五章对象感

教学过程

对象感就使播音员必须设想和感受到对象的存在和对象的反应,必须从感觉上意识到听众

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绪等,并由此而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

一、获得对象感的途径

着重把握获得对象感的几种方法。

一是对听众进行设想:

1•依据节目形式对听众进行具体设想

2•依据主题、目的对听众进行设想

二是要感觉到同种的存在和反应,才能构成“交流”

三是要努力熟知和了解听众

二、对象感的形式

直线交流:

通常是比较端庄严肃地面对着观众,坐在那里用播报式语言,规整有一定力度,

语势流畅,干净明快。

即使两个播音员,相互之间也无交流,只与想象中的观众“交流”呼应

三角形交流:

两个主持人相互交谈,交流起来,再与观众形成互动

要求主持人必须默契配合,发挥得体,应变自如。

直接交流:

分两种情况:

一是直接面对听众、观众播讲,要求主持人情绪要与现场气氛相

吻合;二是热线交流,要求主持人要自信、沉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

三、对象感的把握

1•对象感的清晰度:

根据对象不同,可以适当调节。

表达时对象感可以时隐时现

2.和具体对象的交流中,对象感要相对稳定

3•要诚恳待人。

传者与受众平等、融洽、坦诚

4.努力熟知和了解受众,广交朋友

学后记

f1A早节

第六早话筒前状态的把握课时3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调整自己在话筒前的状态,通过学习把握话筒前状态,充分发挥播首才能,获得更好播首效果。

教学重点及突出方法

教学重点:

不良话筒前状态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办法突出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法,与学生互动及教师示范。

教学难点及

突破方法

教学难点不良话筒前状态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办法。

突出方法:

反例示范,引起学生警惕。

相关

内容

素材

本教研至所编《播音创作练习册》中部分例句及文早

张颂主编:

《中国播音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严二九、李亚虹主编《播音创作理论基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第六章话筒前状态的把握

话筒前播出是播音工作中的最后一环,是整个播音创作的关键。

否是播音成败攸关的问题。

所以播音员来到话筒前应该怎样工作,播音状态,是极为重要的问题。

可以说话筒前状态正确与怎样才能有一个正确的

一、话筒前状态的重要性

一个好的话筒前状态,可以使播音员充分准备的稿件得到发挥,感情、声音、气息运用自如,避免差错,又能应付紧急情况。

二、话筒前状态不正确的表现

1•紧张怯阵:

思维空白、播错,不能控制语速、声音气息紧张不畅

原因:

经验少;环境改变;情绪气氛改变

2•懈怠:

情绪低落,四肢无力,动作怠慢,意志消沉,思维不畅,无精打采原因:

过度疲劳;缺乏事业心;意志力不强

3•应激现象:

由于过度兴奋出现的状态

原因:

临场经验不足;自我控制能力差;对自己期望值过高

4•追求技巧偏离稿件内容

原因:

基本功不扎实

三、正确的状态

1•思维清晰,信心十足

2•知觉活跃,愿望强烈

3.进稿迅速,注意力集中

4•姿势体态精气神充足

四、话筒前状态调整的方法

1.生理调控法

控制和调节生理变化,以缓解紧张心理,增强信心

深呼吸调节

试播几句熟悉、喜欢的稿子调调弦

2.心理诱导法

给自己积极的自我暗示,使自己树立必胜信念,克服一切不利因素,稳定情绪,发挥水平。

3.心境培养法

培养一种抗干扰的能力和适应各种环境条件的稳定心境,一心只想稿件内容,主动调节自

我情绪,以工作为重。

4.排除杂念法

用所播稿件内容或播讲目的来诱导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到播音的内容和目的上,就会抑制杂念

学后记

f1A早节

第七章停连重音课时6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够准确确定停连与重音的位置,并能够掌握停连和重音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及突出方法

教学重点:

停连的几种形式以及停连、重音的表达方法突出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法,与学生互动及教师示范。

教学难点及

突破方法

教学难点:

停连重音的表达原则和方法。

突出方法:

反例示范,引起学生警惕。

相关

内容

素材

本教研至所编《播音创作练习册》中部分例句及文章

张颂主编:

《中国播音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严二九、李亚虹主编《播音创作理论基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第七章停连重音

教学过程

一、停连

停连,是一个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

停,指停顿;连,指连接。

有停顿,有连接才能更好的传神达意。

在播音有声语言的语流中,那些为表情达意所需要的声音的中断与秀枝,就是停顿;那些不需要中断与秀枝,特别是文字稿件上标有标点符号,而在播音中却不需要中断、

就叫做连接。

作用:

(1)通过停顿、连接,使语义明晰

(2)转折呼应,使逻辑严密

(3)强调重点,目的鲜明

(4)并列分合,使内容完整

(5)体现思考、判断,使传情更加生动

(6)令人回味、想象,创造意境

二、如何正确确定停连位置

1•达意

正确理解语意,分析语句结构;把握句子当中词语的关系;处理好长句子

2传情

把握好转换点,体现情绪变化和事实突变;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给人寻找回味点

三、停连的处理方式

停顿:

落停缓收、仰停强收;连接:

曲连、直连

四、重音

重音是指那些最能体现语句目的和思想感情而在播音中需要着意强调的词或词组,可以使语意清楚明确,语句目的更加突出,使逻辑关系更加严密,感情色彩更鲜明

五、如何选择重音

1•突出语句目的的中心词

2•体现逻辑关系的对应词

3•体现感情色彩的词语

六、重音的表达方法

休止的

作用是

强弱法;快慢法;虚实法

学后记

f1A早节

第八章语气节奏课时6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语气变化规律与特点,掌握播音表达中对节奏的控制,能够根据不同的稿件用合适的语气进行表达,并恰如其分的控制节奏的变化。

教学重点及突出方法

教学重点:

语气的表现形式和语气分量的控制;节奏的

控制和表达

突出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法,与学生互动及教师示范。

教学难点及

突破方法

教学难点:

语气的表现形式和语气分量的控制。

突出方法:

正反例对比示范。

相关

内容

素材

本教研至所编《播音创作练习册》中部分例句及文章

张颂主编:

《中国播音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严二九、李亚虹主编《播音创作理论基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第八章语气节奏

教学过程

语气是在具体的思想感情支配下,语句的具体声音形式。

思想感情不同导致声音形式的变化,而恰当的声音形式将准确体现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不恰当的声音形式将影响思想感

情的具体体现。

一、语气的构成

1•具体的思想感情

2•具体的声音形式

二、对语气的把握

1•具体的思想感情是语气的灵魂

要有适当的语气,必须要把握感情色彩的分量。

要把我感情色彩的分量,就必须要:

把握语境;把握对象;把握时代背景;从上下文寻找联系

2•声音形式是语气的躯体

语势:

一个句子在具体思想感情运动下声音的态势或者说有声语言的发展趋向种类:

波峰类;波谷类;上山类;下山类;半起类

三、语气的表达方法

1•要变声音先变状态

2•抓住语势变化的关键部位

四、节奏

在播音中节奏应该是由全篇稿件生发出来的,播音员的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所造成的抑扬

顿挫,轻重急徐的回环往复。

五、节奏类型

轻快型低沉型舒缓型

凝重型高亢型紧张型

六、节奏的表达

对比手法: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顺水推舟

欲慢先快,欲快先慢,慢而不断,快而不乱

欲重先轻,欲轻先重,学会甩与带

对节奏的把握要控纵有节

思想感情运动充分

色彩分量要有节制,言犹未尽,起伏有度,不以悬殊惊人

学后记

f1A早节

第九章播音表达规律概说课时3

教学目的

学习播首表达的般规律和目前存在的问题,要求熟练掌握播音表达的六大规律,并能够运用于实践。

教学重点及突出方法

教学重点:

有声语言的表达的一般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在播音创作中的应用。

突出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法,与学生互动及教师示范。

教学难点及

突破方法

教学难点:

播音创作规律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突出方法:

正反例对比示范,引导学生自主练习。

相关

内容

素材

本教研至所编《播音创作练习册》中部分例句及文章

张颂主编:

《中国播音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严二九、李亚虹主编《播音创作理论基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教学过程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第九章播音表达规律概说

播音表达规律是播音员在播音创作过程中所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规律,也是制约播音员表

达的规律。

作为一个合格的播音创作者,应该熟练的掌握这些规律并应用于自己的表达当

中去。

一、思维反应律

1•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称为思维

2•反应,是指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

在播音创作中,创作主体的思维是否积极,反应是否敏锐,关系到播音员是否进入了“创作圈”,能不能实现创作理想,能不能称之为“创造性劳动”

二、词语感受律

播音员要从抽象的文字中感受到活生生的形象,看到文字所表达的场景,感受到语言中所

蕴含的生动的情感。

三、对比推进律

是在一定目的下,不冋感受、不冋态度、不冋情感、不冋色彩和分量的对比,及其在声音上产生的对比变化向着一定方向显示流动的态势,推动有声语言向前跃动的驾驭能力。

四、情声和谐律

在播音表达中,播音员首先要能够感受到稿件当中所传递的感情,在分析理解稿件的过程

中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到稿件当中去,使自己成为稿件中所描写的主角,但是仅仅是前期的感受

还是不够的,需要在播音表达中把自己感受到的具体的思想感情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很好的传达出去,使听众可以感受到我们所感受到的具体的思想感情。

五、呼吸自如律

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